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2-05-10 16: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级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市级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市级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篇一: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

总(整理版)】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

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

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

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

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

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

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

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

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

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

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

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

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

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

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

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

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

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

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

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

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

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

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

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

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

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

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

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

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

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

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

也就安心了!”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

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

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

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

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

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

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

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

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

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

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

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

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

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

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

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

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

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

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

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

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

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

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

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

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

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

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

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

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

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

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

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

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

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

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

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

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

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

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

搭建起一个对党员

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

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

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

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

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

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

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

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

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

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

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

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

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

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

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

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

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

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

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

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

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

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

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

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

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

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

供电公司离休干部。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

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

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

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

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

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

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

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

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

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

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

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

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

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

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

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 ; 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

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

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茂芳

孙茂芳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

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

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

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

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

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

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

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

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

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

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

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

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

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

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患上糖

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

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

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

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

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

了百余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开通“京城雷锋孙茂芳”微博,组织“十联学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助民帮困活动。2012年至今他到全国12省25市开展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行程8万公里,

做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

孙茂芳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军学雷锋标兵、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高淑珍

高淑珍,女,汉族,1957年7月生,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

洼里村村民。

14年来,高淑珍用单薄而坚强的肩膀挑起一座“炕头小课堂”,用舐

犊情怀支撑起几十个残疾孩子的就学梦想,她用平凡的服务诠释了

不凡的志愿精神。

【篇二:市级先进道德模范事迹】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觉得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道德模范,传

递正能量,为实现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贡献。

作为二十一世纪新的道德模范,就应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

学习上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有困难时及时向老师请教;同学

有难题热心帮助,并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课后认真复

习并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正因为这样,我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不会因此而感到骄傲、自满,因为我知道,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将来成为

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身为班里的班长,工作总是踏踏实实地做完,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认真办好老师布置的每一件事。我对于每一位同学都没有偏见,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或者其他的情况而歧视他们,与他们坦诚相处,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力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学校学生会的一个部长,我耐心地对待每一位部员,认真地为

他们讲解工作、指导方法,并积极地配合主席的工作,把自己的工

作处理得井井有条。检查时,我不会因为哪个班的同学跟我玩得比

较好或者哪个班的同学跟我有些矛盾而胡乱给分。我都会如实的登

记上检查记录表上,没有半点弄虚作假,做到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

在日常生活中,我认为道德最重要的不是行动,而是内心。要有

一颗道德的心。因为道德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要由内而外地将

这种品德抒发出来。我发现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人,盲目追求别人的

表扬。如:公交车上有空位,下一站会有许多人上来,车内可以看

到下一站有老人家准备上来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马上坐那个

位置。我说:“同学,一会儿就有人上车了,你留这一个位置,给那

些老人来坐,我们这些年轻人站一下就到站了。”但他却假装没听到。老人上车后,到了他身旁时,他站起来,假惺惺的说:“这位老爷爷,您来我这里坐吧,我这里有位置。”边说还边搀扶着老人坐在了位置上。当然,他得到了老人和车上其他人的表扬。表扬过后,他还戏

虐地看了我一眼,像是在说:“你看,还好我有办法,得了别人的表扬!”我是从心底厌恶这种人群,因为他们为了表扬而去做这种事情,不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品质,是假惺惺的,是虚伪的。所以我才会认

为道德最重要的不是行动,而是内心。

最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再次成为市级道德模范,为祖国的发展献

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篇三:十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默默奉献办实事一心为民促发展

——**十大道德模范推荐人***先进事迹

***,男,现年52岁,现任**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

荣获兰州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兰州

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县人大

常委会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委员,**县十四届、十五届政协委员,**县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一个泥土地上翻爬滚打的汉子,曾在鲜红的党旗下高举拳头,立下“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

誓言。这十几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村9.6平

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为村民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始终保持着坚

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无声的誓言。

1997年,***被选举为**乡***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他不忘共产

党员本色,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己任,积极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村级公

益事业、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由原来全乡经济发展的靠后

村变成了先进村。2002年,他又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作为一

肩挑的村干部,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胆子更重了、使命更大了,但他

却没有放弃当初立下的誓言,兢兢业业的为民服务,一如既往地发

展少数民族村的经济,通过他与其他“两委”成员一道发展村级各项

事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

结先进村。

一、不计得失、一心为民,有力推动村级经济跨越式发展 ***村是偏

远的民族村,是全市唯一的一个纯回民村,也是**乡的南部山区村,

历来位臵偏僻,村民贫困。早在入党前,年轻的***就深思熟虑过怎

样克服地域困难,让村民们尽早脱贫致富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八

十年代,那时年轻的***就为村里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发展人饮工程,使***村成为全县第一个自来水入户村,首次就有450户农户用上了

自来水。1995年,***作为***村先富起来的人,他带领50余名群众

到全国各地实行劳务输转,那一年,全村50户原来贫困户都脱了贫,***成了他们致富路上的引路人、带头人。他们也铁下心来选举***为

村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后,***看到山区贫困落后

的面貌,多少次与其他“两委”成员商议、调研,经过深入分析论证,决定从农民关心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增收难等热

点难点问题入手,要致富,先修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9.5公里的弯弯山路,不是一点点资金就可以启动的项目,刚开始,很多回民也不支持硬化道路项目,认为这么长的山路,多少年都过

来了,哪有那么大的一笔资金用于这么长的道路建设。他那段时间

放弃了休息,他亲自起草的要求解决本村道路状况的报告出现在县

乡主管领导的办公桌上,到处跑贷款,他还身先士卒,自己带头拿

出自己5万元的积蓄作为筹资,党员村民齐上阵,全村父老共努力,经过积极努力,2008年,4.5公里的***至野鸡沟的道路硬化工程动

工建设了,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筹工筹劳的积极性也高了,***日夜坚守在工地,道路终于在2009年初完成了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近1500名出行难问题,他再接再厉,完成了其余5公里道路的硬化,村民们看到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了,这样,学生就学也方便了,农产品外销也容易了。不至于村道路晴

天是灰,雨天是泥,车子总陷在泥地里转不动。他们打心眼里觉得

选***当村干部选对了。村民都对***竖起了大拇指,都夸村里出了个

好书记。2009年,***村由于道路硬化在全县都名列前茅,被县委、

县政府评为道路农村“通畅工程”先进集体。***担任村书记、村主任后,他为民服务的目标远不止修几条路,他看到村办公阵地和卫生

所条件很差,他下决心改变这一面貌,2009年,争取村组织办公阵

地建设项目和村卫生所建设项目,当年就建成了建筑面积260平方

米的村委会办公阵地和标准化卫生所,2010年,他又申请农家书屋

建设项目,建成了全乡首个农家书屋,村民们就医难解决了,文化

生活也丰富了,一到冬天在宽敞的村委会大院内下棋、聊天,村委

会办公阵地成为村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良好平台,2011年,他又

申请标准化小学建设项目,新建280平方米的教室,彻底解决了本

村70余名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也好了,***

觉得下一步应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所突破,因为这样一个大村,除了每年他鼓励、引导外出的1300余人从全国各地带来的

300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之外,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始终制约着村经济

的发展,经过他多次与村委会成员商议、讨论,认为从农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他多方争取土地整理开发

项目,2010年拓宽田间道路3公里,整合土地200亩,新建蓄水量2000立方的蓄水池一座,日光温室6座用于培育花卉苗木等等,这

些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村的农业结构,形成了双垄沟玉米、花

卉苗木培育为主的主导产业,当年全村农业收入就达到1500万元,

***村一跃成为全乡的小康村。农民增收的渠道广了、活动的场所好了、难点问题也解决了,村民们从内心深处觉得***是他们的主心骨。

乐为贫土勤耕耘,***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换来了村民的日渐富裕

的生活。

二、乐善好施、扶老携幼,大力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自幼就长

在***村这片土地上,几十年厚土浸染,他也传承了这片土地上的某

些东西,也传承了回族的优良传统,谦虚、厚德、博爱。事实上,

这么多年来,***已记不清自己掏了多少私人腰包,周济了多少本村

村民。***,不单自己七十多了,还时常生病,子女们都在外打工,

是村里典型的特困家庭。***坚持每个月去探望一次,给包括***在内

的特困家庭们送米送油送盐,是常有的事情。尽管村里的各种工作

每天都很多,但是***干完一天的工作后,都要想着为村民做点什么,2008年,村里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但是学费却没有办法解决,他

拿出自己的积蓄5000元,资助这位学生上学。回民很多年轻人都外

出打工,很大一部分家庭都存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每到农活繁

忙时,他带头到这些家里去干农活,村里一位老人说:“*书记,也是50多岁的人了,但是帮人干起活来,想个年轻小伙子。”***帮群众

干活时的那种拼劲感动了很多人。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每到节假日,多方协调村里拿出一点钱,给这些人送些东西,他最

近十几年的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都是在空巢老人

的家里度过的,家里的妻儿很不理解,***每天都在为村里操劳,节

日也不和他们度过,而他说:“我们很多家庭都在节日里聚在一起,

享天伦之乐,而这些人最害怕的这些节日,孤单加上对在外务工人

员的思念,使得他们在这些节日上很难过”。空巢老人们不把他喊做*书记,而是亲切的称为侄儿子。***用他的平凡善举感动了全村的百姓。

三、整顿村风、化解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以前,平日里有很多矛盾,很多时候会大

打出手,每年上访的人数居全乡之首,村里的风气也不好,过年过

节外出务工的人们回来,聚众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担任书记以后,他觉得这样的村风民风怎么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他围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对村里的各种矛盾进行集中化解,对村里的环

境进行整顿整治。他刚上任就在村“两委”会上明确表态,给自己下

了个目标,两年内,确保全村实现零上访。除了每天宣传村规民约

和法律之外,他专门成立一个矛盾调解小组,由他任组长,清真寺

里的几位有威望的阿訇加上村“两委”成员为组员,村里发生矛盾,

他会带领矛盾调解小组的人到现场调解,而且每次都是现场解决,

村民们说:“*书记不仅是个好领导,而且是个和事佬”,他也给村里

下了个“禁赌令”,把矛盾调解小组的成员分成几个组,在村里巡逻,一经发现聚众赌博,

推荐访问: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市级 模范 事迹材料 市级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关于道德模范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