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9篇

时间:2023-07-08 15:1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

  一、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权的含义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有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该如此。”我国宪法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应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就我国而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有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人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权利。

  甘孜藏区的少数民族子女,除了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担负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因此,甘孜藏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是指甘孜藏区未成年人依法所享有的、国家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予以保障实现的,在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权利。

  二、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甘孜藏区即指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称康巴或康区),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全卅I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98.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5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四川省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甘孜藏区“两基”攻坚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还有2个“两基”攻坚县没有达到验收标准,已经达标的,其达标的水平还很低,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另外,大部分县财政状况极差,严重地制约了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普九”负债累累。这些都是当前甘孜藏区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

  甘孜藏区教育由于历史欠账多,目前基本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普及阶段。虽然甘孜藏区已有16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验收“合格”,但部分学生仍然流失,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入学率仍然较低。截至2005年,“初中的毛入学率为61.25%,高中的毛入学率为11.31%,15-50岁青壮年识字年限为4年”;部分县、乡“普初”扫盲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突击性痕迹也很重,辍学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普九”、“普初”后的巩固任务十分艰巨。全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阿坝、凉山二州等省内民族地区水平。

  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点多面广、战线长表现在:“甘孜藏区一所小学服务面积为152.33平方公里,一所中学服务面积为4520.59平方公里,每所小学平均有学生93.7人,每所中学平均有学生737人”。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东部优于南北部,城镇和公路干道沿线地区优于偏远农牧区,基础教育优于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发展快,成人专业技能提高性能力教育差,优质教育、龙头学校尚未形成;因不能满足城镇家长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每年有上千生源流失到内地。

  2.教育投入不足

  民族文化差异增加了教育财政投入成本。少数民族教育首先应是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民族地区自身文化发展了,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反映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用一定的经费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和开发,尤其是对民族教材等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对民族文化背景下“双语”教师尤其是本民族教师的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事实上,以“普九”标准计算,2005-2010年甘孜藏区中小学校教学设备、危房改造、教师培训、中小学校职业教育基地、教学试验场所建设等的总投入需8亿多元。而甘孜藏区教育投入则主要依靠《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计划的支持,两项计划从调查了解信息测算,未来5年内国家和四川省的两项计划的投人大概在5亿元左右,尚缺口3亿

  多元。而地方财政只能解决教师的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几乎无出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发展。

  由于投入不足,使得该建的学校、校舍、设施无法建,至于更新教学设备就更是难上加难。如康定县玉龙西村小学,坐落在贡嘎山下,海拔4100米,那里不生灌木,常年吃不到蔬菜。学校共有28个学生,只有两间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房屋,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学生和老师共用的生活房间。正因为硬件设施的缺乏,部分边远农牧区中心完小及县城初中尚有相当部分不具备寄宿制条件,造成读完村小二、三年级后无法升人乡中心校读小学高年级和小学毕业后无法升人县初中就读,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普初”巩固工作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在师资问题上,也因为财政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出现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两难”局面,使本已奇缺的师资更是雪上加霜。如康定县玉龙西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一师一校”,建校以来只有唯一的一位老师吉嘎,28年来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由于师资不足,当吉嘎老师给一个班上课时,其他班级的学生就只好上自习。在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甘孜藏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3.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

  据2007年统计,甘孜藏区基础教育师资有5476人,尚缺4461人。《甘孜州“十一五”规划》规定,到“十一32”规划

  末,40%的初中教师和70%的高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如果再加上自然减员,仅中学教师的需求量每年就在1500人左右。但由于甘孜藏区的自然条件极为艰苦,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如以巴塘县中学英语教师为例,全校在编

  英语教师共有6人,每人任教3个教学班,周课时人均达30多节,同时由于缺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师资,出现了这些课程开课不足甚至无法开课的现象。而甘孜藏区藏文生物、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数学等专业课的教师也严重匮乏。

  师资队伍质弱表现在:一是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据2007年统计,在小学5476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1565人,初级职称3484人;初中教师1637人中,有高级职称141人,中级职称501人,初级职称799人,未评职称196人;高中教师436人中,有高级职称123人,中级职称145人,初级职称136人,未评职称32人”。二是甘孜藏区教师的文化和专业学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第二学历比例高。据笔者调查统计,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不到5%,“注水型”文凭较多,学非所教、学非所用、高学历低质量的现象不是个别,部分高中教师是通过提高型培训取得第二学历的。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缺乏。本地高学历人才极度短缺,外地具有高学历和真才实学的教师又引不进来,定向培养师资的力度不够,造成教师队伍结构

  不合理。尽管近年来为了“两基”攻坚招聘了大量的教师,但图画、音乐、体育、外语、电脑等课程的教师却招聘得很少,教师专业不合理问题已出现端倪,目前绝大多数农牧区小学由于没有外语师资而无法开设外语课。另外,由于教师分布不合理,又造成了本来相对紧缺的教师资源更加紧张。教师一般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所在地学校和交通便利的农村小学,部分农牧区小学则难以保障师资力量;在农牧区学校,有的课程虽然在课程表上有安排,但实际上由于没有师资力量而无法开设,如计算机课程等;还有的课程,如图画、音乐、体育,目前基本上都是由其他任课老师临时开设。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是甘孜藏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又一个大问题。一方面,小学尤其是乡镇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大多数被当地初中挖走,乡镇初中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基本被高中学校挖走;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待遇比行政干部低,也使得一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而改行干行政,如某县一次就有7位骨干教师考入公务员队伍。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中小学校骨干教师严重缺乏和流失,给甘孜藏区农牧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教学模式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民族教育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

  农村牧区的乡级中学,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上好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中小学学生毕业时,既能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能掌握一二项实用技术,从小养成劳动观念和习惯。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事实上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农牧区,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回到家里,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将成为民族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现在的基础教育普遍只重视文化教育,而缺乏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文化人,所学的知识与当地生产生活不相适应。正如一位农民说的:“花这么多钱培养了一个初中生,学了一些用不上的知识,反而把农村的活计都忘了。”甚至有些高中毕业生考不上大学或大中专的农牧民子女由于在学校里只学科学文化知识,缺少劳动锻炼,回家后怕脏、怕累、怕劳动,不愿上山采药、下地干农活,更不会放牧。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与教育法规相违背。农牧区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生活水平有什么直接关系,严重地挫伤了他们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所以甘孜藏区某些县的小学学生入学率呈金字塔形,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有些学校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达24、25人,到了五、六年级却只有几个人,学生学习的巩固率相当低。

  5.农牧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和短期功利意识强烈

  农牧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城镇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存在着较大差距。城镇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子女学习,对他们的培养不惜代价。而有些农牧区学生家长为了家人的生存忙碌着,顾不上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子女上学后,就应该由学校负责了。有些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无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这也导致某些孩子学习差,对学习没兴趣乃至逃学以及“小学研究生”的现象。

  另外,我国现今的教育制度不能摆脱封闭办学的模式去主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与职业需要相脱节、毕业生就业难等方面。这种现状对于举尽全家之力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农牧区家庭来说是打击很大的。许多农牧民家长认为送子女上学就是要找到一份他们认为非常体面的工作,而就业的现实又使得他们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的近期利益也影响着农牧区家长的思想,有些孩子不上学,一年可以通过挖药材、捡野山菌为家里挣回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就使得那些精打细算的农牧民极易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从而造成很多农牧区家庭在孩子上学问题上表现得不积极,即使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对他们也没有一点诱惑力。

  6.较低的经济收入难以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

  甘孜藏区受自然条件差、社会交往范围狭小、信息载体缺乏等因素制约,又受几千年来“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

  观念的影响,因此大部分农牧区家庭都有2个及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同时上学,有的甚至是上大学,那么对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不言而喻。据笔者调查,目前甘孜藏区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每月需承担50元的生活费和近1吨的柴火,三年高中就需花费近两万元,四年大学就得用去五、六万元,这笔巨大的开支对年均收入只有1000余元的农牧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加之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下农牧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和依赖程度相对不高,这也使得农牧民家庭在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方面意识非常淡薄。

  三、对甘孜藏区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定单行教育条例

  江泽民同志说过:“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根据民族自身具有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抓紧实行民族教育的超常规立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法’等与民族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弥补以往立法层次低、立法有空白点的缺憾,为民族教育超常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对甘孜藏区来讲,应根据该州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情

  况,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出台前,加快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单行教育条例,从而保护甘孜藏区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推进甘孜藏区依法治教,以教兴州的战略目标。

  2.深化民族教育体制改革

  民族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改

  革。目前我国民族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体制单一、办学效益不高。而且长期以来国家包办教育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教育体制的转变。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现实状况,适当地引入个人和社会力量办学,是解决目前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甘孜藏区虽然在职业教育上已启动了民营办学机制,但数量非常有限,还不能满足甘孜藏区的需求。因此,建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办学体制是进一步保障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新途径。

  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从现实看,要切实保障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的受教育权,就要重视基础教育、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对特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经费不足的问题往往成为影响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解决不了,基础设施薄弱,师资紧缺的现状就无法改变,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状况更难以改观。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就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投人力度。笔者以为,鉴于甘孜藏区县级财政的实际状况,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宜过大,否则,县级财政很难承担。对5个纯牧业县应实行“四包”,即包学费、包书费、包文具费、包生活费的政策,使其尽快实现“普九”目标和保持验收标准。还要建立县级教育债务监控机制,强化上级政府在偿还债务方面的责任。最后要强化县级行政部门对全县中小学师资的配置权,上级财政部门应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起主导作用,切实解决教师均衡配置和教师队伍稳定问题。

  4.切实保障教师合法利益,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只有维护了教师的权益,才能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才能使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益得到保护。

  首先要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这是确保甘孜藏区广大农牧区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到数万农牧区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各级政府要在确保农牧区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的待遇。要关心农牧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采取积极措施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实际问题,对贫困和边远地区教师实施特殊津贴制度,以鼓励教师扎根农牧区教育。

  其次要培养适应甘孜藏区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可采用以下办法:(1)定向培训和引进教师,一方面定向选送优秀双语教师到民族院校培训文理科藏文双语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积极从各民族院校藏文专业应届及往届毕业生中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双语中小学教师队伍中;(2)实行教师轮换制度,建立县内城乡之间、不同基础的校际之间的教师的轮换机制,保证每所学校都有机会轮到优质师资;(3)实施州内对口支援政策,在州内基础较好的县与农牧区县之间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开展以支教挂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对口支援,加大州内好学校的辐射力度;(4)广开师资门路,打破地区界线,引进初高中部分紧缺学科的具有本科以上

  学历的教师和双语初高中紧缺学科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双语教师,鼓励非师范院校双语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双语中小学任教;(5)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5.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当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改革。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内容要以适应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因此,在各科内容中要适当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农牧区应用知识,如在政治课中增加党的藏区政策和生产管理知识等实用内容;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应用文的写作、农牧区文化建设等内容;在数学课程中增加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内容。同时,应对学生加强“热爱藏区、奉献藏区”的教育,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其次要改进以往“抄抄背背”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举办讲演、辩论和娱乐等形式鼓励孩子们思考、回答和讨论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信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世界各国隆重推出一本书,名叫《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它提到现代教育具有四大支柱,一是学会认知,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发展。这四条都涉及了智力与能力的问题。过去我们普遍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不但要有知

  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与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6.积极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甘孜藏区学生辍学除受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职业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多一种职业选择,因此职业技术专长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可让他们转变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而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城市模式的应试教育误区,职业教育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7条规定:“未成年人已经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因此,应遵循民族地区教育的客观规律,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创业、就业、升学并重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做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家能劳动。

  具体来说,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按照课程计划,在提高学生传统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开设适合本地生产生活实际的地方职业技术课程,传授如农、牧、林果等的种植、改良、管理实用技术,退耕还林还草管护技术,农牧林防灾抗灾技术,土特产品保储、加工、营销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职业技能。

  其次,可在农牧区初中建设“一校多功能”的综合中学,在高中开办职业教育班,聘请民间工匠技师授课,传授民族手工艺

  传统技术。

  最后,职业教育要依托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手工艺,把藏民族五明学科中的“工巧明”学科纳入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内容,开设绘画、雕刻、建筑、金银铜铁玉石木骨加工等课程。

  7.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针对甘孜藏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必须走寄宿制办学道路,因为寄宿制是解决人口高度分散与教育需要相对集中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甘孜藏区小学生每月基本伙食费至少需120元,初中生需150元,其余的费用还要靠国家补贴。因此,为了切实保护群众支持寄宿制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寄宿制学校要不怕麻烦,按市价收取学生家长交来的洋芋、苞谷、荞子、干酸菜、柴火等物品,折抵寄宿制学生应缴的50元生活费,调剂学生生活。在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相对偏低,离孩子们身体发育成长的基本需要还有差距。因此笔者建议:一是要提高寄宿制学校生活补助标准和解决管理人员、炊勤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编制;二是加快寄宿制小学校的小农场、小牧场建设步伐,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小卖部、小果园、小蔬菜地、小修理厂,以改善学生生活条件;三是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要向寄宿制学校倾斜,为寄宿制教育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

篇二: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属于我国范围较大的连片贫困地區。

  纵观西藏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究其根源是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教育滞后已经成为从整体上制约西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在新一轮发展中,西藏教育面临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与增强服务功能的需求,面临积极、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西藏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从实际出发,确定战略重点,采取对策,积极、有效地进行新的探索。

  西藏教育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内地各兄弟省市特殊支援的基础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教师数量成倍增加,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西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西藏教育发展近几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由于面临多种外部困难与制约,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西藏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成本较高。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地广人稀,高原缺氧,气候变化大,昼夜温差明显。山多地少,居住分散。地处海拔5000米以上的学校,更是面对较为不利的自然环境。学校建设和运行成本高,大部分农牧区学校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当于内地一般学校建设和运行成本的3-5倍。二是西藏经济基础较差,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存在差距,各级财政收入量少,财力有限。西藏广大农牧民增收困难。西藏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种财政及人民群众收入状况,使得西藏自身很难拿出足

  够资金用于发展教育。受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途径相对单一,加之西藏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太小,形成人才主要集中于国有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局面。其他行业吸纳高学历人才比例很小。三是西藏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西藏总体上难以集聚大批高学历人才,大部分地区难以吸引、留住各类专业人才,高端人才极为匮乏。四是西藏部分地区教育观念落后,制约着西藏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巩固发展。五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提高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六是高中成为推动义务教育和整个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瓶颈。2022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只达到42.96%,还不及初中90.79%毛入学率的一半。伴随西藏九年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容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显然这一状况将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发展。七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缺乏有机融合。除了利用有限的普通高校、中专学校举办成人教育、培训外,西藏成人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尚未形成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开发需求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问题较为明显。

  把握机遇,从实际出发,推动教育科学新发展。

  围绕西藏“十一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面对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重大历史使命,西藏教育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机遇,从区情出发,按照新时期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思路,重点实现几个方面的突破。并通过实施和落实一系列对策举措,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科学发展,从而为西藏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要确立“五个必须”:

  1.必须进一步确立教育在西藏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发展教育作为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与战略任务,通过教育的快速、协调和适度超前发展,引领和支撑西藏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推动西藏的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2.必须从实际出发制订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要充分考量西藏的区情、西藏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其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独特环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地规划和制订西藏教育发展的总体及具体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对策措施。

  3.必须努力实现西藏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坚定不移保证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地位的同时,统筹考虑和推动其他阶段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为义务教育发展有效解决“出口”狭窄的问题,并在大教育与大体系的构架中,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连接和沟通的“立交桥”。

  4.必须在促进教育发挥社会经济推动作用方面下功夫。要科学选择西藏教育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改革、创新西藏各级各类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局限。要转变就教育论教育的陈旧思维和发展模式,将教育发展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要发挥教育应有的引领作用,为当地产业发展、劳动力输出和人力资源储备适度超前培养各类人才。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努力增强学生的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5.必须牢牢把握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在不同教育阶段突出不同的发展重点。分别按照小学教育、初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制定和把握相应的教育发展重点。

  (二)“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西藏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实现“五个突破”: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西藏教育事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需要着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啃硬骨头:继续着力促进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一是充分考虑西藏义务教育尤其是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通过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普及、巩固和提高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突破农牧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率不高、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以及部分点教师配备不足和教学水平较差等瓶颈制约,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扩散农牧区义务教育资源,在扫盲、推广科普知识、先进技术中,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积极作用。

  2.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大批实用人才。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规划、设计大力发展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在未来几年中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高中阶段入学率获得突破性扩展。二是奋力突破初中毕业生“有学历、无能力”的困境。在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办学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突出西藏特色及其实用性。三是充分认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西藏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着手,尽快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做实、抓好。四是根据西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相关的实用性课程、专业和学校。五是积极吸纳内地职业教育资源,并通过政府先期担保贷款、中后期绩效拨款的形式,争取国家、自治区政府针对办学成绩突出、能够吸纳就业、能够创业乃至创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职业技术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3.拓展途径:积极尝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一是突破现有相对单一的“部门委培”模式,积极推动和尝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二是突破部门、行业之间的界限,统筹规划和安排自治区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三是积极发挥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实施“三教统筹”、各类技术培训,为各类社会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培训服务。

  4.突破瓶颈:努力实现高中阶段规模大扩展。一是根据西藏义务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龄人口的变化特点,集中力量改扩建一批现有的普通高中;根据西藏发展的人才实际需求特点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改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以及全区的中等教育规模。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努力寻求扩大内地招收西藏初中阶段毕业生规模的有效途径,通过扩大现有招生学校西藏学生的招生规模、增加新的招生点,扩大西藏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有效缓解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的瓶颈。

  (三)“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西藏教育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

  1.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通过法规建设,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坚定地把教育摆在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地位,重点予以投入与保障。

  2.统筹规划,促进西藏教育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把教育发展置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中,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公共管理建设的最重要的基本环节,予以统筹规划,优先投入,超前发展。

  3.开展生动活泼及深入有效的德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渗透德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拓展、延伸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在内的德育内容,讲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各级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研究,强调教育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到现有的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5.加强地方立法,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通过地方立法,努力推进教育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主体、管理主体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建立健全教育发展中政府负责与学校办学等方面的依法督导、评估制度,以保证教育投入、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建设、质量管理、学生“三包”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现行法规和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6.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推进和落实不同主体的财权、事权的分级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权力和责任,使学校的管理、教育发展及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人尽其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拓展与内地合作及获得教育援助的途径,逐步提高西藏教育的软件建设水平。除接受物品、资金等教育援助外,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内地援助单位以人才支持、技术支持、智力支持以及双向合作等方式,广泛参与西藏的教育、科技、、卫生諸领域的发展与建设。把智力援藏和教育援藏工作摆在援藏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本着“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的原则,保持和强化西

  藏教育现有的发展优势,开发利用区内、区外和国际三才市场和三种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从物质支持为主到智力支持为主的转变,在继续鼓励内地加大教育硬件建设援助力度的同时,努力引导援建资金和项目向教育软件建设方面倾斜。

  9.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努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加快西藏的教育信息化步伐,通过大力开展远程教育,积极从各方面扩展师生的视野,弥补西藏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各地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组织开发、制作适应本地要求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需要的软件,同时加强校本培训,积极鼓励教师用足用活远程教育网络及其设备。各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可靠措施,从电力供应、设备维修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远程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

篇三: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藏区牧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藏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藏区,它便也随之产生了。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

  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

  现今的藏区藏区教育,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但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区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偏差

  首先是藏区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家

  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

  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

  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藏区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

  子个人前途、藏区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的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

  为“逼子成佛”“逼女成奴”,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自主

  性,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变成家长手里的“面团”,或者成为家长的“隶属”和“附庸”。

  (二)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缺乏文化教育氛围

  在藏区,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放牧,所

  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

  他们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藏区家长素质低、习惯差,藏区缺乏文化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负面影响很大。

  “孩童者,最易受影响人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

  被其激触,效而尤之。

  ”“藏区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

  ”“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

  ”“你是干什么的,问我,我怎么知道。

  ”家长们如是说。

  藏区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虫草出来的时候把孩子赶上山忙于发财。

  藏区藏区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

  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是一片空白。因此,孩子的作业容易

  出现没完成,孩子也容易犯错。

  一旦孩子犯错,家长则严加管教,轻则痛斥一顿,重则狠打一顿。

  (三)家长素质太低,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两个注释准确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及功用。很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孩子父母出言就是秽语,张口便是脏话,于是不少孩子,即使是乳臭未干,口头禅便是:“老子怎么怎么”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到三句话就拳脚相加,办法简单粗暴,于是在孩子的活动圈里便也经常出现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惨

  状;有的父母终日迷恋“喝大酒”、“晒太阳”,于是在课外便能听到“我老爸昨天喝了两斤江津白酒真是英雄”,“那算什

  么,我妈也喝了两斤”之类的谈话。

  我甚至还亲睹了喝醉的家长倒于大街上。这样的家长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些什么可想而知。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为了改变藏区藏区教育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更新藏区教育观念

  当前藏区,一些家长由于受陈腐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往往用错误的思想、态度、方法教育子女,以致教育效果不好,不能

  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必须更新有关藏区教育观念。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养老防老、光宗耀祖,转变为为国家培

  养各个领域的多层次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教育模式上,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支持孩子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接受知识,扩大视野,成为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才能的人;在教育态度上,从

  自由放任转为自觉地系统地正确地教育孩子;

  在教育方法上,要从娇惯溺爱或粗暴、包办代替转变为严爱结合、疏导,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等等。

  家长只有努力实现上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用适应四化建

  设需要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态度、方法教育子女,才能把我国

  藏区藏区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四有”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二、掌握教养子女的规律、方法

  当前,藏区有许多做父母的缺少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教

  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不讲究科学育人,鲁迅先生说的好:“能生

  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育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

  学堂。”“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教育者必须先

  自觉地进家长学

  受教育,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会做父母,校,听藏区教育讲座,看藏区教育有关报刊,自学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藏区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藏区教育。这样,才能使家长教养子女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说理导行

  藏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须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服说(即说理教育)首先是为了使孩子明事理,提高认识,知道怎么做。这只解决了理论认识问题,而重要的是行,言行一致。

  所以,说服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明事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自觉的行动。只有自觉行动了,才真正达到说服的目的。故藏区教育

  必须把说理教育与训练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讲练结合。

  只有这

  样,才能使孩子不仅懂得,而且做得;不仅会说,而且会做。成

  为真正既有知识,又有才能;既有高尚思想,又有良好品德行为

  的人。为此,家长必须在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的同时,按照

  学生守则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家规,在提出时讲清道理,使之自

  觉实行,并且经常检查督促,进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固然要批评教育,但重要的是耐心开导,帮助分析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他们自觉改正。

  农业兴,则中国兴;藏区教育兴,则国家太平人民兴旺!我

  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藏区建设的推进,教育结构

  的优化,教育投入的增加,藏区教育方式的优化,我国藏区教育

  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篇四: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西藏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分析西藏基础教育的存在问题的原因要从这个实际出发,那么西藏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呢?

  首先,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毫无疑问。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和封闭性,使西藏在院校协作,人才交流,科技情报交换,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都十分困难。由于远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外交通不够畅通,这使西藏教育很难受到与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辐射,西藏教育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发展,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西藏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客观上要求西藏教育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

  第二、特殊的历史条件。旧西藏的教育主要以寺院教育、官僚学校和私塾,主要以这三种形式,当时主要的学员是官僚的孩子,稍微贫困的孩子就没有资格学习知识,当时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材主要是经书为主,这种落后的教育对西藏教育的发展在主观上起一种消极作用,这种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农牧地区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人们落后的思想意识。落后的思想意识必然要反映到教育上来,比如:很多群众认为办学是国家的事情,不愿集资助学:有的认为当农民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有的重男轻女,让儿子多读几年,让姑娘少读几年,一致大量文盲中多数是妇女:还有个别领导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因此,把发展教育视为“软件”任务,把发展经济视为“硬件任务”加之教育生产的周期较长,见效较慢。

  第三、落后的经济状况,西藏从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到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这阶段中,长久的封建思想束缚着整个西藏经济的命脉。从手工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是个巨大的转折点。漫长的起步让西藏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西藏的整个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压力,虽然现在西藏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比起东部地区还存在很多缺点,由于西藏经济的不发达,西藏教育事业也就无法更好的发展。经济是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提供物质保证,教育发展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它通过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来看,经济要发展和繁荣,不但取决与教育这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因为教育以培养各方面专门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就更取决与教育在经济建设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只有加强教育这个战略重点,经济建设才能发挥的更好。

  第四,浓厚的宗教色彩。西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封建时期以来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依托,在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具有浓厚的宗教观念,强烈的宗教感情,长期的宗教习惯。就是一种观念,使很多父母和孩子形成上不上学都无所谓的心理。这样给西藏教育的升学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浓厚的宗教意识对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多不便。宗教一直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因此注重基础教育是重中之中,西藏基础教育受很多问题的制约。必须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西藏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呢?西藏基础教育的出路何在?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根本原因是政府对其投资严重不足,政府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和县以上,而在落后地区分到的很少,虽然政府在农牧地区实行了“三包”政策,但是由于教育设施的落后,还是解决不了最根本的要求,所以政府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农村基础教育,不应总是将相对较少的教育资金过多地投放在城市基础教育和见效相对较快的高等教育,应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2.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立法、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执法力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西藏基础教育投资的现状,不仅要完善农村

  基础教育立法,而且要强化农村教育执法力度,决不允许任何机构、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截留克扣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一经发现应严惩不贷。事实上,我国一直都是以财政专项资金的方式来扶持农村基础教育的,无疑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上看,由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有关部门提出,到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但是至今没有实现,更不用说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不足,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教育投资法。从而,使得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也使得正常的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专项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完整及时地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3.面对现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教育体质改革力度不够,需要观念创新,胆子不够大,加之长期的自然经济,闭关自守,供给制等传统的观念在许多方面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使基础教育改革也始终是在原形式上进行小修小补,不能彻底深入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改掉那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的教条试的理解,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头脑中深深扎根,改变原有的那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其次,由于人们的思想上长期所遗留的旧教育观念、要把发展西藏基础教育进一步事业摆到重要位置上,不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

  4.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

  要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建设一支稳定而合格的中小学民族师资队伍是重要关键。怎样建设好农村小学师资队伍?一要办好各地(市)师范学校,这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是输送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二要请劳动人事部门每年拨给一定数量的劳动指标,从高、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一批合格的少数民族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经过考核,把一些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三要办短期培训班,轮训在职的公办小学教师。采取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的住房设施及补助,才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西藏教师队伍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领导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智力投资,稳定现有的各类教师队伍。要认真关心,尊重和爱护教师,对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特殊政策,使他们在政治,生活待遇等方面有别于本地区的其他工作人员,如:在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医疗保健,住房问题,职称评定以及子女安置等方面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提高其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政治上感到光荣,经济上有较大的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有一定的保证。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篇五: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期

  终

  论

  文

  题目: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

  者:_次仁扎西_学号:_080193440_学院(系):__________数理学院__________专

  业:_______教育技术(师范)_____评

  阅

  人:______孔令帅

  教育学院_______

  1—5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次仁扎西

  080193440教育技术(师范)

  内容提要:

  在中国教育最容易被重视,也最容易被忽略。而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区的双语教育经历了辉煌而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藏区的双语教育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但面对新世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大开发时期,随着人才的需求的尤其能应对新型挑战的藏族人才的需求大增。我们开始发现过去藏区双语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和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双语教育、藏区、问题、教学

  正文: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比如,某个藏族孩子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谈,也可以用汉语在单位与同事交流。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第一,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第二,双语教学提倡师生间的互动,而决不仅仅是听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用外语授课。是达到既能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1]握外语的目的。在我国的双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上还存在重双语国家的研究,轻单语国家的研究;重经验介绍,轻理论研究;重争论,轻实证研究的倾向[2]。藏区的双语教育也不例外,虽然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起步晚,性质相对内地比较复杂,争议大等目前藏区双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善的问题。具体存在的问题简单罗列如下:

  (一)、藏区双语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

  藏区相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历史,因此它的内部环境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色。就其教育教学带有很多民族特性,这使要在藏区实行双语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就从纵向观察了解,藏区双语教育内部存在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1.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平衡。

  一是从双语教学的两种模式来看,“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模式2—5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相对滞后于“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藏语文”模式,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牧区的需求;二是从学科上讲,理科教学明显滞后于文科教学;三是从教育类别上讲,高中双语教学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四是从区域范围来讲,拉萨市的双语教学与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昌都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牧区的双语教学与农区比较,农区的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牧区双语教学成为藏区民族教育的难点。

  2.教学质量不高。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藏区双语教学的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从客观方面来讲,诸如起步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等;从主观上讲,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就四川省为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在校学生参加的各种综合性统一测试成绩(如会考、统考);三是毕业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甘孜州1994年初中会考,全州初中汉语文会考及格率为45.88%,英语及格率为19.56%,藏语文及格率比英语及格率还要低[3]。藏语文会考成绩低于英语会考成绩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四川藏区双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但在民族地区特别突出。从教育投人的人均占有数来看,藏区的水平高于内地,但由于地广人稀,办学条件十分艰苦,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客观存在。在一些农牧区,一听学校仅十多个学生。数十个学生的情况是一个现实问题。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水平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在四川巴塘考察时,据介绍,全县的财政预算拨款,教育预算拨款占全县第一,但是,由于教育摊子大,金额仍然十分有限,只能保教职工工资,其余需办的很多事都由于经费缺口大,不得不搁置下来。加之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地方财政和国家教育专项投入,社会集资筹资办学面十分狭窄[4]。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藏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师资缺乏且不稳定。

  藏区在推行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随着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显得捉襟见肘,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这是教师数量上表现出来的矛盾。其二是在专业结构和学历方面,藏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缺乏;而学历结构除有少部分大专毕业生外,绝大多放是中专毕业生,本科生屈指可数。其三是教师的总体素质(主要指藏、汉双语专业素质)较差。其四是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双语师资几乎还是空白。

  5.双语教育教学规划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比较突出。

  拉萨、山南、那曲等地区都先后制定了关于本地区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规划。但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计划执行中盲目性和随意性大,特别是在执行教学计划上,长官意志,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对双语教学的质量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给教育管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与内蒙、新疆等地区的双语教育教学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从内蒙古和新疆以下方面来加以参照。认识起点高内蒙和新疆在教学工作中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口号:“学好本民族语文,面向民族地区;学好汉语文,面向全国;3—5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学好外语,面向世界。”在处理民族教育的关系上,内蒙的提法是,坚持“两个高于,一个不低于”(即在教育发展速度上,蒙古族教育略高于汉族,其他少效民族略高于蒙古族,区内汉放教育不低于全国水平)的政策。

  双语教育成效特别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率高”。内蒙古自只治区全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96%,其中蒙古族学龄儿童的人学率为97%,高出全区水平;新疆牧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4%,小学巩固率为89.2%,毕业率为90%,普及率为81.5%。二是双语教育教学已经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民族文字教材建设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新疆的民族文字教材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文种,年出版教材达1300多种。内蒙古年出版教材达1000余种。完善了与双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内蒙、新疆自改革高考制度以来就实行了民族语文自行命题,到1989年又与全国统一试题接轨,除汉语(国家第二大纲)和民族语文自行命题外,其余均翻译全国统一命题。两区都成立了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授权的命题委员会。在制定牛谙度招生计划时,使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体现了对民族教育“优先、重点”的方针和对民族学生特殊照顾的政策[5]。

  (三)、个人几点看法建议

  1.加强提高认识藏区双语教育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大多数人对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还有分歧,一部分人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明确或缺乏深度等现象,影响着双语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民族语文的功能会逐渐削弱,主张双语教育的目标应是精通汉语文,双语教育就是使用民族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担心学习汉语会使民族语的社会功能逐渐退化,认为双语教育应以民族语为目的;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语文是过渡性的拐棍,学习民族语只是权宜之策,对双语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语言融合主义”和“语言民族主义”极端思想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制约和影响着双语教育的顺利发展。

  2.加强研究总结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到下一步工作中。

  随着形势注意病毒在中国蔓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追逐名利,双语教育开始形式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其在社会上实际动手能力和人科学的格价值。而现在藏区大部分地区把能应付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不仅违背了教育性质。更可怕的是在成了民愤,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藏文基础极其差,而汉语学的烂的一塌糊涂,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方面显得极其呆板,发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人们开始怀疑现代化教育、怀疑双语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义。很多学者提出现在藏区的双语教育远远不及传统藏区教育。因此造成了其他很多负面的影响。

  3.扩大五省区协作范围

  四川藏区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藏区同处于我国西部,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就教育而言,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在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双语教育教学上采取了一些协作方式,主要表现于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的成立。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协作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十分有利于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藏区教育的形势看,教材建设的发展速度还跟不上需求,十分有必要加大教材协作的力度。再就是拓展协作的范围,例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民族语文教4—5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学的考试命题、双语教育教学的科研问题等等,都十分有必要加强协作。当然,这种跨省区的协作难度比较大,需要国家民委、国家教委,以及五省区教委来共同推进。

  结论:

  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青藏高原地带的发展成了其重中之重。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藏区的发展关键要靠藏族人才,因此藏区双语教育某种意义上成了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育教学上出现了腐败和失策,必然引起这个地区的混乱和不稳定,很多反面因素及容易趁机进入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阻挠。总之,尽快有效改善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注释:

  [1]双语教育_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4.htm

  [2]双语教育_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4.htm

  [3]《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现状》[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56703884[4]《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现状》[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56703884[5]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_百度文库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0b975fdc8d376eeaeaa3189.html

  2010年12月21日

  5—5

篇六: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藏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和对策探研

  我国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其农村幼儿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幼儿园教育方面,藏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

  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经济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缺乏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教师,也很难吸引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来工作。因此,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是藏区农村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家长缺乏重视。

  由于西藏自治区位于边远地区,一些农村家庭对幼儿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许多家长并不重视幼儿园教育,这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及时接受幼儿园教育,或者幼儿园教育质量不够高。

  三、缺乏专业化的教育管理。

  西藏自治区目前幼儿园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许多幼儿园教育机构缺乏标准化的管理,这势必会影响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提出了几种对策:

  一、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幼儿园教育的好处,让家长们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育的纳入程度。

  二、提高教育机构和教育人才的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机构和教育人才的质量,吸引高素质的教师、管理人员到西藏自治区工作。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给予管理人员或教师补贴,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其素质。

  政府应该建立幼儿园的标准化管理,定期开展幼儿教育质量监测,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总之,西藏自治区的幼儿园教育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政府的努力,我们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幼儿园教育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七: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明确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民族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中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生教育的开端,对民族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民族幼儿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由于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就藏区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对藏区幼儿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希冀能够对藏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藏区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与内地农村幼儿教育一样,藏区一些镇、县的幼儿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入园难、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不高、办学理念陈旧、幼儿教育小学化等。但与前者相比,藏区幼儿教育还存在三个特殊而突出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牧区无幼儿园

  “入园难”是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对不同地区,这个“难”有不同的含义。对城市来讲,这个“难”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对内地农村来讲,这个“难”是指入就近且具有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藏区农牧民来说,这个“难”是指找一所幼儿园太困难,因为绝大多数农牧区根本没有幼儿园。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出生到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习惯、言语、思维、态度、情感等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专业化教育。目前,藏区特别是农牧区,由于正规化的幼教机构尚未建立,藏族家庭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幼儿的教育重任。虽然,藏族传统的抚幼经验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是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对藏文化的启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仅仅依靠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父母未接受过有关专业抚幼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不足之处。比如,思维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大力发展农牧区幼儿教育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发展,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汉藏双语教育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有关双语教育问题是民族教育中倍受关注的问题,而民族幼儿教育中的双语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有两个偏向:一是镇、县级幼儿园几乎全用汉语教学。虽然,这些幼儿中绝大多数都能运用汉语,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几乎未接触过汉语。这一偏向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是导致了部分藏族幼儿家长的担忧,担心民族文化失传。进而导致这部分家长对寄托在幼儿园里的孩子过分担忧,不断探视,或不按时接送,甚至让孩子经常缺席。其二是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在只讲汉语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给其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客观上的困难。二是农牧区家庭和社区中几乎用母语———藏语交流,而绝大多数农牧区又无幼儿园,很多孩子进小学前对汉语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学生无法完全、准确的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表达的情感态度,更无法用汉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导致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厌学、逃学、辍学。因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以上这种教学不符合个体的认知特征。但是,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人必须要学好汉语,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因此,如何在藏区幼儿教育中进行汉藏双语教育,

  是关乎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

  (三)幼儿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校园环境和活动室的布置,还是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所用的教学语言,几乎没有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美国学者沃尔特曾说过,缺乏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性机会,而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会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1]而且,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都可以在幼儿期培养。因为幼儿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2]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坚实而难以磨灭的基础,幼儿时代的文化体验将为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成与发展涂抹上浓厚的文化底色。因此,如何将主流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有机的结合,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藏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思路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但有时其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会惊人的相似,而相似的社会背景会带来相似的基本社会问题,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有相似性。再因人类的共性,任何一个时代、国家、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对其他时代、国家、地区总是有借鉴意义的。[3]但我们也不能不加反思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教育思想,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适合藏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采取多种途径,在农牧区加快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

  一提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就会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有各种各样高级的大型玩具,就像迪尼斯儿童乐园一样。但是,以目前藏区的经济发展、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办这样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根据藏区的经济条件和农牧区的实情,确定平民化办学理念。纵观外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都能证明目前藏区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是合理的、有效的、可取的。

  1.在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

  “儿童之家”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创办的。教育对象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教育场所位于平民公寓内;教育设备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教玩具,而且很多是自制教具或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4]“儿童之家”不仅有助于妇女外出工作,而且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的客观条件:其一,牧民定居点很多父母外出放牧或上山挖草药

  时因无人照料幼儿,要么让年长的孩子辍学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么让年迈的老人照看幼儿,要么带着幼儿上山。其二,每个牧民定居点都有活动室,可以利用活动室作为幼儿教育的场所;其三,以藏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短期内无法在每个定居点创办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每个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牧民定居点“儿童之家”的特点:其一,活动场所位于定居点的活动室以及临近的草地、牧场。活动场所广阔而自由,有利于幼儿发展。其二,采用全托式,以便父母外出劳作。其三,活动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具体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实际生活训练、肌肉练习、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活训练、饲养小动物,泥塑活动、双语对话活动、草地体育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在高原上的适应能力,而且为孩子进寄宿制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孩子不会因为生活自理困难和语言障碍而离开学校,另外,喜欢小动物、玩泥巴、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事,这些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其四,教师主要来源于本地的藏汉语兼通的、有爱心的初高中生。这样成本较低,而且有利于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并有利于树立榜样。

  2.在游牧区办“流动式”的非正规幼儿园

  “流动式”幼儿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率先办起的极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

  的早期教育模式。[5]“流动式”幼儿园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灵活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被牧民称为草原幼儿的摇篮。藏区游牧区办“流动式”幼儿园的客观条件:这些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游牧的形式,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居住十分分散,多以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为单位,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交通不便,离城镇远,集中起来十分困难。依据这样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地区依靠政府办几所幼儿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办“流动性”的非正规幼儿园。游牧区“流动式”幼儿园的特点:其一,“流动式”幼儿园的办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园舍和正规化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到8月,选择这一时间有两个优势,一是这一时间高原上气候宜人,二是暑期支教的老师较多。活动地点有的是定点的,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有的是不定点的,还有的是在夏季牧场中找一块风景优美、干爽的地方支起帐篷或太阳伞。这一模式非常适合游牧生活。其二,“流动式”幼儿园的教师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上派来的幼儿教师(包括支教老师),二是从当地有文化的牧民妇女中选聘的。这有几个功能,一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二是解决师资不足,却又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幼儿教师的问题。其三,“流动式”幼儿园的活动内容灵活性较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保教目标和民族文化自行选定。主要包括:自由游戏、卫生、对话、拔河、游

  艺活动、摔跤、骑马、跳舞、踢球、赛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3.在农区村寨办“乡村幼稚园“式的幼教机构

  “乡村幼稚园”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6]虽然时隔80多年,但目前的藏区可以找到相似的社会背景。比如,城市和乡村处于基本割裂之中;基本问题是探讨乡村(农牧区)的出路和前途。所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解决当前藏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办“乡村幼稚园”的客观条件:其一,藏区农村是目前最需要、最喜欢幼儿园而又无幼儿园的地方。农民特别需要有人照料其幼儿,特别是农忙时节。在农村,普及幼儿园比普及中小学更容易,因为,中小学生可以帮父母一臂之力,而幼儿则不然,他们是农民想解脱的负担,幼儿能进园,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其二,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但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短期内地方财政无力在每个村寨建立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因此,比较有效的举措就是在每个村寨办“乡村幼稚园”。“乡村幼稚园”的办园特点是省钱、实用。其一,利用本村的活动室或学校布局调整余留的校舍作为活动室。其二,在大自然中采撷丰富多样的教玩具和向大自然索取室内外游戏设施;师生自制教玩具;请本村的工匠仿制教玩具。其三,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中进行陶冶。其四,把一村中初高中毕业、有同情心、有爱心、能歌善舞、能说普通

  话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一两位妇女进行短期培训后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这样,师资培养周期短,而且她们与本村的幼儿气味相投,能忍耐乡村之苦,欣赏乡村之乐,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

  (二)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

  沉浸式双语教育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也称为“浸泡式双语教育”、“浸润式双语教育”、“浸入式双语教育”。[7]其目的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把孩子培养成为掌握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人才。有上千项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且被很多国家借鉴,且获得了成功。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的客观条件:首先,藏族儿童的母语是藏语,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儿童必须要掌握汉语,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而目前藏区小学中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以汉语授课为主,藏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二,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各学科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8]所以,从藏区已有的经验和将来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来看,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是非常可行的。藏区“沉浸式”汉藏双语教育的特点:首先,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

  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因为很多地区的方言、土语与标准藏语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刚进入幼儿园同时用汉藏双语教育,幼儿相当于同时学习三种语言,就会增加幼儿的负担。因此,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其特点是刚入园时,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开展活动时,方言作为辅助语言,并且鼓励家庭和社区创设学习汉语的环境。但是,允许幼儿用方言进行交流,学习汉语采用随意的、无意识的,类似于方言习得的方式。两三年后,让幼儿学会用标准藏语表达日常用语。其目的是不仅在入小学前过汉语关,而且也为以后学习藏语打下基础。其次,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以“部分浸入式”启蒙汉语言的运用。其特点是刚入园时用藏语教学、开展活动,然后逐渐使用汉语开展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在入小学前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基本能过汉语关。

  (三)开发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育本土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我国幼教界出现的盲目抄袭模仿外国教育思想的混乱状态而提出的,要求幼儿园要适应国情。[9]多元文化教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教育思潮,其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成员适应主流社会;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主流民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藏区幼儿课程采用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客观条件:其一,时隔这么多年,藏区的幼儿教育如今同样出现类似于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的问题,即内地化、城市化。其二,藏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其三,幼儿教育内容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其四,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要多元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藏族幼儿首先应该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藏族人,必须要掌握本民族的言语、风俗、习惯等,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接触的,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所以,必须接触其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世界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必须要继承。所以,藏区幼儿课程要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创建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应注意:其一,教育内容应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其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先进的幼教理论,精心选择民间教育内容,建构地方课程或园本课程,然后通过环境创设渲染民间文化,通过游戏活动体现民间文化,通过主题活动突显民间文化。

篇八: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全]第一篇: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全]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西藏,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数量成倍增加,学历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经费投人不断增长,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西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西藏教育发展近几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由于面临多种外部困难与制约,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适龄儿童入学与巩固问题。农牧区适龄儿童的入学与巩固是我区义务教育重头戏,也是我区基础教育转移的重点。目前,制约农牧区适龄儿童人学与巩固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区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由于眼前利益的驱驶,不愿送子女人学,因此,还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二是已人学的适龄儿童的衣、食、住、行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求学期间呈现不稳定性,旷课事件时有发生,保证不了在校生的巩固;三是学生知识出现断层现象(主要是旷课所致),导致接受新知识困难,丧失学习兴趣;四是学校管理、教材内容与教学手段落后,办学整体素质偏低。

  (二)教师数量不足。目前,我区教师队伍数量偏少,在农牧区中小学中,仍存在不合格学历教师,村教学点上的民办代课教师仍客观存在。教师的文化素质偏低,其突出表现在:在现有教师队伍中,一是部分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学历与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不相称的现象;二是部分教师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和配套的培训经费。

  (三)教学设施配套差,教学手段落后。学校现有教学辅助设备不配套,部分设备缺乏必要配件,根本无法使用,在该县县中学的化学实验室陈列的药品有二十多种,但由于缺乏实验仪器和仪器不配套,使该校连演示实验也无法开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农牧区学校仍是一项空白,教师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周期性较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以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信西藏的农村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西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西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前言:西藏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物宝藏。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本文针对西藏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西藏文物文物保护的问题对策分析

  一、西藏文物保护的现状描述

  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状况,称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西藏自治区有各类文物点20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西藏自治区级55处、市县级96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城三座城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有一处三个点,即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大昭寺、罗布林卡。现有各级文物管理专门机构16个,文物保护工作者约270余人,其中藏族占90%,汉族和其他民族约占10%;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约占总人数的35%。(2)在过去20多年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累计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维修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使这些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确保了这些古建筑“延年益寿”。(3)尽管我区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

  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的大量游客造成了文物的破损和腐蚀。且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管理不当等问题。

  二、西藏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私藏文物和破坏文物时常存在。我区有少数民众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及文物知识,在基建当中,暴露出文物竟然不知道为何物,随意处置破坏。民间流散着许多文物珍品,但群众对我区的文物征集、捐赠政策不是很了解,对文物保护法的认识也不深,所以,群众家中收藏的一定数量的文物,都无法征集到文物管理部门。(4)

  2、文物工作者在文物征集工作中存在漏洞。文物工作者在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中重古薄今思想严重,片面地认为,文物越古越有价值,对我区地域鲜明、风格独特的民族、民俗文物抢救不力,没有列入到征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如藏文刻本、抄本、地毯、铜器、钱币、音乐、舞蹈乃至口头上流传的诗歌故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物都应包括在征集范围内,如果任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物自生自灭,湮没消失,实在是征集工作上的一大损失。(5)

  3、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街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大量的文物赝品和假冒产品,不仅欺骗了广大消费者,而且破坏了商品市场的正常秩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区文物品牌的保护和发展。

  4、寺院文物保护管理不当。我区文物主要以寺院文物为主,而寺院存在文物登记不细致、不规范,文物等级划分不严等问题,寺院丢失文物后,对文物数量和等级一概不知,为追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6同上)

  5、发展旅游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在旅游开发区内建设道路、宾馆和开办

  工厂等,破坏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涂等恶意破坏行为,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三、西藏文物保护的对策分析

  1、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与法制观

  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难以对其实施全覆盖、全日制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入全县范围内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政府及有关领导和广大干群进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充分利用“文化遗传日”等重大时机,集中开展对文物知识及文物保护的意义、目的、要求的宣传。同时,要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文物保护知识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文物、自觉遵守文物法规的浓厚氛围。(7)

  2、提高文物工作者的素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要对文物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使之在征集文物工作中做到全面有效。让他们在文物保护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建立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一是在基本建设和城市规划中,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应先由文物部门调查,地面上不可移动的实施保护措施,地下的要清理后再施工;二是在已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文物,设立标志,不得乱刻、乱画,在修缮、改建和扩建过程中,文物部门依法提出保护措施。(8)

  4、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文物保护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当前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按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公开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文物工作专业队伍。(9)

  5、严格控制旅游区的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6、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加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的是资金,在文物修复中需

  要地方政府和国家拨款。为了保护西藏文化、文物,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法律法规

  ,将西藏文化、文物的保护纳入国家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文物保护法和西藏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之中,使保护有法可依。(10)

  四、总结: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藏族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文物即弘扬了我们藏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增进了西藏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人和国家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传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西藏日报》2006年2月9日,第7版

  [2]参见白皮书《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光明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3版;《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西藏卷》,第455~456页。

  [3]次仁德吉

  :《西藏文物保护四十年》,《中国文化遗产》

  2005年05期

  [4]《西藏文物保护的一些思考》,中国西藏新闻网2004年05月29日

  [5]《西藏文物保护的一些思考》,中国西藏新闻网2004年05月29日

  [8]《怀远县文物保护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怀远新闻网2008[10]包寿南:《藏文文献的历史性发展及其启示》,《西藏研究》1991年第2期

  第三篇: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

  一、民族政策-----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

  (一)新疆问题

  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

  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

  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84年)。

  (二)西藏问题

  1、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

  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②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

  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

  的行政区。

  (3)①清朝

  顺治帝册封**,康熙帝册封**,并规定以后**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

  府的册封。②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作用: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西藏的巨大变化:(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第一个五计划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3)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纪念这一事件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4)建立西藏自治区。西藏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5)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促进

  了西藏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三)感想: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新疆、西藏的经济

  迅速发展,新疆、西藏人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疆独”分子、**集团搞独立的企图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反对,注定失败;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等。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友好交往,和睦共处。

  二、对外交往

  (一)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史实:

  1、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2、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①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大唐西域记》。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

  3、明朝:(1)明朝对外友好交往典型事件:

  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关系)

  (2)明朝对外冲突的事件:①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②葡萄牙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4、清朝:(1)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③启示: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高,我国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2)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事例: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康熙皇帝两次派军队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20世纪50年代:①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

  (2)20世纪70年代: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21世纪:2001年,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启示: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对外交往,互通有无;②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和平外交;④学习张骞、郑和等人不辱使命、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民生措施

  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3、西汉盛世局面有:(1)文景之治

  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民生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民生政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农民负担;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盛世局面有:(1)唐太宗贞观之治

  材料:唐太宗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①“舟”和“水”形容什么关系?君和民的关系。②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不能过分的压榨农民。③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注重“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④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贞观之治。(2)唐玄宗开元盛世

  措施:任用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6、建国后的“三农”

  1、建国后农村政策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从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四、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目的:想要统一南北。经过:曹军主力南下进攻刘备,孙刘联合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讲的是诸葛亮凭借才智,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他创造的八阵图,成就了千古英名。成语故事“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成就大业。和刘备同去的还有关羽、张飞。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

  经典例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事例、作用及清朝的闭关锁国。

  1、友好往来的事例(1)张骞出使西域,作用: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2)鉴真东渡,作用:加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3)玄奘西游,作用: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印度半岛及与我国新疆地区的联系。(4)郑和七下西洋,作用(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对外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闭关锁国政策。

  二、关于西藏的交往与管辖。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答:“和同为一家”。

  3、唐朝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唐朝繁荣富强;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4、西藏自哪个朝代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元朝。5今天以“**”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清朝前期的相关史实批驳**集团的“藏独”言行。答:史实:清朝顺治皇帝册封“**喇嘛”,康熙皇帝册封“**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西藏历世**和**,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答:民族区域自治。

  7、西藏的巨大变化(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07年入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业和经济的发展。

  8、青少年为民族团结作贡献(怎么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9、新疆和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写出在清代,中央分别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答: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西藏:设驻藏大臣。三、三国鼎立:(著名人物诸葛亮)(1)最能概括诸葛亮功劳的一句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是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成就大业。和刘备同去的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3)与诸葛亮和襄樊有关的成语典故:三顾茅庐、水淹七军、隆中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4)历史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蔡瑁、庞统、司马徽。

  四、关于民生的问题。1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答:(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2唐太宗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答: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

  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答:关心民意、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4、1978年,我国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答: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中国古代简史】(选择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

  文初祖”

  5、尧舜禹时期采用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禅让”。

  6、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原始社会在禹时期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位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

  分封制,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

  3、商朝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与商周同期的“三星堆”文化是我国

  成

  都平原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

  4、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楚双方在

  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5、战国末期,秦、赵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6、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7、中华文明的勃兴(1)商朝

  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商朝开始。(2)屈原生活在

  战国末期楚国。代表作《离骚》。(3)湖北随州出土大量的钟鼓乐器,以整套

  编钟最为珍贵。(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5)道家学派创始人是

  春秋晚期的老

  子,他的学说记录在

  《道德经》里。(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7)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8)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孟子,他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持续利用。(9)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0)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第四篇:浅谈幼儿园人文教育及其存在问题

  浅谈幼儿园人文教育及其存在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实验幼儿园邮编:355300作者姓名:ruth联系电话:

  【摘要】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

  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

  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关键词】人文素质幼儿教学

  一、何为幼儿园的人文教育。

  本文先介绍幼儿园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立足于当前幼儿园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幼儿园人文教育的意义。人文教育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幼儿期是人生长与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敏感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呢?,在此本文对幼儿园的人文教育进行一些方面的阐述。

  二、一个团体中人文素质的相互影响。

  一个幼儿园的整体人文素质一定是从上到下的,不仅幼儿园,每

  个团体单位亦是如此,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人格素质的如何更为凸显为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也是由上至下、由下往上。从园长到重要的传递媒介——老师,再到直接受影响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彼此影响、彼此观照的关系。从最小的事上去抓紧做正面的事情,一点点微妙的影响会渗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真叫人敬畏。因此老师的个人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在适宜学前教育时期接触更多的是老师,在此我简单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如:幼儿园大家最为常见的动植物角,在小中学、大学没有要求有这样一个区域,但是幼儿园将这个角落视为一种教育的契机和爱心培养的所在,但是这个角落的功能是否真的被老师看重,或者真的只是一个抵上头领导检查或只因幼儿园都有植物角存在的观念,因此有的幼儿园植物角就为此诞生了,若是如此,我想这个角落会成为动

  植物英勇牺牲的所在,一个枯干凄凉的角落。若是如此我想不会起到任何教育或爱心影响的辐射作用,更可能产生副作用,反射出老师的生活现状。及工作现状。说到老师的个人人文素质,不得不提到就我个人了解到的大众老师的工作生活状况。老师常常忙于各项事务,回家还要疲于面对许许多多家人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老师的体力和精力上产生极大的倦怠,热情被消减,精力变枯干。许许多多的事情变成应付,连对孩子简单的说上几句话很难,童真童趣的话更是如宝石般稀少。这是一种可怜的状况,更别谈人文教育,那是一种奢侈,像是在天堂才有的现状。这和整个国家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的人数多出老师的精神上所能长期达到的范畴,一个父母在家里都较难长期耐心的辅导和关爱孩子,做到周到顾全。因此老师的人文教育和整个幼儿教育的现状急需国家的重视和给予扩充各方资源,不论物质或精神上都需翻倍的扩充。在此我也为私立幼儿园的孩子感到忧心,一个打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幌子进行招收、急为扩充生源的园所,真的很难为孩子提供文明科学的幼儿教育。(当然这里并不是一概而论,只是有这样的现状存在)个人也参观过一些私立幼儿园,也渗入了解一些孩子的活动现状,不仅孩子的人均占有空间少的可怜,就连孩子吃喝睡的地方都不能自由的有进出的空间,这样的地方不是为了培养出一群有骨气吃苦耐劳的孩子,更是许许多多的争端的滋生地。也许有些我观察的不够全面细致,以致在某些方面存在纰漏,仅是个人观点。再一个简单的事情就可以看到孩子真是一群无力说不和问为什么的人群,他们只是默默的接受一切别人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好的不好的影响。再一个令我消极的印象是,分发午餐。在这里我简单的阐述自己所知道真实的有这样的现象,但不是包罗万象,仅是我看到的一点,有一个大班的班级,保育员的孩子也在这个班里。有一天学校为孩子准备了炒饭,这炒饭里有切得细碎的肉丁和一些豌豆、香菇,当饭刚搬到教师,保育员老师不是急着给孩子们分发食物,而是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碗,将肉丁和一些豌豆、香菇,挑选进碗里,上面再盖上一点饭。完事后,才开始为孩子们分发中餐。本来肉就少的可怜,这下大家只能浅尝辄止了。孩子们的眼睛继续盯着电视边看便发出酣畅的爽朗的笑声,孩子们的可爱和简单,孩子们对电视画面的注释,和心无旁骛集中在挑肉的保育员老师,我为此感到汗颜,若是大人能有点像小孩子的样式,教育更透彻,能见度更大。

  三、《指南》中指出幼儿教师如何胜任教师一职。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是指幼儿园教师顺利完成保教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总和,主要包括:领会和把握教育活动目标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活动研究能力、与幼儿有效沟通能力等等。我想幼儿园教师所有的专业能力可以后天慢慢积累,但作为一个教师,和孩子直接接触的个体。那么老师的人文素质应该是第一点,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这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是否完善发展。专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幼儿园教师没有完善的人格。如岭南幼儿园被曝光的新闻还有不断曝光的幼儿园丑闻,如何会这样发酵和爆发,这不是老师专业的问题。为何幼儿教育无法达到社会各界的预期要求,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尊重,幼儿园教师的群体专业地位也无法得到保障。成为一个令人崇尚的事业必定有令人崇尚的事情发生。那么全国,乃至全是世界的老师一起建立,从最小的事情上对孩子衷心和忠心。做一个和孩子平

  等的老师。老师这个职业也是一种服务,参观服务员提供的是餐饮服务,老师提供的是文化和人格影响的服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谦卑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份,虽贵为老师,但绝不是只教书不育人。有才无德所培养的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才。如何教养孩子走当走的道这是全社会当关注的焦点,如何教育在你如何认识教育、教育为何之后。

  三、幼儿园教育的春天——社会重视幼儿园老师人文素质的教育。

  但我相信幼儿园的教育会越办越好。随着社会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个人人文的重要表现,往往对其将来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幼儿期又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我们要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个生活环节,结合幼儿的实际活动进行即时教育,帮助幼儿培养人文素养。幼儿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和平教育、尊重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快乐教育、合作教育、诚实教育、谦虚教育、包容教育、简朴教育和团结教育。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总之,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教育首先要驻扎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尊重和对幼儿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生就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赵寄石教授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说明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素养。“【参考文献】

  [1]刁宇兰.《如何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年第3期供稿《新校园》学习版

  第五篇:干部作风教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干部作风教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干部作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蓟党组发?2011?12号)文件要求,以“六个着力点”为活动重点,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学习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天津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县委八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市委和县委关于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部署要求,时刻剖析在作风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

  一、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己查找、领导体现和同志们帮助自己在作风建设上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在思想作风上,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转变上还有欠缺。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理解不深刻,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所辖部门人员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不够,未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抵制不够。二是是在工作作风上,经常是部署的多,抓落实并跟踪检查相对少一些,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一线一项项落实相对少。深进调查研究少;忙于事务多,接触群众少;即使下往了,往往是听听情况,看看转转。而真正深进到农民家中,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把握第一手材料比较少。1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难点题目缺乏解决的办法和力度。

  三在学风建设上,能够坚持学习,学为所用,但还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多,深入全面学习的少,掌握新知识水平不够完整全面。学习动力不是很足,学习没有计划,“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

  四是在生活作风上,有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有时来客陪吃陪喝,还有超标现象。在遵守机关纪律方面,机关开会时,有迟到、接电话等违反纪律现象。

  五是在领导作风上,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缺少灵活与方法,领导艺术功底较差,遇到一些难事、急事经常犯急躁情绪,缺少“弹钢琴”的艺术。平时喜欢直来直去,有话说到当面,有时批评人不讲情面、不顾场合,伤及一些人的自尊。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理论武装头脑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学习一般化,没有带头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未带动下属广泛深入的开展理论学习。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做读书笔记更少。对理论的钻研不深入,没有在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主要原因是对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

  足,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缺乏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理论上不够成熟,造成政治上不够坚定。

  二是对自己要求不够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解决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和接待群众来访时有激动情绪,甚至忘记了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

  三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自己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面做的还不够,总想着自己已这么大年纪、在

  乡镇有好多年了,有老本可吃了,其实恰恰相反,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当今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自己缺乏对所辖部门业务知识的学习,导致工作起来有时不能得心应手。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案件处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以高度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地执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四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遵守工作纪律的标兵。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法律程序,严谨、规范、科学地做好各项工作。

  总之,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工作人员。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篇九: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影响藏区教育的因素及其有效策略

  作者:罗绒

  刀登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1期

  摘要:藏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对象,提高当地的受教育水平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党和国家都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从而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研究藏族数学教育目前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藏区教育;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88-01一、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数学基础低

  藏区学生的基础薄弱水平低,这已经成为藏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藏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帮助家里开始干活,经常不去上学的去干农活,很难同时照顾到学习和家里。而且,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生涩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

  2.教学上存在双语障碍

  藏语是西藏人民交流思想的主要语言工具。许多藏区孩子连基本的汉语都不会说。所以,使用汉语教材进行教学,就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问题。学习连书本都看不懂,又谈什么学习呢?在学习数学时,学生要进行藏语—汉语—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数学注重逻辑思维,在这转换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逻辑错误。而且,藏族学生多对于知识只是了解表面,没法理解数学的内涵,大部分时候只是死记硬背,因此,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更是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艰难,这也是藏族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3.教学设施落后

  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藏族地区大部分的学校都还是传统的木板房,而且教室也不够,通常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小教室里,夏天十分热,冬天十分冷,条件十分艰苦。其次,基本的设施也不足。桌椅短缺或部分损坏,教室里只有个破旧的小黑板,至于多媒体设施,体育器材、图书资源更是缺乏。

  4.师资力量薄弱

  还有一个困扰着藏族教育发展的因素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在藏族这些偏远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吸引到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且当地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不高,学生没有

推荐访问:藏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藏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