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2-28 1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五篇)(精选文档)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篇一

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来,我们再来看看太空中转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做实验吧。王老师先把一只黄色的乒乓球放进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后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没有浮起来,竟然沉在水里。真的好奇怪,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实验啊,我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我感觉宇航员应该很辛苦,他们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做出了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却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向这些宇航员们学习,将来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篇二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前,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接着,当王亚平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时,她再次站在水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一正一反的样子。这一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神箭”在弦,再度问天。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远古的传说,是中华儿女朴实的向往,却印证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联想与智慧。回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人胸怀航天报国之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飞天一跃”,将不断指引我们去“击破万里苍穹、目标星辰大海”,彰显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凝集着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凝结着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国家和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对于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国创造”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跨越,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接续奋斗。

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力深,丰富的应用场景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华儿女以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一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我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独特的制度优势,无数航天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主创新”见证了几十年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术主动权,助力我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术的助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我们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天河漫漫,纵使太空遥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远是地球无可取代的邻居,探索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员携带14亿中国人的赤诚和勇敢,追问星河、直飞云霄、不负期待,这意味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太空中,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天宫课堂》探索太空的奥秘吧!

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来,我们再来看看太空中转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做实验吧。王老师先把一只黄色的乒乓球放进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后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没有浮起来,竟然沉在水里。真的好奇怪,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实验啊,我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我感觉宇航员应该很辛苦,他们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做出了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却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向这些宇航员们学习,将来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疫情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_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她)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她)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

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里面,泡腾片在水球里面不断的冒泡,产生了许多欢乐的小气泡。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气泡的气泡球,而且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还有阵阵的香气。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把同学们看的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教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今天,我观看了一个名叫“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直播课。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我觉得最神奇的情节是水球。第一处就是王亚平老师做了一个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见王亚平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变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水球。王亚平老师还说在陆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老师们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完成祖国神圣的太空任务。

太空授课在太空环境中怎么称体重、水如何流动、失重状态下怎么上厕所等全国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展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尤其对于今日端坐教室内观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必定会在不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成为他日为科学知识不断求索的新生力量。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太空教育都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8月14日,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课堂,终于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时至今日,我国的首位“太空教师”再一次为世人展现了浩瀚天际的神奇与奥妙,在见证奇迹之余,也给我们以太空并不神秘、梦想并不遥远的感慨。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篇三

“神箭”在弦,再度问天。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远古的传说,是中华儿女朴实的向往,却印证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联想与智慧。回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人胸怀航天报国之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飞天一跃”,将不断指引我们去“击破万里苍穹、目标星辰大海”,彰显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凝集着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凝结着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的辛勤汗水,凝聚着国家和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对于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国创造”突破了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跨越,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接续奋斗。

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的覆盖面广、影响力深,丰富的应用场景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华儿女以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一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我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独特的制度优势,无数航天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主创新”见证了几十年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术主动权,助力我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术的助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我们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天河漫漫,纵使太空遥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远是地球无可取代的邻居,探索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员携带14亿中国人的赤诚和勇敢,追问星河、直飞云霄、不负期待,这意味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篇四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篇五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子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广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推荐访问:观后感 天宫 课堂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五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0字(五篇)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