教育学读书心得15篇

时间:2022-05-01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学读书心得15篇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个假期我读了意大利著名作家阿米琪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本日记体的儿童小说,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学年里发生的故事。

《爱的教育》原名《Coure》,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主要写了男孩安利柯从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的七月份这九个月的生活。这本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宽宏大量的卡隆,勤奋能干的克洛西,他们积极进取,如阳光般灿烂。他们性格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爱,对亲友的真情。

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之谊。

二年级学生罗伯第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子轧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是“牺牲自己而救助朋友的人”。

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别人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老师身上。老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并让造事者起立,承认错误,让学生有坦白承担责任的勇气。

读了《爱的教育》我才知道,爱有很多种,但每种爱都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有更多像西西洛小朋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无私的爱,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更加美好。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一个人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学会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别人的爱和尊重,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认。

看到这里,你不防也来看一看这本书吧!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2

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是我比较深刻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

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反过来他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我觉得这个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方面,这告诉了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设计课堂时时刻记得“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设计任何一个课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要思考其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无可厚非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吧。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3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4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

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本事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明白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我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礼貌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确定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礼貌的成果并不能经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构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

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畅想在书的海洋。读书不仅可以使人从中领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读书还可以增加你的作文水平。我也是一个小书迷,我很喜欢读书,最近我读了意大利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所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的感动了,这是一本浸透爱的书——《爱的教育》,教会我怎么去爱父母,爱同学,爱祖国,爱身边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假如,这世界上人人心中都有爱,那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了。

《爱的教育》讲述的是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与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读了后,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少年爱国者,令我很感动:一位小男孩,从小就被父母买到了戏班子。戏班子里的人经常打骂这个小男孩,使他受尽了折磨。有一天,小男孩从戏班子里逃了出来,来到回家乡的轮船上。有三个游客见他可怜,就给了他10块金币。小男孩连忙感谢。正当,小男孩要走的时候,那几个游客就说:“与其到意大利,还是到北极去好,意大利住着的都是拐子土匪。后来又说意大利的官吏都是不识字的。”“愚笨的国民!”一个说。“下等的国民!”别一个说。“强盗……”这句话深深的刺伤小男孩的心,火冒三丈地说:“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说着,便把钱仍给了他们。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深深的领悟到:不管祖国是如何贫穷与落后,都要把祖国当这自己的母亲,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母亲!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6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7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的再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个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总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很难高屋建瓴,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指引,需要理论培训习得,需要高层次的专家点拨。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在教师扮演的角色丛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从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尽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8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9

大凡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教育学》这本书都不会陌生。很多人在就读师范时期就学过,对于我而言,那时学习《教育学》就是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老师要求也低,考试前还给划划重点,所以也没怎么学,到今天很多知识早就忘光了。今天再找来这本书看的时候,竟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几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也在通过批评和暗示等方式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人的品质教育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有言传的,也有身教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人的品质本身就是教育资源,教师就是学生的人的品质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的品质无法做出确切的回答。甚至对人的品质是什么也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人的品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也即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0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1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2

从前,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我没有好好的阅读它,总是随便翻几页就过去了,现在放暑假了,我正好趁这机会好好地读一次了。

《爱的教育》这本教育它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小故事组成的,故事中所展现许多美德,给我们树立起朴素而又正确的是非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它说的是:小主人公——安利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遇见了一个非常瘦弱、脸色苍白、还抱着一个小孩子的女乞丐向安利柯讨钱。他什么也没给这个女乞丐,只是看着她就摆摆手走开了,其实安利柯身上装着许多钱的,他只是不想把钱给那个女乞丐。

其实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安利柯的行为,是安利柯妈妈说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你不该这样。一个真正不幸的人伸手乞求时,我们不该视而不见、假装不知啊,尤其是为了吃奶的小孩儿而乞求的母亲,那怀中的小孩说不定正饿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位母亲该是怎样的难过呀!假如你母亲——我,不得已要对你说‘安利柯啊,今天不能再给你食物了’,你想,那时的我,心里会是怎样的难过的呢?”

看了他母亲说的话,我想起了以前,曾经站在我面前的、那些要求我帮助的那些穷人,家里也说不定一样有正饿着的老人和小孩正需要我的帮助,如果当时我可以给他们一些钱,或者就一个硬币,他们一定会感激万分,可是我当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因为我当时认为他们这一些又脏又臭的乞丐根本不需要我们大家的同情。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我的脸不由的红了……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3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班主任和教师篇章。当陶醉在浓情诗意的《金缕曲》时,微微有些触动。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班主任写进书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样,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有着不愠不悱的柔肠刚胆,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有着善于待人接物的独揽一面,班主任还应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等等。如此云云,纲举目张,以为无比正确。但现实不太需要这些,对教育起直接启发作用的,我以为还是对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个别教育(包括问题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关注了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张同学与我班的小吴同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相同。他执拗,顽固,没有礼貌,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三番五次好说歹说,效果平平。我没有案例中的老师那么幸运,一次谈话就攻下了小张心中的"堡垒"。但案例中的老师,她所表现出来的后续"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鉴。案例中的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感化,特意安排优秀学生在小张身边,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动了,懂事了,进步了。回想自己在转化小吴的问题上,也许还是少了一点什么,也或许小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远比小张要复杂得多。但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对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给我了许多启发。

案例二讲述的是高年级老师对学生之间萌发的好感的处理。读毕,我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睿智、从容以及耐心。在对待高年级学生之间产生的好感问题上,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而是站在"喜欢"的泛概念之上,通过自身的现身阐释,将喜欢一词的`范围扩大、延伸,尔后自然地将原本的尴尬化为了孩子学习的动力,这是智慧的展现,更有智者的风度。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这个案例给予我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班主任业务的拷问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4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教育学读书心得篇15

第一次系统学习《教育学》是在读大学时,当时为了应付考试也认真学过,但在工作中却用得不多,纯理论的学习容易遗忘。这是我第二次学习这门课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边教边学,教与学中都有很多收获。

曾经,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学生的个性棱角在旧的教育模型下不断地被磨平,个个成为应试的工具。新的教育改革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唤醒了中国教育。我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这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度过童年时光。当然,能不能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这还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充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就是一本必修的课程。

在研读《教师》这一章节时,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校越办越好,而有些学校却在走坡路?是领导的问题,还是生源差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职的一线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养不断进步,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学生才有希望。

我认为,在众多素养中,当前教师最缺乏的是人文素养,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文学方面,虽然数学教师在文学修养上不需要达到语文教师那样的标准,但一定要注重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小学数学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发现和认识到这种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与教学质量改进的现象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艺术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艺术,如欣赏一些经典乐曲、影片等艺术作品,参加一些音乐会、画展或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尽量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此来加强人文修养。

大多科学家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因斯坦擅长拉小提琴,杨振宁和李政道都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杨叔子院士熟悉我国古诗词。因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充电”。

推荐访问:教育学 心得 读书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10篇 教与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读书心得 教育学书籍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感悟 读教育学著作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