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的觉醒(6篇)

时间:2023-07-15 12:4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意识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文化发展的强烈追求和感召。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阐述。

  一、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国家衰落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由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进攻、叛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中国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而清政府的腐败、弱化以及党魁的软弱无能,使得国家无力应对外部挑战,大幅度削弱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民族独立和尊严,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南昌起义到平津战役,这些民族英雄不仅改变了国家命运,而且激发了万千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同时,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也得到了增强。

  三、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文化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对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封建主义的斗争行动,同时也是一次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和文化危机,并通过宣传进步思想、推动学术研究和改革教育制度等措施来激发和弘扬文化自信。

  四、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自信也有了空前的增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选择了一条以自强不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的的道路。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领导国家,使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总之,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它始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发展到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增强,终于民族复兴的追求和实现。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了外部和内在的各种挑战,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篇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篇三: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1352999软件工程

  那旭阳

  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从古代到近代

  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

  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极力搜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稍晚于林、魏二人的思想家还有冯桂芬。冯桂芬继承了林、魏二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四不如夷”的观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

  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以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竟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1895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万名学子向皇帝上书,叙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结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说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可能成功,历史不会倒退。

  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增无减。而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再次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走上街头游行反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进行大规模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方法。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他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只是“消极”的民

  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吞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占领全中国。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现在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发表,非其他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途,找寻复兴的道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今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篇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欧奇灿5+3二班

  学号201680075摘

  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国家与民族的意识觉醒,不同阶级的意识觉醒虽然有所区别,但都使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情怀更加深沉,客观上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国家与民族意识;清政府与官僚;先进知识分子和团体;人民群众

  前

  言

  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因此,国家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意识,但此文简单混为一谈,通称为国家与民族意识,指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观念、立场等。

  从时间上看,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即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2】此文不以

  时间为主线,而以不同阶级,或言不同身份的的中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为主线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清政府与官僚

  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亡?史学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毕竟管理着国家事务,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总会有明眼人看得出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很多国人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算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前奏。

  1.1皇帝

  晚清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内忧外患不断,历史上的老祖宗们遗留下一堆棘手问题如“国库空空”的问题都一直让他们焦头烂额。这几个皇帝本身能力不足以救国救民固然不错,但是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比较早意识到国家问题的人的,因为作为封建地主中的“老大”,一旦国家出了问题,他们的损失的利益是最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是满人政府,但从康熙乾隆时起,“中国认同”便已然“制度化”。康熙晚年,其整个国家统治范围内的某种“中国”危机意识已经出现,这从其“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害”可见一斑。到乾隆朝时,此种表明其整个国家认同含义的“中国”概念之使用已经制度化,乾隆本人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3】

  因此,清朝历代皇帝对领土问题都比较较真,虽然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出了不少领土,但细究历史就发现,当时的皇帝没有多少世界意识,尤其没有“契约意识”,所以条约签得很随意。例如《南京条约》,道光皇帝只是抱着打发入侵着让他们赶紧走人的心态,而且确实也没有办法,抵抗了两年,却几乎没有阻挡英国人半步,直让英国打到南京——南粮北运的咽喉,不得不签。【4】

  再比如说光绪,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晚清皇帝大多其实工作很勤勉,也很负责任,对国家很有责任感,甚至堪称劳模,他们也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并作出了努力,但无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同时呢,他们作为统治者,更多的是要维护统治,“国家”只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更谈不上“民族”,并不算真正意义的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

  1.2名臣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中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后来他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魏源,魏源在1843年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军事与科学技术,富国强兵。【5】

  真正在朝廷兴起“师夷长技”的浪潮——洋务运动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李鸿章就是“洋务派”官员中的一个代表。李鸿章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风云人物,最让人诟病的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

  了数十条不平等条约。但他也很无奈,如签订《马关条约》回国后,他背上战败罪责、卖国罪责,被撤职、被唾骂,饱受屈辱。实际上,李鸿章也在外交上做出了努力,比如以身涉险“逼”日本减少条约中的赔款金额。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而且,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4】纵观其行为种种,不说他有多爱国,起码他因签订不平等条约感到屈辱,并为富国强国做出了努力,便不能否认他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的官僚机构中的有识之士只是少数,只有少数人有着国家与民族意识,更多的是“吃着手中的瓜”,并且希望“手中的瓜吃不完”。而且,像《海国图志》这些有关西方的书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才逐渐被注意。而那少数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与民族脱节,结果埋没于历史大潮,只是掀起了朵朵小浪花。

  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朦朦胧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问题的时候,封建帝制穷途末路,救亡图存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而且是真正不带多少个人或某个团体利益的觉醒。

  此时此刻的国家与意识的觉醒,源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感。严复于1898年译著的《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5】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意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转而从政治制度方面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从而演化出改良派和革命派两个派系,谱写了近代历史浓墨厚彩的篇章。

  2.1改良派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即改良派。他们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变法维新浪潮,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传播维新思想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那个时候【5】起,各种著书立说,学会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大地。有“近代第一大才子”之称的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更是成为全国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的必读之物。【4】因而,改良派的目的是宣传表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组织变法力量,但它更加意义深远的影响,或许是其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大力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种种原因,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维新派在民族危机时刻,高举救亡图存旗帜,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其政治实践和思想主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虽然代表的更多的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不算全面彻底,却依然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的开端。

  2.2革命派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越来越深切,促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改良派主张用温和的手段改良国体以救国,而革命派则主张用武力手段终结帝制,根本上改变国家制度。而最终,革命派确实通过辛亥革命完成了终结帝制的历史任务。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将其阐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在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努力下,三民主义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流传广远,促使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甚【5】至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即使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它依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数革命志士依然在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鼓舞下、驱使下,前仆后继,顽强斗争。

  可以很肯定地说,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他们的目的都是简单而纯粹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所进行的探索,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脱离了群众,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那时的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依然不全面、不彻底。

  人民群众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证明,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总结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教训,也可以略见一斑。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成千上万的人的力量足以移山填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展示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足以改变历史的伟大力量。

  3.1五四青年

  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制度,却在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建立,更是让中国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思路,认为必须改造国民性,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改变国人对于国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的态度,因而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赫赫有名的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5】

  首先受到新文化冲击的是青年,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爱国热情和民族危机意识强盛,也敢于接受“德先生”、“赛先生”这些新鲜事物和观念。因此,《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股新文化浪潮为五四运动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培养了骨干力量,也打好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真正让学生青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起的五四运动,实际上学生因为其本身属性,所起的直接作用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血性与爱国热情,唤起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社会各界的人民纷纷声援。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运动迅速遍及全国,五四运动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可以说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成熟时

  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

  3.2农民翻身做主

  一直以来,社会变革中很少出现农民的身影,尤其近代历史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只是风光了一把,而且某种意义上也硬生生消耗了国家力量。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依然几乎没有农民的身影。农民阶级在长期的封建地主的统治中,无论如何重农抑商,农民一直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压榨的命运,农民生性淳朴,热爱土地,知根知足,他们的生活目标大多也是生活温饱罢了,在加上他们的知识观念跟不上时代,力量也不被重视,所以在近代史中农民阶级常常脱离斗争中心。

  然而,缺乏广大农民基础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称不上空前。而引领农民走上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之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展开的革命接连失败,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意识到农民阶级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因而广泛发动群众,主要是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十多年国共内战中共产党积累的群众基础,也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后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此后农民阶级的活动非常活跃,是共产党发动抗日战争、建设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支持力量。抗战时期,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无论海内海外,无论男女老少,其命运都与国家与民族紧密相连,老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从未如此强烈,全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盛状空前。

  这种空前的意识觉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农民翻身做主,才稍微收敛。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伟大。他们合力改变了历史进程,为屈辱的近代历史画上句号,同时展开了新时代的篇章。

  总结

  回顾历史,深重的国家与民族危机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促使他们反

  思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国家与民族意识的日益强烈、不断升华促进了中国人民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展望未来,中国要想重新屹立世界之林,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也一样不能少了与时代相符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1422905-1504071.html

  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5869647-6082506.html【2】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兴涛.《文化史的追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张鸣.《中国近代史新编(智慧树网络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2017.【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五: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

  要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意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断的觉醒特别是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与认识并觉悟的自我体认。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的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新的阶段五四时期的飞跃发展和抗战时期的高峰。这也是我们民族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新的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的过程。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人是梁启超与此相伴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渐渐的中华民族意识才不断显露出来。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

  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五四时期的飞跃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具体来说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含义主要包括反对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的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被迫进入近代“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那时帝国主义列强一再欺侮中国横行霸道操纵着中国的政治、经济。而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劣根性显露得淋漓尽致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压榨中国人民。国家日益贫困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痛人民饥寒交迫。然而有识之士必然要做出一系列反应为了改变这种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殆状态和令人窒息的黑暗岁月使一大批人进行前继后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走上救亡之路。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放眼环球成为当时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在其中提出“师夷长技的制夷”的思想。

  新与旧正义与邪恶劣根性与觉醒性抗争与屈辱悲壮与凄凉追求与失落如此奇特又如此奇妙地联结在一起赋予了历史极为深邃的内容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就这样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就这样时代呼唤着民族意识的新觉醒。

  在那时虽然中国人还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没有强烈的改变动力但应该说在鸦片战争之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民族意识最早的民间萌芽。然而洪秀全试图借助西方宗教由西方来认同民族的平等地位最终还是失败了。与此同时1860年“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的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于是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思想解放运动——洋务运动虽说波澜不惊范围甚小但却也激起了民族意识觉醒的波浪。

  二

  不久甲午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帝国主义侵略的紧迫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此时国民性反思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的热浪叠起使中国思想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起其更大变动。

  甲午战争后人们的忧患意识空前增强。

  “保国、保种、保教”爱国主义口号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促进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强大动力也使国民的思想向深度、广度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社会上掀起波澜。

  三

  在20世纪初酝酿并爆发了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把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观念把革命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表明民族意识的觉醒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黄兴等人也很快意识到纯粹的血缘划分的民族概念非常狭隘于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变为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存概念。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地方官员也禁止商人和官文中出现“大汉”的字样以示各民族大同化解种族对立。这次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民族意识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无疑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

  此后不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接连爆发。知识分子理论上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中国人民“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狰狞的面具充分暴露他们的强盗行径祸国殃民的军阀统治却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人们逐渐从迷梦中清醒促进了中华人民新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也达到了新的水平有了比较明确的政治纲领和口号。其中最明显的口号是“扶持合理”、“抵抗强权”、“国民自决”、“讨卖国贼”。这些纲领性的口号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注入了新的血液。因而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六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以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

  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全中国全世界人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是抗战精神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而这来源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高峰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高峰。

  民族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因此我们要有民族自豪感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气节。”“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依靠我们的祖先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没有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沉没反而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靠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靠这种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当前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致力于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使我们万众一心地去面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也仍然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涵养成的民族精神铸造出的民族意识也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当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了解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我们必是会对今天更加热爱对明天充满信心。

  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经历的重大事件

  洋务运动中国开始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用使西方飞速发展的摩登主义发展中国

  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成功建立中资产阶级政府和国家是中国结束了千百年的封建社会有能力抵抗外国列强入侵并真正成为国际的一份子承担国际义务最有力的抗击了法西·斯势力

  共产党成立由以列宁为最高领袖的第三国际领导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第三国际实现全世界的共产主义的一步在各个爱国运动中以及抵抗外来侵略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在不断“侵蚀”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产阶级共产党在与资产阶级国民党的斗争中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继苏联之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华民国建立的科技文明基础上发展效仿苏联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策使全民族空前团结

  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采取封建保守和只与

  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的一边倒发展方式。表面上看发展成果显著但就像泡沫一样看着大其实什么也没有。邓小平改变了这一局势采取保证国家领土完整的一国两制又开放外交政策开发经济特区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这与摩登主义相似但坚持社会主义的利益所以称这种模式叫“中国模式”至今中国仍靠这种模式飞速发展着

篇六: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

  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word编辑版.

  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

  《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毕竟还只是少数人有民族觉醒意识。鸦片战word编辑版.

  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中国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而日本社会则由中国的遭遇中由震惊而自强,自己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正如“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句话一样,中日甲午战争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中日战争后,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这种民族意识的空前壮大,无形中也导致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昙花一现,只经历短短的103天,但其历史意义却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首先它是一场爱国运动,它是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其次,它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人民英雄都给了那些民族意识未曾觉醒的人们以莫大的启示。再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县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公车上书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海石印书局石印本),“昔日本当安政间,受米舰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戊戌政

  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3页)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反word编辑版.

  映出的时代意义是前人们所不可比拟的。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戊戌六君子”将他们的民族意识深深的烙在他们的心中。临刑前,谭嗣同引颈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这句豪迈壮语,至今人任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扉。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戊戌政变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场运动中继续的壮大蔓延着。

  笔者总是认同这样一个事实,民族意识觉醒的深入必将导致文化革命运动的爆发,套用一句现成的话,可以叫做由自在到自为。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应归于此。1911年,黄花岗之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浪翻波连,汇成辛亥风云。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终于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既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也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更是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此后,虽然经历了袁世凯盗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和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失败,但中华民族觉醒的意识已经深入民心。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将此推向高潮。由此以后,社会主义力量也慢慢的踏上了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这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将肩负的民族

  革命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最终顺利的完成。笔者在此,不想对此做更多的描述和解释,因为这时中华民族意识早已经完全觉醒,他们在继word编辑版.

  续着他们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又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之后,所说:“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个伟大的事变。”(《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28年版,第259-260页)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偶然,但偶然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经历了110年的屈辱和多难之后,中华民族终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起来了。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编辑版.

推荐访问:民族意识的觉醒 觉醒 意识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