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6篇

时间:2023-07-21 1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全文共计4971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新时代以来,在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决战,在20xx年迎来决胜收官、兑现承诺的时刻。来到这一历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风雨兼程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带来什么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毛泽东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提法,至今保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当中。

  1978年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

  全文共计4971字

  一个深入人心,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的口号。邓小平1979年明确讲:“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但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却有一个逐步清晰起来的过程。

  全国上下,最先明确的是,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那么,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呢?通过到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访问参观,特别是邓小平到日本实地考察,明白了要达到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追问,你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邓小平回答说:“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具体说,就是在20世纪末,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那时也还是一种小康状态。”后来,经过反复调查和测算,中国确定在20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

  全文共计4971字

  但这只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起点。在20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但我们认为那时的小康还不全面,不平衡,于是开始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还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

  从1980年代开始,除了讲经济上的现代化外,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1990年代,又觉得单是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21世纪,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到20xx年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

  正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探索的行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中,我们党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现代化途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根据这个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20xx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全文共计4971字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一来,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完善和明确了。

  这一过程说明两点: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过来又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更长远的历史课题,由此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揭示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从横向上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在新时代,我们要回答的历史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历史课题交上的一份示范答卷。

  全文共计4971字

  这个答卷的关键词,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说来,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年追求的梦想;建设小康社会,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必须得到人民认可,才算实现,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讲“全面”,就意味着除了“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外,还必须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民族才能好;千家万户都小康,才算是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就这样呼之而出: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小康社会,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于是,我们党一直重视的扶贫减贫脱贫事业,便成为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扶贫减贫脱贫,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问题。

  于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打这场攻坚战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就是习

  全文共计4971字

  总书记说的:“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事实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20xx年,中国所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先后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完成全世界70%以上的减贫任务。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如此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做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中国基本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以后要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

  我们党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的。习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脱和消除绝对贫困,避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本质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从中可得出三条启示。

  第一,中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

  全文共计4971字

  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一个绝不把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排除在外的小康,一个惠及全体14亿人口,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仅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还无可辩驳地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示出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优秀价值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耀眼标志

  习总书记多次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为什么说是“关键一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上体现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长期历史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复兴路上承前启后,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全文共计4971字

  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蕴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当中。

  从1840年被迫打开大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赶上时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富起来”。20xx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节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然,只是“迎来”飞跃,还没有完成。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当代中国赶上了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走上了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成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推动的国家,从而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光明的前景。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耀

  全文共计4971字

  眼的阶段性成果。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逐步地“强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崭新起点。未来行程的战略安排是,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基本上”,意思是还不充分。需要再用15年的时间,充分现代化,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这个战略安排的历史过程,相当程度上也是拓展、升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过程。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复兴路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替叠伸的奋斗过程。为站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有富裕方面的追求和实践,有能够促进民族复兴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力量的成长积累;为富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有进一步站起来和逐步强起来的表现;为强起来而奋斗的行程中,不仅有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而更雄伟地站起来的含义,而且也是拓展富起来,升华富起来的过程。

  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复兴路上一段行程的成果,同时也为下一段行程奠定了厚实的路基。所谓承前启后,就是这个意思。

  全文共计4971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的。中国没有走西方大国历史上靠殖民掠夺和资本侵略而发展自身的老路。我们靠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自身发展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从追赶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进步。这些,足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

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与要求

  摘要: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飞机梦……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中国必将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自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是的,持续30多年的经济迅速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服务享受,关键词: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我們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为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说过小康不是传统文化上所说的小康,而是在活学活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伟大创新,它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芒,又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体现这种精神。江泽民在报告中说:“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里,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现代化潮流一旦出现,势不可挡,谁不跟这个潮流,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就要落伍。现代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就是要使中国沿着西方的道路亦即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只是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

  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付出了艱辛努力。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接著﹐又進行偉大的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描繪了美好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在勝利實現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以後﹐在發展目標上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八大鄭重地把它確立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步。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践证明,能不能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不能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要求: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

  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更是首次超过70万亿元。

  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那么还有哪些不足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要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这就是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的——就是小康还是生存性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展很不平衡的—-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不容置疑,但中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需要付出一段艰苦的努力.

  (一):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不仅要求彻底改变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状况,而且在空气质量、绿化面积等方面将取得长足进步,有关指标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在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将取得实质进展。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城市将进入世界一流的现代人文、自然协调发展城市之列。一个山川秀美、蓝天碧水、绿树花草覆盖的优美环境将与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交相辉映。

  (二):实现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更加殷实、富足,这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实体现.

  (三):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显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有长足进步,社会秩序得以明显改善,使我国真正向世界展示现代文明、礼仪之帮的良好风貌

  (四):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在加速发展中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高低收入人群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度,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同时,要把加速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切实通过加速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政策调控,切实保证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总结: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几十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复杂的历史阶段,我们既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的历史作用,重大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为我们持续发展做出不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人民网

  李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唐洲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克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来源:人民日报

篇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之后,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用70年左

  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到20世纪末,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宣布,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确提出再奋斗20年,即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近20年的奋斗,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上需要100年时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大体上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2020年,这是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第四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小康社会承上启下,居于十分

  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过渡时期,也是从落后状态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奠基时期,是我国十几亿人口从贫穷到比较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的时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的综合判断,是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将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

  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处于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借鉴

  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迈出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有着启示性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时代潮流。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成功的,而且是最好的选择,是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要想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效法西方,移植西方发展模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不简单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找出一条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启示: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领导下,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建设,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

  小康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人类减贫事业,无疑是一个突出贡献。

  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来,40多年时间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居世界首位,达到27.8%。中国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的排名,已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速度位

  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达到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这表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促进人类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积极致力于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这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消除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想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事实上,通过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5,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强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篇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已经在世界各国中崛起为一个强国,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不可动摇的重要作用。但是,lingeringpovertystillremainsamajorchallengeintheprocessofChinesemodernization,restrictingitsfurtherdevelopment.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各项民生大业。

  一方面,实现小康社会,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整体经济水平。

  许多部门和区域仍然处于穷困之中,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所有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发展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极大地促进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成功,但是,由于贫困和不平等,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安全问题、侵犯人权问题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加快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使社会更健康,更公平,更安定。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经济水平,而且也可以提高中国社会的素质,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全?建成?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在新时代,我们要回答的历史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全?建成?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从全?发展的?度对这个历史课题交上的?份?范答卷。这个答卷的关键词,就是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具体说来,?康社会是中国?民千年追求的梦想;建设?康社会,要依靠全体中国?的共同奋?才能实现;全?建成?康社会,必须让全体中国?民共享改?开放的发展成果,必须得到?民认可才算实现,才经得起历史检验。新时代决胜全?建成?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的不仅是“?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康”讲的是发展?平,“全?”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讲“全?”,就意味着除了“五位?体”的全?进步和发展外,还必须是覆盖的区域要全?,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康;覆盖的??要全?,实现惠及全体?民的?康。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民族才能好;千家万户都?康,才算是中国?民的全??康。全?建成?康社会的关键就这样呼之?出:?康社会,归根结底是?民的?康社会,必须?共同富裕的道路。于是,我们党?直重视的扶贫减贫脱贫事业,便成为能否如期全?建成?康社会的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扶贫减贫脱贫,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问题,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问题。

篇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困难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国际观看人士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中国坚决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和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对中国自身进展意义重大,也将有力推动世界包涵进展。

  当今世界,贫富差距等问题依旧突出。推动包涵进展,让经济进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中国愿景契合包涵理念。中国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包涵进展理念一脉相通。包涵性、共享式进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海外人士评价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报告明确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并在民生保障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硬指标。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讨论所教授郑永年指出,经济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经济进展的目标就是改善民生,让经济进展有意义。近年来,中国大力改善环境,实施精准扶贫,就是将经济进展与民生改善关联起来,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中国成就增益包涵世界。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需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中国践行包涵进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实现数亿贫困人口脱贫,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促进了世界包涵进展。

  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减贫战略和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共享阅历来促进进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能力建设。

  尽管疫情给经济社会进展带来冲击,但国际人士普遍对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满信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讨论所代理所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表示,疫情不会对中国实现主要战略目标造成影响,中国将按既定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肯定贫困。

  正如布朗所说,中国脱贫成就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展望将来,中国正携手世界,创造一个可持续、公平、包涵和互利共赢的社会。"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添,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共同参加的伟大工程。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使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行替代的作用。

  一、正视人民政协历史地位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发挥了主要作用,作出了主动奉献。

  人民政协成立之初,尤其在1954年重要渠道内在要求。人民政协利用联系广泛、人才荟萃、党派合作和民主协商优势,在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利益上,通过立法、决策前的协商,执法、执政过程中监督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重要问题的全面参加,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和谐、科学进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政协通过广交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龙头法人代表朋友,面对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诉求多变的新状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民谋福祉,为进展献良策,稳定和谐进展。

  三、肩负人民政协重要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进展中大国,我国进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殊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人民政协作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尽一切努力,调动一切主动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辱历史使命。

  (一)发挥统战优势,广交"三农"朋友。人民政协作为统战组织既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政治联盟,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来自各行业的政协委员,他们各自代表本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政治愿望和利益体系,表达不同群众不同阶层广泛参加的民主权利,并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求同存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来自不同阶层、团体,不仅有农民,还有学问分子、科技工、返乡创业者、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甚至有政协委员是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业龙头企业法人代表,代表各自利益,可谓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作为人民政协委员,要与他们结交新朋友,多交挚友和诤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主动因素,广泛汇聚各种力量,为进展现代农业作出主动奉献。

  (二)加强民主监督,营造民主气氛。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议事规则、进展协商民主的一项基本准则。人民政协通过更广泛团结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提出建议、诉求民情、发表批判,更好地表达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营造进展深厚的民主气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支持保持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经营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益保障,与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落实等,发挥人民政协把握第一手材料的优势,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远大于行政监督。

  (三)主动参政议政,精选调研课题。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职能。人民政协站在历史与将来的交汇点上,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出实招,谋良策,谏言谏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主动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农业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难点、重点。当前,人民政协应当选择诸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合作经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等重要课题深入开展调查讨论,献计献策。

  (四)发挥委员作用,凝聚进展力量。政协委员具有自身代表身份、专长特长、学问见识、经济资源、名望声威及联系广泛的优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献策人、监督员、参加者。一是做好义务宣扬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向各界群众主动宣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营造良好进展气氛。二是做好良策献计者。充分发挥智慧优势、学术特长、经受阅历,增添服务意识,深入开展调查讨论,出想法、想方法、作奉献。三是做好示范带头人。政协委员要主动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带头学政策,带头解放思想。实行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凡有条件的政协委员联系1-2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了解民情、民主监督、出谋划策、合力扶持的平台,并逐步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

  (五)群策群力谋划,打赢精准扶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人民政协在精准扶贫方面大有可为,且已经大有作为,政协主动探究精准扶贫模式,动员政协各方力量共同参加。健全人民政协定点扶贫机制,从"瞄准区域"转变为"瞄准个体",精准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龙头服务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推动产业扶贫,把进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贫困地区自我进展的根本举措,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挥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出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推荐访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和启示 小康社会 重大意义 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