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5篇

时间:2022-03-22 00:13:4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5篇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1

今天,我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我再一次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掩卷沉思,邓稼先爷爷心系祖国、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散不去......

当我读到“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毅然登轮回国,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邓稼先爷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如果像很多科学家,他的邻居兼好友杨振宁那样留在国外继续学习、工作,他有可能会获得更高的荣誉,甚至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邓稼先爷爷不论自己在国外有多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不论自己在国外将会由多好的发展前途、有可能取得多高的荣誉,毅然选择回到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啊!试想想在我们当今的年轻人中,当面临着邓稼先爷爷这样的情况时,有多少人能义无反顾地做出像同样的选择呢?

当我读到“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加以了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时,我不禁拍手叫绝,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邓稼先爷爷与各个科学家废寝忘食地工作,经过周密的计算,才换来了成功,换来了中国原子弹事业的突破性进展。造出了“两弹”,帝国主义列强就不敢轻易地来欺负我们中国了,所以说邓稼先爷爷是我们中国的大功臣啊!而我们呢?面对困难有邓爷爷这样的钻研精神、刻苦精神吗?多么惭愧啊!我的很多同学,也包括我自己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经常是稍微想想,想不出来就去问妈妈或者干脆不做了。假如邓稼先爷爷也像我们这样,中国的“两弹”可能会迟很多年才能造出来或者到现在还没造出来呢!

当我读到“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 1985年邓稼先爷爷因辐射致癌而因公殉职。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最后的一片赤诚。”时,我更是被邓稼先爷爷这种不顾生命危险而尽忠报国的爱国壮举深深地震撼了!邓稼先爷爷的一生虽然不长,但是他却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真的无愧于“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两弹元勋”等光荣的称号!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应该学习的榜样!

邓稼先、詹天佑、钱学森、李四光......一个又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向我们诠释了和平年代爱国的真谛。对于我们少年儿童而言,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使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为祖国的未来加油吧!让我们一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长大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无愧于祖国的人!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2

张衡的发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地阻力才得以实现的。在高官厚禄,不关心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的流言蜚语下,他毫不退缩,追求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公元138年3月1日,地动仪上朝西的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掉了下来,洛阳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 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他们狂吠张衡是胡说八道并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可张衡却坚定地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过了几天,起码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之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等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知识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但在封建社 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公元139年,这位六十二岁的老科学家,怀着晚年政治生活中不满当朝统治的悲愤,在洛阳与世长辞。

不管反科学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反对张衡的卓越发明,但这一伟大发明的价值,却永远不能泯灭,1800多年前,张衡的地动仪已经能测出千里以外的地震,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张衡的一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孜孜不倦,毫不自满,不耻下问,精益求精的前进,知识造诣广博而精深。文学艺术上由他杰出的代表作《二京赋》;机械制造上,有他独特技巧的指南针和记里鼓车;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着反神学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功劳业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正如郭沫若题张衡墓前碑记写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我要以张衡为榜样,认真刻苦地学习好知识,学习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不趋附权势,不热衷于升官发财的政治品格。探索科学真理,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学习他永远追求真理,在斗争中 前进的决心,学习他相信自己,永远坚强自信,捍卫真理。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3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4

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他们甘愿奉献自己,为了祖国,他们可以牺牲一切,都在所不辞。而钱学森这位伟人,正如他们一样,为了中国的发展耗尽了一生的心力。这次,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为夫妻,共同来到了美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知道了祖国的危难,这让他回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可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被迫留在了美国,期间他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还 发表了一些文章。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一次次试验的成功,影片进入了高潮。这时,一次失败的实验如同锤子般重重地敲击在了钱学森和队员的心上,但钱学森很快振作起来,他安慰队员说,这次失败只是短暂性的,他们应该得到一个教训,应该让错误在地面消失,今天发射失败落下来了,明天再把它射上去!这样的事件在他的工作中多如牛毛,可他就是不放弃。

钱学森是一个伟人,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伟大的,他为国家奉献自己,付出一切。他所做的我们都会铭记在心,并学着他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付出。

钱学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执意要回国,这是出于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他没有低头却步,而是拿着不屈不挠之盾和坚持不懈之剑勇敢地将它打败。正是因为他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取得了别人不可取代的成就。

钱学森是好样的,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没有什么是比外国人差的!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5

翻开中国地图,你可以看到宁波是一个海港城市。

宁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朝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清代,宁波出现了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1927年1月至2月,国民革命军击败孙传芳部军阀,进入宁波。冲突与动荡直到20世纪30年代方才有所缓解。

屠呦呦正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于宁波降生。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传来了婴儿“呦呦”出世的声音,这是屠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盼到的“千金”。

哭声呦呦,犹如鹿鸣。孩子的哭声使父亲屠濂规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于是父亲便给小女取名呦呦,呦呦之声永远地荡漾在父亲的听觉之中,以表示他对于女儿的喜爱、期待和庆贺。

开明街26号姚宅,是屠呦呦外婆家,承载了屠呦呦另一段少年时代的记忆。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41年,宁波沦陷,屠家在战火中无法居住,屠呦呦随父母被迫迁入姚宅,一直居住到1951年上大学。

姚宅是一幢开明街上当下仅存的民国建筑。由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兴建。在素有尊师重道之风的宁波,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

姚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建筑,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踏过空荡荡的大厅,可见一个不宽敞却温馨的小院子。一株高大的乔木用繁茂的枝叶掩起了正楼的面貌。初秋时节,落叶会悄然铺满院子。

舅舅是呦呦的榜样

在屠呦呦之前,姚宅最出名的,是她的舅舅——著名经济学家姚庆三。

生于1911年的姚庆三,192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最高政治经济系。归国后,1931年起他开始任职于上海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投身于中国货币研究。1934年,姚庆三的专著《财政学原论》出版,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财政学教科书之一。

1934年6月,美国通过购银法案,使国际银价上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对此,南京国民政府即使开征白银出口税,也未解决问题。这在当时的经济学界、金融界也爆发了一场有关白银问题与改革币制的大讨论。持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马寅初,与支持货币改革的姚庆三等学者展开了论战。

直至1935年11月,姚庆三等学者的观点得以采纳,法币改革开始,这是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姚庆三与经济学大家凯恩斯也缘分颇深。可以说,将凯恩斯学术思想引入中国,并留下中国第一批研究凯恩斯理论文献的人,正是姚庆三。

1953年起,姚庆三开始在新华银行香港分行任职,并于1979年调任中国建设财务有限公司(香港)任职至1985年。这两家机构,皆为香港中银集团的前身之一,从42岁到75岁,姚庆三为祖国海外金融事业的繁荣贡献良多。同时,姚庆三也是屠呦呦父亲进入银行界的引领人。

这个出色的舅舅颇受呦呦敬仰,成为她一生的榜样。

与整个宁波重教之风相应,按照父母的安排,屠呦呦开始了求学之路。女孩也要去读书,这与屠家对子女教育一贯的重视密不可分。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一个宁波小姑娘的样子,这是老辈的家乡人,对屠呦呦青葱岁月的印象。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中国 演讲稿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有关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