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完整文档)

时间:2022-10-24 16: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完整文档)

 

 诊断学期末复习(下)

 名词解释 1.发热:当肌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 2.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3.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 1-4-4)。

 4.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DC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 1-4-5)。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 1-4-6)。

 6.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 1-4-1)。

 7.弛张热:体温在 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 小时体温差达 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8.咯血:指喉部一下的呼吸气管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9.恶心(nausea):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延、血压下降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

 10.呕吐(vomiting):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1.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2.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有便血。

 13.隐血便: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立者(一般出血量<5ml)。多见于溃疡、胃癌。

 14.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特点:①定位明确;②疼痛剧烈; ③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15.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6.隐性黄疸: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临床上尚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7.显性黄疸:胆红素>34.2umol/L 18.隐性黄疸:17.1umol/L<胆红素<34.2umol/L 19.Charcot 三联征:胆道结石、蛔虫、急性化脓性胆管炎(Charcot 三联征);伴上腹钝痛

 或胀痛:病毒性肝炎、脓肿、肝癌 20.低蛋白症:血清总蛋白(STP)<60g/L 或 A<25g/L 称为低蛋白症。

 21.高蛋白血症:STP>80g/L 或 G>35g/L 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STP↑以 G↑为主, 其中又以γ-球蛋白↑为主。

 22.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已被用作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筛选指标。

 23.问诊:是指中医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24.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25.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27.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 3%者,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

 28.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9/L。原因有①感染②血液系统疾病:在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病。

 29.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是红细胞的未成熟阶段,是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

 30.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 31.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32.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33.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隆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34.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 300mOsm/kgH2O 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 35.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36.多尿:指 24 小时尿量超过 2500ml 者 37.少尿:指 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 17ml 者 38.蛋白尿:健康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 150mg。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加,称蛋白尿。

 39.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 HPF,称为镜下血尿。

 40.肉眼血尿:外观不同程度混浊红色,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

 41.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42.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43.二尖瓣 P 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 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P 波增宽时限>=0.12s,P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44.肺型 P 波: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V,以Ⅱ、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45.窦性心率:P 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 联倒置。

 46.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

 47.异常 q 波: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 Q 波(时间>=0.04s,振幅>= 1/4R)。

 48.心房扑动:P 波消失,代以大小形态间距一致之 F 波,RR 间距不等(相等),QRS 室上型。

 49. 心房颤动:P 波消失,代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之 f 波,RR 间距不等,QRS 室上型。

 简答题 1.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2.发热的分度有哪几种? ①低热 37.3~38℃②中等度热 38. 1~39℃③高热 39.1~41℃④趋高热 41℃以上。

 3.临床上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有那些?

  答: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4.临床上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哪几类原因?

 答: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抗原一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咯血的临床表现? (1)年龄: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扩、二尖瓣狭窄,中老年咯血多见于肺癌(尤其是吸烟者),儿童咯血多见于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常伴有低色素性贫血)。(2)咯血量< 100="" ml/d="" 为小量、=""> 500 mL/d 或 > 100 mL/次 为大量咯血。大量咯血多见于支扩、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二尖瓣狭窄。

 (3)

 性状:铁锈色血痰-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伯杆菌,暗红色-二尖瓣狭窄,黏稠暗红色血痰-肺栓塞所致肺梗死,浓痰带血丝-金葡菌-肺脓肿或小叶性肺炎,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所致肺水肿。

 6.呕血常见的四大病因 (1 消化性溃疡(50~70%)(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0%)(3)急性胃黏膜病变(10~25%)(4)

 胃癌 7.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 TB

 支扩

 肺 Ca

 肺炎

 肺脓肿

 心脏病等 PU

 肝硬化

 AGML

 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痒、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可为喷射状 血的颜色 鲜红 棕黑、 暗红、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咽下较多时后可有 有, 柏油便、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血痰 8.呕血的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胃内停留时间、出血的部位(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 10%以下时,无明显表现;10-20%时,头晕、无力等症,无血压、脉搏变化;20%以上时,冷汗、心悸、肢冷、脉搏增快;30%以上,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3)血液学改变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4)其他:氮质血症 9.腹痛的机制可分三种 (1)内脏性疼痛:是腹内某一器官的痛觉信号由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引起。

 其疼痛特点为:① 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② 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③ 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2)躯体性腹痛:是由来自腹膜壁层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

 其特点是 ① 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② 程度剧烈而持续;③ 可有局部腹肌强直;

 ④ 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3)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特点:①定位明确;②疼痛剧烈; ③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10.腹泻伴随症状和体征 ①腹泻伴发热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等;②腹泻伴里急后重者:见于乙状结肠直肠病变为主者,如菌痢、直肠炎;③腹泻伴明显消瘦者: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及吸收不良综合征;④腹泻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过敏性紫癜等;⑤腹泻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⑥腹泻伴重度失水者:见于分泌性腹乱、细菌性食物中毒。⑦腹泻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 Crohn 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11.黄疸正常:总胆红素 1.7~17.1umol/L 结合胆红素 0 ~ 3.42umol/L 非结合胆红素1.7 ~ 13.68umol/L 12.转氨酶增高的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测定是诊断本病的最敏感指标之一。

 1)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ALT 和 AST↑,ALT/AST>1。

 2)轻型无黄疸型肝炎:隐性感染 ALT↑可成为唯一诊断依据。

 3)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在重症肝炎时,黄疸逐渐加深而转氨酶反而下降,称酶-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预后不良。(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超过半年至一年者,称慢性肝炎。AST↑>ALT,AST/ALT>1,进入活动期。(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且 ALT/AST<1。(4)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正常或轻度↑(5)急性心肌梗死:AST↑ 6~8 小时,AST 升高。(6)其他疾病: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腺炎、休克等,转氨酶可轻度升高。

 13.黄疸程度的判断。

 溶血性黄疸:<85.5umol/L 肝细胞性黄疸:17.1~171 umol/L 不全梗阻性黄疸:171~265 u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342 umol/L 14.大便 OB 阳性见于哪些疾病? (1)消化性溃疡(2)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结肠癌;(3)其他: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结、钩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15.主诉的基本要求:①简洁明要,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②有明显的特征性,用医学术语记录。③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④主诉要与第一诊断要有明显的意向性。

 16.问诊的主要内容:①一般项目②主诉③现病史④既往史⑤系统回顾⑥个人史⑦婚姻史⑧月经史⑨家族史。

 17.问诊的重要性:①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 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②详细的问诊,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对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③详细的问诊,对患者随后的体格检查和各项检查提供基本资料。④详细的问诊,对于一些处在功能或病理生理改变阶段的疾病,比其他检查能更早地获取诊断线索。⑤采集病史是医牛诊治的第一步,是医患沟通的重要时机。

 18.问诊的医德要求:①严肃认真。②尊重隐私。③对任何患者一视同仁。④对同道不随意评价。⑤对患者教育和健康指导。

 19.简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反应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20.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一)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小时;成年女性:0~20mm/小时(魏氏法,Westergren)。(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2)病理性增快见于:①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

 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⑤贫血。

 21.写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值,红细胞减少分为哪些类型? 血红蛋白正常值①成人男性:120~160g/L.成人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正常值:①成人男性:4.0~5.5、②成人女性:3.5~5.0、③新生儿:6.0~7.0 单位(×10∧12/L)。红细胞减少①生理性减少:见于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导致血液稀释,红细胞相对减少。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绝对减少。按病因分为红胞贫血、按病因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丢失或破坏过多 2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体积的变化 ( 胞体逐渐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体积通常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幼粒细胞稍大 )、细胞质的变化是:量( 由少...

推荐访问:标签 复习 诊断 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 期末个人诊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