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汇报】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3-06-13 08:48:01 来源:网友投稿

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县农牧业发展以节约可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汇报】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供大家参考。

【农业汇报】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


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县农牧业发展以节约可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张杂谷子、食用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通过科技投入,规范管理,调优种养品种,力促农牧业高产、高效,逐渐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迈进。现将我县近期工作汇报如下:

一、区域范围及资源条件

赤城县位于北京北部,河北省西北部。东与丰宁、怀柔接壤,南与怀来、延庆毗邻,西与崇礼、宣化交界,北靠坝上沽源,是沟通京、坝上、内蒙古、张家口、承德的天然纽带,属于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县境周围群山环绕,黑河、白河、红河三条河流纵贯南北。河谷之间,高山起伏,沟壑纵横,耕地较少,山地面积较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赤城县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99乡,440个行政村,1318个自然村,人口29.2万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下降,山地、丘陵交错分布。全县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东亚大陆季风气候,中温带干旱区,全境处于西风带大气环流圈中,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5.7℃,无霜期88135天,降水量在394607毫米之间,全县植被覆盖率65.6%

全县土壤分4个土类,10个亚类,35个土属,124个土种,土层薄厚不均。在分布上既有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也有中域或微域性分布的特点。撂荒地和重度退化的天然草地共计:294251.4万亩,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

二、农牧业基本情况(201512月数据)

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3.97万亩,其中一、粮食作物面积39.66万亩。主要是: 1、玉米播种面积18.39万亩、产量是3.54万吨;2、马铃薯面积是8.22万亩、产量是2.31万吨;3、张杂谷子面积7万亩、产量3.5万吨;二是经济作物24.31万亩。主要是1、蔬菜:播种面积16.5万亩、年总产量是51.09万吨(设施蔬菜1.71万亩)其中春秋棚的年产量约10.8万吨,居全市第二位; 2、中药材:播种面积5.5万亩、产量是1.65万吨。

目前我县畜牧产业形成了以生猪、肉牛为主,其它畜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备案的规模养殖场总数发展到171个,其中生猪养殖场65个,肉牛养殖场48,肉羊养殖场27个,肉鸡养殖场8个,蛋鸡养殖场14个,特种养殖9个。另外我县有68处冷水鱼养殖场,养殖面积达33600平方米,主要生产品种为虹鳟鱼和鲟鱼。全县牛饲养量11.313万头,年出栏量4.5万头;生猪饲养量42万头,出栏量27万头;羊饲养量53.5万只,出栏量30万只;禽饲养量是196.5万只,出栏量143万只;其中肉鸡饲养量148.5万只,蛋鸡存栏量30万只;全县肉类产量29810吨,禽蛋产量3600吨;奶产量2920吨;年产鱼量达669吨,其中冷水鱼年产量达382吨;每年放流池沼公鱼发眼卵2000万粒。

三、重点产业情况

按照县委、政府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路子,近年来,我县重点打造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张杂谷子、食用菌“四大产业园区”,壮大了以“二商”为依托的生猪产业,肉牛、羊、鸡产业稳健发展,特色养殖品种丰富,全县整体农牧整体产业也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科技化转型。

(一)蔬菜产业

全县新增种植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17.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8万亩。到2015年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达25家。报批部级现代蔬菜示范园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4个,市级蔬菜标准园17个;成功申报“立康园”省级著名品牌1个;绿色产地企业认证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9个(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无公害产地认证企业5个)。今年又申报三个现代农业园区,市局批复后报省厅。

(二)中药材产业

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新增5000亩。到2015年底,全县注册的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和公司有21家,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种植基地24个,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7个。基本形成了以雕鹗镇万亩药材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其它各乡镇快速发展的局面。

(三)食用菌产业

畦栽面积11万平方米,年产2200吨;袋栽500万棒,年产750吨。报批省级标准园2个。

(四)张杂谷子

全县共计落实张杂谷种植面积种植面积8万亩,新增1万亩。2015年平均亩产400公斤,年总产量1.4万吨, 500亩以上集中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园区5个。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亩产达到700公斤。种植总面积位居全市前茅。

(五)生猪养殖业

目前我县主要以“二商集团”为依托,形成了大海陀—雕鹗—后城、龙关—生猪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带。生猪年饲养量为40多万头。年大红门已申报“大红门无公害商品猪”活猪品牌,目前该公司实现生猪年存栏6万头,出栏10万头。张家口弘基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生猪定位于“生态猪肉”,已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目前公司生猪存栏量为1.3万头,年出栏达到1.9万头。

(六)肉牛产业

主要是以三道川乡、云州、白草、东万口、茨营子乡散养为主,2015年全县18个肉牛改良点,年改良肉牛8千头以上,肉牛存栏7万头,年出栏约为 3.5万头。到目前为止,今年改良肉牛4200头左右。

(七)特色养殖产业

按因地适宜发展獭兔、貂、貉、梅花鹿、柴鸡等特色养殖产业,年存栏约3.5万只。我县虹鳟鱼养殖面积33600平方米。

(八)羊、鸡产业

我县羊年饲养量仍有62万只,羊养殖场13个;蛋鸡养殖场39个。

四、农牧业发展措施

近年来,我县农牧业发展从选址、勘测、设计、建场、生产等各环节,遵循标准化生产规范,加大各环节监管力度,确保种养农畜产品上市安全。

(一)优化政策环境

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加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操作性。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补贴为导向、主体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环境的监测、评价和认定体系,包括农业污染源的收集监测和分析利用体系,农业投入品准入、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修订、执行体系,农业土壤监测、评价和提升体系,农产品监测、评价和跟踪追溯体系等。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冬奥会的申办,我县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整体工作思路,着眼生态环境保护,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传统的种养模式逐渐向现代标准化种养模式转化。农业方面玉米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8.39万亩,调整到2016年的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6.5万亩(设施蔬菜1.71万亩)调整到2016年的17.7万亩(设施蔬菜面积1.8万亩)。中药材从2015年的5.5万亩,调整到2016年的6万亩。畜牧业近年来主要通过政策宣传,惠农补贴等方式引导以标准化建场圈舍养殖,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三)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农牧产业布

按照种养结合、协调发展要求,综合分析资源状况、环境承载、消费需求、发展潜力等因素,科学优化种养业结构。依法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秸秆、饲料粮发展养牛业、养猪业及家禽饲养业,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平衡发展。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

坚持按照“两抓四严”方针(抓执法监管、抓标准化生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和保障全县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要求,围绕千方百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目标,守住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底线,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提高责任意识,加大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确保完成国家食品安全。

五、存在问题

我县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种植园区、养殖场发展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一)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县种养业一直有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扶持,但是力度与京津地区相比仍显现力度偏小,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持续扶持力度,从典型带动,龙头牵动和政策推动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龙头企业持续扶持,建立互助互利的企农关系,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解除农民的销售的后顾之忧,解决发展过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农民大胆从事种养业,放手发展种养业,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的同时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局面。

(二)政策力度不够

目前我县尚无种植业与养殖业深加工企业,直接导致农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开发,经济效益低下,利润空间提升缓慢,销售不能得到保障,种养业产业链条得不到完善,急需引进标准化农、牧业深加工基地项目。在政策方面,我县有待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政策,实现农业项目政策贯通,以农业部农牧业项目发展规划,配备北京市高新产业技术人才,来赤城县建立生态种养项目试验区,实现“生态人才+产业”的零距离、零差异、零漫游。

(三)高端人才欠缺

目前我县急需市场营销方面的高端人才,希望通过与京津地区合作,向我县输送一批开拓高端市场的技术人员。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早日实现人才共享互联,搭建赤城县与北京地区人才网络,早日实现生态人才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两地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间的人才互动、项目合作、有效资源共享和产业链互补有偿服务等。

六、今后三年工作思路

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努力构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推广的发展机制,形成政府引导、投入多元、社会共推的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体系。形成农业产业生态布局、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持续改善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一)在光伏农业项目建设上,着力提升新型能源利用率,实现农光互补,力促企农双赢最大化。

(二)新能源生物质能项目上,建设生物质能转化基地。带动全县桔杆全量化,打造成为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三量化”示范县。

(三)无害化处理项目上,计划投资35千万元用于:一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项目内容为1、无害化处理厂土建工程;2、无害化处理设备购置。通过实施确保提升无害化处理水平,实现全县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环境卫生安全。二是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项目。项目内容为:1、污水处理土建工程;2、污水处理厂设备购置。可实现养殖场雨污分离,污水处理后达到农田灌溉水质要求,干物质用作有机肥料,变废为宝,最大限度降低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设计污粪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沼气、有机肥等新资源,循环再利用。

(四)调优品种,力促农业高产、高效。今后工作中,重点打造设施蔬菜、中药材、食用菌标准园区建设,在各种类标准园区建设中,立足于稳增长,着手于调优品种,着眼于高产、高效。力争于在3-5年内,使我县90%以上标准园区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我们有信心向有机农产品生产园区进军。

(五)农牧交错区,体现合理利用。农牧交错带工作体现生态保护原则。其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从长远来看,必须依靠当地资源发展经济,这既是解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又是保证当地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以中重度退化草地和撂荒草地为主,对天然草地植被较好的区域采取围封施肥鼠虫害防治等措施,起到选优扶壮作用,不做地面处理,对撂荒地和重度退化的天然草地,并具备牧草生长的地上和地下条件,作为建设用地。围绕恢复已垦草原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结合农业粮改饲项目,提升饲草生产储备和利用能力为,以草定畜,草畜配套,推动我县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效益分析。通过各项工作实施,我县区域内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治理,全县农业基础将更加巩固,粮食产量稳定,经济作物为农户增收提供有力保障,饲草产品日渐丰富,全县农牧业逐渐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之路的迈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一致,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经济效益: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生态效益:增加草地覆盖面积,对退化草场得到改造,土地得到了保护,草地沙化得到遏制,减轻了沙尘暴的危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3、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促进整体投资环境大幅提升,为引进高精、低污,甚至无污染的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为整体社会效应奠定坚实基础。


                                二〇一六年七月十三日

推荐访问:赤城县 农牧业 汇报 【农业汇报】赤城县现代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