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7篇

时间:2023-07-02 13:5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成因

  ——基于中美内外部经济失衡的视角

  摘

  要:本文以中美两国内外部经济失衡为视角,从政策层面解释了2001~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为何呈扩大趋势,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从中美两国角度来分析,全球经济失衡即表现为中美两国的外部经济失衡。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表

  明,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致使经常账户盈余过多,这种外部经济失衡进一步引起了内部经济失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AENI)分析认为,美国为应对其内部经济

  失衡,采取的减税政策使其外部失衡加剧。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应调整其引进外资的政策,进行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应适时调整其税收政策,减少

  财政赤字,削减贸易壁垒,等等。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内部失衡,外部失衡,政策成因,结构向量自回归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失衡成为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IMF的Rato(2005)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出现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即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

  美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向世界各国输出美元,盈余国家在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下纷纷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不断扩大的失衡使全

  球经济在2007年前后出现流动性过剩,当美联储为应对本国产生的通胀时,利率的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流动性过剩与次贷危机的出现,在一定

  程度上均与全球经济失衡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深入讨论后者将有助于对前两者的准确理解。

  纵观已有研究,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失衡的原因、影响、如何调整等方面。鉴于失衡已是既定的事实,对失衡原因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对失衡影响的不同认识,进而会有不同的政策调整方案,因此,我们认为,深入探讨失衡的原因将使我们更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二、关于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文献回顾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给予了解释。代表性的研究既有从失衡本身即经常账户角度、储蓄投资角度进行探讨,也有从失衡的货币经

  济层面即资本流动角度、国际货币体系角度进行分析,还有学者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角度来解释失衡的原因。

  经常账户角度。周小川(2006)指出,近几年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处于加速阶段,比较优势格局的重组出现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

  务通常率先外包至中国、印度等地,而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地区)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FDI(特

  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起很大作用。吴晓灵(2006)以为,亚洲国家的对外、对美贸易顺差,特别是中国对美国贸易的顺差,是在比较优势原则下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亚洲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高储蓄的现象,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就对应为

  贸易顺差。

  储蓄投资角度。李扬、余维彬(2006)以为,在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主导地位

  的情况下,东亚与美国的储蓄差异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李向阳

  (2006)提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美国的低储蓄率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他认为,2000年之前,美国经常账户恶化主要源于私人投资率太高,泡沫经济

  崩溃以后,投资率下降,经常账户恶化更多反映了储蓄率的降低。Bernanke(2005)质疑了那种传统的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恶化主要反映了美国国

  内储蓄和投资失衡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储蓄过度”(包括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增长)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上升以及全球长期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原因。IMF的《2005年亚非地区报告》认为,近些年来美国投资率保持稳定,是储蓄率(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下降导致了失衡;亚洲地区储蓄率保持稳定,而投资率下降,因此,问题不是储蓄过剩,而是投资匮乏。胡晖、张自如(2006)以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由于中心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以及外围国在产品

  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而导致储蓄一投资缺口,同时在美国过度消费和外围国储蓄过剩的情况下互为补充,形成了共生模式和双赢格局。

  资本流动角度。Summers(2006)以为,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工业化国家,前者积累大量储备且储备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这几个方面构成的“资本流动困境”,是全球金融体系下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Kregel(2006)认为,应分析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及经常账户的影响,因为资本流动不仅是

  经常账户赤字的映像,也是资本在全球投资和产品生产的体现,因此,对经常账户赤字的分析不应仅集中于外国投资者是否愿意继续为美国赤字进行融资,也应从外

  国投资者把盈余投资于美国以支持它们出口的角度进行分析。Ansari(2004)估计了1973-1999年外资流入美国对美国国内投资的数量和效率产

  生的影响,他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结合起来分析,认为资本流入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投资,表现为可利用的投资资源增加、国内收入及储蓄提高。Taniuchi(2006)从国际资本流动性视角考察了亚洲经济,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大量外国资本突然撤出引起的,近些年亚洲国家普遍出现

  贸易盈余、外储增加、资本外流,并成为美国赤字融资的主要来源,1998至2000年资本流出主要是私人部门,2001年至今政府是主要的资本出口者。

  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祝丹涛(2007)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从性质上讲只是历史的某种重演,重演历史的背后有相同的逻辑——“特里芬难题”和n-1问题的“不对称解”。Dooley等(2003)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程,认为如今的变化不过是原来体系的自我调整完善,外围国由原来的欧洲和

  日本演变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他指出,亚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使美国确立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地位,而外围国家均是建立在汇率低估、资本控制、积累储备资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这样的格局下,美国可以继续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因为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市场国家很乐意积累美元,国际收支不需要调

  整,美元也不需要下跌,并且新兴市场国家将抵制本国货币相对美元升值。Fan(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主

  要问题不是人民币需要升值,而是美元需要贬值,前者是新近出现的,后者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中国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李扬(2006)从美元作

  为世界货币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全球经济增长需要货币,需要储备手段,现在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储备手段也主要是美元定值的资产,美国怎么能够不向世界

  增加供应呢?如果不依靠其他条件的话,只能靠贸易逆差,所以美国的逆差也为世界经济运行所必需。

  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赵夫增(2006)指出,亚洲依赖美国市

  场来弥补需求,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

  资,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枢纽,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膨胀。Rato(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不断拉

  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最近几年失衡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全球经济过分地依赖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而石油输出国、欧洲和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李

  稻葵、李丹宁(2006)分析了政策界和学术界对中美贸易格局成因的四个非常流行的理论解释,分别是汇率论、储蓄论、结构论和重商论,认为双方贸易不平衡

  的根源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其次才是双方储蓄率差距加大所带来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视角。张礼卿(2007)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后果,因为金融全球化使美国等一些国家很方便地

  得到国际融资,进而其国际收支调整被推迟。Oh和Jeong(2007)认为,东亚和美国间的金融一体化导致了全球失衡的扩大,而东亚地区内的金融一体化

  程度却很低。Mendoza(2006)等指出,由于各国金融市场拥有不同的特征,巨大并且持续的全球失衡可能是金融一体化的结果,拥有发达金融市场的国

  家的储蓄率会更低,并将积累来自不发达金融体系的资金。

  纵观已有研究,大多是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失衡,其实,一国经常账户不可能一直保持平衡,一定幅度的赤字或盈余是各国经济的常态,也在其承受范围

  之内,但超过这一幅度即须引起关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并不大,如果及时调整就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进入21世纪后经常账户的赤字不降反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已有研究均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何全球经济失衡在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剧。2001年是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

  重要年份,当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融入全球化而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经济;美国在这一年里刚经过IT泡沫的破灭,美联储为防止经

  济下滑采取了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而新上任的布什政府大力推行减税方案。我们认为,中国的引资政策与美国的税收政策在失衡加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文将从政

  策角度解释2001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失衡。第三部分提出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第四部分从中美两国分别探讨内外部经济失衡的政策原因,第五

  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

  鉴于石油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是源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国际油价波动性很大,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占亚洲新兴经济体总盈余的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表1)。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明显提高,国际社会纷纷把注意力集中于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外部经济失衡,这种盈余和赤字的状态在

  当前全球经济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无论哪方的调整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和美国在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把分析范围缩小至中美两国时,全球经济失衡即体现为两国外部经济出现了失衡。然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外部经济失衡往往对应着其内部经济失衡,因

  此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即转化为中美两国内、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毋庸置疑,本轮失衡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本文仅想探讨中美两国的政策是否也是本轮失衡产生的原

  因。需说明的是,按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经济失衡的经典分析框架——斯旺模型,下文中的外部失衡是指经常项目大额顺差或逆差,内部失衡是指通货膨胀或失业

  衰退。

  中国于2001年“两会”期间通过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五”纲要,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计委先后取消五大类投资项目审批,在利用外

  资方面,将部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由地方自行审批,这些举措均为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客观环境。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

  加入WTO,改革开放进程迈入新的阶段。伴随着引资政策的倾斜和入世成功的大背景,中国自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引资热潮,该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比上年增长15.1%,①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FDI达527.43亿美元,结束了持续6年之久的500亿美元以下阶段,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之后更是逐年大幅增加,到2007年该数额增加到835.2亿美元。

  在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指引下,流入中国的FDI大都进入到加工贸易行业,出口导向型经济意味着外贸部门积累大量顺差,进而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即外部

  失衡。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引起外汇储备猛增,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突出,并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在中国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背景下,国际游资开始

  流入,一方面进入资产市场投机获利,另一方面等待人民币升值后获得汇差收益。FDI引起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使流动性过剩日益严重,热钱流

  入使中国从2005年开始出现资产市场的一轮上涨行情,三者相互作用使中国通胀压力日渐显现,即出现内部失衡。由此我们认为,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促使了外

  部经济出现失衡,外部经济失衡经过传导引起了内部经济失衡。

  再来看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没有类似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政策的调控均是逆经济周期行事,当经济下滑时政策趋松,当经济过热时政策

  趋紧。与货币政策由独立性较高的美联储制定实施不同,财政政策与当选政党的执政理念有关,民主党倾向于维持较大的政府开支,通过政府行为提高社会福利,而

  共和党一直坚持“小政府”理念,希望减少税收、控制政府支出。

  美国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灭,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面临衰退威胁。美联储于当年12月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1个基点,次年1月又将该利率下调42个基

  点到5.98%,②到年末该利率下降至1.82%,此后两年继续下降,于2003年12月达1958年来的最低点0.98%,伴随着经济回暖,该利率从2004年6月开始逐渐回调。当然,2001年美国遭遇9·11事件也对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美联储大幅下调利率也有此方面的考虑。同样是应对两个重创美

  国经济的事件,为扩大需求、增加就业并刺激经济增长,2001年上任的布什总统大力推行减税方案,美国国会2001年5月26日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10年减税1.35万亿美元的计划,2003年5月23日又通过了35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这两个方案的减税幅度分别位居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和第三(王晓

  雷,2008)。如果说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现出明显的反经济周期性,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则一方面是应对失业率上升、经济下滑,另一方面是履行其竞选承

  诺,并践行共和党一贯的执政理念。

  那么,这些与美国内外部经济失衡及全球经济失衡有什么关系呢?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自1992年开始出现,1997年之后明显扩大,2000年占到GDP的4%,2001年出现回落。若赤字由此开始减少即不必引起担忧,然而,其在2001年小幅回落之后出现新一轮上升,赤字占GDP百分比连续突破国际公认

  的5%警戒线,并于2006年达到6%。③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对应着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全球经济失衡由此而来。反观美国内部经济,2001年出

  现了严重衰退,失

  业率也大幅上升,从内外部均衡的角度看,其内部失衡非常严重。为应对内部经济问题,美联储大幅下调利率,布什政府出台上述减税方案,在2004年经济逐步恢复之后,利率重拾回升,而减税方案继续执行。大幅减税使居民产生收入效应,进而消费增加,当这种消费体现为进口时就造成了经常账户的赤字。由此我们认为,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作为一种反经济周期的调控手段,其在本轮失衡中的作用有限,而美国政府的减税政策则加剧了本轮失衡。美国为解决内部

  失衡问题引发了外部失衡的加剧,使全球经济失衡更加严重。

  四、中美内外部经济失衡的经验分析

  当然,“政策引致假说”只是基于经验数据和经济现象的一种推测,该假说是否成立还有赖于实证的检验,下文将从实证层面分析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与各自内外部失衡的关系。

  (一)中国内外部经济失衡的SVAR分析

  1.数据收集及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外部失衡是经常账户盈余过多,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选取经常账户中比重最大的贸易账户作为

  外部失衡指标,内部失衡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政策指标为外商直接投资。同时,考虑到近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背离使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一方

  面,贸易顺差大幅攀升,使外汇储备猛增,进而出现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凸显;另一方面,不少“热钱”也以此名义进入然后流向资产市场,造成2007年

  前后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因此人民币汇率作为本轮失衡的重要背景变量也纳入模型。这里以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的月度数据为分析样本,中国外商

  直接投资及贸易顺差的数据来自中经数据库,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出自WIND数据库。由于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之前是固定汇

  率,不能反映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们以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衡量其汇率水平,计算公式为: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中国消

  费价格指数),其中两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以2000年1月为基期进行调整,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ofLaborStatistics)。为消除趋势性因素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指数平滑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贸易顺差(TR)进行调整,然后对四个变量

  分别取对数,④以避免异方差性。

  由于SVAR模型要求变量序列本身是平稳的或者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了避免缪误回归问题,这里应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本身为非平稳,但一阶差分之后为平稳(表2),可以进一步做协整分析。

  多变量的协整检验一般采用Johanson检验方法,该种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方法。在进行协整检验以前,必须首先确定模型的结

  构。综合滞后检验(LagLengthCriteria)各种标准,结果显示最优滞后长度为4,进一步的AR根检验显示,所有单位根的模小于1并且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滞后期为4的该VAR模型

  是稳定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表3),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上四个变量间各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构建SVAR模型。

  2.SVAR模型的建立及识别方法。SVAR(StructuralVectorAuto-Regression)方法首先由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该方法通过对VAR模型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限制性条件,从而

  识别出变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SVAR不同于VAR之处在于,后者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确切形式,即在模型的右端不含内生变量,而这些当期相关

  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之中,是无解释的,SVAR则在模型中包含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根据以上协整检验中VAR模型确定的滞后阶数,我们可以建立外

  商直接投资、贸易收支、物价和实际汇率的四元结构VAR(4)模型(即SVAR(4)模型):

  其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

  ε1t、ε2t、ε3t、ε4t分别是作用在贸易顺差、物价、外商直接投资和汇率上的结构式冲击,即结构式残差。εt是协方差为单位矩阵的白噪声向量,即εt~VWN(0,In)。如果B是可逆的,可将结构式方程转化为简化式方程:

  一般而言,简化式残差μt是结构式残差εt的线性组合,因此代表一种复合冲击。对于n元p阶SVAR模型,需要对结构式施加n(n-1)/2个限制条件才能识别结构冲击。本文的模型包含四个内生变

  量,故需要对模型施加n(n-1)/2=6个约束条件。根据我国近些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这里对四个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如下假设:(1)上世纪90年代以

  来我国物价水平上下波动,而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这里假定物价水平对贸易收支没有影响,即b12=0;(2)物价主要受贸易收支及引进外资数量的影响,由于我国执行实际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因此物价受实际汇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即b24=0;(3)FDI的大量流入主要受国内政策环境及经济运行状况影响,物价水平即为FDI流入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贸易顺差、实际汇率对FDI的流入基本没有影响,即b31=0,b34=0;(4)实际汇率主要受贸易收支的影响,物价水平和FDI对其影响较小,这里取b42=0,b43=0。综合起来,本文设定的B矩阵为:

  运用Cholesky分解方法,矩阵B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将估计出的反映各内生变量当期相互因果关系的系数bij带入SVAR模型中,即可得到它们之间的短期信息传递特征。由表4可以看出,各系数的估计值均为显著,说明变量之间的当期直接影响比较明显,其中,b21为负值,表明贸易顺差对物价水平的当期影响关系为负,从理论上讲,这是因为由顺差传导到物价需要一定时滞,中间还有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环节;系数b13、b14、b23、b32和b41表明,FDI和实际汇率对贸易顺差、FDI对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对FDI、物价水平对实际汇率具有正的当期影响关系。

  3.脉冲响应函数。然而,当期影响关系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期限内将一直持续,特别是本文重点讨论的FDI对贸易收支、贸易收支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关系。我们

  在SVAR模型的扰动项上施加一次性冲击(One-timeShock),内生变量的未来值也将做出变化,此即结构化的脉冲响应函数。

  (1)贸易收支对于物价、FDI、实际汇率冲击的响应

  如图1,对其他三个变量施加一个正的结构性冲击后,贸易收支基本都是先出现反向变化,然后向上回调,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下降,然后再次上升到较平稳的状

  态。其中,物价水平的结构性冲击使贸易收支在前2期出现负向变化,之后转为正向。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同样金额的外币只能购买到较少量的本国产品,本国产品

  更贵使得竞争优势下降,贸易顺差随之下降,然而这只是短期现象,由于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很低,即使价格的短期上升也不会影响贸易的长期形势,上升的价格反

  而放大了顺差的数额,所以在图1中从第3期开始贸易顺差呈上升趋势。FDI的结构性冲击对贸易顺差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这即验证了“政策引致假说”中的引进

  外资使贸易顺差增加。实际汇率的正向冲击使贸易顺差初期减少,但顺差从第3期之后又开始增加,这说明汇率是影响中国外贸部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惟一的因素。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在中国外部经济失衡中起的仅为促进作用,而非决定性角色。

  (2)物价对于贸易收支、FDI、实际汇率冲击的响应

  在图2中,贸易收支的正向冲击对物价的短期影响为负,长期影响为正,这说明贸易顺差的增加的确使物价面临上升的压力,证明了“政策引致假说”关于中国

  外部失衡将引起内部失衡的判断。一般而言,FDI从进入到转化为出口商品需要一个过程,FDI对物价的影响应有一个时滞,但图中显示,FDI的一个结构性

  冲击对物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基本上保持稳定,这说明流入境内的外资中有热钱的存在,也即在国内经济形势看好的情况下,一部分外资掺杂在FDI里

  进入中国,从而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

  (3)FDI对于贸易收支、物价、实际汇率冲击的响应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对其他三个变量施加一个结构性冲击,FDI也会产生变动,但波动性很强。贸易顺差在短期使FDI流入减少,但长期中又使FDI流

  入增加,这可能与FDI投资收益留存中国做进一步投资有关。物价上涨在期初不利于FDI流入,在中期内FDI对物价变动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长期内使FDI呈波动性增加。实际汇率的一个正向冲击在前6期对FDI有负的影响,之后转为

  正的影响。FDI的这种响应说明了其对于其他变量冲击没有确定性的变动

  方向,而我国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FDI流入一直在增加,这表明我国FDI的增加不是由此处模型中的其他三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生的变量所决定,在我国这主

  要是与政府的调控政策有关。

  综合以上分析,实证检验与我们的理论推论是一致的,即大量引进外资使贸易顺差有上升的趋势,顺差和外资流入的增加使物价有上升的压力,我国是外部经济失衡引起了内部经济失衡。

  (二)美国内外部经济失衡的AENI分析

  一国国民收入决定(AENI模型)中,AE(AggregateExpenditure)代表总支出,NI(NationalIncome)代表总收入,用等式表示即为:

  C+I+G+X=C+S+T+M

  (1)

  (1)式中等号左边为支出法衡量的总产出,右边为收入法衡量的总收入,两边的C为私人部门消费,简化之后得到:

  I+G+X=S+T+M

  (2)

  移项后得到:

  I+X=[S+(T-G)]+M=ST+M

  (3)

  (3)式中S为私人部门储蓄,(T-G)为政府部门储蓄,二者之和为总储蓄ST。由此,(3)式反映的是总储蓄、总投资、进口及出口四个变量间的关

  系,经常账户即(X-M)的变化在此式中必有对应变化的项目。究竟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是由于进口太多,还是由于出口太少,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将从

  (3)式中四个变量的变动轨迹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上述四个变量从1982年到2000年的变动趋势具有明显的规律⑤(图4),表现为两两紧邻,保持稳定的上升走势。其中,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

  一直非常接近,虽然在上世纪最后几年二者有一定背离,但幅度并不大;总储蓄和总投资则一直保持稳定的差额,二者总体上也很接近。从2001年开始四组数据

  均出现一定下降,在下降并回升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总投资保持着基本稳定的走势,然而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总储蓄背离了各自的轨迹,具体表现为

  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小幅下降之后大幅上升,并从2003年开始超过了总储蓄;总储蓄一直下降到2003年才转为上升,且上升得比较缓慢。由此我们不难看

  出,2001年以来,(3)式中等号左边的I和X基本保持稳定,而等号右边的ST和M发生了重要变化,ST的下降使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M的上升引起经

  常账户赤字即外部失衡。

  其次,我们知道,储蓄减少和进口增加均是同一消费过程中同时发生的现象,没有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联系,由于进口已是独立的变量,我们来重点分析储蓄。总储

  蓄包括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由图5可知,美国私人部门储蓄一直保持缓慢的增长趋势,但政府储蓄从2001年开始大幅下降,并于2002-2005四年里一度处于负储蓄状态,2006和2007两年里仅有稍许储蓄。由此,美国总储蓄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政府储蓄大幅减少。

  那么,政府储蓄为何会减少呢?我们知道,政府储蓄等于政府部门总收入减去总支出,由图6可知,美国政府部门的总支出及支出的主要项目——总消费和总投资

  ——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而政府部门的总收入在2001和2002两年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后便与总支出保持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政府储蓄的减少是由于总收

  入相对总支出的下降。我们又知,在政府部门中,税收收入占了总收入最大比重,图7中税收收入与总收入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进一步说明总收入的相对下降是由于

  税收收入的相对下降,或称税收收入增长缓慢。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不是由于出口增长缓慢,而是由于进口增长过快,相对应的,总投资并未过多,私人部门储蓄并未降低,而政府部

  门储蓄明显减少。政府部门储蓄减少并非因为政府支出增加过快,而是因为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缓慢。由此,我们将进口增长过快和税收收入增长缓慢放在

  一起考察,图7显示从2001年开始,二者基本呈负向的关系,一方减少对应着另一方的增加。由于增加进口不可能是布什政府推行减税政策的主要动因,由上文

  所述,减税政策主要是为了预防经济衰退及履行其竞选承诺,这种政策促使了美国公众保持高额消费,从而使进口增加。因此,我们认为,美国政府的减税政策在其

  经常账户赤字扩大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即减税政策加剧了美国外部经济失衡。

  鉴于图7中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不很明显,我们分别求出各自的增长率(如图8所示)。经计量检验,二者均为一阶单整序列,Johanson协整检验显

  示在5%的置信水平上具有协整关系,进而可以做Granger检验,结论认为进口增加快是税收增长慢的Granger原因(表5),说明政府减税政策使居

  民消费增加,体现为增加进口,多增的进口替代了原本应上交给政府的税收,使税收的增加速度减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美两国内外部经济为视角,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为何自2001年来呈扩大趋势。主要的结论有两点:(1)以中美经济为视角,全球经济

  失衡即两国外部经济出现了失衡,中美两国各自实行的政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中国是外部经济失衡引起内部经济失衡,美国是内部经济失衡引起外部经

  济失衡,前者的政策原因是入世后为扩大开放而实施的引进外资政策,后者的政策原因是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为预防经济下滑而推行的减税政策。

  从政策角度分析全球经济失衡,对失衡调整的政策建议就更具针对性。2008年9月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大经济体纷纷出现经

  济下滑,中国的外部需求大幅萎缩,这客观上有利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但是,各国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方案又存在顺延失衡的潜在特征,因此当金融危机得到一

  定扼制时,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从长期来看,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应适当调整,对引进外资的质量应有更高的要求,并带动出口部门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贸部门的高依赖性。在危机的背景下,尽管美国采取了诸多救市政策,但危机过后放眼未来,美国应着力调整其税收政策,增加政府部门的储

  蓄,减少财政赤字。为缩小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应减少其产品出口的种种贸易壁垒,扩大向中国等地的产品出口。

  注释:

  ①本段所有数据来自中宏数据库。

  ②本段中利率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

  ③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0月)的数据计算而得。

  ④鉴于贸易顺差有个别月度为负值,最小值为2004年2月的-78.72亿美元,这里将贸易顺差所有数据同时加上80亿美元,然后再做指数平滑,并取对数。如此处理相当于贸易顺差曲线整体上移,不影响下文的计量分析及结论的得出。

  ⑤从1982年开始考察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察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这样处理仅是为了拉长区间,以更清楚地看出变量走势的规律。

  参考文献:

  [1]RodrigodeRato.CorrectingGlobalImbalances-AvoidingtheBlameGame[R].IMFNews,2005.

  [2]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吴晓灵.加强合作,构建稳定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李向阳,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

  [6]BenS.Bernanke.Theglobalsavingglutand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AttheSandridgelecture,Virginiaassociationof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5.3.10.

  [7]胡晖,张自如.全球经济失衡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

  [8]LawrenceH.Summers.ReflectionsonGlobalAccountImbalancesandEmergingMarketsReserveAccumulation.L.K.JhaMemorialLecture.ReserveBankofIndia.Mumbai,India.March24,2006.

  [9]JanA.Kregel,UnderstandingImbalancesinaGlobalisedInternationalEconomicSystem,FONDAD,Dec2006.

  [10]MohammedI.Ansari,Sustainabilityof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AnEconometricAnalysisoftheImpactofCapitalInflowonDomesticEconomy[J].JournalofAppliedEconomics,Vol.VII,No.2(Nov2004)。

  [11]MitsuruTaniuchi,GlobalImbalancesandAsianEconomics[J].JBICIReviewNo.14,March,2006.

  [12]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

  [13]MichaelP.Dooley,DavidFolkerts-Landau,PeterGarber.AnEssayOnTheRevivedBrettonWoodsSystem[R].NBERWorkingPaperNO.9971,September2003.

  [14]FanGang.Currencyasymmetry,globalimbalance,andrethinkingagainofinternationalcurrencysystem[R].TIGERWorkingPapersSeries,No.94.June2006.

  [15]李扬.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

  [16]赵夫增.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3).

  [17]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

  [18]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2007,(12).

  [19]YonghyupOh,SeeunJeong.RebalancingSavings-InvestmentGapsinEastAsia,FONDAD,Jun2007.

  [20]EnriqueG.Mendoza,VincenzoQuadrini,Jose-VictorRios-Rull,FinancialIntegration,FinancialDeepnessandGlobalImbalances,IMF7thJacquesPolakAnnualresearchconference,Nov,2006.

  [21]王晓雷.减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8,(2).

  (作

  者简介:党印(1984-),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汪洋(1972-),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团队成员,研究方向是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篇二: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课本里通常说国际旧秩序的存在是导致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本人不相信这一套)。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造成这样的原因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差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供需能力差异、人口数量的差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等都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除了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平衡的因素外,还包括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被发达国家侵占,自然资源被发达国家掠夺、经济上受到发达国家侵占、政治上受到发达国家的干预等,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和政治上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发展中国家内政不稳定、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模式,市场的供需能力,自然资源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都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世界经济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它反映在西方各国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际经济地位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欧、日本快于美国,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差距大大缩小,美国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竞争力有所提高,与欧洲、日本相比,显得充满活力。美国经济第一个走出90年代初的低谷。这主要得益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科技力量经过调整,大量充实到民用工业。因此在高科技领域里的竞争,美国走在世界前列。前一段追赶势头迅猛的日本、德国则稍逊一筹。美国的经济实力仍居世界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主要反映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和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快于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压力很大,人均增长受到很大限制。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点较高,由于垄断高科技,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另外,在经济结构及其发展阶段上,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发展中国家很多目前还徘徊在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过渡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以出口几种产品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技术水平落后,资金短缺,外债严重,人口增长迅速,国内收入分配极不均衡。还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的差距更大,文化教育事业落后。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愈来愈大,成为破坏国际政治稳定、阻碍世界经济繁荣的重大问题。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历史和国情不同,奉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成功的同时,许多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仍然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少数国家与地区在一些基本指标上已接近发达国家。

  这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将激化各国之间的矛盾,相互竞争更为激烈,并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篇三: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题目: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也深刻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文化的碰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的融入世界,吸收国际上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国将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关键词:国际关系

  中国

  经济全球化

  机遇和挑战

  内容:

  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概述和分析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中国1949年成立来,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占世界经济的7.3%。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由世界低收入国家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

  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仍实现增长8.7%,GDP约合4.92万亿美元,并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理由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介绍中国时数字往往都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拥有超过13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的经济不是简单地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的,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等结构和体制问题。中国人民的生活虽然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加剧,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

  在,发展不平衡仍是突出矛盾。

  通过上述概述和分析,大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尽管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中国人口多、基础差、资源匮乏等因素决定了国家全面发展仍面临众多复杂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将长期不会改变。

  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形象地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现实。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也将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概述(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

  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

  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

  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3,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5,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的步伐的步

  伐的步伐。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

  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然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最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

  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资源、发

  挥“后发优势”、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少数几个赢家之一。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参与中发展壮大。(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并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国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企业规模和水平的发展,并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

  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促进其他国家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好处。(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秀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

  近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速经济改革,占领技术至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加强技术改革,占领技术的最高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2.加强和扩大对外交流

  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

  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

  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只有积极融入而不是回避和拒绝经济全球化,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自身也应当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参考文献:

  [1]肖秀荣主编.《2012考研政治理论命题人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核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赵大朋,庄绪策.如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新社会》.华南师范大学,2007.[3].申知非,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1[4]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周灯君.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蚌埠党校学报》2004第二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怎么样把握和对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的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而言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所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接着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985年由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第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现实的经济运行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这几个特点而发展变化着,并且它们各自都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

  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加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一下机遇:

  第一,我国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扩大对外投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得以发挥,而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得到弥补,将使我国自由主要被动接受国外投资,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而不仅表现在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动,就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直接利用最新或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走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减少曲折,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更好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不断加快建立现代经济结构的步伐。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时我国应该将经济安全和风险摆到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把一下几点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监督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更加重视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以下三点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细节: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强,这可能会带来更多其的负面效应。国际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市场对外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大,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国际市场构成影响。在这种国际市场变动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经济问题,例如部分国家推行贸

  易保护主义,非贸易壁垒限制加大、反倾销案件增多;竞争对手纷纷将经济、文化等问题泛政治化,使得国与国之间连接关系摩擦增多等。

  第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将更多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影响。在某些方面夫人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以石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随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加大,这必然会传导到我国内,动荡我国的经济并且会推动国内物品价格上涨。世界经济从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已持续了5个年头的快速增长,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周期史上较长的一次长周期扩张。在经历一个增长周期后,全球经济有可能减速并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大,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第三,其挑战表现在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现在而言许多的这些问题都无所解决。从地缘政治看出,近年来和平崛起的中国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为增加全球性的稳定性因素提供了一些辅助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瓶颈: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歪曲、夸大中国的发展,制造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行和睦相处的外交政策增加了回旋难度和复杂性。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总得几句话来说: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而发展,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下措施: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所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战略选择:

  首先,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地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融入其中,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刻革命,也是时代的潮流,如果有任一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况且这种行为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我国作为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摆脱自身不利的条件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使我国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为了应对经济

  全球化,我国应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团结起来,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力量不足,声音微弱的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使世界资源(市场和技术)充分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也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做到一下几点;一、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

  二、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我国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并且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再次,我国应大力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解决产业结构审计的问题:第一、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充分利用经济全

  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其有效途径包括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应该具备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及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有利条件,还为我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

  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其机遇包括一下:

  一、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二、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第一遥测要诀就是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

  的我国要通过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等以上措施来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风险: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做法之一是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余斌,魏加宁主编.走向富强社会——30年宏观经济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4]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翟芳玲,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8年第8期

  [6]吕洪坤.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经济》2009年10月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机遇

  挑战

  正文: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

  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都要一定程度地让渡和共享经济主权。但实际上,这种让渡和共享是不对称的。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别,发展中

  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乃至管理经验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发达国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条件。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最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国家”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约束。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选择

  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面对跨国公司强强联合抢夺全球市场如火如荼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以什么去应对?面对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如“洪水猛兽”般的国际游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该怎样应对?面对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技术不断升级,发展中国家目前业已形成的“小、散、低、同”的经济结构应该如何改造?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新经济”的出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该如何迎头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

  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又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成败,最终将影响到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与否。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1、马杰著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科学出版社

  2、白树强

  《全球竞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李勃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

  《世

  界经济与政治》

  4、伍贻康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与政治》

  5、沈骥如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

  6、唐任武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

  7、郭连成

  《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

  《世界经济与政治》

  8、江时学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

  9、樊纲

  《国际经济新趋势--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

  《国际经济评论》

  10、张家哲

  《全球化和发展问题》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第四篇: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得挑战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

  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第五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

  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都要一定程度地让渡和共享经济主权。但实际上,这种让渡和共享是不对称的。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别,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乃至管理经验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

  为发达国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条件。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最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国家”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约束。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选择

  第一,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第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

  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

  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三,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四,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

  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准确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让本国的经济转劣势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脱颖而出。

篇四: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摘要: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几百年的发展史,既有英国的盛极一时、美国的独霸世界、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前苏联和我囝大上海的短期繁荣,也有英日经济的长期萧条、美国经济的相对削弱、前苏联的解体。国家的兴亡盛衰,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衰落与崛起的关键,在于一目能否认识和把握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研究、正确认识和运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促进中国经济长足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中国经济

  一、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受国内自身条件的约束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一国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之外,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经济一体化虽然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带来其欠缺的资本和技术,但它却不能快速地带来良好的制度、管理经验和知识。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疲于应付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第二,国际“游戏规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些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制定的,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处于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产品的技术梯度差异,把过时的技术和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对高、精、尖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力和能力有限,更是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第四,经济一体化使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越来越“边缘化”,难以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在经济一体化中得到利益,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应成为全球必须解决的重大而严肃的问题。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以美国财政、外贸“双赤字”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确实存在。克林顿政府任期最后一年,美国财政盈余达1250亿美元,而到2005年已转为财政赤字4270亿美元。美国经常项下的赤字,2004年已经达到6681亿美元,2005年高达8049亿美元。这种状况,令人怀疑美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财富则又以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从而导致“南北”差距在继续扩大,在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全世界的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就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根本表现。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在国际经济上则表现为贸易摩擦和其他一些争论的加剧。这种不平衡状况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而任其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发展失衡的同时,经济却在高速地增长着,为什么?这不免令人迷惑。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此现象也十分担忧,认为这种以美国“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失衡,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的威胁,并称维系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是一种“刀刃上的平衡”。IMF主席拉托就说过,这种不平衡将导致世界经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对世界繁荣产生严重威胁。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指出,美国一方面是经常账户赤字大幅攀升,另一方面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这是一个“谜题”。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外贸乘数理论,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利,而一个国家如果出现较大的逆差,就会出现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但美国从1992年开始,外贸逆差由当年的391亿美元,逐年攀升到2005年的8049亿美元,但却没有出现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相反,199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为3.3%,失业率为7.5%;而到2005年,经济增长为3.6%,失业率却只有5.1%。看来,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失灵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必然产物。如美国,多年来其制造业虽然大量向外转移,但美国现在的制造业还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不能说美国经济已经完全“空心化”了。美国主要是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出去了,不少耗费人力的服务业也外包出去了。同时美国很多人力资本又转向了技术研发和其他重要的服务业。

  四、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是与“二战”以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相比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也是与“冷战”时期美苏政治、经济关系的根本区别(那时美苏之间的贸易额几乎为零)。现在不是谁吃掉谁,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要谋求共同的发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互利互惠、公平竞争、互相合作。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上无论哪个大国,如果经济出现严重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影响全球经济。谁要是打算遏制别的国家发展,他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现存的问题。

  从今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美国增长很好,欧洲明显回升,日本也基本结束了多年低迷的局面,走上复苏之路。各方面的预计都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发展会好于去年。当然,对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过分的不平衡,就可能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每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当前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人为地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世界经济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从全球看,美元仍是最强势的货币,没有其他货币可以与之匹敌。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大幅贬值,这不仅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差额问题,而且可能引发人们对美元信心的动摇,进而导致美国和世界经济发生震荡。近一个多月来,全球的黄金、白银以及铜等贵重金属价格急剧上涨,加上石油价格飞涨,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美元在贬值,因此要注意防止出现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要准确、客观地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实际情况,不要夸大其严重性,但也不能麻痹大意。其次,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要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不要动辄就实行制裁。要按WT0原则,寻找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第三,发达国家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援助。要客观公正地评估资本和技术的价格及其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第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流动的新格局下,必须从世界的大视角去观察经济问题,不能孤立地只看一个国家。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并指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经济盛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带普遍性的重要规律。后起国家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在于它们认识和把握住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采取了后发优势并利用了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国内环境等比较优势,制定了适合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先发国家之所以停滞与落后,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和把握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没有再创造出新的更高的先发优势,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等比较优势,没有制定出适合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是—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发展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为此,我国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世界经济

  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篇五: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

  作者:赵翠翠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6期

  [摘

  要]经济全球化浪潮袭卷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潮流之外。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主国家的主导下一步步推进,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

  负面效应

  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而复杂,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各国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来说,带来了许多的负面的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等都提出了挑战,稍不留神,也许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

  除了东亚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1997年泰国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消极影响:

  1.竞争不利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其处于全球竞争的不利地位。首要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较强的经济依附性,其二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相对而言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从现存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就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的贸易规则是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例如:某些劳工标准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达国家因掌控着国际经济体系,再加上拥有资金和技术等几方面的优势,自然会形成当前的局前——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发展中国家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可小视,如:资本匮乏,技术较落后,高级人才严重流失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本就不稳固,市场发育也不尽完备,因此,经受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极易产生国内经济动荡,严重的会产生经济危机。

篇六: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和中国应如何应对

  第一篇: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和中国应如何应对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和中国应如何应对

  一、当前国际形势:

  综合受访专家观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呈现六大主要特征,并处于复杂变化当中。

  一是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导致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近年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大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

  一个重要趋势是多极化从曲折前进到加快发展。美国深受一场危机和两场战争的冲击,“一超”地位动摇,单边黩武气焰有所收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深化发展。

  不过,专家们同时指出,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出危机,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趋势放缓,美欧等发达国家温和复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遭遇困难,“大而不强”的特点突出,与此同时西方“抱团取暖”努力维持其主导地位。

  展望未来10年,“东升西降”仍将处于量变过程,世界格局仍将是一超多强,并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强国,将在创新、金融和军事领域保持全球领导者的地位。尽管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其主导地位发生根本改变需要更长时间。在国际格局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的将是国际以及各国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并导致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加深。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一些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将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一个重要趋势是全球化从西方主导变为西方失势,全球治理中的“南升北降”明显。八国集团日渐式微,北方国家或发达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凸显。这一点仍在继续发展。

  多名专家还指出了全球化同时有放缓的趋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傅梦孜从三个方面为记者做了分析,首先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引领和主导了经济全球化,但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缺乏继续推动全球化的意愿以及能力,奥巴马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起能源革命,以及经常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就是例证;其次是现在全球贸易额每年高达30多万亿美元,靠某个国家推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各国的技术优势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最后,各大力量纷纷兴起后,更多地考虑本国、本地区的利益得失,在全球范围内的谈判困难很大。当然,区域内、集团内或双边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的多达几百个,也都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愈发形成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在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的同时,相互间的矛盾和摩擦也会趋向尖锐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部主任、研究员陈须隆说。

  三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并导致国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多样。

  在传统安全领域,国家内部、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消除。军备竞赛难以控制,采用武力解决争端的风险依然存在。在传统安全问题无法消除的同时,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发酵。

  一个重要趋势是安全威胁从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扩散,西方新干涉主义危害凸显。西方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搞政权更迭、武力干涉一国内部事务,仍是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与此同时,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问题日益凸显,国际挑战更趋多元化。这给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治理难度继续增大。

  “当前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前所未有,无论是环境、气候变化还是恐怖主义威胁,都使人类未来生存和生活受到威胁,而总体上国际社会应对不力。因此,需要国际上特别是大国在国际合作方式、路径选择、采取手段等方面担负更多责任,展现更大诚意。”国防大

  学战略部教授王宝付如是说。

  四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与经济生活由现实世界转入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两个世界既迥然不同,又紧密相关;网络空间的军事化、政治化趋势明显,国际博弈加剧。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国更加从战略上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纷纷制定本国网络安全战略,同时在国际上争夺网络规则制定权。

  五是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并导致价值观念与发展道路的交锋交流同步上升。文化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发展要求,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本国本民族的文化。

  六是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并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着新的经济活动形态、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变,并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将给人类生活一系列领域带来新的巨大变化。

  合作、发展主流大势未变

  受访专家认为,世界形势复杂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的主流大势未变。但在世界处于格局演变的重要阶段,会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动向。

  陈须隆认为,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是发展日新月异。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全球30多亿人正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并分享现代化成果,有力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新的增长点正在孕育。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显现,但世界大发展的态势没有停滞,也不会逆转。各国普遍将谋发展置于各自内外政策的重要位置,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是变革潮流更为强劲。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得

  到提升,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机制逐步成型并不断完善。许多国家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推动国际体系调整变革。

  三是合作不断深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彼此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面对层出不穷的经济金融问题、此起彼伏的国际地区热点和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成为各国必然选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尹承德谈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走改革开放道路,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强国战略的优先任务。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最重要的就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此,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独自发展。”尹承德说,以合作求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谋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和大势。

  二、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发展来看,世界正逐步进入到了经济动荡和格局不断调整革新的新阶段。并且我们还要看到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总体稳定,但是局部动荡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对于中国来说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应对。

  (一)中国必须要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发展趋势和特点,积极做到趋利避以应对国际经济挑战

  首先,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准我们国家的身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虽然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体系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政治及经济秩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很多新兴的国家和地区正处于不断成长的时期。还要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不能轻视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力实力,要看到西方发达国际至少在目前还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非常

  复杂多变的。其次,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中国必须做到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从而积极推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新构建,最终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目的。具体来讲,中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到需要中国参与和帮助的各种国际救援中,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另外,中国对外来讲还必须要主动参与到众多的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来,对内来讲仍然必须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这样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为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中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期,同时要尽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从而使我国的发展顺利度过当前的利益碰撞期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促使了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迅速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兴起,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日益走向多极化。这不但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非常有利,而且也非常有利于保持世界的多样性。从我们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良好和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本国事务。但是另外,我们还要看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发展也使得各国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利益碰撞期,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新兴大国的及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防范意识和态度使得我国发展面临一个非常敏感的矛盾期,为此中国必须要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同时努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比如要积极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矛盾,要积极化解中国崛起同西方遏制之间的矛盾,要积极化解中国发展同新兴大国关系利益调适磨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等等。

  (三)中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就决定了其在国际中的实际地位,虽然说我国的科技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显得有所不足,所以我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我国的科技

  竞争力水平。为此,首

  先我国可以成立由我国著名的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对我国的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进行决策和监督实施,从而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技投入。其次,中国必须要扩大优惠政策来吸引国际著名专家和学者,以便能解决我国当前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最后就是中国必须要积极建设和创新科技发展体系,以便能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总之,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竞争力及实力,而且还可以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

  基础医学院A1615强小腾20160205535第二篇: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2012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40.1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达11.75万亿美元,占了近30%,第二是日本,约4.62万亿美元;接下去是德国2.67万亿美元,英国2.13万亿美元,法国1.99万亿美元,中国和意大利都是1.65万亿美元,加拿大0.97万亿美元,西班牙0.96万亿美元,韩国0.66万亿美元。

  美国军费开支最多,2005财政达到4162亿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科技实力也很强,每年研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2003“全球1000强企业”中,美国有487家,占了几乎一半。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安全和外交战略,把反恐、防扩散和确保本土安全列为首要政策目标。但是,多数国家不赞成美国搞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美国的盟国也有不同意见。

  仅在伊拉克,美国就付出了很大代价。据美国官方统计,伊拉克战争从爆发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战行动结束,美军共死亡139人。但之后死亡人数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军已有

  1502名士兵死亡,1万多人受伤。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销也很大,预计今年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为伊拉克战争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连续6年增长,国力逐渐恢复,2004年经济增长7%。普京总统2004年连任后,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扩大到25国,经济总量达到12.48亿美元,超过美国。政治联合进入新的阶段,去年10月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欧盟还在进行共同防务建设,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债权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逐渐走出经济长期停滞的阴影,正在努力争当政治大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特点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

  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其中包括不少中国企业。生产药品的德国拜耳公司,同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由拜耳提供中间产品,其他企业加工成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根据联合国去年12月的统计,世界上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5.7万美元,最低的只有86美元,两者相差666倍。人均预期寿命,高收入国家为78.3岁,低收入国家只有49.1岁,两者相差近30岁。换句话说,不同国家的人一出生面临的预期寿命就不平等,这是西方人权专家通常不愿提及的一个简单而严酷的事实。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为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而关键在于每个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贯彻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方针。

  特点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别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举世震惊。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特点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

  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点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9%。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过了1000美元。卫生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己经从1949年的39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以上。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共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中国是20年来对全球扶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全球扶贫行动提供了范例。

  过去2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个百分点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3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2%。舆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两年国际上那么关注人民币汇率,正说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2004年,我国进口总额达5613亿美元,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2010年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的市场容量至少在今后十年还将持续快速发展。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加强对华合作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国投资。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全部进入中国,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中已有90多家进入中国。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超过30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

  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l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以外,使用汉语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亚,汉语是第一大外语。

  结

  论: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三篇:军事理论论文——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

  导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表现为三个“新”: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二是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三是世界思想文化形势的新特点

  1.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

  机,高盛

  “欺诈门”

  发达经济体的巨额赤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隐忧,以及被视为第二次“雷曼事件”的迪拜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高盛欺“诈风门”等,警示着刺激政策后遗症已逐渐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不排除出现新的动荡和反复的可能。

  2.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

  一是国际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

  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

  欧盟、日本也困难重重。欧盟委员会在2009年11月初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欧元区经济2009年全年仍将出现4.1%的负增长。

  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本轮世界力量调整过程中,新兴大国崛起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新兴大国凭借后发优势,多年来保持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大部分都是新兴国家。

  随着新兴大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模式的调整,新兴大国不仅会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并且还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从中长期看,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

  近年来,新兴大国联合自强意识增强,合作机制不断发展。有代表性的是“3”、“4”、“5”三个机制。

  “3”是中国、俄罗斯、印度。中俄印三国合作起步较早,务实合作成效显著。中俄印三国外长已经形成了定期会晤、轮流举办的机制,2009年10月,三国外长在印度举行了第九次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

  报。中俄印三国领导人也不定期举行会晤,商讨三边合作的战略性问题。

  “4”是“金砖四国”。“金砖四国”这个名词最早是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提出的,最初只是一个概念,目前四国务实合作不断深入,“金砖四国”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2009年6月,“金砖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提升了四国合作的机制。奥尼尔认为,“金砖四国”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绿芽已经长成水仙花”。

  “5”是指“展望五国”,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展望五国”则是在西方八国集团召开期间形成的南北对话会,也就是G8+5。由于西方八国形成一个集团,而五国是被邀请参加,地位并不平等,因此,后来五个国家加强了彼此战略协调,在出席八国集团期间

  二是各大国纷纷调整对外政策,大国关系频繁互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1抢抓战略制高点。

  先看美国。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调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所谓“巧实力”,就是把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最佳效果。

  第二,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第三,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第四,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

  总的看,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大国加强沟通协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奥巴马调整战略,主要动因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看清了国际格局大变革的趋势,美国战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防范遏制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一超独霸地位。

  其他大国也都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都怀有强烈的紧迫感,都在加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总体上看,大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互动更趋频繁,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

  系框架,同时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3.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表现在:各种发展理念和模式都在深刻反思调整,发展模式多样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历史上往往大危机带来大变革,促使思想大创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对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热议,以及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

  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的交锋:(1)美、英新自由主义模式

  (2)法国、德国代表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3)俄罗斯继续完善和发展普京主义发展模式(4)中国模式

  二、中国的安全环境

  1.朝核危机与东北亚安全环境

  自2006年10月9日朝鲜首次核武器试验之后,又于2009年5月25日进行了规模更大的二次核试验,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随后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磋商,酝酿对朝鲜实施惩罚性制裁。然而朝鲜丝毫不妥协,一方面宣布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另一方面又接连几次发射导弹,摆出一副以硬对硬的架势,从而使朝鲜半岛,甚至是东北亚的安全局势顿时恶化,军事冲突迫在眉睫。

  (1)朝鲜核危机问题的由来

  朝鲜核危机是指因朝鲜自90年代初恢复核试验项目而引发的国际紧张局势。第一次朝核危机:

  1950年代末朝鲜在苏联帮助下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工作,并逐渐建立了一批相关的核研究设施。金日成曾明确提出“敌人拥有的核武器,我们都要拥有”的口号。1985年12月,在苏联的压力下,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是朝鲜一直拒绝接受检查。美国始终关注朝鲜的核设施进展情况,并多次指控朝鲜寻求发展核武器。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社会宣称朝鲜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已能生产可制造两至三枚原子弹的钚,此举立刻引

  起朝鲜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1年12月在美国的斡旋下,朝韩双方草签《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2月正式通过朝韩无核化共同宣言。1993年3月朝鲜因抗议美韩军事演习,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第一次朝鲜核危机。

  为了解决朝核危机,朝美经过多次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表示: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平与安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朝鲜也明确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年10月,朝美在日内瓦签署关于朝核问

  2题的《框架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设施,美国负责为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在反应堆建成之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起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朝美核框架协议》结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第二次朝核危机: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小布什把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视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因此对朝核问题采取了“不妥协、不谈判、不补偿”的强硬立场,并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起称为“邪恶轴心”,朝鲜对此反应强烈。

  2002年10月,美助理国务卿凯利在访问朝鲜后认为,朝鲜没有停止发展核计划。美方随即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要求立即对朝鲜进行相关检查。12月22日,朝鲜宣布已开始启封被冻结的核设施,并拆除监测核冻结的摄象机。于是双方关系再度紧张,形成第二次核危机。

  2003年1月,朝鲜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已经成为美国反对朝鲜的执行机构和政策工具,为此朝鲜再度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使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于2003年4月促成有朝鲜、中国、美国参加的朝核问题三方会谈。同年8月,中国又促成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

  在经过长达5轮的艰苦谈判后,2005年11月,朝核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最终达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主席声明》,各方重申将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美方甚至乐观地表示,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有望在两年内解决。

  第三次朝核危机:

  2006年7月5日,朝鲜先后向日本海试射了7枚导弹,其中包括“大浦洞-2”型远程弹道导弹。7月15日,安理会一致通过1695号决议,对朝鲜此举表示严重关切和谴责,要求朝鲜重新作出暂停导弹试验的承诺。其中由于中国的努力,决议中删除了美日议案原有的“经济制裁”,甚至“动武”的内容。而朝鲜态度更为强硬,认为发射导弹是“加强自卫国防力量的军事训练的一部分,”与解决朝核问题无关,朝鲜通过对话和协商半岛无核化的决心至今没有改变。同时明确拒绝该决议,并表示将“使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卫的战争遏制力量。”

  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第三次朝核危机正式爆发。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1718号决议,由于中国等国的努力,决议中删除了动武的条款,该决议是一项经济制裁和政治制裁的决议。目的是促成朝鲜回到六方会谈上来,继续寻求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式与方案。

  2007年2月13日,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发表共同声明:60天内(07/04/14),朝鲜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监督验证。其他五方合作向朝鲜提供总计达100万吨重油的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首批紧急能源援助5万吨重油将于60天内开始。美国在60天内与朝鲜开始双边谈判,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拿掉,取消对朝鲜的经济制裁。

  2007年10月3日,六方会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规定朝鲜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宁边地区三个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整、准确的申报。同时,美国应根据朝鲜的行动履行其对朝承诺,有关各方将向朝方提供经济、能源

  和人道主义援助。

  几个思考的问题:

  2008年2月17日,访问朝鲜的美国核专家说,朝鲜正以“蜗牛速度”弃核。朝鲜的宁边核设施共有8000根,到目前仅卸除了1440根。而且也没有完全公布其核计划。

  朝鲜的理由:国际社会承诺的100万吨重油援助,目前只收到了20万吨。美国也没有将其支持恐怖主义和经济制裁的黑名单上删除。

  问题的根结:谁先采取行动?

  2008年6月27日朝鲜炸毁了其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标志着“去功能化”进程的开始。美国也宣布,美国将部分解除对朝鲜的贸易制裁,以及着手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朝美之间的这些良性互动有助于加速解决朝核问题进程。

  2008年9月19日朝鲜宣布,由于美国以建立针对朝鲜核申报的验证机制为条件,拒绝把朝鲜从其“支

  3恐”名单中除名,朝鲜已开始恢复宁边核设施的工作。

  2008年10月11日,朝美在朝鲜核设施验证问题上达成协议后,美国宣布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除名,朝鲜12日表示将继续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

  问题:朝鲜是否真心真心弃核?

  朝核问题最新进展

  中朝建交60周年,2009年10月5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朝鲜,与金正日委员长“就推进半岛无核化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似乎已走进死胡同的朝核危机又出现了转机。

  关键在于: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

  2009年4月5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之后又为了强力回应安理会的声明,4月14日,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将重启宁边核设施。5月25日进行二次核试验,并以接连发射导弹来回应国际社会的一片反对声。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

  发射。该决议对限制朝鲜进出口武器、检查进出朝鲜的船只、在公海检查与朝鲜有关的船只及防止外部资金流入朝鲜并被用于研发导弹和核武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在相关问题上予以合作。(2)朝鲜为何要坚持实施核武器

  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或者说是原因,主要有:

  一是把核武器视为是一种能够改变其国际困境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工具。二是满足国内政治的需要。三是走捷径,缩小与韩国发展和实力上的差距。四是威慑美国,阻遏美国可能的军事进攻。五是作为同大国交易,谋取实际利益的筹码。

  (3)朝鲜核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直接受到核武威胁(在中国周边有核国家将增加到4个,并且刺激日本、韩国也以国家安全由研发核武器,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大为不利)

  二.唇亡齿寒门户洞开(一旦因朝核危机问题导致美日军事入侵朝鲜,中国将有可能失去朝鲜这个战略缓冲地带,一旦美日对朝军事行动,中国是否介入陷入两难之地。1961年7月,中朝签定《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在朝鲜受到军事进攻需要支援时给予军事援助和直接出动军事力量介入,难道再来一次抗美援朝?)

  三.难民涌入包袱沉重(一旦美日对朝动武,约有近300万难民涌入东北,根据《联合国宪章》中的难民条约,要给予吃喝住医疗保障,严重影响东北老工业区的崛起。)

  四.南北受敌影响统一(“两岛”之间有联动效应。朝鲜曾是中国的属国。从唐、明、清到现代,中国多次因朝鲜而涉入与日本的战争并影响到台湾的归属。如果“台独”分裂势力和美国等外部干预势力利用我陷入朝鲜半岛危机时,在台湾海峡制造事端或公开搞“台独”,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统一大业。)(4)应对朝核问题的基本思考:

  1.从战略背景角度看:2020年前是中国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中国解决朝鲜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实现无核化,不赞成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对有关各方

  的合理关切予以解决。”

  2.从地缘战略看:朝鲜是中美、中日和中韩在东北亚的战略缓冲区。朝鲜半岛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另外一方面,一个带点“无赖”、“邪头”的朝鲜也是中国应对美、日的一张牌。美国曾说不担心讲道理的中国,就担心不讲道理的朝鲜。例子:美国侦察船只入侵朝鲜领海被朝鲜果断地扣下80人作为人质,在谈判时十分被动。

  3.要支持、引导朝鲜走渐进性经济改革之路。

  4.坚持在六方会谈框架下处理朝核问题,保持中国对朝鲜的影响2.南海问题与中国的海洋权益

  主要原因:一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南海经济专属区、外大陆架的划界,将

  4中国南海诸岛在内的我国大片海域划入他们各自的疆域。二是一些国家在其所占岛礁设立行政区域,建立机构,任命官员。有的国家领导人甚至登岛宣示对所占岛屿的主权。三是3月8日美国海军监察船进入我南海海域收集情报,与我方维权船只险些发生冲撞。之后美军“钟云”驱逐舰前来为其护航。四是4.23我举行海军阅兵,并表露将制造“航母”的意图,于是有关国家和舆论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以武力来收复南海诸岛。因此南海主权之争和中国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国人关注的问题。

  (1)南海主权之争问题

  (2)现代国际海洋法的颁布是南海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3)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效途径

  中国不仅是个世界大国,也是有海临洋的海洋大国,海洋不仅是中国的生命线,而且也是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所在,因此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如同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要正确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一是必须对我国的海洋权益有正确的认识。根据现代国际海洋法,我国的海洋权益可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我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洋国土区域的权益;第二层次是上述海域之外的公海上的权益,即与其他国家共享的权益。

  二是依赖于国际法和国内立法。依据国际海洋法赋予的权利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利用国内立法来切实保护和落实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各项海洋权益。

  三是依赖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四是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近年来,海上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逐渐增强)。

  五是与相关国家合作,建立地区或国际性的各类海上合作机制(包括协商解决争端机制、合作开发机制、打击海盗与维护安全机制等等)。

  六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固然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中国将要建造航母的主要原因。但是主张和平发展和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不会轻易运用海军来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因此这也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最后手段。3.未来十年中国可能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2009年7月《环球时报》召开了以“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交往面临的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通过研讨和投票,选出被认为是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1)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三股恶势力”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2)有效地保护我国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和外交目标。(3)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4)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有效提升国家形象。

  (5)如何避免中美两个大国陷入结构性战略竞争与冲突。

  第四篇: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序幕拉开,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军事

  世界经济

  国际金融

  认识

  中国

  一、深刻认识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复苏基础不牢,不排除出现新的动荡和反复

  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在全球经济领域显现。受金融危机拖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步陷入衰退,大多数国家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好转迹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复苏艰难,风险犹存。主要表现在:在虚拟经济领域,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尚未得到根本性治理,新的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尚未建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仍在继续泛滥,这些金融风险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动荡。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二、深刻认识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体系变革深入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被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拖累,软硬实力明显受挫。欧盟、日本困难重重。新兴大国虽受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凭借后发优势,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联合自强意识增强,中俄印、“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合作机制不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种种弊端,引发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国际力量消长变化成为国际经济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将发达国家5%的份额和3%的投票权转给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迅速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

  三、深刻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态势,把握各大国对外政策走向

  为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主打“变

  革”旗帜,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调整: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积极推动和主办G20金融峰会,要求各国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与美国协调行动,但在美元地位等问题上坚持既有立场;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出台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以及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进一步巩固跨大西洋关系,“重启”美俄关系,加强美印合作,取悦伊斯兰世界,调整对伊朗和朝鲜姿态。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大国加强沟通协调。但美国战略目标仍是防范遏制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维护自己一超独霸地位。

  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总体上看,大国间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框架,同时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深刻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准确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新动向

  在传统安全领域,核安全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位置显著前移,朝鲜再度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伊朗核问题形势逐步升级。“三股势力”活动猖獗,为祸于我国和周边。阿富汗、巴基斯坦安全形势严峻,塔利班势力卷土重来,美国和北约驻军穷于应对。海洋、极地、外空、网络争夺愈演愈烈。美、俄、英、法等国在削减核武库的同时,纷纷研制和改进战略核武器,以确保核威慑继续有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头号焦点问题。甲型流感发展成全球性“大流感”,公共健康安全问题突出。国际粮价暴涨暴跌,危及粮食安全。世界正进入水资源严重短缺时代,水安全问题彰显。

  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应对,“同舟共济”成为各方共识,各国积极沟通协作,多边外交空前活跃。同时,各方也从各自利益出发,展开了复杂激烈的斗争。排放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排放权即发展权。

  五、深刻认识随着中国日益向世界大国迈进,中国外交越来越活跃

  一是大力开展峰会外交,推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各类多边峰会,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和地区性问题和挑战,取得显著成果,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二是全力开展经济外交,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推动中国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迈上新台阶。中国同欧盟机构和欧洲大国的合作得到加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日本新政府执政后进一步加强,两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深入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不断加强。四是大力加强安全、公共、人文等领域外交。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积极同西方、穆斯林国家和周边国家沟通对话,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国坚决打击和遏制“藏独”等势力在国际上进行反华分裂活动,就某些国家领导人会见**的行为进行严正交涉和斗争。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吸引全球关注目光的同时,也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一是金融危机后遗症频仍,我经济发展形势趋于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及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二是全球性挑战直面而来,外交新课题不断增多。既有“绿色新政”、低碳经济、新能源、“无核武世界”等新问题,又有国际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等新挑战,既有发展理念和模式之争,又有新经济发展制高点之争。三是周边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堪忧。我周边热点问题四起,大国纷纷插手,牵动地区安全形势。巴基斯坦、缅甸、朝鲜等局势变数增多,美国将反恐重心转向阿富汗,域外大国染指我南海事务,南海问题解决更趋复杂化。

  第五篇: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1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

  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挑战。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其次,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入,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人中国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领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制中国的“C”型军事包

  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人和外国市场的准人。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均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将严重受挫,甚至难

  以实现。因此,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总体比较顺利,在许多问题上中国秉持了务实灵活、温和求实的原则,这确实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但是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今后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无论出现怎样的矛盾,中美关系都不会全面恶化,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歧。(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目前,主要战略力量围绕国际格局调整转换中的权利重新分配展开激烈博弈,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较量空前激烈。尽管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有着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体制仍对世界和地区安全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对中国来说,要认识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性,并善于抓住机遇,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变革,确保变革过程的稳健和结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

  由于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经济权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权力再分配那样敏感,因此,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层面人手,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中国的国家利

  益。其次要推动国际政治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决策机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还有助于防止中国被视作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篇七: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应对逐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建议

  何奕蓉(译)

  【摘

  要】近年来,亚洲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消除极度贫困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就,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也应运而生。对此,亚洲地区国家在政策上予以调整应对,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有效的财政政策;二是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政策介入以扶持其发展;三是更加合理的就业友好型增长。这些措施,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但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保护经济增长,同时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西部财会》

  【年(卷),期】2012(000)01【总页数】5页(P75-79)

  【关键词】发展不平衡;消减措施;财税政策;就业环境;包容性增长

  【作

  者】何奕蓉(译)

  【作者单位】陕西省财政厅,陕西西安71000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65一、研究成果概要

  近十年里,亚洲快速的经济发展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意义非凡的成就,然而,逐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伴随而至。有可比性数据显示,在亚洲28个国家

  里,有11个国家的收入不平衡性十分严重,人口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82%。在这些国家,收入不平等与非收入不平等现象共存,表现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收入的人群,他们受到的教育、医疗、以及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也差别巨大。

  与1960-1970年间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功转型为以“增长与公平”为特点的故事不同,亚洲经济不平衡性呈持续上升态势。目前亚洲这种不平衡性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就是拉丁美洲国家自1990年后,收入的不平衡性已在持续下降。

  技术变革、全球化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这些既是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趋动力,同时也成为亚洲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后推手,它们通过不同渠道,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使社会经济不平衡更加恶化。

  (一)提高技术附加费和人力资本回报

  大量的新经济机会浮出水面,催生出贸易金融一体化、技术进步,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这些因素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回报与技术附加值。随着个人受教育水平、技能的提高,人们能够更多更好地从新机遇中受益。分析指出,25%-35%收入不平等现象,原于个人之间因教育、技能禀赋方面带来的差异。

  (二)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

  更多的非亚洲国家,随着技术进步,相对劳动力而言,资本便显现出更多优势。与资本相比,丰富的劳动力降低了工资率和劳动收入份额,加上资本分布的不平等性,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地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加剧

  城市和沿海地区在制造业及进入市场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容易抓住新机遇。从专注于本体经济持续发展转向经济体集约化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了聚集型经济的不平衡性。分析指出,亚洲国家30-50%的收入不平等,源于非均衡增长带来的地域间差异。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幕后推手使形式各样的机会不平等更加严重,比如由于制度薄弱、市场扭曲、市场失灵,社会排斥现象造成的使用劳动力赚取收入再建立人力资本的社会现象。

  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原因是不能够、也不应该被逆转的,因为正是这些因素使生产力得到增长,人民脱贫致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经济繁荣。然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居高不下的社会不平衡问题将破坏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导致社会高度不平衡,损害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增长。

  亚洲国家如何应对正在增长恶化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可通过三项政府措施予以解决,这些举措虽不能消灭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的确能够消减社会经济不平衡现状,保护发展与增长。

  二、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应对亚洲日渐严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支出与税收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经济不平衡问题,目前,亚洲各国政府都有足够的政策改善空间,在立足本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政策以解决日益恶化的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财政支出

  个人成就的差异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其中一个因素。由于在教育和人力资本方面个人投入有所差别,造成完全不同的个人成就,个体收入与个人成就相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平衡性产生影响。虽然人力资本的回报主要由市场驱动,但市场效应未必总是高效,常常也依赖政府对人力资源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通过加大对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投资,使所有社会公民都能够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同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从而达到降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近期调查显示,一些政府已积极投身于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着力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现状。据资料数据显示,拉丁美洲国家通过对穷人实施更加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使收入分配不公正性得到控制且呈下降趋势。

  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医疗领域的投入所占GDP比例近年来变化显著。2010年,在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33个国家,其中11个国家的相对数据显示,教育与医疗投入只占GDP的4%,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数值是5.2%;2009年,41个亚洲国家中的20个国家,其调查可比数据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几乎占据GDP的5%,这个数据基本囊括了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经济体,同期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医疗投入比占GDP的9.4%。

  实际情况是,即使政府对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仍有贫困家庭迫于失业或家庭有多个适龄受教育子女等各种经济压力,而无法承担医疗、教育等费用。为解决贫困人群无障碍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实施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政策,通过长期激励措施对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源培养提供支持,例如,对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签到采取现金支付,以资鼓励。

  自1990年起,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CCTs)在拉丁美洲国家广泛普及,一些国家对贫困家庭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亚洲地区,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最先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巴基斯坦实施,目前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是一项颇具可持续性的财政补贴项目,辅助性地提高了医疗、教育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有效性,在减贫与降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大社会保障性投入。社会保障在降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安全网络能够缓解外部经济风险与短暂性的生计困难,同时也可以满足长期贫困户的最低需求。这项探索不但对人民经济生活福祉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益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社会安全网络对贫困及弱势群体是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帮助他们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更为高效,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纵然社会安全网络重要性已得到重视,但固有条

  件却桎梏了它的发展。亚行2008年调查显示,除日本、韩国外,亚洲只有极少数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充足的社会安保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限的社会资源限制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在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各国需要改善共同的问题:一是市民的购买负担力。这个问题常常被想得过于严重,通过调研显示,对所有发展中国家而言,支付能够惠及全社会的基本保护,均不存在财政困难。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指向性(受益人群)。亚洲发展中国家,依赖社保的穷困受益人群,平均只有54.8%对社会保障有明确的需要。三是制度和行政管理能力。例如更好的会计能力,严格的财务控制,人力资源发展,计算机化,以及对利益相关者财务透明化。四是有针对性地做好一般性价格补贴,调整财政支出。通过降低对其它项目的财政支出,相应地增加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和支出。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欠缺,不应该列入财政支出的调整范围。政府应从一般性物价补贴转移到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的投资,从而减少在人力资源和收入方面的社会不平衡性。

  许多国家大幅度地降低对一般性物价补贴,此举虽然对财政支出而言意义重大,但是非贫困人口比贫困人口对此则受益更为明显。石油补贴颇具典型性,以印度尼西亚为例,2011年石油和电力补贴额占GDP的3.4%,已超过对基础设施的扶持。据估算,10%的富裕家庭消耗了补贴汽油总价的40%,占据人口50%的富有和非贫困家庭,汽油消耗量则约为总消耗量的84%。令人欣慰的是印尼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3月,政府提交了2012财政预算修正草案,削减了非定向性汽油补贴,将此项预算结余应用在投资基础设施、改善绿色增长,以及对穷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尽管议会通过此项预算时,比政府初期提交预算有所删减,仍得到广泛认可。

  (二)更好更公正地收入分配调整

  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要在投入人力资本、改善社保制度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政府因此

  必须进行收入分配调整。亚洲国家,政府收入占GDP份额很低,例如,2011年孟加拉国、巴勒斯坦、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等国,中央政府收入占GDP12%-14%,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接近25%。政府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亚洲各国税收可通过扩大基税,提高收税管理实现税收调整。

  扩大基税。基税可通过对不同种类税收进行免税、减税、和奖励税收来完成,尽管税收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亚洲个人税较低,部分原因是相对高免税门槛、高收入门槛均超出最高边际个人适用所得税率。

  同时对较低的税收征管采取优惠政策。以中国为例,个人税收只须缴纳11种,其它个税则可免交,诸如周薪或月薪税则可作为累进税率,其它如个人服务收入、特许权使用费、租赁费收入都可作为统一税率征税。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税收改革被列为提高收入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

  亚洲一些国家以税收优惠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然而一旦资源被高收群体获得,税收优惠实际上会减少累进所得税。此外,税收还可通过扩大公司税基税完成。

  亚洲部分国家增值税收入占GDP的比例较低,这将是增加政府收入的另一个潜在来源。对于降低收入不平衡,仅靠增值税收入的确并非健康而高效的办法,但比起依靠收入税和销售税来说,则更具进步意义,且易于收税。

  不丹、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几国均无增值税。对于加收增值税的国家来说,扩大基税可增加增值税收入。增值税减免通常可解决潜在的落后性,但是减免税耗资较大,且贫困人口不易从中受益,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对需要帮助群体的财政直接转移支付。

  改善税收管理。改善税收管理可增加政府收入,以菲律宾为例,低效的税政管理成为政府增加收入的障碍。复杂的税收体系包含了税率、免税、减税、扣除额、税政管理成本等,同时也含有编制税务计划或避税计划。税收制度常常被视为缺乏公正性,因为纳税大户通常都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权力影响力,掌握有利资

  源对收入分配进行再调整从而逃避税收。非公正的税收管理体制削弱了个人和商家缴税的意愿,因此加强政府管理和制度约束,是提高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降低区域间社会经济不平等

  跨区域大面积的发展不平等导致了亚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降低跨区域的经济不平等,是政府应对措施的着力点,其中关键环节是解决省与省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差距。

  (一)改善区域间连接合作问题

  地区间连接统一性薄弱,主要原于缺乏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限制了省际或州际之间的全球贸易和招商引资活动。据统计,2000年,泰国拥有通车道路占全国道路的100%;2004年,柬埔寨拥有通车道路为全国道路的6.3%;2003年,菲律宾为9.9%;2005年,缅甸为11.9%;2008年,老挝共和国为13.5%;2007年,越南为47.6%;2008年,印度是49.3%。据亚行2009、2010、2012年调研结果显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匮乏,使私人投资业务严重受限。因此,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降低区域性经济社会不平衡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

  (二)落后地区的发展增长点

  在很大程度上讲,地区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其中得天独厚的外在因素是沿海地区占据了最大份额的海外市场。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经济体地域性集中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效益,能够汇集经济力量打造地区核心经济。这意味着国家可以确切地掌握具有经济增长点的地区,便于合理调整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因此能够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战略方针,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与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

  从较富裕地区到财政贫困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在降低地区间经济不平等问题上

  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这种财政转移支付也常遭遇来自富裕地区的政治阻力,即使是经济良可的地区也有许多方面仍需要财力支持。更进一步来看,较高层次的财政转移支付看起来似乎是对经济成功地区的惩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奖励,这对发展的激励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转移支付规划应当与推动地区发展成果的目标和经济表现相关联,同时更应该致力于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建设和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开展脱贫致富,培养本地人力资源,改善地区社会公共服务等。

  (四)解决国内移民的诸多阻力

  从贫困地区向经济繁荣地区迁徙移民,也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式。移民和劳动力的流动迁徙,总是遭遇各种各样难以逾越的屏障。其中一种阻力来自行政体制制约,政府对居民从一个地方移民到另一个地方进行了行政地域管制。例如中国的户籍制度又称户口,在农村人口迁居城市后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限制;另外,农民来到城市生活,缺乏必备的专业技术、合适的就业机会,这也成为在经济繁华地区生存所面临的困难。另一个使人们在外寻求较好生活的愿意备受挫折的原因则是养老金制度,通常,养老金不能跟随个人工作地的变化而流动。改善地区间的各自分离、不统一现状,如上所述不但要改善物资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对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保障。

  四、创造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增长

  由于体力劳动收入份额占收入总量下降,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上升有很大关联性,当下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使体力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经济增长中保持稳定甚或是保持上扬态势,这需要调整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以保证随着经济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薪水走高,劳动力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随之增加,经济不平衡性则可以维持稳定。因此,培养更加友好的就业增长环境,面向更多群体创造更具生产力的高薪工作,是解决亚洲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不平衡性

  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此,各项政策脱颖而出。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农业仍是最大或至少是最殷实的雇主,它在提供就业方面的主导地位与就业的脆弱性密切相关,但同时它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的因素之一。对仍处于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来说,要攻克这个重要的难题,需要推进结构转型进程,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加工制造业、服务业,这两个行业未来将产生大量颇具生产力的工作岗位。同时,注重创造便利投资的良性的商业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对企业的监管负担,推动创新改革,以及工业产业升级。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组成通常由其相对优势和其它一些因素决定,但是发展政策往往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印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而中国目前通过加大服务行业占GDP比重以带动经济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国际经验来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在经济发展中亦彼此相互支撑。

  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农业保持稳步高度增长,需要政府实行良好的农业政策以确保土地高产,同时要改善农业贫困地区的灌溉、电力、交通服务、新科技、财政扶持政策,以及实施其它重要举措以确保提高农业产量。如若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不合理,那么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实施机制则极为重要。在中国乡村或城镇企业工作的农村非农业人口,在脱贫和提高农村收入水平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不论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多数就业岗位,但是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更多的财政、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约。来自亚行的三则研究报告指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三国对所受各项条件制约较多的中小企业进

  行财政扶持;中国也针对中小企业所受到的主要约束予以财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其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农村地区。

  政府应扶植中小企业鼓励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去除不必要的繁琐限制,解决融资以应对市场失灵,同时政府应帮助中小企业采用新科技、进入新市场。

  在获得融资方面,新近的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可通过加强债权人权利、明确产权作为信贷抵押信用,加强信贷登记管理与规章制度,屏蔽不合格的贷款人等方式来获得融资,同时注重提高金融交易的制度基础。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帮助中小企业采用新科技、进入新市场,如协助企业选择先进的生产方式、产品,较成熟合宜的市场、科学的技术服务支持、职业培训等。政府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联系,结合生产商与需求方信息,促使企业间相关或互补产品的制造与销售集群化。

  (三)消除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

  为何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却更倾向于节省劳力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部分原因来自扭曲的生产要素市场:由于金融业欠发达亦或是财政抵制的原因,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出相对丰富性。以中国为例,生产要素的市场改革落后于产品的市场改革,利率管制使借贷保持较低成本,尤其对国有企业而言,借贷成本更低。1990-2010年间,中国的借贷利率在50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最低。

  2011年的研究数据证明,印度实际储蓄存款利率持续走负,这造成了在正式部门中资本相对低于劳动成本。据2006年研究指出,较早之前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旨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鼓励资本密集型技术的使用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减少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能够促进创造就业,其中一个关键的政策措施是,通过发展金融业来减少或消除金融抑制,逐渐采用以市场为主导的利率来削减资本成本的扭曲,允许私人部门参与金融业,以展开更大规模的竞争。进一步加强金融部门

  的监管框架和治理,谨慎管理防止资本账户自由化,使汇率更加灵活。印度于2011年11月已放开存款利率。

  (四)劳动力市场机构

  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机构的支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机构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求职(如就业辅导)等,提供工人必要的合法权益保护等,从而帮助提高劳动者就业率;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机构不应对企业施加过大的成本压力,以免损害就业机会。

  针对劳动力市场对制造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干预和影响,业界有不同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就业保护法、最低工资、集体谈判等法规对保护工人权益十分重要;但另一部分人认为,这些干预措施仅仅为了保护已被雇佣成为企业内部员工的劳动力,毫无必要地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企业主会因此而不再愿意雇佣新工人。企业主也总会找到一些方法绕过规章制度以减少成本,如:免去定期有正式工作的合同工,这样就只需提供低工资、低社保和低风险作业保护,就此损害了就业机会。

  一些国家出现了隐性或显性的“灵活保障系统”,包括给予雇主更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市场波动和需要来调节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工人的安全保障通过政策和计划管理已实现“社会化”,比如:就业再培训、失业保险等,这些措施减少了企业裁员的负担,更简便的做法是,企业主会为工人雇佣或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即使在就业损失的情况下也如此。目前包括朝鲜、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已实行了市场机制改革,另一些国家则认为重组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一件艰难棘手的工作。

  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市场环境来选择特有的形式和方法。对那些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虽已建立基本市场体制,仍需要强化规范。针对一些国家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过度严格,桎梏了正规部门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必要针对性地检查其特定因素以及制约性制度,以确保所有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五)公共就业计划

  政府也可以引进公共就业计划作为需要时的缓冲存储,形成就业机制。当私营企业在经济衰退中缩减规模,失业工人便可在这种机制里再次找到工作,政府承诺雇佣那些满足既定条件同时也自愿在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的工人,诸如在安全饮水、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项目中工作,并支付这些工人相当于公共部门基本生活费的薪水。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此类公共就业计划,像亚洲的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朝鲜、斯里兰卡等,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发达国家有:澳大利亚、法国,其中一些国家公共就业计划是暂时性的。

  一部分国家实施这种计划以应对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困境,亚洲较为知名的例子是印度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

  五、亚洲包容性增长趋势

  在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趋动力下,发展中的亚洲已经历了卓越的经济增长期,且在减贫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经济增长的趋动力也放大了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平衡方面的影响,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迫使亚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具有生产力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教育、卫生、机会均等、以及区域间不平等等问题。

  政策大纲中的要素全部指向包容性增长的战略性目标,宽泛的讲,包容性增长的含义是增长且机会均等。它需要三个政策支柱:一是持续增长,为更广泛的人口创造具有生产力的工作;二是包容的社会,使人人机会均等;三是构筑社会安全网络,以减轻社会脆弱性,防范风险,杜绝极度贫困。这样的战略将确保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平等地获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参与性强且能从中受益。

  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将包容性增长理念作为国家核心发展政策,并体现在日前国家中期发展计划中,这鼓励了更多亚洲国家接受包容性增长理念,事实上,整个发展共同体都在接受包容性增长理念。可以说,在面对

  减贫、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使世界更加公平等问题上,发展道路依然漫长。

  备注:本文译自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亚洲发展展望——应对逐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第四部分第五章。

推荐访问: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问题 不平衡 加剧 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