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10篇

时间:2022-11-15 16:55:02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10篇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10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让我且思且行。

  

篇二: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书报告

  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书中的绪论和第一章部分内容,我知道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与后世的影响。同时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第一章中,我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实践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同时我还了解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切对于我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一生都在从事无产阶级斗争工作。他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点勿庸置疑。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不同的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成各种形象。如果从它的创造者的认识、继承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后代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如果阶级属性理解,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我个人也比较

  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从自身环境中我了解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方面是在学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这一方面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构成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果要充分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对这三方面有一定了解,体会其中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丰富,在马克思主义中占很大比例。它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来说,哲学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唯物主义,这两者是对立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马克思支持前一种说法,他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并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从而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辩证唯物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运用辩证的眼光,应当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或者相互间的矛盾。例如挫折与动力之间的关系,两者虽然矛盾,但其有一定的联系。有时挫折反而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

  当然,马克思也认识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不是一种唯心主义。事实上,意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起作用。这是因为意识是能动的。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还具有创造性。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活动。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名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所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强时。例如当人类掌握了核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整个地球。又如当人类意识到对自然做出了巨大的破坏,于是开始着手保护自然环境。所以说,意识的作用不可忽略,它有时的确可怕,但也有美的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包含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以及英国历年的统

  计资料,从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批判。马克思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为劳动而付出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剩余的价值被未付出劳动者所获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它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对全世界经济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例如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它的发生就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产品的社会化所造成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广大劳动者,而站在高处的资本家受到的损失很小。他们将危害转嫁到了劳动者身上。最后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为马克思主义三部分之一。人们一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即是狭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后,十月革命之风吹到了中国。在一大批中国无产阶级战士的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和中国

  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得到扩充。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容后,如何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呢?我觉得首先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只有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中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篇三: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矛盾在事物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

  摘要:矛盾论一直是哲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之中而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的发展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

  1.必然性

  1.1哲学基本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同时,这也应是整个哲学系统的基本论点之一。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象,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矛盾产生的必然性。1.2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矛盾的必然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然性这种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关于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说其体现为两点,第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乍一看,这两点似乎说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实则不然。第一点只是说矛盾的存在,而第二点则更深刻地指明了矛盾的运动。矛盾的存在,它与万事万物相生而生的关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政治上,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经济上,不同产业、不同商家之间的竞争;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具体一点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合成与分解„„恩格斯有一句名言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生物是它自身,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正是它自身才构成了这个生物。但它又是别的什么?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与自身矛盾的部分。生物是个有机体,但却是由无机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不过是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应,所以说生物“又是别的什么”。以上种种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着,不论是简单或复杂,不论是主管或客观,不论是社会或自然,甚至是生命本身,矛盾都是普遍地存在着,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不同的矛盾之间区别着不同的事物。各个事物的发展运动千差万别,其内部的矛盾也自然大相径庭。但对于任一事物来说,正是它所包含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从人类的认知过程

  来看,对于每一件事物,我们会关注到它的全部特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与别的事物相比较,而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使我们找到其间的规律,而不同点使我们对事物加以概念。由此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在人类认知、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发展性

  2.1矛盾的整体发展正如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发展中一样,其所包含的矛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和发展。其中,既有矛盾在整体上的发展、变化,又有矛盾自身内部的运动与转化。在整体上,矛盾有其当下固有的形态或本质,比如现在我国所面临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这项矛盾会保持其现在的形态,以一种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绝不是静滞不动的。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项矛盾也会消失,但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说这项矛盾发展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正如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转化为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再发展为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后直至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在矛盾的发展中,各个矛盾的相对低位也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物,其内部可能同时有多个矛盾。但这些矛盾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

  矛盾在不断发展,因而主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这正如抗战前国共两党矛盾尖锐,此即为主要矛盾。而当抗战爆发后,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产生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进行了解放战争。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事物中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前面已经说过,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事物间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这里要说明的,一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而并不在于其外部。就拿大学的学习来说,处于同一所大学中,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仍会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四的成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事物外部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与转换,事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2矛盾的内部发展每一项矛盾中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或几方面,如上下、正反、里外,这些方面虽然矛盾,但却又包含着一定的统一性。首先,矛盾的一方面的存在必以其对立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说,矛盾着的各方面,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与它相对立、相矛盾的一方,它自己的存在也自然失去了意义。也即,无所谓上,也就无所谓

  下;无所谓正,也就无所谓反;无所谓里,也就无所谓外。各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了矛盾的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各方面也是在不断地转化的,转化为其他方面,或甚至转化为其对立的方面。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体现地最为明显。阴代表相对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有形的,阳代表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无形的,这两方面互为对立,却又互相补充,并且互为消长,动态平衡。一段时间内,可能阴消阳长,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阳消阴长。而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变。俗话说:“物极必反。”阴会转化为阳,阳也会转化为阴。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列宁也曾说过:“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做死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3.可解决性

  既然存在矛盾,那么也就一定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法,所以矛盾具有可解决性。首先,科学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以一种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对待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我们自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对矛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解决矛盾。就以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例,形而上学主张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宇宙观,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相矛盾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代,我们却需要抛除形

  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矛盾,将两者结合起来。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思考开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他将自然规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本身就包含一种静止、不变的前提。试想,如果牛顿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就是认为它是瞬息万变的、无固定形态的,那又怎么能得到普适的万有引力计算式?所以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这样看待问题,那事物中原有的矛盾就都消失了、不存在了,岂不是与上述所说的矛盾的必然性相违背?其实不然,因为这恰恰是矛盾发展性的又一个体现。另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在于事物本身也在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人们如果不去注意这一点,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随着事物的发展,旧过程与旧矛盾消灭,新过程与新矛盾产生7,对于这些不同的矛盾本质,我们如果一直采用同一种方法,是不可能将其全部解决掉的。所以,分析矛盾的变化,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这才是明智的。就如对于资产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应采用君主立宪的方法去解决;对于无产阶级同剥削阶级的矛盾,应采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可见,只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来面对矛盾,才会得到矛盾的解决方法。其次,要分清主次。在矛盾的发展性中已经谈到,事物中存在诸多的矛盾,其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那么,在解决矛盾时我们就应该从主要矛盾入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进而影响到矛盾整体的形态和性

  质;而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本质,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决不能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一定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各项矛盾,明白其中的各个方面,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只有了解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当我们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之后,次要矛盾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篇四: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00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系统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月在巴黎出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2500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2500字)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绪论部分介绍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及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本文是在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内容的总结以及联系实际后的感想。文中描绘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内容;定义;学习方法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的绪论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两部分内容,我知道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与后世的影响。同时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第一章中,我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实践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同时我还了解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切对于我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来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一生都在从事无产阶级斗争工作。他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点勿庸置疑。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不同的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成各种形象。如果从它的创造者的认识、继承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后代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如果

  阶级属性理解,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从自身环境中我了解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方面是在学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这一方面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构成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果要充分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对这三方面有一定了解,体会其中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丰富,在马克思主义中占很大比例。它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来说,哲学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唯物主义,这两者是对立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马克思支持前一种说法,他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并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辩证唯物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运用辩证的眼光,应当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或者相互间的矛盾。例如挫折与动力之间的关系,两者虽然矛盾,但其有一定的联系。有时挫折反而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

  当然,马克思也认识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不是一种唯心主义。事实上,意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起作用。这是因为意识是能动的。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还具有创造性。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活动。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名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所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强时。例如当人类掌握了核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整个地球。又如当人类意识到对自然做出了巨大的破坏,于是开始着手保护自然环境。所以说,意识的作用不可忽略,它有时的确可怕,但也有美的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包含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以及英国历年的统计资料,从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批判。马克思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为劳动

  而付出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剩余的价值被未付出劳动者所获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它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对全世界经济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例如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它的发生就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产品的社会化所造成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广大劳动者,而站在高处的资本家受到的损失很小。他们将危害转嫁到了劳动者身上。最后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为马克思主义三部分之一。人们一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即是狭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后,十月革命之风吹到了中国。在一大批中国无产阶级战士的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得到扩充。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容后,如何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呢,我觉得首先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只有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中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1]林岗,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1234第二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00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政管肖卫1000016927写作背景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系统论》中“最重要

  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5月在巴黎出版。原来名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法文版时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文章中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正文恩格斯在第一部分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任何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的,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并进行了实践。但是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并不能掩盖其理论缺陷。他们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恩格斯把这一现象表述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关键。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与认识的局限,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包括一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脱离当时当地实际的做法,不宜轻率地扣上“左倾空想社会主义”的帽子加以贬斥,只能在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思想路线基础上加以改正。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支柱,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意义。虽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批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没能发现这种罪

  恶的经济根源;虽然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并揭开发现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神秘面纱。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恩格斯在文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

  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本质:“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

  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但是,和圣西门、傅立叶等人一样,恩格斯也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理论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文章我们不难看出,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是抱有反感甚至是成见的。,在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烈对峙的时代背景下,恩格斯的国家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实际上,国家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剥削和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它还拥有其它的很重要的职能,而且在绝大多数时候,剥削和镇压甚至不是国家最主要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过于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过于偏重国家的阶级职能。在恩格斯的眼中,国家的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的其它一切职能都要从这一本质出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属性。国家观自始至终都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对国家的一切分析都使用阶级的观点来进行,单纯的阶级分析方法使得社会主义理论有失偏颇,在实践中未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恩格斯虽然在文章中设想了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并没有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缺点,也没有说明实现社会主义之后,社会将如何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着其不

  足神甚至是缺陷,但是恩格斯在此并未做出解释。这也是其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即使在当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也要结合具体的国情。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恩格斯的一些观点,理性地看待恩格斯的一些局限性,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办法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必将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战胜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阶级社会依然存在,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伟大任务就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篇五: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矛盾在事物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摘要:

  矛盾论一直是哲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Z屮而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的发展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的认识、理解和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

  1.必然性

  1.1哲学基本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同时,这也应是整个哲学系统的基本论点之一。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彖,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矛盾产生的必然性。1.2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矛盾的必然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然性这种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对于每一件

  W

  事物,我们会关注到它的全部特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与别的事物相比较,而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其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使我们找到其间的规律,而不同点使我们对事物加以概念。由此发现,矛盾的特殊性在人类认知、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发展性

  2.1矛盾的整体发展正如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发展屮一样,其所包含的矛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和发展。其中,既有矛盾在整体上的发展、变化,又有矛盾自身内部的运动与转化。在整体上,矛盾有其当下固有的形态或本质,比如现在我国所面临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这项矛盾会保持其现在的形态,以一种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绝不是静滞不动的。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项矛盾也会消失,但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说这项矛盾发展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正如屮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转化为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Z间的矛盾,再发展为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后直至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Z间的矛盾。而且,在矛盾的发展中,各个矛盾的相对低位也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物,其内部可能同时有多个矛盾。但这些矛盾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矛盾在不断发展,因而主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

  W

  盾也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这正如抗战前国共两党矛盾尖锐,此即为主要矛盾。而当抗战爆发后,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产生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进行了解放战争。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事物屮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前面已经说过,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并成为事物间相区别的根本特征。这里要说明的,一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而并不在于其外部。就拿大学的学习来说,处于同一所大学屮,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仍会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四的成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事物外部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矛盾的发展与转换,事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2矛盾的内部发展每一项矛盾中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或几方面,如上下、正反、里外,这些方面虽然矛盾,但却又包含着一定的统一性。首先,矛盾的一方面的存在必以其对立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屮,也就是说,矛盾着的各方面,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与它相对立、相矛盾的一方,它自己的存在也自然失去了意义。也即,无所谓上,也就无所谓下;无所谓正,也就无所谓反;无所谓里,也就无所谓外。各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了矛盾的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的各

  W

  方面也是在不断地转化的,转化为其他方面,或甚至转化为其对立的方面。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体现地最为明显。阴代表相对静止的、向内的、下降的、有形的,阳代表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无形的,这两方面互为对立,却又互相补充,并且互为消长,动态平衡。一段时间内,可能阴消阳长,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阳消阴长。而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变。俗话说:“物极必反。”阴会转化为阳,阳也会转化为阴。太极图中阴屮有阳,阳中有阴,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列宁也曾说过:“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做死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3.可解决性

  既然存在矛盾,那么也就一定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法,所以矛盾具有可解决性。首先,科学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以一种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对待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我们自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对矛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解决矛盾。就以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例,形而上学主张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宇宙观,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相矛盾的。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代,我们却需要抛除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矛盾,将两者结合起来。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思考开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他将自然规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本身就包含i种静止、不变的前提。试想,如果牛顿对自然规律的看法就是认为它是瞬息万变的、无固定

  

篇六: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

  笔者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笔者不愿在这一词语上作字面意义上的分析的确定,只是通过对两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来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具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我们可以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

  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

  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是对历史进程的方向性有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的路,而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其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

  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

  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同志所论及的“一般”和“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方向”和“形式”在具体环境中的别名。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从最根本的来讲,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转变的行动;而后二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

  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篇七: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矛盾在事物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读书报告

  摘要:矛盾论一直就是哲学系统中得一个重要问题,矛盾存在与事物之中而决定着事物得本质,同时矛盾也以自身得发展与运动决定着事物得发展与运动.如何正确地认识矛盾、理解矛盾、解决矛盾,也就是我们应当关注得主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本文提出,对于矛盾得认识、理解与解决,应从其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矛盾;必然性;发展性;可解决性

  1、必然性

  1、1哲学基本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得矛盾着得部分得认识,就是辩证法得实质.同时,这也应就是整个哲学系统得基本论点之一。事物自其产生之初,内部就已然存在着诸多得矛盾,这些矛盾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疑;或没有任何迹象,隐藏在事物内部,随着事物得不断发展,在以后得阶段中最终显现出来.虽然这些矛盾形式不同,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就是可以确定得,那就就是矛盾产生得必然性.

  1、2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矛盾得必然性,这就是毋庸置疑得。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得即就是合理得。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矛盾必

  然性这种瞧似不合理、实则合情合理得性质呢?这一点,则需要从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关于矛盾得普遍性,毛泽东说其体现为两点,第一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得发展过程中,第二就是每一事物得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得矛盾运动。乍一瞧,这两点似乎说了一件相同得事情,实则不然。第一点只就是说矛盾得存在,而第二点则更深刻地指明了矛盾得运动。矛盾得存在,它与万事万物相生而生得关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得诸多事例中就可以瞧得出来,如政治上,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得斗争;经济上,不同产业、不同商家之间得竞争;文化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得竞争„„具体一点得,如数学中得加与减,物理中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得合成与分解„„恩格斯有一句名言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就是它自身,但却又就是别得什么。”生物就是它自身,这就是很好理解得,因为正就是它自身才构成了这个生物。但它又就是别得什么?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正就是与自身矛盾得部分。生物就是个有机体,但却就是由无机得原子与分子组成得,生物生命得整个过程不过就是原子、分子之间得相互作用与反应,所以说生物“又就是别得什么”。以上种种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着,不论就是简单或复杂,不论就是主管或客观,不论就是社会或自然,甚至就是生命本身,矛盾都就是普遍地存在着,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矛盾得特殊性,体现在不同得事物中存在着不同得矛盾,而不同得矛盾之间区别着不同得事物。各个事物得发展运动千差万别,其内

  部得矛盾也自然大相径庭。但对于任一事物来说,正就是它所包含得特殊得矛盾,构成了这一事物得本质,并成为它区别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从人类得认知过程来瞧,对于每一件事物,我们会关注到它得全部特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它与别得事物相比较,而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得就就是发现其中得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使我们找到其间得规律,而不同点使我们对事物加以概念.由此发现,矛盾得特殊性在人类认知、科学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得作用。

  2、发展性

  2、1矛盾得整体发展正如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与发展中一样,其所包含得矛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与发展。其中,既有矛盾在整体上得发展、变化,又有矛盾自身内部得运动与转化。在整体上,矛盾有其当下固有得形态或本质,比如现在我国所面临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这项矛盾会保持其现在得形态,以一种整体得面貌呈现出来。但就是,它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绝不就是静滞不动得.超过了一定得时间与空间,这项矛盾也会消失,但这里得“消失”并不就是真正意义上得“消失”,而就是说这项矛盾发展转化成了其她形式得矛盾.这正如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得矛盾,逐渐发展转化为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得矛盾,再发展为无产阶级与剥削

  阶级之间得矛盾,最后直至现在得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而且,在矛盾得发展中,各个矛盾得相对低位也在不断得改变.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物,其内部可能同时有多个矛盾。但这些矛盾得地位并不就是相等得,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矛盾在不断发展,因而主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这正如抗战前国共两党矛盾尖锐,此即为主要矛盾。而当抗战爆发后,同帝国主义得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产生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于就是进行了解放战争.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事物中得矛盾并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而且,还需要说明得一点就是,正就是这种矛盾得发展决定与促进了事物得发展.前面已经说过,正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得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事物得本质,并成为事物间相区别得根本特征。这里要说明得,一项事物发展得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内部得矛盾性,而并不在于其外部。就拿大学得学习来说,处于同一所大学中,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相同得情况下,不同得学生学习成绩仍会有较大得差别;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从大一到大四得成绩变化也就是显而易见得,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处得学校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得变化。由此可见,在事物外部不变得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矛盾得发展与转换,事物将发生根本性得变化。

  2、2矛盾得内部发展每一项矛盾中都包含着对立得两方面或几方面,如上下、正反、里外,这些方面虽然矛盾,但却又包含

  着一定得统一性.首先,矛盾得一方面得存在必以其对立方面得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就是说,矛盾着得各方面,并不能孤立得存在。假如没有与它相对立、相矛盾得一方,它自己得存在也自然失去了意义。也即,无所谓上,也就无所谓下;无所谓正,也就无所谓反;无所谓里,也就无所谓外.各方面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共同构成了矛盾得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着得各方面也就是在不断地转化得,转化为其她方面,或甚至转化为其对立得方面。这一点,在中国传统得阴阳学说中体现地最为明显。阴代表相对静止得、向内得、下降得、有形得,阳代表运动得、向外得、上升得、无形得,这两方面互为对立,却又互相补充,并且互为消长,动态平衡。一段时间内,可能阴消阳长,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阳消阴长。而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得转变.俗话说:“物极必反。”阴会转化为阳,阳也会转化为阴。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列宁也曾说过:“人得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瞧做死凝固得东西,而应当瞧做生动得、有条件得、可变动得、互相转化得东西。”

  

篇八: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读书报告

  09英语大专班43号冯伟艳

  在暑假期间,我自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感触颇深,发现整篇文章都是我要学习和理解的,便做了如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时代在前进,时间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完善着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作为一般世界观、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到今天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前提、理论前提和个人的主观条件。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它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应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并不是任何哲学都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知道我们正确有效的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共产主义理念,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谋利益,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的必然,发挥历史主人翁作用,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负起历史的责任,树立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仅有着继承革命前辈开创的事业的责任,而且有着开创未来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自觉的事业,只有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和目标前进,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预见性,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在现代化建设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而且需要掌握科学技术、设备并具有高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再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总要进行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正确与否不能离开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要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还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科学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提供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学习中学风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要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它是由众多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消化哲学原理,都有十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一方面,我们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消化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努力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挖掘和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从而加深对哲学原理的科学理解和时机把握。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在书斋里、课堂上所能完全树立起来的,必须在实践中经受各种锤炼,才能得到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联系当前建设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总之,学好哲学,终身受益。作为跨世纪的当代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这是我们生活的伟大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立德成才的迫切要求。它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责任,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而又必须努力做好的事情。

  

篇九: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读书报告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笔者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笔者不愿在这一词语上作字面意义上的分析的确定,只是通过对两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来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具体作用。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我们可以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变革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是对历史进程的方向性有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直线的路,而有很多的曲折,但是其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

  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同志所论及的“一般”和“一定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别理解为“方向”和“形式”在具体环境中的别名。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从最根本的来讲,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转变的行动;而后二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篇十: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精选文档-----------------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本书1880年法文版前言里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语点明了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马克思写道:“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前进报》撰写并讽刺地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的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这些论文已经集印成书并且在德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是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之一的必然出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

  可编辑

  -------------精选文档-----------------

  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那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他们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历史事实已经表明,这种理论主张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不能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空想家们理论上的缺陷是由于支配其思想行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核心内容是理性论和天才论)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由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

  可编辑

  -------------精选文档-----------------

  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刚刚从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这两个伟大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它们使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虽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没有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只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的平等和自由的否定,他们并不知道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得到了什么。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学说揭开了罩在资产阶级脸上的面纱,撕下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 报告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