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6篇)

时间:2023-07-21 13:2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本

  《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2019年播出的一档纪录片,它从不同社会层面展示了中国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得出了中国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经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及一个复杂的、艰难的历史过程中,人民激情洋溢的奋斗精神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本片以一系列有趣又引人入胜的真实案例,展现了中国人对他们自己及他们所处社会的深厚感情,每一个充满野心和梦想的中国人,都带着自己的力量将未来瞻望的梦想放飞。他们的坚定信念、主动创新的勇气和无畏的行动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作出努力,他们的故事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以及对该传统的理解和重视。

  此外,影片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从一个家庭下几代相处共处的角度体现出来。这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意识到,中国人的家庭情感是积极的、稳定的和热情的,就像流淌着沸腾的火山,在不断挑战中保持着自身的尊严和尊重,并不断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观看《故事里的中国》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历史进程中的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也让我意识到了未来可以做出更多的成就所存在的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国家,希望它未来能够繁荣昌盛,并一路走向繁荣昌盛。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大发展历程之中,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

  可以看到,众多中国人正不断努力改善自身生活,并为让全体国民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影片中很多人受到特定的背景所限制,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无一不是勇于探索的象征,古老的中国文化也正是由这种精神谱写而成的。《故事里的中国》也让我们明白,希望和梦想是能够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力量,而勇敢、坚定地追求梦想将是我们坚定精神的源泉。

  今天,中国正不断地向前发展,未来的路也一定会更美好。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面对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共同实现梦想,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保护中国国家的发展,维护中国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正不断迎接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国民也都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作用也带动着中国不断向前迈进。新技术的应用使中国的产业得以持续升级,而新的政策则保障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

  影片中的故事也激励了我们,让大家知道,哪怕是站在历史的小路上,只要勇敢地追寻梦想,就能有所成就。正是因为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才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努力,使未来尽可能地美好。

  今天,中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中国人将会不断精进自己,谱写更加灿烂的未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会不断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个祖国,让更多的梦想变成现实。本文以纪

  录片《故事里的中国》为蓝本,分析了中国大国崛起的历程,以及中国人在努力实现自己梦想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文章还阐述了中国正处在一个重大发展进程之中,而追求梦想勇敢坚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髓。该文进一步指出,随着当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中国人应抓住未来的各种机遇,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保护好中国国家及其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始终发展在正确的历史方向上。

篇二: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光芒下的钟南山

  张典典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儿来”,曾经钟南山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拯救千万病人于“非典”的水火之中;如今“新冠”袭来,这沁人心脾的话语重回人们心头,重拾人们的信心。“钟南山来了,心就踏实了”这是14亿中国人民于危难之际的共同心声,更是14亿中国人民对钟南山的崇高敬仰。这位84岁的前辈,时隔17年再次领兵出征,为人民健康,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在与死神赛跑抢夺生命时,他是一名医生。

  钟南山院士时刻将治病救人牢记心间。你看,非典期间,他服从党的命令,毅然扛起抗“典”大旗,多少个日日夜夜陪伴在病人左右,不抛下任何一位病人,助他们度过劫难;你再看,2020年初,新冠突袭,连夜赶往武汉的钟老的背影,是他对病人的牵挂;餐车上紧皱眉头的一段小憩,仍在为疫情做研判;英雄归来的他,初心不改,不忘做医生的本分,仍旧老老实实治病救人。“医生靠的不仅仅是医术,而是一颗治病救人的心。”钟南山院士如是说,当然,他也做到了,他将病人危难置于个人安危之上,不顾84岁的高龄,毅然冲在

  前线,成为平凡生活中最伟大的英雄医生。

  在国家和人民陷入危难之时,他是一名战士。

  “这身白大褂就是铠甲,我们就是战士”“医院是战场,我们是战士,我们不上谁上”如此振奋人心的话语仍回荡在我的耳旁。此刻的钟南山,不仅是一名治病的医生,更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危难时刻,前方总有他坚定挺拔的身影,但自己生病受难时,总是默不作声,那门框上十七年前挂吊瓶的铁钉,便是最好的印迹。他是一名战士,一位敢医敢言的斗士,更有着不服老的精神气。“我老吗?我现在还是80后呢。”一句玩笑似的话背后,饱含钟南山院士舍生忘死,敢想敢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从未退却,只是向前,不曾回头。

  在国家遭受欺侮时,他是护国卫士。

  “我的脉搏,没有一刻不是紧贴着祖国的。”钟老对祖国的真情告白,令人动容。英国留学期间,钟南山顶着外国人的轻视,自抽鲜血,矫正仪器,主动吸收一氧化碳,探究科研真理,终推翻英国权威,挺起中国脊梁。他不单心系人民,更心怀国家,秉着“召必应”的信条,怀着“战必胜”的决心,时时刻刻为维护国家尊严与安危准备着。

  《故事里的中国》让我看到了多样的钟南山,也让我遇见钟南山背后的人。那位钟南山院士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影响钟老一生的人,是他的父亲。“你在世界上给人类留点什么,就没有白活”“老实

  做人,老实做事”这语重心长的话语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位默默等待钟老回家吃饭,时时牵挂钟老安危的,是他的妻子。耐心的等待与无声的陪伴,是妻子对丈夫最长情的告白。钟南山院士的人生或许因为有这些人的出现,才能更充盈美满。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中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钟老的眼中有情,有意,有对病人的牵挂,有对儿子的期待,有对父亲教悔的铭记,也有对妻子陪伴的温暖,更有对家国安危的牵挂。他从未张扬,只是简简单单一句“其实,我不过就是看病的大夫”简单中却又透出不平凡的色彩。

  这是《故事里的中国》带给我的钟南山,也是我所认识的光芒下的钟南山。

  高明医师,无双国士

  郑雨青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让故事照进现实,让现实品味中国。《故事里的中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钟南山院士,了解了他的医师风范,了解了他的国士担当。

  治病救人责任在肩,在生与死的跑道,钟老与时间赛跑,彰显医师风范。

  钟院士出生于一个医学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在

  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钟老也立志成为一名医生。青年时期的他因为体育天赋异禀,也曾犹豫过是否要当一名运动员。几番徘徊后,他终还是选择了人民“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职业——医生。医者,正如马云所说,“亦士亦侠”。“士”指医生专业主义的一面,即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治病救人,同时推动医疗进步;“侠”则指医生的担当和使命感,当你决定当一名医生,就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然而,“虽万千人,吾往矣”。

  钟院士说:“医生靠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治病救人的心。”他以一腔热情,以一股”不服老”的气概,以高明的医术,奋战在抗疫一线,奔走在病房之间。“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钟院士如是说。秉着“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信念,他与生命赛跑,让病人安心,是一位经得起托付的白衣天使。

  老实做人老实做事,国家有难召之必来,钟老心系祖国,尽显国士担当。

  “这身白大褂就是铠甲,我们就是战士,医院就是战场,我们不上,谁上?”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冲锋在前,“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儿来。”这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温暖了许多人的心;新冠肺炎爆发,84岁的钟院士再次挂帅出征,一张只能在餐车上小憩片刻的照片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天下熙熙,我为国难而来;天下攘攘,我

  为疫情而往。这一种付出,罄竭心力;这一种担当,义无反顾;这一种奉献,无私崇高。这就是平凡生活中真正的英雄。

  钟南山院士说:“我的脉搏,没有一刻不是紧贴着祖国的。”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以国家之名致敬,以人民之名前行。

  这便是钟南山院士,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更是一位举国无双的国士。

篇三: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有一种情怀不必言说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

  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节目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现形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员,再现真实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节目内容丰富,感人至深。

  有一种情怀,令你肝胆相照,献出生命,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它扎根在每个国人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的理想中。正是源于此,《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曾经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的地下工作者李白,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新中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敌人即将到来的危急时刻,李白争分夺秒地发送情报,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镇定地将情报吞进肚里,向战友深情告白:“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节目现场,发报员发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令无数观众动容,泪流不止。是啊,又有多少像李白这样的英烈,舍生忘死,把祖国装在心间。

  有一种情怀,令你魂牵梦绕,乡音难忘,那就是对祖国的依恋,对祖国的期盼。爱国是每个国人对祖国最朴素、最真诚

  的情感表达,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思乡之念。钱学森在美国学术上取得辉煌成就,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做到何时”的感慨,回国之路充满坎坷,在祖国母亲的帮助下,终于登上了驶向东方的船,投入到母亲的怀抱,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奠基者、开拓者、组织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一大批归国科学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当今的港独分子,一边叫嚣着自己是香港人,一边又忘记了自己也是中国人,数典忘祖,岂不悲哉。

  有一种情怀,令你血脉喷张,群情激荡,那就是对祖国的挚爱,对祖国的荣耀。中国女排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在郎平带领下,再次荣登世界杯冠军,令国人激动不已,为之骄傲和自豪。岂知在冠军的背后,是姑娘们泪水、汗水、血水的交织,是姑娘们摔倒、爬起、发球、扣球的往复,但最重要的是她们心中有一个强大的信念,对祖国的爱。当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飘扬,当国歌在赛场激情回荡,你怎能不热泪盈眶。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女排精神已成为国人学习的时代标签。

  有一种情怀,不必言说,一刻也不能分割,那就是我和我的祖国。

篇四: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他是一名兵团人,正在边境线上执行戍边任务,关键时刻,他丝毫不敢大意。每天6时开始放牧巡逻,中午回家吃过饭后又赶紧出门,一直到太阳下山。有时羊群走远了,他中午就在草原上用随身带的馒头充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欢迎借鉴参考。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英雄!”

  “致敬!”“感动!”“功臣!”这两天,一位巡边老人引爆网络,成为网红。他就是76岁的魏德友。在中哈边境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万公里!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他的故事因《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骄阳似火的7月,《现代快报》记者不远万里从南京专程来疆,走进无人区、走进守边人魏德友的家,进行了一周的深入采访。

  7月26日,《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以及系列全媒体作品引爆网络,引起数百万网友的共鸣。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及央广新闻、光明日报、腾讯、新浪等新媒体终端纷纷转载,并在微信朋友圈里被频频刷屏。不到30个小时,《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点赞量超过60万次,总阅读量高达590万次。

  由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行动,也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响应,并从客户端、微信,延伸到了微博、网站。

  24岁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半个多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这是怎样的付出和情怀?就在网友们热烈讨论究竟什么才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时,魏德友用一辈子的坚守,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然而,魏德友却认真地说:“我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什么也没做。

  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1964年年初,魏德友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塔城地区,成为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没有设在外逃边民遗留的农牧作业点,而是进驻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盐泉”。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这里草木不生,虽叫草原,实为一片戈壁荒滩。

  兵团人有令必行。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滩,全连男女老少齐上阵,抡起坎土曼、铁镐、铁锹,开荒、种树、掏地窝子。

  “当时,我一天靠着两个黑面馒头,开一亩多地或挖二三十个树坑。”魏德友笑着说,“大家手上的茧结了一层又一层,有的拳头都握不紧,但个个斗志昂扬,发誓战天斗地。”

  兵团人的到来,让沉寂多年的“盐泉”开始有了庄稼地、林带、草场,草原变得热闹起来。

  魏德友也开始明白,兵团人肩负着屯垦戍边特殊使命,这使命是兵团成立的初衷,也是兵团安身立命之本。

  他很庆幸当初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为自己是一名兵团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1967年,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结了婚,把妻子刘景好带回来,先后养育了4个孩子,踏踏实实地在草原上安下了家。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边境事件频发,国土安全受到威胁。

  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魏德友同许许多多的兵团人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

  驻守在离边境线4公里的连队牧业点,魏德友的双手在粉碎草料时一不小心被卷进机器,拔出时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的双手留下了严重后遗症,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肤就会严重皴裂,疼痛难耐。

  尽管如此,魏德友依然牢记并坚守着兵团人的使命,经常在放牧途中与当时的苏军擦肩而过。

  1982年的一个冬日,草原上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卧倒在地,睁大双眼死死盯着。

  飞机一离开,魏德友连忙跑到盘旋区域搜寻,发现了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他快马加鞭到连队汇报,并奉命和连队其他人一起展开地毯式搜索,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

  上世纪末,中哈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划界、定界。

  兵团人坚持在边境线上种地、放牧,为两国和平解决“争议土地”问题,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国领土”依据。

  2003年,中哈国界勘定,在划归我方土地的“确权会议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和艰苦工作,完成了中哈边境15个争议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尔鲁克山区域内31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领土。”

  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国屯垦戍边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忠诚。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现在回想起来,魏德友仍有些激动,“这些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我觉得值了。”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像老魏叔那样永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引发持续热议

  亚心网讯(记者张艳芳于兮)“一位老人,戍边半个多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后,喀什市第28中学教师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说,“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同时,也要像老魏叔那样永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魏德友是一名老党员。1964年,他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52年来,他和妻子刘京好一直坚守在毗邻中哈

  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半个多世纪,这样的生活从未改变。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这几天,魏德友的故事,经过《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推出后,迅速引爆网络。H5专刊阅读量超过600万次,点赞量超过90万次,76岁的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很多网友转发相关报道,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为老魏叔点赞,向老魏叔学习。

  “魏德友像一棵树,把自己深深‘种’在边境一线,他的生命坚守与热血担当令我们崇敬。”吉木萨尔县老台乡党委书记樊卫强说,一诺无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吃苦奉献的时代精神,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库尔干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住库尔干村工作组成员在工作之余,用手机阅读了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大家都为被魏德友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共产党员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学习,沉下身心、扎实工作,把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广大牧民中迅速传播开来。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自己的家乡,把祖国的边境线、绵延的北塔山守卫好。

  在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境内的老爷庙口岸上,常年工作在这里的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各族干部职工也纷纷点赞转发了H5页面《无人区?52载守边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迹报道,就为之感动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惠俊红说,“我们要学习魏德友老人的这种精神,立足本职,加快推进老爷庙口岸向多渠道、多领域、多元化综合型口岸迈进。”

  “魏德友老人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热

  爱家乡、保卫祖国、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迹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昌吉边防支队库甫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边防官兵,更应该像魏德友一样,扎根艰苦地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虽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赶着羊群去巡边,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新华社等媒体对魏德友同志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7月15日,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发出通知,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领导批示精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提出要求。

  通知指出,魏德友同志作为一名入党33年的老党员和老军垦,以扎根艰苦偏远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自觉;生动诠释了兵团党员干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执着坚守。

  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坚韧执着,脚踏实地、认真较真的崇高境界,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牺牲、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与兵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乐观向上、低调淳朴的生活态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要真心实意为老军垦老同志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使老军垦老同志始终感受到党的温

  暖。

  要以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为契机,深入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兵团事业、对兵团老军垦、对兵团党员干部群众的关心关怀,深入挖掘、积极选树、广泛宣传身边典型,教育和激励兵团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坚持艰苦创业、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为推进兵团事业、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篇五: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党员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广大牧民中迅速传播开来。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自己的家乡,把祖国的边境线、绵延的北塔山守卫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党员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党员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据x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九师一六一团老党员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在了不起的人生“数字清单”背后,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高地的默默坚守,是魏德友作为一名兵团人对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有力传承,对党中央赋予的维稳戍边神圣使命的忠诚履行。

  坚守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在魏德友50多年的戍边生涯中,且不说艰苦无比的自然环境、紧张异常的边境形势、数次经历的生死考验,仅仅那种空旷无比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而这不正是坚守的沉潜力量吗?这不正是魏德友的伟大之处吗?

  在社会流动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一个地方,不羡慕别处的风光,是多么的不容易;在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当下,内心不为城市的繁华所躁动,甘于清贫如水、寂寞单调的日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初衷不改,矢志不移,是多么令人敬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坚守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试想,如果内心没有对祖国强烈的爱,怎能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献给为国戍边事业?如果内心缺乏对党的坚定信仰,怎能耐得住内心的寂寞、物质的清贫、环境的考验?如果没有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的自觉,怎能在单调的生活中仍能获得心灵的富足?如果内心缺乏对屯垦戍边事业的担当,怎能克服种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迸发出如此强烈的感人力量?

  远行的人常常是孤独的,但那孤独并非就是苦痛。如果那远方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路边的树是自己栽下的,目的地是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么远行者就会甘之如饴、锲而不舍、风雨兼程。

  尽管一路坎坷,但如果再次选择,相信魏德友也仍会毅然选择坚守,走上义无反顾的戍边之路,因为在他的骨子里镌刻着对祖国的忠诚,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热爱。

  兵团人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极具感召力的英雄群体。60多年来,为了新疆的发展稳定,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他们坚守脚下的土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奉献不休、战斗不止。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履行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她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她是生命力,自强不息,使绝地发新芽;她是战斗力,砥柱中流,挽狂澜于既倒。以魏德友为代表的维稳戍边人是兵团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更是兵团精神的传承人、代言人。

  而今,新疆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召唤着兵团人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召唤着兵团人担当起维稳戍边的神圣使命,召唤着兵团人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一句话,形势和使命召唤着兵团人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担当,从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应有贡献,让老兵精神、兵团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而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的大局、人民的利益,就会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党员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8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一位76岁的老党员在无人区守边52年最近成了“网络红人”的事迹,讲的是魏德友老人1964年从北京军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今,在塔城地区裕民县中哈边境屯垦戍边52年的故事。魏德友的事迹报道出来后很快引爆网络,人们纷纷将他的事迹转发到朋友圈,不到30小时,H5的点赞量就超过

  62万次,总阅读量高达590万次。

  老魏叔(魏德友的昵称)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吗?没有。他每天都重复做着一件简单而普通的事——放羊、巡边,他做的事情容易吗?不容易。因为那是一片无人区,与他为伴的,除了他的老伴和一百多只羊,就是茫茫的草原,冬天大雪过膝,夏天“十个蚊子一盘菜”,除了手电筒和收音机,没有任何电器。昔日战友陆续返乡,边防战士一茬接一茬地来,又一茬接一茬地走,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52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看到这,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地留守边疆?

  慢慢在他的事迹中我找到了答案。当记者采访老人,问他成了“网红”之后有什么感受,他说,自己什么也没做,成名不成名无所谓,当有人带着东西来看他,他说这些都无所谓。可是有一样事情对他是有所谓的,那就是当有人破坏国家财产、侵犯祖国的边境时,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大沙漠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忽然明白了,是保卫祖国疆土的执着信念和强烈责任支撑他留下来,他把这份“工作”当做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把它看得无比崇高和伟大、比做什么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他说,我不会离开这里,我要一直守下去。

  “一辈子为祖国戍边”,这就是支撑老魏叔不为都市繁华所动,和老伴苦守无人区的信念,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凭着这种信念,他战胜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寒冷、寂莫、简陋、单调,做了一件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信念至高至尚,因为它摒弃了“小我”,彰显了“大爱”——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他用无声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种信念至善至真,因为它摒弃了世俗的金钱、地位、权势、名利、安逸,彰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唯不争,方无人能与之争”。老魏叔的身上充满了正义、无私、善良、乐观、奉献、淡定等各种优秀品质,充满了使社会风俗向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一位又老又土的老人为什么能迅速

  “网红”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个社会什么时候都喜欢这种正能量,什么时候都需要这种正能量。

  反之,和老魏叔比起来,现在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不是和别人比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而是比谁穿名牌、开名车、住豪宅,还有一些人工作不累、生活安逸,却每天都在报怨,报怨工资拿得不如人家多、家庭条件不如人家好、晋升提拔不如人家快等等,和老魏叔比起来,我们是否感到汗颜呢?扪心自问一下,从老魏叔的身上,我们是否醒悟到了什么?是否应该改变点什么呢?

  党员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

  “一位老人,戍边半个多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后,喀什市第28中学教师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说,“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同时,也要像老魏叔那样永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魏德友是一名老党员。1964年,他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52年来,他和妻子刘京好一直坚守在毗邻中哈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半个多世纪,这样的生活从未改变。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这几天,魏德友的故事,经过《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推出后,迅速引爆网络。h5专刊阅读量超过600万次,点赞量超过90万次,76岁的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很多网友转发相关报道,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为老魏叔点赞,向老魏叔学习。

  “魏德友像一棵树,把自己深深‘种’在边境一线,他的生命坚守与热血担当令我们崇敬。”吉木萨尔县老台乡党委书记樊卫强说,一诺无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吃苦奉献的时代精神,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库尔干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住库尔干村工作组成员在工作之余,用手机阅读了h5专刊《无人区·52载

  守边人》,大家都为被魏德友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共产党员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学习,沉下身心、扎实工作,把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广大牧民中迅速传播开来。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自己的家乡,把祖国的边境线、绵延的北塔山守卫好。

  在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境内的老爷庙口岸上,常年工作在这里的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各族干部职工也纷纷点赞转发了h5页面《无人区·52载守边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迹报道,就为之感动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惠俊红说,“我们要学习魏德友老人的这种精神,立足本职,加快推进老爷庙口岸向多渠道、多领域、多元化综合型口岸迈进。”

  “魏德友老人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迹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昌吉边防支队库甫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边防官兵,更应该像魏德友一样,扎根艰苦地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虽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赶着羊群去巡边,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篇六: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故事里的中国致敬守边老人魏德友的非凡人生心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2篇

  市机关事务中心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供借鉴

  一、坚守初心抓实抓细,把维护干部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作为最大实事

  (一)慎终如始抓疫情防控。市级集中办公区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坚持“三个一律”(戴口罩、测体温、查绿码)疫情防控措施,总结梳理防疫工作经验做法,8月份制订发布《济宁市市级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疫情防控工作规范》。明确领导班子、科室、服务公司三级责任,建立班子成员分片包保集中办公区全覆盖制度。《规范》的出台,标志着集中办公区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到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阶段,更有力更有效的保障干部群众身体健康。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每天执行“三个一律”查验约6000多人次,全面保障集中办公区防疫安全。

  (二)如履薄冰抓安全生产。中心党组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底线意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领导安全包保责任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调机制,开展拉网式大排查、点对点式大督查,组织消防大培训、业务大比武,全员普及消防安全知识。高度重视防汛工作,提前做好防汛物资储备、设施设备检查、人员巡查巡检等工作,在“烟花”台风过境之前,启动“三级联动”一线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在一线,工作人员在一线,服务公

  司在一线,全力保障市级集中办公区防汛安全。同时,抽调5名年轻党员干部,成立防汛应急救援队,配合做好全市防汛工作。

  (三)未病先治抓健康保障。经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在省运会指挥中心挂牌运营,为干部群众开辟求医问诊的便捷通道。医疗保健服务中心面积约1000㎡、设有诊室、检验室、药剂室、心电图室、输液治疗室、理疗室及保健室等,配备先进检查和理疗医疗设备,医院选派精干专家轮流坐诊,开设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康复及健康咨询、保健服务等。保健服务中心运营以来,共开展冠心病、甲状腺防治等6期“健康进机关”系列讲座,每周接待500多人次就医。

  二、笃行匠心做精做强,把提升保障水平作为最大实绩

  (一)提升食堂服务能力。按照统筹兼顾、科学布点的原则,增加供餐点,保障更多干部群众就餐。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对原材料采购、食品加工、员工健康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打造健康绿色食堂。开展“县市区特色美食进食堂”活动,不断丰富饭菜品种。定期更新特色档口美食,推出减脂餐、刀削面、拉面等特色小吃,同时延长餐厅服务时间,开通网上订餐服务,打造节庆日美食氛围,优化干部群众就餐体验。

  (二)加速信息化建设。坚持“数据跑路是常态、人员跑腿是例外”的服务理念,全面提速信息化建设,构建“1+6+N”的“机事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一次办好。在访客、会议室、公车及食堂订餐预约功能基础上,开发出室内导航功能,办事群众按图索骥,就能轻松

  到达目的地。增加市第一人民医院保健中心门诊信息栏目,在菜单中点击地点、科室、时间选项,相关医生信息就会即时呈现。院内车位剩余情况在“机事通”中实时更新,方便干部群众停车。县(市、区)及市直事业单位公车备案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业务办理全程“零跑腿”。

  (三)推出“机事帮”应急服务。在市委市政府及指挥中心办公区陆续推出汽车电瓶亏电时启车、轮胎充气、汽车移车、协助更换汽车备胎等六项应急救援服务。同时开通文明安保服务群,为来访人员和车辆提供个性化放行等相关服务。组织建立“爱心驿站”,增设医药箱、探访引领、失物认领、节日慰问、爱心伞、微波炉、挂烫机、针线包、平板车,让“爱心”随处可见。

  (四)举办全市首届机关事务职业技能竞赛。7月份,以“技能领先,行业争先”为主题,举办全市机关事务职业技能竞赛物业项目的比赛。全市13个县市区、62支代表队,320余人参加物业管理员、保洁员、电工、会务员和保安员5个竞赛项目的角逐。通过这次竞赛,搭建起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起到了补短板、强弱项的作用,有力促进全市机关事务系统服务能力提升,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服好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力求知心从优从快,把方便干部群众工作生活作为最大福祉

  (一)为方便干部群众出行,增加公交大站快车。1月协调市公交公司增开D807、D812、D813三条大站快车,3月再次增开D815大站快车,目前经停省运会指挥中心的大站快车11条,经驶城区主干

  道24条、站点81处,最东到高新区德源路森泰御城上院,最西到济安桥路,最北到任城区任兴路中德公园城。今年以来,乘坐96476人次,极大方便了干部群众绿色出行。

  (二)为方便群众停车,开放集中办公区停车场。经过精心筹备、周密部署,6月份市直机关15处办公场所604个车位面向社会免费错时开放。为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增配保安5人,发放相关明白纸100余张,安装15个停车指南示意图和标识牌,并投资20余万元安装一批安防设备。免费错时停车方便了群众,温暖了人心,赢得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三)为方便干部群众购物,兴建两处无人超市。5月全省首家5G无人扶贫超市落户省运会指挥中心东食堂,主要销售我市援助的新疆喀什、重庆万州农副产品。截止7月底,共销售农副产品130余万元,有力支援了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同时也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菜篮子”。8月贵和无人超市在省运会指挥中心营业。无人超市占地72平方米,提供500余种商品,涵盖休闲食品、方便食品、蔬菜、水果及日用品等。采用物品识别和追踪、消费者行为识别、自动结算等技术,实现“拿了就走,走了就付”,极大方便了干部群众生活。

  (四)为了方便民众生活,协调建设便民设施。市机关事务中心民情服务队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协调有关单位投资近10万元,在越河家园小区内修建一处高标准儿童活动场所。协调任城区有关部门投资200余万元,预计9月份动工修建七铺前街

  八铺后街到车站西路段道路。协调5万元专项资金,为石桥镇高庄村购置灌溉设备。协调市体育局为登丰里社区安装健身器材12件,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仅供参考

  故事里的中国致敬守边老人魏德友的非凡人生心得供借鉴

  “家住路尽头,屋在边境旁;放牧为巡边,种田是站岗。”这是魏德友守边生活的真实写照。50多年来,他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巡边放牧,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本期节目将通过嘉宾讲述和戏剧演绎,展现以魏德友为代表的老一辈守边人如何用青春与奋斗,兑现自己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20世纪60年代,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恶劣的气候环境、当地成群的野狼时刻威胁着魏德友的生命安全,然而他却从未停止过巡边的脚步。2017年,以魏德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守边人》在国内上映,摄制组专门去了魏德友家为其播放这部影片。节目现场,编剧崔民回忆起魏德友观影时热泪盈眶的瞬间:“升(国)旗镜头出来的时候,魏老没忍住,他跟我说每次巡边回来,只要远远地看到国旗在飘着,心就落到实处了。”

  一家三口扎根边境线

  书写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半个多世纪以来,魏德友与妻子刘景好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

  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们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为了传承屯垦戍边伟业,2017年,魏德友的二女儿魏萍从父亲手中接过守边接力棒,也成了一名护边员。从此,一家三口驻守在祖国边陲,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

  除了通过第三方视角,本期节目也邀请目前仍在新疆的魏萍,进一步分享父母的戍边故事。节目连线中,魏萍来到“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并展示了父亲的巡边三件宝——收音机、望远镜和水壶,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两位老人的忠诚担当和牺牲奉献。

  在人烟稀少的边境线上,几乎从早到晚都只有魏德友夫妇的身影。50多年来,魏德友一共用坏了50多部收音机,巡边的时候,把收音机挂在脖子上边走边听就是老人和外界交流的方式。魏萍记得父亲曾说,“要是没有收音机,我就只能跟羊讲话,可能连话都不会说了。”巡边之余,他们的生活也有着普通中国人的“烟火气”。从只有一窝小鸡,到鸡牛羊遍地,刘景好对所有鲜活的生命都充满热爱。电影《守边人》编剧崔民和团队初次拜访二老时,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幸福感,“她过来搂着我们、拉着我们的手,叫我们都叫‘宝贝’,紧接着我发现她把家里的小猫、小狗、小牛、小羊全叫宝贝。”

  除此之外,节目还将镜头对准了一场特殊的仪式——魏德友夫妇带领新时代护边员完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巡边。只见蔚蓝的天空下,魏德友、刘景好及年轻护边员在国旗下铿锵宣誓:“我是兵团第九师军垦战士,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决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构筑祖国边疆的钢铁长城!”

  在护边员的故事里,边境不远,听得到祖国跃动的心跳声;边境不苦,磨得出坚如磐石的清澈信念;边境不长,走得出无悔的奋斗之路。锁定CCTV-1,一起感受祖国戍边人心中清澈的爱!

  故事里的中国致敬守边老人魏德友的非凡人生心得252年时间,魏德友始终坚守在兵团第九师161团二连,放羊、巡边,他一直做着这样看似平凡但让人感动至深的事。连日来,魏德友老人巡边的事迹,在我区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质可歌可泣,坚定的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令人钦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岗位,为兵团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兵团第七师131团号召全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魏德友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掀起学习热潮,拟定学习计划,组织1300余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并组织召开学习先进事迹专题讨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魏德友先进事迹的理解,形成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组织全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甘于吃苦奉献、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

  7月29日,看到《新疆日报》刊发的《向巡边老人致以崇高敬意》的消息后,塔城地区政协工委、地委编办、地区红十字会住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阿勒腾也木勒村联合工作组成员张春明说,魏德友

  老人屯垦戍边的精神让自己感动,心中有祖国、用心爱祖国,他的精神值得自己用心学习,而今自己的住村地点就与161团临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后会以魏德友老人为榜样,立足基层工作,服务奉献各族群众,倾心尽力去完成“访惠聚”各项工作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61团职工张华说,魏德友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值得大家深思与学习,裕民县有全国闻名的小白杨哨所,魏德友老人就如哨所旁那笔直挺立的白杨树,扎根边疆、顽强生长,默默戍守着祖国的边防,他吃苦就是为了大家生活的甜美,他做的事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而光荣的,他永远是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同饮一方水,同在一片蓝天下,魏德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爱国爱疆的高尚情怀。”裕民县哈拉布拉乡居民徐长生说,哈拉布拉乡与161团毗邻,早就知道魏德友老人的感人事迹。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只要大家心有祖国,心有人民群众,甘于奉献,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裕民县81岁的居民蒋超说,魏德友好样的,他心有祖国、心有边疆,为了巡边而甘于奉献,什么时候,中华民族都需要这样的伟大精神。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会以魏德友为榜样,时时刻刻把祖国装在心中,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要能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故事里的中国致敬守边老人魏德友的非凡人生心得3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

  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余晖,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用木条插上了羊圈的门,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门外羊圈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动的岗哨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50台收音机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

  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他可以过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

  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没有通常照明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除了收音机和手电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电器。

  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从兵团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00元,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

  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这种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发作起来会导致发高烧、浑身疼痛。刘京好时常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留下老伴一个孤零零守边。

  魏德友在连队放过牛羊、喂过猪,退休后还替别人打工代牧过。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时候被卷进了机器里,拔出来后10个手指头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可供参考

推荐访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魏德友观后感1500字 观后感 中国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