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导则6篇

时间:2023-07-27 11:32: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水资源评价导则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

  凤呜大王*

  总则

  1.0.1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5号),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水资源论证)工作,指导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

  1.0.3水资源论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

  3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4符合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

  5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

  1.0.4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

  《企业水平衡与测试通则》(GB/T12452—90)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1.0.5水资源论证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水资源论证内容、等级、范围与程序

  2.1水资源论证内容与等级

  2.1.1水资源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2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建设项取水水源论证。

  4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2.1.2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由分类等级的最高级别确定,分类等级由地表取水、地下取水、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见表2.1.2。

  表2.1.2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

  分类

  分

  类

  指

  标

  水资源状况

  地

  开发利用程度a表

  (%)

  取

  农业用水水量

  水

  (m3/s)

  等

  级

  一

  级

  紧张

  ≥3二

  级

  一般

  5~30三

  级

  丰沛

  ≤53~20≤3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作者:

  凤呜大王*

  ≥20工业取水量

  (万m3/d)

  生活取水量

  (万m3/d)

  灌区(万亩)

  水库、水闸

  水电站(万kW)

  工业取水(万m3/d)

  地

  下

  取

  水

  生活取水(万m3/d)

  地质条件b

  开发利用程度(%)

  ≥2.5≥15大型(≥50)

  大型

  ≥30≥1≥5复杂

  ≥70(或超采区)

  1~2.55~15中型(3~50)

  中型

  3~500.3~11~5中等

  50~70(或平衡区)

  ≤1≤5小型(≤3)

  小型

  ≤5≤0.3≤1简单

  ≤50(或有潜力区)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

  凤呜大王*

  表2.1.2(续)

  分类

  分

  类

  指

  标

  等

  级

  一

  级

  3二

  级

  三

  级

  水资源利用

  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1.现状生态问题敏感

  2.取水对水文情势和生态水量产生明显影响

  3.退水有水温或水体富营养影响问题

  1.涉及保护区、保留区、省际缓冲区及饮用水水源区等区域

  2.涉及两个以上水功能二级区

  含有毒有机物、重金属或多种化学污染物

  ≥0.1对第三者取水影响显著

  1.现状生态问题较为敏感

  2.取水对水文情势和生态水量产生一般影响

  3.退水有潜在水体富营养化影响

  1.涉及过渡区、省级以下多个行政区的水功能区等区域

  2.涉及两个水功能二级区

  含有多种可降解化学污染物

  0.05~0.1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轻微

  生态

  取

  水和退水影响

  1.现状无敏感生态问题

  2.取水和退水对生态影响轻微

  水域管理要求

  涉及单个水功能二级区

  退水污然类型

  退水量(缺水地区)(m3/s)

  含有少量可降解的污然物

  ≤0.05a: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

  b:依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2.2水资源论证范围与程序

  2.2.1水资源论证范围应按照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分别确定。即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应确定分析范围,地表取水和地下取水确定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取水和退水影响应确定影响论证范围。

  2.2.2水资源论证工作程序应包括准备阶段、工作大纲阶段和报告书编制阶段。工作程序见图2.2.2。水资源论证工作大纲编制提纲见附录A,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提纲见附录B。对于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工作程序。以下建设项4目的水资源论证应编制工作大纲:

  1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为一、二级的。

  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论证报告书编制

  规划及有关资料等

  委托书或招标书

  现状查勘、调研和资料收集

  编制论证工作大纲

  修改工作大纲和制定工作方案

  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取水水源论证

  地表水源

  地下水源

  特殊水源

  取水和退水影响分析及补偿建议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初稿)

  专家咨询

  论证报告书(送审稿)

  技术审查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图2.2.2水资源论证工作程序图

  2调整取水用途(节水或水权转换)作为水源的。

  3利用调水水源的。

  准备阶段

  工作大纲阶段

  报告书编制阶段

  4混合取水水源论证。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3.1分析范围与水资源状况

  3.1.1应以建设项目取用水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区域为基准,统筹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确定分析范围,并以行政区为宜。对于影响全流域的建设项目,分析范围应扩大到整个流域。

  3.1.2应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现有成果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述分析范围内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3.1.3应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概述分析范围内的水资源质量状况。对于水污染严重的现状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3.1.4对于确定的分析范围,应附分析范围图,并简要介绍分析范围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气候特征、水系、水文系水文地质条件等。

  3.2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3.2.1应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根据分析范围内的实际供水量、各行业的实际用水量和需水量资料,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2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关规划,结合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水资源的状况,简要分析水资源6的开发利用潜力。

  3.2.3应在现状用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状况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用水指标,并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关部门制定的用水和节水指标等进行比较,评价区域用水水平。区域用水水平分析的主要指标见表3.2.3。

  表3.2.3区域用水水平分析的主要指标

  类

  别

  综合指标

  用

  水

  指

  标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人均用水量、计划用水率

  间接冷却水循环率、蒸汽冷凝水回用率、重复利用率、每万千瓦时取水量、每百万千瓦装机取水量和耗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工业用水增长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不同作物灌溉定额、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

  供水管网漏失率、人均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户装表率、公共生活用水复利用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以及工业用水有关指标

  水力发电、生态、水土保持、林业等用水指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火电

  工业用水

  一般工业

  农业用水

  自来水

  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作者:

  凤呜大王*

  其

  他

  3.2.4应在3.2.2条和3.2.3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4.1基

  本

  要

  求

  4.1.1应在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业主提供的取用水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水资源管理要求、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等,论证建设项目的取水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用水流程,计算有关用水指标,论证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的节水潜力,提出建议的节水措施。

  4.1.2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工作程序见图4.1.2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

  8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根据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及产业政策分析取用水的合理性

  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取水的合理性

  图4.1.2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工作程序图

  4.2取水合理性分析

  4.2.1应从建设项目所属行业、产品、规模、工艺、技术和当地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推广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应符合行业对产品和规模的限制规定以及缺水地区对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制定。对于国家和地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建设项目,在水源和水量安排上应优先给予支持;对于国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的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产品及低水平重复的建设项目,应不予安排供水水源。

  4.2.2应符合有关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协议)或国际公约(协议)等,符合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和水功能区的管理规定等。

  4.2.3应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等。

  4.3用水合理性分析

  4.3.1应根据业主提供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阐述和分析建设项目取水、用水、耗水及退水情况。

  1用水、耗水情况。包括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主要用水环节(或系统)、工艺、设备和技术,主要用水环节的用水量和耗水量。

  2退水情况。包括废水、污水产生的环节、退水量,主要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总量、达标排放情况和排放去向等。

  3废水、污水处理情况。包括废水、污水处理工艺、设备、技术和设计能力、回用措施等。

  4非正常工况和风险事故的可能性分析及应急措施。

  4.3.2改建、扩建项目,应按照“以新带旧”的原则,分析项目改建、扩建前后的用水指标,提出现有工程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4.3.3绘制水平衡图,分析取水、用水、耗水、退水等过程。水平衡图应符合GB/T12452—90的要求。对于用水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应分析最大水量或绘制不同季节的水平衡图。自来水厂、水利水电工程等,不必绘制水平衡图。

  4.3.4根据水平衡分析结果,计算相关用水指标。主要用水指标见表3.2.3,建设项目的具体用水指标,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

  4.4节水潜力分析

  4.4.1根据业主提供的用水工艺(设备)、节水和减污措施,按照行业先进水平和清洁生产要求,分析其合理性与先进性。

  4.4.2对建设项目用水指标与区域用水指标、国内外同行业用水指标、有关部门制定的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进行比较,分析其用水水平。

  4.4.3根据水资源管理和节水要求,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分析节水潜力。

  4.4.4应在分析节水潜力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和节水潜力给出综合性的评价结论,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水措施,并确定合理的取用水量。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水源论证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

  凤呜大王*

  115.1基

  本

  要

  求

  5.1.1地表取水水源论证应在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范围内现状与规划水平年来水量、用水量、可供水量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分析评价取水水源的水质、取水可靠性和可行性以及取水口的合理性等。

  5.1.2地表取水水源论证应按照论证等级确定工作深度。地表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见表5.1.2。

  表5.1.2地表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

  类

  别

  等

  级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宜进行现场查勘,收集实测水文资料、已有成果、用水量资料或相似流域(地区)的有关资料

  依据实测资料或类比法分析计算,或引用已有的成果,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可供水量的计算要说明计算依据和考虑的工程条件,宜进行典型年调节计算

  应进行现场查勘,水文资料系列一般要应进行现场查勘,水文资料系求30年以上,最低列要求30年以上,并全面分不应少于15年,分析资料的一致性、代表性和可析论证资料的一致靠性。用水量资料5~10年

  性、代表性和可靠性。用水量资料不应少于3年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计算,或在已有水资源评价成果基础上,采用简化方法处理,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工程条件,对不同的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典型年多方案调节计算。有条件时可进行多年调节计算

  现场查勘及资料收集

  来水量分析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计算,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可供水量计算

  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工程条件,对不同的工程条件,对不同的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在典型年调节计算的基础上,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12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表5.1.2(续)

  类

  别

  等

  级

  一

  级

  应进行供水可靠性性分析,要求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风险分析,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二

  级

  应进行供水可靠性分析,要求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评估,适当考虑供水风险,定量或定性给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三

  级

  供水可靠性分析

  论述供水量可靠性,定性给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注:实测资料系列须具有一致性,对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应进行一致性

  修正

  5.1.3地表取水水源论证的工作程序见图5.1.35.2论

  证

  范

  围

  5.2.1按照便于水量平衡分析,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结合已有成果及实测资料,综合考虑取水水源地来水情况、现有工程和供水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文站网、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影响的范围等因素,确定地表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5.2.2对于确定的地表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应附论证范围图。图上应标明河流、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站的位置,建设项目取水口和退水口位置,供水范围,主要取水户(现状和规划)的位置,入河排污口(退水口)位置等。

  5.2.3对于中小河流,若建设项目非汛期取水量占同期来水量比13重较大(5%)以上或整个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时,其论证范围应为整个流域。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平原水网区可适当简化。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

  现场查勘,收集流域或区域有关地表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等方面的已有成果

  确定论证等级和水平年

  确定论证范围

  调研和了解地表水源现有的供需水范围、供水工程和主要用水户等基本情况

  论证范围内的资料收集,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环境、社会经济、现状供水工程与供水量、现状用水量、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规划供水量等

  资料的补充收集和调研

  资料的审查和分析

  补充监测或试验

  确定采用的资料系列

  水质评价

  来水量分析与计算

  用水量分析与计算

  工程条件

  可供水量分析与计算

  创作编号:建设项目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成果合理性分析创作者:

  凤呜大王*

  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14地表取水水源论证结论

  图5.1.3地表取水水源论证工作程序图

  5.3基

  本

  资

  料

  5.3.1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应符合SL196—97,并按照论证等级的深度要求进行。

  1基本资料应包括: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水环境与生态情况、水文气象资料、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评价、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规划等;建设项目的位置、占地情况;水源地工程情况;项目的取水方式和取水口位置、高程及取水河段的水流条件;水源地供水水量、水质和保障情况;退水方式入河排污口(退水口)位置;项目取水、退水所在水功能区的现状等。

  2附加资料应包括:现有取水工程和附近较大取用水户的情况;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的水源状况;已建城市生活用水、重要工业供水设施的水源地情况;现有取用水户和利益相关者对新建项15目的意见。

  5.3.2采用的资料系列应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资料的一致性时,应将资料通过换算或修正到统一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一致性,一般要求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

  5.4可供水量分析计算

  5.4.1应根据建设项目提出的实施计划和开始取水的时间,结合水文条件分析结果和资料的实际情况,明确论证的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

  5.4.2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取样方法。经验频率应按照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频率曲线的线型一般采用皮尔逊Ⅲ型或极值分布。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其他线型。枯水径流也可采用流量(或水位)历时曲线,即流量(或水位)保证率曲线分析。

  5.4.3对于有设计水位要求的,应以水深进行频率分析。

  5.4.4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计算,应明确来水流域、水量平衡分析的范围和水量控制断面,应依据具有一致性的实测水文资料,调查收集的用水资料和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等成果,计算来水量。

  1缺乏长系列实测流量资料时,应利用水位流量关系、上下游水文站的实测流量相关、降雨径流关系以及类比法等,插补延长16资料系列。

  2当取水断面上游、下游均无实测水文站控制时,用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和等值线图等方法推求来水量。对无资料地区,可用类比法推求来水量。

  3对水资源源丰沛地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5%)或论证的建设项目与已规划的建设项目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的比例较小(<5%)的地区,规划水平年来水量的计算可适当简化。

  4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

  5.4.5现状用水量主要通过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估算。需水预测应利用已规划成果,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统计分析的用水指标采用分项预测法等确定。在缺乏资料的地区,可用类比法估算。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

  5.4.6应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确定可供水量。

  1调节计算应明确调节计算方案、调节计算的边界条件和水量平衡各要素值。

  2具有多年调节或完全年调节功能的供水工程,可采用长系列资料分析计算,以月为调节计算时段;非完全年调节,季、月、周或日调节的工程,宜用典型年分析计算,以旬或日为调节计算1时段。当缺乏长系列资料时可采用典型年资料计算。

  3对无资料地区,可用类比法移用类似流域地区的资料估算。

  4梯级开发的水利枢纽或取水水源对上游工程运用有要求或对下游工程运用有影响的情况,应联合上下游工程进行调节计算。

  5水量丰富的河流下游、河口区以及建设项目取水量占取水水源现状可供水量比例很小的建设项目,可以简化或省略调节计算。

  6水网区可根据取水河段的水位、引排水能力和河槽蓄水量推求可供水量与保证率。

  7区域可供水量应根据各单项工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等)的可供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且缺乏实测或调查资料时,可根据典型河流供水量的分析,建立综合关系曲线、经验公式或可供水系数法估算。

  5.5水资源质量评价

  5.5.1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利用已有的污染源和水质资料,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管理要求和现状水质情况,以水功能区作为地表水质评价的基本单元,按汛期、非汛期及全年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污染源和水质评价方法可分别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因子评价法。

  5.5.2当水功能区因缺乏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补充开展1相应的水质和入河污染源监测工作。

  5.5.3评价水域污染较重、存在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时,应进行底质污染调查;评价水域存在富营养化问题时,应选择磷、氮等控制参数进行监测分析,并定量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5.4当建设项目对取水水质有明确要求时,应进行规划水平年的水质和污染源的预测与评价

  5.6调水水源论证

  5.6.1利用已建调水工程作为取水水源的,水源论证应收集工程建成后的实际运行资料,分析调水工程的供水能力,现有取用水户的用水量和可供建设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评价等。对于调水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通常是利用原调水工程的规划成果,不再进行专门分析。

  5.6.2利用规划调水工程作为取水水源的,水源论证应以批准的调水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报告为主要依据。论证时,应阐述调水工程的规模、供水对象与范围、供水保证率等。

  5.7取水口位置的合理性分析

  5.7.1应根据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水方案,在取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取水河段的稳定性,取水口位置与现有取水口、排污口的关系以及对第三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取水口位置的合理性。

  11定性说明取水口河段河床的稳定性,分析取水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

  2分析与现有取水口、排污口的关系以及对第三者的影响。取水后对取水河段流态影响较大或上游有较大排污口时,应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全年不同时段、不同来水情况下的影响范围与程度。

  3应满足水功能区划、防洪规划和航运等的要求。

  5.7.2应明确给出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结论。对以下两种情况应予以说明:

  1需改变取水口位置或另辟水源地的,应说明原因和提出建议。

  2通过采取补救措施能够满足建设项目用水要求的,应说明补救措施,并给出有条件的结论。

  5.8取水口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5.8.1应对来水量和用水量的可能变化及其各种组合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各种组合方案的供水保证率和抗风险能力,结合水质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取水的可靠性。

  5.8.2应在取水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取水口位置,取水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取用水户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取水的可行性。

  2建设项目地下取水水源论证

  6.1基

  本

  要

  求

  6.1.1地下取水水源论证内容应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发采量分析与计算;地下水水质分析;地下水开采后的地下水位预测;取水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6.1.2地下取水水源论证应按照论证等级确定工作深度。地下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见表6.1.2。

  表6.1.2地下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

  类

  别

  等

  级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概略分析含水基本查明含水层特层特征,地下征,地下水的补给、水的补给、径径流、排泄等情况

  流、排泄等情况

  通过现场简易试验,或利用类比资料、经验资料确定,并以经验值为主

  初步估算,提交D级可开采量

  开采建议

  查明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文地质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情条件分析

  况

  水文地质参数

  通过现场勘探和试验确定,满足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要求

  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简易试验确定

  地下水资源评价

  开采建议

  详细评价,提交C级或D级可开采量

  开采方案建议

  初步评价,提交D级可开采量

  水源地方案比较

  注:要开采量精度要求依据GB50027—20016.1.3地下取水水源论证的工作程序见图6.1.36.2论

  证

  范

  围

  6.2.1以有利于促进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建设项目对水量21和水质的要求,并便于查明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原则,应包括项目建成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

  现场勘查、收集区域内有关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等方面的已有成果

  确定工作分类等级及水平年

  确定论证范围

  论证范围内的资料收集,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规划供水量等

  资料的补充收集和调研

  资料的审查和分析

  调研和了解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已有取水许可审批情况

  确定采用的资料系列

  补充的水文地质勘察

  论证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也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可开采量的计算与评价

  成果合理性分析

  开采的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地下取水水源论证结论

  22图6.1.3地下取水源论证工作程序图

  和规划区,一般以覆盖较为完整的或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或不小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及其影响的范围为地下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6.2.2确定地下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应考虑目标含水层组和地下取水水源地的平面位置、目标含水层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三个主要方面。

  6.3基

  本

  资

  料

  6.3.1按照地下取水水源论证分类等级的深度要求收集基本资料。包括:气象、水文资料;地质钻孔资料;水文地质试验资料;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观测资料;地下水的开采现状和开采规划等资料。

  6.3.2采用的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6.4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6.4.1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内容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及其时空分布,并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分析。

  6.4.2在平原深层承压地下水的地区,应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层位等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条件下的可开23采量。

  6.4.3山丘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

  6.4.4地下水开采量应选择适用于评价区特点的几种方法分别计算,并对比分析。

  6.5地热水资源量分析

  6.5.1计算地热水的可回收地热资源量(热量)和地热水的可能性开采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包括地热田地质、地温场、热储及地热水赋存条件的分析。

  2应推断深部热储温度及流体的成因与年龄,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3应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和热储体的空间展布,确定地热田基底起伏及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圈定隐伏火成岩体和岩浆房位置,圈定地热蚀变带。

  4在地热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探资料和用水要求,确定目标含水层组和水源地的平面位置。

  6.5.2地热水水量分析具体要参照GB11615—89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

  6.6天然矿泉水水资源量分析

  6.6.1根据天然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水24动力学实验、动态观测等资料,分析天然矿泉水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6.6.2根据天然矿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特征及水质类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可开采量。

  6.6.3应对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卫生保护区的卫生保护措施进行分析

  6.6.4天然矿泉水水量分析具体要求参照GB/T13727—92。

  6.7矿坑排水水源论证

  6.7.1矿坑排水水源论证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矿区概况、矿区地质条件、矿井充分因素、突水系数和导水性等。

  6.7.2已建矿井矿坑排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排水量变化稳定且能够代表未来矿山开采水平相应时段排水量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矿坑排水量。

  1有监测资料的矿区:分析矿坑排水量资料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分析矿坑排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排水量变化稳定且能够代表未来矿山开采水平相应时段排水量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矿坑排水量。

  2无监测资料矿区:选择矿坑排水量变化相对稳定的时段,补充监测矿坑排水量,计算相应的富水系数;综合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分因素及比较同类矿区富水系数等,推算评价矿25坑排水量。

  6.7.3规划矿区矿坑排水量分析计算:

  1规划矿区矿坑排水量多采用稳定流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富水系数法。

  2稳定流大井法主要适用于对矿坑充水条件较好、矿区煤田地质勘探精度较高的矿区。

  3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富水系数法时,应根据相似条件选择具有多年矿坑排水量资料的比拟矿区,分析确定比拟参数——富水系数,并结合煤炭产量推算矿坑排水量。比拟相似条件主要包括矿区气象、水文、矿区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开采情况、矿井充水水源等。

  6.8地下水水质分析

  6.8.1地下水水质分析应参照GB/T14848—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分准》(GB5749—85)等有关标准。

  6.8.2地下水水质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用水水质要求选择相应水质标准,在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水质评价。

  2地下水水质监测应能反映论证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动态。

  3所依据的调查分析及监测资料应能反映丰水期、枯水期及污染地区的水质情况。

  4对地下水水质变化复杂的地区,应分区、分层分析。

  266.取水井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6.9.1地下取水水源论证为一级的,应进行地下水取水井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6.9.2取水布设的合理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水井平面或和剖面上的布置(排列)形式和井间距离与井数等。

  6.1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6.10.1在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开采地下水易发生环境问题的地区,应考虑水文要素、含水层参数等的不确定性,分析地下取水的可靠性。

  6.10.2应在地下取水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下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分析、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等,结合分析地下取水的可行性。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7.1基

  本

  要

  求

  7.1.1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的影响论证应依据有关法规、规划和水资源管理要求,分析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与保护的协调一致性。建设项目取水、退水行为必须遵循水功能区管理规定,并应考虑论证范围内已批准的规划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的累积影响。

  7.1.2应从水资源基本条件、水功能区管理、水域纳污能力使用、2水生态保护及对第三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取水和退水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减缓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与补偿方案建议。

  7.1.3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应按照论证等级确定工作深度。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级论证要求见表7.1.3。对于可能严重影响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口,应进行专题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地下水取水规模较大或采取集中方式开采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分析。

  表7.1.3取水退水影响分级论证技术要求

  类

  别

  一

  级

  1.应详细分析水量过程、分布和配置的时空变化,全面调查和分析对河取地流生态基流的影响

  水表2.应定量分析对水域影水

  纳污能力的影响

  响

  3.应论证水资源特性改变对重要湿地和敏感水生物生境的影响

  等

  级

  二

  级

  1.应分析水量分布和配置的时空变化影响,分析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

  2.应定量分析对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3.应对取水产生的一般性水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三

  级

  1.分析说明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

  2.分析说明对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表7.1.3(续)

  类

  别

  一

  级

  取应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地水漏斗范围扩展情况,以及下影对区域地下水利用条件水

  响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应论证和定量分析对退水口所在水域和相邻水功能一级和二级区等

  级

  二

  级

  应分析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及由此产生的地表污染迁移条件改变

  三

  级

  一般可不开展论证分析工作

  退水

  影响

  1.应论证对退水1.分析说明对退口所在水功能一级水口所在二级水功与二级区使用功能、能区的影响

  2的水利功能、水域纳污能力、水质、水温和水生态的影响

  2.应对影响水功能区内的水源地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水资源利用权益情况进行分析

  3.应论证水资源特性改变对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湿地和其他保护性生境,以及农业生态的影响

  4.应论证可能对地下水质量影响

  5.论证项目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可行性

  1.应提出建设项目进一步采取的节水减污综合控制措施和污水资源化的对策方案,以及进一步改善相关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建议

  2.应对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者用水权益的损耗进行计算,并提出具体的工程补偿或经济补偿方案建议

  水域纳污能力、水质、水温和水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2.应分析结相关水域水源地和第三者取用水户水资源利用权益的影响

  3.应分析水资源特性改变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

  4.应对可能产生的地下水质量影响进行分析

  5.论证项目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可行性

  1.应提出建设项目采取的节水减污综合控制措施和污水资源化的对策方案,提出改善相关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建议

  2.应对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者用水权益的损失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工程补偿或经济补偿方案建议

  2.分析说明退水对影响水功能区水源地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水资源利用权益的影响

  3.分析项目退水对生态的影响

  4.论证项目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的可行性

  水资源保护措施与影响补偿建议

  1.应分析提出建设项目采取的节水减污控制措施和污水资源化的对策方案,提出改善相关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建议

  2.分析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者用水权益的损失,并提出补偿方案建议

  7.1.4建设项目退水应满足防洪与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在江河、湖泊等水域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退水的,应符合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方面的有关要求及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基本要求。

  资源与环境管理法律及相关行政文件

  业主提现出的取水和退水方案及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29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现场查勘,收集流域或区域已有水资源分区和水影响因素识别和论证等级确定等

  调研和了解取退水影响区域现有已建和规划建设项目取

  图7.1.5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工作程序图

  7.1.5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工作程序见图7.1.5。

  7.2论

  证

  范

  围

  7.2.1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应根据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确定。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的相关水域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第3三,原则上应纳入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

  7.2.2对地表水的影响论证应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的重点区域应为取水和退水口所在水域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水功能区。

  7.2.3对地下水的影响论证应以影响区的水文地质单元为重点区域。

  7.2.4应绘制取水和退水影响范围示意图,并图示水域水功能区划、取水和退水口、水质监测断面和重要水功能与水生态保护目标。

  7.3基

  本

  资

  料

  7.3.1应在取水水源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的因素,重点调查和收集影响论证范围内的有关资料。

  7.3.2水功能一级和二级区划情况与管理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水域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与阶段控制要求。

  7.3.3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取水口位置、退水口位置,运行方式及实际运行情况,取水和退水现状及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7.3.4水功能区水质和入河排污口监测与评价资料。当资料缺乏或不能满足论证要求时,应补充监测。

  7.3.5重要水功能和水生态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与保护要求。

  317.4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7.4.1应分析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

  7.4.2水网区及湖泊、水库、闸坝河段等,应分析取水对水位和最小水深的影响。

  7.4.3水资源丰沛地区,论证范围内累积取水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或累积取水量小于多年最枯月平均流量5%时,可简化或不进行取水影响分析。

  7.4.4建设项目取水应保证河流生戊水量的基本要求,生态脆弱地区的建设项目取水不得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

  1建设项目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

  2对引水、蓄水等水利水电工程的论证,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并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需要的最小流量。

  7.4.5应分析取水对水域主要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

  1分析取水导致水域水量减少和流速变化等水资源条件改变后,对影响水域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

  2对河道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应重点分析该工程建设改变水域基本流态对水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对纳污能力和水质的影响。

  3对航运和重要水能开发河段,应分析取水对航运和水能利用等的影响。

  327.4.6建设项目取水对重要和敏感水功能区的水资源状况产生影响并可能由此引发水域生和问题或影响区域有重要生态需水保护目标时,应进行生态调查和需水专题分析。同时,在生态调查和生态需水计算基础上,专题分析取水造成水资源变化而产生的水域生态问题,并重点论证取水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影响。

  7.5地下取水影响分析

  7.5.1在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取水规模较大或采取集中式开采地下水的取水工程等,应进行取水影响分析。

  7.5.2应分析取水造成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分析开采地下水对其他取用水户产生的影响。开采影响范围内存在污染的地表水体时,要在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力联系的基础上,预测地表水域污染可能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7.5.3当取水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时,应根据取水工程和所在区域环境地质情况进行专题分析。

  1在敏感区域大量开采地下水时,应根据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有无引起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污染、地面变形等环境问题的可能性。

  2在泉域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项目,应分析对泉水流量衰减的可能影响及影响程度。

  3在沿海地区取用地下水的项目,应分析可能产生的海水入33侵问题。

  7.5.4地下取水对附近地表水体构成影响时,应根据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分析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及可能产生的河流流量衰减等问题。

  7.5.5生态脆弱地区建设集中或大规模地下取水工程时,应分析开发地下水资源对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生态敏感区域或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取水项目,应分析取水诱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次生沙漠化的可能性,并预测有关生态敏感问题的发展趋势。

  7.6退

  水

  影

  响

  分

  析

  7.6.1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分析建设项目废污水退至地表水域后,对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水功能区的水资源使用功能、纳污能力、水质、水温和水生态的影响。

  1应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排放对相关水功能区入河限制排污总量和控制方案的影响,定量分析退水对水域纳污能力及其分配和使用情况的影响。

  2应分析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质保护规划与阶段控制目标的影响,预测设计保证率水量条件下退水对水功能区功能和水质影响的程度、范围。根据水功能保护要求,分析建设项目退水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和入河的控制要34求。

  3建设项目退水可能产生水污染风险影响时,应对风险可能产生的概率和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和控制预案。

  7.6.2当退水水域形成较大范围污染混合区域或产生近岸污染带时,应定量分析退水对河流和近岸水域水功能及第三者取用水的影响;当退水可能会产生水源地重金属、有毒的有机污染物和生物污染风险时,应专题论证有关特征污染物对水源地的污染风险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意见。

  7.6.3建设项目退水不得引发水域生态失衡和破坏问题。建设项目退水改变区域水资源条件或造成水域污染时,应进一步根据水域生态保护及管理要求,分析对水域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1应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的环境特点,分别预测建设项目退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温排水对所影响

  水域水温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水库、水电站等河道建设项目,要结合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和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与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分析建设项目退水对重要保护目标的影响。濒危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等水域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目标的影响。涉及重要水域生态保护区域的退水项目,应专题分析退水对水域生态系统尤其是对35敏感生态目标的影响。

  7.6.4应在分析退水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和分析建设项目退水对地下水尤其是地下水源地的水质影响。

  建设项目需建设永久或临时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存储场时,应在固体废弃物危险鉴别实验基础上,分析固体废弃物存贮可能产生的水环境风险影响,并提出预防和保护措施。

  7.6.5农业灌溉工程和引水输水工程,应结合论证范围内土壤理化条件和工程措施情况,分析对农业耕地可能产生的盐渍化影响,农业灌溉项目还应分析灌溉退水对受纳水域的污染影响。

  7.入河排污口(退水口)设置和

  水资源保护措施

  7.7.1建设项目需设置入河排污口(退水口)的,应根据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方面的有关要求分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河道管理的要求。

  2应根据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方面的有关要求,确定分析论证的内容。

  3应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应根据退水对水功能的影响程度和管理要求,在入河排污口设置比选基础36上,根据水功能区保护要求提出推荐的入河排污口位置,并明确其地理坐标。

  7.7.2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1应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提出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2在建设项目实现排污达标控制的基本前提下,应根据影响论证结果,分析提出建设项目应进一步采取的节水减污和污染控制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及满足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的入河污染物控制总量意见。

  3应提出取水和退水的水量计量、水质监测设施建设要求以及监督管理措施建议。

  4应提出必要的退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和控制预案的建议。

  7.8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7.8.1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的影响分析,若建设项目在采取必要的措施后,取水和退水行为仍对第三者构成影响和损害时,应定量估算造成的损失,并提出补偿建议。

  7.8.2对建设项目造成的间接影响或潜在的长期影响等难以定量估算的,应定性说明影响的可能程度和范围,提出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38特殊水源论证要求及部分典型行业

  (项目)论证补充要求

  8.1特殊水源论证要求

  8.1.1特殊水源指污水再生利用水源、调整取水用途(节水或水权转换)水源和混合水源。

  8.1.2污水再生利用水源论证应在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论证的内容包括污水处理生利用系统可供建设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及其稳定性。污水再生利用的水量般为污水处理厂实际水量的50%~70%,最大不应超过80%。

  1对于利用已建污水处理厂作为水源的,应在收集工程运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污水收集系统和收集的污废水量、处理后的水量、出水水质、中水利用的已有用户和可供建设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评价等。

  2对于利用规划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作为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的,水源论证应以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中已通过审查或批准的成果为主要依据,论证时应阐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地点、规模、污水收集系统、可收集的污废水量、污水处理方案和出水水质等。重点论证规划污水处理厂可供建设项目利用的中水水量和保证率,水质和稳定情况。

  8.1.3通过节水措施节约的水量、水权转换等调整取水用途来解3决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的,论证的内容除水源论证的一般要求处,应增加节水或水权转换的可行性论证,并分析其约束条件和实施方案等。

  8.1.4采用混合取水水源的,应在各单一水源分别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效益总体最优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比较,确定各种水源的取水比例,提出合理的取水方案。

  1混合取水水源选择应遵循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充分利用中水、矿坑水等替代水源的原则。

  2混合取水水源方案比较指标:水量度

  、水质、取水位置、取水方式,输水方式、输水线路,经济合理性等。

  8.2部分典型行业(项目)论证补充要求

  8.2.1对于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自来水厂和大型引水项目及河道内水利水电项目等,除进行常规的水资源论证处,应根据各行业(项目)的特点补充分析相关内容。

  8.2.2对于高耗水重污染行业,如火电、钢铁、化工、石化及造纸制浆等,用水、耗水量大或退水污染影响严重,应重点分析取用水的合理性及退水影响。

  1在取水合理性分析方面,应重点分析建设项目与区域产业结构、国家产业政策、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的关系。

  2用水合理性方面,细化生产工艺的水平衡计算内容和生产技术与设备的节水效果,在突出产污、治污环节分析基础上,分3析控制和消减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可能性,重点分析项目建设对区域入河排污控制、纳污能力使用和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3退水影响方面,应按照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级论证技术革新要求实施一级或二级论证。

  8.2.3自来水厂的论证,应重点分析取水影响和自来水厂服务区域用水指标及取水合理性,提出增加供水后城镇综合退水的处理方案及污水资源化建议。自来水厂的论证一般不必绘制水平衡图。

  8.2.4大型引水项目及河道内水利水电项目等,应重点分析工程建设和调度运用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文情势改变生,对区域或流域水资源、水域生态、河流生态基流和第三者的影响,并提出减能动不利影响的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

  凤呜大王*

  40

篇二: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的原则。它旨在通过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当前状况、可获得性、可用性、质量和生态特征,制定一套标准,以准确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为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水资源评价导则涵盖了以下内容:(1)水资源的综合评估,包括对水质、水量、可获得性和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2)水资源的功能划分,包括对水资源的利用类型、重要程度以及其建立、维护和改造政策的分析;(3)水资源的敏感性评估,包括对水资源及其使用者及周围环境所受影响的敏感性评估;(4)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包括识别、分析、编制和实施水资源管理等综合性工作;(5)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推断和可行的投资计划等工作。

  可以看出,水资源评价导则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而制定的,它将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关键支持。

篇三: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

  资

  源

  评

  价

  导

  则

  AGuideToWaterResourcesAssessmentSL/T238-1999主编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批准部门:1999年5月15日

  施行日期:1999年5月15日

  网页制作:中国水利科技信息网

  1999-04-09发布1999-05-15实施

  前

  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评价导则》。《水资源评价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则:对标准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技术原则作了说明。

  一般规定:对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分区原则、资料收集及评价方法等作了说明。

  水资源数量评价: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综合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海河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永基

  李砚阁

  王焕榜

  贺伟程

  王瑚

  金传良

  杨景斌

  石玉波

  目

  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水资源数量评价

  4水资源质量评价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条文说明

  1总

  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

  1.0.3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1.0.4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2水量水质并重。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1.0.5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2一般规定

  2.0.1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国家及相应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为专项工作开展的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专项工作的需要。

  2.0.2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或评价单元。2.0.3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

  2.0.4水资源评价还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

  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区域性水资源区要求按省(评价的行政分区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

  2.0.5水资源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分析评价中应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之间的资料衔接。

  2.0.6水资源评价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与一致性。

  2.0.7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计算时段应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选取。

  2.0.8水资源评价应根据评价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实现评价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各级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

  2.0.9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隔一定时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

  3水资源数量评价

  3.1水汽输送

  3.1.1水汽输送用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描述。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3.1.2全国和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汽输送分析计算,其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将评价区概化为经向和纬向直角多边形,采用边界附近探空气象站的风向、风速和温度资料,计算各边界的水汽输入量或输出量,统计评价区水汽的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和净输入量,并分析其年内、年际变化。

  2根据评价区内探空气象站的湿度资料,估算评价区上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3.2降

  水

  3.2.1应采用雨量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降水量评价。

  3.2.2测站和资料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的雨量观测站,其资料质量较好、系列较长、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站要适当加密,同时应满足分区计算的要求。

  2采用的降水资料应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

  3计算分区降水量和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采用同步资料系列;而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系列。

  4资料系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评价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年数,避免过多地插补延长,又要兼顾系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做到降水系列与径流系列同步。

  5选定的资料系列如有缺测和不足的年、月降水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插补延长,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

  3.2.3降水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2以同步期均值和C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均值和C点据,vv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和C等值线图,分析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征。v----------------------------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3选取各分区月、年资料齐全且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

  4选择长系列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

  5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分析各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少数长系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

  3.3蒸

  发

  3.3.1蒸发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重要水文要素,评价内容应包括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干旱指数。

  3.3.2水面蒸发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取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均匀且观测年数较长的蒸发站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选取的测站应尽量与降水选用站相同,不同型号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应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

  2计算单站同步期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绘制等值线图,并分析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3.3.3陆面蒸发量宜采用闭合流域同步期的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差值表示。应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并进行地区分布特征的分析。

  3.3.4干旱指数宜采用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3.4地表水资源

  3.4.1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2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的大河)年径流量计算。

  3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

  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5人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

  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7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3.4.2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凡资料质量较好、观测系列较长的水文站均可作为选用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专用站和委托观测站。各河流控制性测站为必须选用站。

  2受水利工程、用水消耗、分洪决口影响而改变径流情势的测站,应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修正为天然径流系列。

  3统计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历年逐月天然径流量,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年径流量的统计参数;统计其他选用站的同步期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并计算其统计参数。

  3.4.3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选择河流出口控制站的长系列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的平均值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当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时,根据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按面积比修正为该地区年径流系列;在没有测站控制的地区,可利用水文模型或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径流系列;还可通过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

  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

  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3.4.5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21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2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

  3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

  3.4.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

  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一次性最大水量(2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

  3.4.8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作物耕作方式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2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响程度,对当地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3.5地下水资源

  3.5.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5.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

  3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4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3.5.3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2.O.3条和2.0.4条规定进行分区,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区。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

  3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区,称二级类型亚区。

  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称计算区。

  3.5.4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给系数。

  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其中:

  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人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2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

  3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4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

  3.5.6平原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很差,不具有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水量等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

  3.5.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3.5.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增减水量。

  3.6总水资源

  3.6.1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

  3.6.2“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

  2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3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

  3.6.3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区总水资源数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法计算),一是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基础上,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二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直接计算。

  2应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总水资源数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总水资源量;在资料不足地区,组成总水资源数量的某些分量难以逐年求得,则只计算多年平均值。

  3利用多年均衡情况下的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计算各分区水文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产流系数、降水人渗补给系数、蒸散发系数和产水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3.6.4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过程中的水量转化关系,用扣除地下可开采量本身的重复利用量以及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间的重复利用量的办法,估算水资源利用总量。

  4水资源质量评价

  4.1河流泥沙

  4.1.1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应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程分配和地区分布。

  4.1.2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资料系列较长的河流泥沙站,均可选为河流输沙量与含沙量分析的选用站,并应采用与径流同步的泥沙资料系列,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插补延长。

  2选用站以上引出或引人水量和分洪、决口水量中挟带的河流泥沙,以及选用站以上蓄水工程中淤积的河流泥沙,均应在选用站实测资料中进行修正。

  3计算中小集水面积选用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绘制评价区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分区图,并用主要河流控制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实测值与输沙模数图量算值核对。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4对主要站不同典型年的河流输沙量、含沙量的年内分配地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4.2天然水化学特征

  4.2.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内容应包括天然水化学类型及地区分布,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年内、年际变化,河流离子径流量(包括入海、出境、入境离子径流量),河流离子径流模数及地区分布。

  4.2.2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

  2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站和基本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补测。

  3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水化学特征值计算、分区图的绘制方法参见有关规范。

  4地表水、地下水应分别进行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4.3水资源污染状况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

  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4.3.2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应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4.3.3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应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4.3.4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分区进行,其分区应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分区一致。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4.3.5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6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3.7本导则中的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对象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其次是已开发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评价内容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途径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4.3.8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9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应选若干有代表性的评价单元和水质参数,用历年(至少5年)的相同月份的监测资料对水资源质量状况的年际变化作出趋势分析。

  4.3.10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主要应调查、分析由于水体污染弓I起的缺水、水生态系统恶化、水污染事故,以及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4.3.11应以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成果和同期水资源可供水量为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区内不同质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和适用性。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5.1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5.1.2主要自然资源(除水以外)是指可用于农牧的土地,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可利用的草场、林区等,主要应分析它们的现状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社会发展主要着重分析人口分布变化、城镇及乡村发展情况。5.1.4经济发展分工农业和城乡两方面,着重分析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分析各行业产值、产量情况。

  5.1.5供水基础设施应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2供用水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5.2.1选择具备资料条件的最近一年作为基准年,调查统计分析该年及近几年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情况。

  5.2.2河道外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外流域调水、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利用处理或未处理过的废污水等多种来源,以及按蓄、引、堤、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统计,分析各种供水占总供水的百分比,并分析年供水和组成的调整变化趋势。分区统计的各项供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

  5.2.3河道外用水应分区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水户分别统计各年用水总量、用水定额和人均用水量,其中,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副、渔用水等亚类;工业用水可分为电力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亚类;生活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亚类。统计分析年用水量增减变化及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区统计的各项用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5.2.4河道内用水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同一河道内的各项用水可以重复利用,应确定重点河段的主要用水项,并分析近年河道内用水的发展变化情况。

  5.3现状供用水效率分析

  5.3.1应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用水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供用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

  5.3.2分析近几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工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5.3.3分析近几年的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并通过对比分析,对生活用水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4分析各项农业节水措施的发展情况及其节水量,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农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5分析城镇工业废水量、生活污水量和可处理废污水量的废污水处理、回用状况,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5.3.6分析海水和微咸水利用及其替代淡水量,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5.4现状供用水存在问题分析

  5.4.1现状供需水平衡状况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基准年社会经济指标和现有工程条件为依据。

  2根据供水保证率对基准年供水量作必要修正,包括地下水超采量和未经处理污水利用量的扣除。

  3以基准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对不合理的用水定额作必要的调整,重新估算现状基准年的合理需水量。

  4按流域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分区进行供需分析,对各分区和全流域的余缺水量作出评价,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的供水工程分布和控制状况,对当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作出分析评价。5.4.2分析近几年因供水不足造成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5.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面影响供用水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道外用水与河道内用水之间的矛盾。

  5.5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

  5.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造成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1水体污染。

  2河道退化、断流,湖泊、水库萎缩。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

  5沙漠化。

  5.5.2各项水环境问题评价的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1分析水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

  2调查统计水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分析水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

  5.5.3河道退化和湖泊、水库萎缩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河床变化和湖泊、水库蓄水量及水面面积减少的定量指标;河道断流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应包括河道断流发生的地段及起讫时间。

  5.5.4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面积、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土壤质地和土壤含盐量的定量指标。

  5.5.5地面沉降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应包括:1开采含水层及其顶部弱透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

  2年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模数、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位年下降速率。

  3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及年下降速率。

  4地面沉降量及年地面沉降速率。

  5.5.6海水人侵和咸水人侵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1开采含水层岩性组成、厚度、层位。

  2开采量及地下水位。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3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矿化度或氯离子含量。

  5.5.7沙漠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地下水埋深及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变化。

  5.6水资源综合评价

  5.6.1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5.6.2水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应包括:1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2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3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

  5.6.3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同水平年的选取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及远景规划目标协调一致。

  2应以现状供用水水平和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以及可能的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分区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的平衡协调问题。5.6.4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是对评价区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的总括性评价,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和类比,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整体描述。

  5.6.5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包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区分类排序等两部分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分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水资源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难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耕地、产值等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2)用水现状及需水情况的指标。

  3)水资源数量、质量的指标。

  4)现状供水及规划供水工程情况的指标。

  5)水环境状况的指标。

  2应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和关联分析,确定重要程度,并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适当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评判内容包括:1)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区、不协调区、基本协调区、协调区对各评价分区进行分类。

  2)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将不协调分区划分为资源短缺型、工程短缺型、水质污染型等类型。

  3)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程度和解决的难易程度,对各评价分区进行排序。

  3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评判标准,应充分征求决策者和专家意见。有条件时应使用交互式技术,让决策者与专家参与排序工作全过程。

  5.7对策和措施

  5.7.1在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结合评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

  5.8水资源价值量评价

  5.8.1水资源价值量评价主要是核算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内容应包括按水源、按水资源用途、按水资源质量,分类核算水资源的数量和单位水资源量的价值,有条件地区可对该项进行研究评价。

  5.8.2核算单位水资源价值量应遵循下列原则和要求:1应根据各分区水资源数量、供需平衡情况和资源短缺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单位水资源量价值。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2不同水资源质量的单位水资源量价值不同。

  3不是所有水资源数量都可利用,只有那些可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才具有价值。

  4要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多功能性,不同利用功能的水资源应具有不同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

  资

  源

  评

  价

  导

  则

  SL/T238-1999条

  文

  说

  明

  返回

  目

  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水资源数量评价

  4水资源质量评价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1总

  则

  1.0.1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查明水资源状况,是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制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工作。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1.0.2专项工作指农业区划、水利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等项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

  1.0.5相应规范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地下水监测、普通测量、水环境监测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一般规定

  2.0.3一、二、三级流域分区将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3水资源数量评价

  3.1.1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随气流运移的现象。水汽输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面积的水汽量,其方向一般与风向相同。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辐散或汇入的水汽量,辐散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正,汇入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负。3.3.1水面蒸发是反映蒸发能力的指标;陆面蒸发指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和水体蒸发之和,即流域或区域内的总蒸发量;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3.4.1本导则所指的地表水资源,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3.5.1本导则所指的地下水资源数量,主要是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给或排泄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

  3.6.1本导则所指的总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4水资源质量评价

  4.1.1河流泥沙是反映河川径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导则所指的河流泥沙是河川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

  4.2.1天然水化学特征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类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质特征,是水资源质量的本底值。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是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质量的现状及预测。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4.3.6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是指根据水资源质量管理标准、水文条件和设计

  水量,通过对污染源的分布、排放量、排放方式的调控,把水污染负荷总量限制

  在符合水体用途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5.2.1河道内用水是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

篇四: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38-1999水国科[1999]169号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主持并为主编单位,以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河海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为参编单位制定的《水资源评价导则》,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本标准自1999年5月15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评价导则》。《水资源评价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对标准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技术原则作了说明。

  一般规定:对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分区原则、资料收集及评价方法等作了说明。

  水资源数量评价: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综合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海河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永基李砚阁王焕榜贺伟程王瑚金传良杨景斌石玉波

  目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水资源数量评价

  4水资源质量评价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

  1.0.3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1.0.4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2水量水质并重。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1.0.5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2一般规定

  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国家及相应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为专项工作开展的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专项工作的需要。

  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或评价单元。

  2.0.3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

  2.0.4水资源评价还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要求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区域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

  2.0.5水资源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分析评价中应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之间的资料衔接。

  2.0.6水资源评价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与一致性。

  2.0.7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计算时段应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选取。

  2.0.8水资源评价应根据评价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实现评价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各级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

  2.0.9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隔一定时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

  3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汽输送

  3.1.1水汽输送用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描述。

  3.1.2全国和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汽输送分析计算,其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将评价区概化为经向和纬向直角多边形,采用边界附近探空气象站的风向、风速和温度资料,计算各边界的水汽输入量或输出量,统计评价区水汽的总输入量、总输出量和净输入量,并分析其年内、年际变化。

  2根据评价区内探空气象站的湿度资料,估算评价区上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降水

  3.2.1应采用雨量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降水量评价。

  3.2.2测站和资料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的雨量观测站,其资料质量较好、系列较长、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

  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站要适当加密,同时应满足分区计算的要求。

  2采用的降水资料应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

  3计算分区降水量和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采用同步资料系列;而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系列。

  4资料系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评价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年数,避免过多地插补延长,又要兼顾系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做到降水系列与径流系列同步。

  5选定的资料系列如有缺测和不足的年、月降水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插补延长,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

  3.2.3降水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

  降水量。

  2以同步期均值和Cv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均值和Cv点据,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和Cv等值线图,分析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征。

  3选取各分区月、年资料齐全且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

  4选择长系列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

  5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分析各流域或地区

  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少数长系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

  蒸发

  3.3.1蒸发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重要水文要素,评价内容应包括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干旱指数。

  3.3.2水面蒸发的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取资料质量较好、面上分布均匀且观测年数较长的蒸发站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选取的测站应尽量与降水选用站相同,不同型号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应统一换算为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量。

  2计算单站同步期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绘制等值线图,并分析年内分配、年

  际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3.3.3陆面蒸发量宜采用闭合流域同步期的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差值表示。应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并进行地区分布特征的分析。

  3.3.4干旱指数宜采用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地表水资源

  3.4.1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大河)年径流量计算。

  3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

  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人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

  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7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3.4.2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凡资料质量较好、观测系列较长的水文站均可作为选用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专用站和委托观测站。各河流控制性测站为必须选用站。

  2受水利工程、用水消耗、分洪决口影响而改变径流情势的测站,应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修正为天然径流系列。

  3统计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历年逐月天然径流量,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年径流量的统计参数;统计其他选用站的同步期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并计算其统计参数。

  3.4.3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选择河流出口控制站的长系列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的平均值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当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时,根据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按面积比修正为该地区年径流系列;在没有测站控制的地区,可利用水文模型或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径流系列;还可通过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

  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

  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

  3.4.5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2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2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

  3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

  3.4.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2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

  3.4.8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作物耕作方式等

  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2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响程度,对当地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地下水资源

  3.5.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5.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1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

  3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

  4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3.5.3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条和条规定进行分区,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区。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基

  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

  3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区,称二级类型亚区。

  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称计算区。

  3.5.4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给系数。

  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其中:

  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人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2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

  3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4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

  3.5.6平原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很差,不具有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水量等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

  3.5.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

  3.5.8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增减水量。

  总水资源

  3.6.1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

  3.6.2“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

  2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3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

  3.6.3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分区总水资源数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法计算),一是在

  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基础上,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二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直接计算。

  2应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总水资源数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

  频率的总水资源量;在资料不足地区,组成总水资源数量的某些分量难以逐年求得,则只计算多年平均值。

  3利用多年均衡情况下的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计算各分区水文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产流系数、降水人渗补给系数、蒸散发系数和产水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3.6.4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过程中的水量转化关系,用扣除地下可开采量本身的重复利用量以及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间的重复利用量的办法,估算水资源利用总量。

  4水资源质量评价

  河流泥沙

  4.1.1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应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程分配和地区分布。

  4.1.2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资料系列较长的河流泥沙站,均可选为河流输沙量与含沙量分析的选用站,并应采用与径流同步的泥沙资料系列,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插补延长。

  2选用站以上引出或引人水量和分洪、决口水量中挟带的河流泥沙,以及选用站以上蓄水工程中淤积的河流泥沙,均应在选用站实测资料中进行修正。

  3计算中小集水面积选用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绘制评价区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分区图,并用主要河流控制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实测值与输沙模数图量算值核对。

  4对主要站不同典型年的河流输沙量、含沙量的年内分配地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天然水化学特征

  4.2.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内容应包括天然水化学类型及地区分布,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年内、年际变化,河流离子径流量(包括入海、出境、入境离子径流量),河流离子径流模数及地区分布。

  4.2.2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

  2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站和基本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补测。

  3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水化学特征值计算、分区图的绘制方法参见有关规范。

  4地表水、地下水应分别进行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水资源污染状况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4.3.2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应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4.3.3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应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4.3.4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分区进行,其分区应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分区一致。

  4.3.5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6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3.7本导则中的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对象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其次是已开发利用的深层地下水,评价内容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途径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4.3.8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3.9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应选若干有代表性的评价单元和水质参数,用历年(至少5年)的相同月份的监测资料对水资源质量状况的年际变化作出趋势分析。

  4.3.10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主要应调查、分析由于水体污染弓I起的缺水、水生态系统恶化、水污染事故,以及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4.3.11应以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成果和同期水资源可供水量为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区内不同质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和适用性。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5.1.2主要自然资源(除水以外)是指可用于农牧的土地,可开发利用的矿产,可利用的草场、林区等,主要应分析它们的现状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状况、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社会发展主要着重分析人口分布变化、城镇及乡村发展情况。

  5.1.4经济发展分工农业和城乡两方面,着重分析产业布局及发展状况,分析各行业产值、产量情况。

  5.1.5供水基础设施应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用水现状调查统计分析

  5.2.1选择具备资料条件的最近一年作为基准年,调查统计分析该年及近几年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情况。

  5.2.2河道外供水应分区按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外流域调水、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利用处理或未处理过的废污水等多种来源,以及按蓄、引、堤、机电井等四类工程分别统计,分析各种供水占总供水的百分比,并分析年供水和组成的调整变化趋势。分区统计的各项供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

  5.2.3河道外用水应分区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水户分别统计各年用水总量、用水定额和人均用水量,其中,农业用水可分为农田灌溉和林、牧、副、渔用水等亚类;工业用水可分为电力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亚类;生活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亚类。统计分析年用水量增减变化及其用水结构调整状况。分区统计的各项用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5.2.4河道内用水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同一河道内的各项用水可以重复利用,应确定重点河段的主要用水项,并分析近年河道内用水的发展变化情况。

  现状供用水效率分析

  5.3.1应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用水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供用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

  5.3.2分析近几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工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3分析近几年的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并通过对比分析,对生活用水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4分析各项农业节水措施的发展情况及其节水量,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农业节水潜力作出评价。

  5.3.5分析城镇工业废水量、生活污水量和可处理废污水量的废污水处理、回用状况,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5.3.6分析海水和微咸水利用及其替代淡水量,对近几年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现状供用水存在问题分析

  5.4.1现状供需水平衡状况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基准年社会经济指标和现有工程条件为依据。

  2根据供水保证率对基准年供水量作必要修正,包括地下水超采量和未经处理污水利用量的扣除。

  3以基准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对不合理的用水定额作必要的调整,重新估算现状基准年的合理需水量。

  4按流域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分区进行供需分析,对各分区和全流域的余缺水量作出评价,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的供水工程分布和控制状况,对当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作出分析评价。

  5.4.2分析近几年因供水不足造成的影响,并估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5.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面影响供用水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道外用水与河道内用水之间的矛盾。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

  5.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造成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1水体污染。

  2河道退化、断流,湖泊、水库萎缩。

  3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

  5沙漠化。

  5.5.2各项水环境问题评价的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分析水环境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

  2调查统计水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和已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分析水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4提出防治、改善措施。

  5.5.3河道退化和湖泊、水库萎缩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河床变化和湖泊、水库蓄水量及水面面积减少的定量指标;河道断流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应包括河道断流发生的地段及起讫时间。

  5.5.4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面积、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土壤质地和土壤含盐量的定量指标。

  5.5.5地面沉降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应包括:

  1开采含水层及其顶部弱透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

  2年地下水开采量、开采模数、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位年下降速率。

  3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及年下降速率。

  4地面沉降量及年地面沉降速率。

  5.5.6海水人侵和咸水人侵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

  1开采含水层岩性组成、厚度、层位。

  2开采量及地下水位。

  3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矿化度或氯离子含量。

  5.5.7沙漠化的水环境问题评价内容还应包括地下水埋深及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变化。

  水资源综合评价

  5.6.1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5.6.2水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应包括:

  1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2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3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

  5.6.3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同水平年的选取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及远景规划目标协调一致。

  2应以现状供用水水平和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以及可能的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分区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的平衡协调问题。

  5.6.4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是对评价区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的总括性评价,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和类比,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整体描述。

  5.6.5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包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区分类排序等两部分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分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水资源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难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耕地、产值等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2)用水现状及需水情况的指标。

  3)水资源数量、质量的指标。

  4)现状供水及规划供水工程情况的指标。

  5)水环境状况的指标。

  2应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和关联分析,确定重要程度,并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适当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评判内容包括:

  1)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区、不协调区、基本协调区、协调区对各评价分区进行分类。

  2)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将不协调分区划分为资源短缺型、工程短缺型、水质污染型等类型。

  3)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程度和解决的难易程度,对各评价分区进行排序。

  3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评判标准,应充分征求决策者和专家意见。有条件时应使用交互式技术,让决策者与专家参与排序工作全过程。

  对策和措施

  5.7.1在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结合评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

  水资源价值量评价

  5.8.1水资源价值量评价主要是核算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内容应包括按水源、按水资源用途、按水资源质量,分类核算水资源的数量和单位水资源量的价值,有条件地区可对该项进行研究评价。

  5.8.2核算单位水资源价值量应遵循下列原则和要求:

  1应根据各分区水资源数量、供需平衡情况和资源短缺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单位水资源量价值。

  2不同水资源质量的单位水资源量价值不同。

  3不是所有水资源数量都可利用,只有那些可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才具有价值。

  4要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多功能性,不同利用功能的水资源应具有不同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38-199条文说明

  目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水资源数量评价

  4水资源质量评价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1总则

  1.0.1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查明水资源状况,是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制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工作。

  1.0.2专项工作指农业区划、水利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等项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

  1.0.5相应规范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地下水监测、普通测量、水环境监测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一般规定

  2.0.3一、二、三级流域分区将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3水资源数量评价

  3.1.1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分随气流运移的现象。水汽输送是成云致雨的基本条件,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水汽通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面积的水汽量,其方向一般与风向相同。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辐散或汇入的水汽量,辐散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正,汇入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负。

  3.3.1水面蒸发是反映蒸发能力的指标;陆面蒸发指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和水体蒸发之和,即流域或区域内的总蒸发量;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3.4.1本导则所指的地表水资源,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

  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3.5.1本导则所指的地下水资源数量,主要是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给或排泄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

  3.6.1本导则所指的总水资源数量是指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4水资源质量评价

  4.1.1河流泥沙是反映河川径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导则所指的河流泥沙是河川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

  4.2.1天然水化学特征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类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质特征,是水资源质量的本底值。

  4.3.1水资源污染状况是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质量的现状及预测。

  4.3.6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是指根据水资源质量管理标准、水文条件和设计水量,通过对污染源的分布、排放量、排放方式的调控,把水污染负荷总量限制在符合水体用途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河道内用水是指水力发电、航运、冲沙、防凌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

  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

篇五: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

  编制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七年八月

  目次一、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1(一)编制目的..................................................1(二)编制必要性................................................1二、编制依据和国内相关标准...............................1(一)编制依据..................................................1(二)国内相关规范和标准........................................2三、适用范围.............................................2四、编制要求.............................................2五、《导则》的主要内容....................................3(一)《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的条文内容...........................31.总则...........................................................................................................................32术语与符号..............................................................................................................33基本资料..................................................................................................................34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45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56需水预测..................................................................................................................57.节约用水...................................................................................................................68供水预测..................................................................................................................69.水资源供需分析......................................................................................................710.水资源配置.............................................................................................................810.水资源保护.............................................................................................................813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914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915.规划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1016.保障措施...............................................................................................................10(二)附录.....................................................1(三)条文说明.................................................1六、进度计划............................................1(一)总体计划.................................................1(二)分年度计划...............................................1七、编写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分工............................11八、经费预算............................................12(一)分项预算费用.............................................12(二)总预算费用...............................................12《水资源规划导则》的章节内容提纲...............................131.总则.........................................................................................................................132术语与符号............................................................................................................133基本资料................................................................................................................134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35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146需水预测................................................................................................................147.节约用水.................................................................................................................158供水预测................................................................................................................159.水资源供需分析....................................................................................................1610.水资源配置...........................................................................................................1610.水资源保护...........................................................................................................1713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1814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1815.规划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1816.保障措施...............................................................................................................191一、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编制目的《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规范编制的目的是明确水资源规划中各项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规划采用的技术方法和要求;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技术要求,保证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编制必要性

  编制水资源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科学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长期以来,水资源规划工作一直没有系统的规程与规则可循,影响了水资源规划、管理等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对规范水资源规划编制,提高编制的技术水平和规划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与水资源规划密切相关的其他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水平。为使水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规划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编制依据和国内相关标准

  (一)编制依据

  根据《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技术服务合同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1-

  院负责编写《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负责完成规范的编制,直到报批完成。(二)国内相关规范和标准

  1.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2.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标准》(SL26-92)3.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95-98)4.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5.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6.

  《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7.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9.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0.

  《水利行业标准管理办法》11.

  水利专业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三、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不包括港、澳、台)、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以及与水资源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编制工作。四、编制要求

  1.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规划编制的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规范编制。2.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相衔接,明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3.规范规划的方法,加强规划过程中的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规划编制。4.规划要简明、战略突出,明确规划重点,规范规划主体,相关专家和社会参与,确保规划成果质量。-2-

  五、《导则》的主要内容

  (一)《水资源规划技术导则》的条文内容

  1.总则

  主要包括: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共性要求、引用标准等。2术语与符号

  3基本资料

  3.0.1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等资料包括自然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流域水系、湖泊湿地、生态与环境、自然资源等资料及相关要求;包括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以及水质等资料和相关要求(包括实测、历史调查资料,系列年限等要求)3.0.2经济社会资料包括有关人口、现状经济社会情况统计3.0.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资料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水资源演变情况等;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变化、数量变化、各类供水工程统计等资料3.0.4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资料包括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演变趋势等3.0.5以往规划成果资料有关水资源的研究分析成果与报告、规划计划文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以及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的成果资料3.0.6其他相关自然资源资料包括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草原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资源以及野生生物资源等资料3.0.7基本资料的分析整理对基础资料进行可靠性、合理性评价,对人口、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统计口径等进行一致性分析等-3-

  4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4.1水资源数量

  主要包括:降水量、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情况。4.2水资源质量

  主要包括地表水水质:河流泥沙、水化学特征、河流水质、湖泊(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底质、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方面的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化学类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

  4.3水资源可利用量

  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4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3.1供水量包括供水工程分类、数量及供水能力;各种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源(蓄、引、提、调)、地下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水质等4.3.2用水量包括农业(农田灌溉、林牧渔)、工业、生活(城镇生活、农村生活)、生态(城镇、农村)的用水量4.3.3用水消耗量各项用水的耗水量以及非用耗水量调查分析与估算4.3.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包括定义,计算方法4.5水资源形势

  4.5.1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资源演变4.5.2缺水分析(现状供需平衡分析)4.5.3水资源利用效率4.5.4水污染形势4.5.5水生态状况

  -4-

  5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5.1指导思想

  5.2基本原则

  5.3目标和任务

  6需水预测

  6.1基本原则与要求

  6.1.1需水预测的基本规定6.1.2需水预测的影响因素6.1.3需水预测的方法及流程6.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6.2.1国民经济指标6.2.2人口与城镇化6.2.3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6.3生活需水量预测

  6.3.1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预测6.3.2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预测6.3.3建筑业与第三产业需水预测6.4工业需水量预测

  6.4.1一般工业需水预测6.4.2火(核)电工业需水预测6.4.3其他高耗水行业需水预测6.5农业需水量预测

  6.5.1农田灌溉需水预测6.5.2林果需水预测6.5.3草场需水预测6.5.4牲畜需水预测

  -5-

  6.6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6.6.1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定义6.6.2河湖补水量预测6.6.3湿地需水预测6.6.4城镇绿化环卫需水预测6.7河道外需水量汇总

  6.7.1需水预测成果合理性分析6.7.2成果汇总按照生产、生活、生态需水汇总;按照城、乡需水汇总7.节约用水

  7.1基本要求

  7.1.1节约用水主要内容7.1.2节水与需水预测的关系7.2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7.2.1现状用水定额及用水效率指标7.2.2现状用水水平和节水水平7.3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分析

  6.3.1生活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2工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3建筑业及第三产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4农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7.4节水目标与节水方案拟订

  7.4.1节水发展的目标7.4.2节水方案7.4.3节水投资估算8供水预测

  8.1基本原则与要求

  8.1.1供水预测的主要内容8.1.2可供水量预测方法-6-

  不同水平年各供水方案的可供水量系列及不同频率的可供水量;典型年法供水预测8.1.3新增供水工程设施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分析8.1.4水源地及有关用户的供水水质状况分析8.1.5可供水量预测8.2地表水供水预测

  8.2.1蓄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2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3调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4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成果8.3地下水供水预测

  8.4.1地下水可供水量的计算8.4.2地下水超采区的供水预测8.4.3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8.4.4地下水供水量预测成果8.4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预测

  8.4.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可供水量8.4.2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潜力及可供水量8.4.3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供水量8.4.4海水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水量8.4.5特殊情况下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8.5供水预测成果

  8.5.1多组供水方案的形成8.5.2供水预测成果汇总9.水资源供需分析

  9.1供需方案组成9.2各种方案供需分析计算9.3方案比选-7-

  10.水资源配置

  10.1基本原则与要求

  10.1.1配置基本原则10.1.2配置的基本格局10.1.3配置的工程与非工程综合措施10.1.4配置的主要模式、指标分析与综合评价10.1.5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评价10.2计算途径与方法

  10.2.1供、用、耗、排水整体系统分析10.2.2长系列调节计算方法10.2.3典型年分析计算方法10.3水资源合理配置

  10.3.1河道内外水资源配置10.3.2行业间水资源配置10.3.3区域间水资源配置10.3.4各种水源的水资源配置10.3.5特殊干旱年水资源合理配置10.水资源保护

  10.1基本要求

  10.1.1主要内容

  10.1.2水资源保护指标10.2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0.2.1纳污能力定义

  10.2.2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10.2.3规划水平年水功能区纳污能力10.3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3.1入河排污口统计

  10.3.2污染物产生量调查与估算包括点源和非点源-8-

  10.3.3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包括点源和非点源10.4污染物入河控制量

  10.4.1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原则

  10.4.2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控制量10.5地下水资源保护

  10.5.1地下水功能区划

  10.5.2地下水功能区保护目标1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配置

  11.2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11.3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2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水资源保障

  12.1饮水安全

  12.2粮食安全

  12.3城市供水安全

  12.4重点地区供水安全

  13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14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4.1基本原则

  14.2总体布局

  14.2.1流域和区域水利工程总体布局14.2.2骨干水利枢纽工程14.3工程实施方案

  14.3.1节水工程实施方案14.3.2供水工程实施方案14.3.3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14.3.4近期实施骨干项目的规模、投资以及建设与管理机制-9-

  15.规划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

  15.1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5.1.1总体评价15.1.2经济效益评价15.1.3社会效益评价15.1.4生态效益评价15.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5.2.1主要环境影响15.2.2减免措施16.保障措施

  (二)附录

  (三)条文说明

  六、进度计划

  (一)总体计划

  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水资源规划导则》的制定,于2008年12月完成报批稿。1、2008年3~4月完成《导则》征求意见稿。2、2008年7~8月完成《导则》送审稿。3、2008年12月完成《导则》报批稿。(二)分年度计划

  1、2007年度工作计划(1)2007年4~7月,前期准备工作,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征求意见。进行《导则》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广泛收集有关材料,查阅相关文献,在全国-10-

  范围内进行调研,采取现场调研和信函调研两种方式,对各部属、委属设计院、重点省院赴现场调研,部分省院采取信函调研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各方意见。

  (2)2007年8~9月,编写完成《导则》编制工作大纲,成立编写组,落实任务、明确分工。同时开始有关专项研究。(3)2007年9月,召开《导则》编制工作大纲审议会,审查《导则》制定工作大纲。总结调研、查阅文献工作情况,资料整理,讨论《导则》编写的技术问题,布置下阶段工作。(4)2007年10~12月,继续进行专项研究,并提出研究成果及《导则》初稿。3、2008年度工作计划(1)2008年1~2月,召开编写组会议,总结初稿编写情况,并讨论初稿和专项研究成果。(2)2008年3~4月,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征求意见稿。(3)2008年5~6月,将征求意见稿送有关单位和请有关专家审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4)2008年7~8月,根据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完成送审稿。送审稿应包括以下成果:规则条文;征求意见稿征询意见的汇总及处理情况;规则条文说明。(5)2008年9~12月,召开全国性的送审稿审查会,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报批稿。七、编写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分工

  1.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

  主编:汪洪、李原园、颜勇3.

  主要起草人员:汪洪、李原园、颜勇、郦建强、黄火键、侯杰、魏开湄、乔翠芳、刘小勇、张伟、李云玲4.

  主要起草人员简介及分工:序号姓名1汪洪职务、职称院长、教高文化程度学士-11-专业水利规划分工总则、综合分析

  234567891011李原园颜勇郦建强黄火键侯杰魏开湄乔翠芳刘小勇张伟李云玲副院长、教高处长、高工处长、教高副处长、教高副处长、教高教高教高高工工程师高工学士学士硕士硕士博士后硕士学士博士硕士博士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水文水资源水文水资源地下水水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水资源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定、重大工程供水预测供需分析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规划水生态环境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水资源配置社会经济、需水预测

  5.

  成立《规范》编制专家咨询组,其成员需考虑连续性、权威性、代表性,专家咨询组的任务是在编写过程中听取汇报并进行咨询活动。专家组成员:陈志恺、焦得生、贺伟程、任光照、张德尧、何孝俅、王建生

  八、经费预算

  (一)分项预算费用

  1.

  资料费和差旅费:2万元;2.

  设备材料和印刷费:2万元;3.

  审查、咨询、讨论会议费、专家咨询费:2万元;4.

  管理费用、编写工日补助费(仅考虑加班津贴):1.5万元;5.

  其他费用:0.5万元;(二)总预算费用

  初步估算总经费8万元,其中主持单位补助(合同补助额)8万元。

  -12-

  《水资源规划导则》的章节内容提纲

  1.总则

  2术语与符号

  3基本资料

  3.0.1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等资料3.0.2经济社会资料3.0.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资料3.0.4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资料3.0.5以往规划成果资料3.0.6其他相关自然资源资料3.0.7基本资料的分析整理4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4.1水资源数量

  4.2水资源质量

  4.3水资源可利用量

  4.4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3.1供水量4.3.2用水量4.3.3用水消耗量4.3.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4.5水资源形势

  4.5.1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资源演变4.5.2缺水分析(现状供需平衡分析)4.5.3水资源利用效率4.5.4水污染形势4.5.5水生态状况

  -13-

  5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5.1指导思想

  5.2基本原则

  5.3目标和任务

  6需水预测

  6.1基本原则与要求

  6.1.1需水预测的基本规定6.1.2需水预测的影响因素6.1.3需水预测的方法及流程6.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6.2.1国民经济指标6.2.2人口与城镇化6.2.3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指标6.3生活需水量预测

  6.3.1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预测6.3.2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预测6.3.3建筑业与第三产业需水预测6.4工业需水量预测

  6.4.1一般工业需水预测6.4.2火(核)电工业需水预测6.4.3其他高耗水行业需水预测6.5农业需水量预测

  6.5.1农田灌溉需水预测6.5.2林果需水预测6.5.3草场需水预测6.5.4牲畜需水预测

  -14-

  6.6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6.6.1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定义6.6.2河湖补水量预测6.6.3湿地需水预测6.6.4城镇绿化环卫需水预测6.7河道外需水量汇总

  6.7.1需水预测成果合理性分析6.7.2成果汇总7.节约用水

  7.1基本要求

  7.1.1节约用水主要内容7.1.2节水与需水预测的关系7.2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7.2.1现状用水定额及用水效率指标7.2.2现状用水水平和节水水平7.3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分析

  6.3.1生活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2工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3建筑业及第三产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6.3.4农业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7.4节水目标与节水方案拟订

  7.4.1节水发展的目标7.4.2节水方案7.4.3节水投资估算8供水预测

  8.1基本原则与要求

  8.1.1供水预测的主要内容8.1.2可供水量预测方法8.1.3新增供水工程设施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分析-15-

  8.1.4水源地及有关用户的供水水质状况分析8.1.5可供水量预测8.2地表水供水预测

  8.2.1蓄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2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3调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8.2.4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成果8.3地下水供水预测

  8.4.1地下水可供水量的计算8.4.2地下水超采区的供水预测8.4.3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8.4.4地下水供水量预测成果8.4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预测

  8.4.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可供水量8.4.2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潜力及可供水量8.4.3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供水量8.4.4海水利用8.4.5特殊情况下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8.5供水预测成果

  8.5.1多组供水方案的形成8.5.2供水预测成果汇总9.水资源供需分析

  9.1供需方案组成9.2各种方案供需分析计算9.3方案比选10.水资源配置

  10.1基本原则与要求

  10.1.1配置基本原则10.1.2配置的基本格局-16-

  10.1.3配置的工程与非工程综合措施10.1.4配置的主要模式、指标分析与综合评价10.1.5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评价10.2计算途径与方法

  10.2.1供、用、耗、排水整体系统分析10.2.2长系列调节计算方法10.2.3典型年分析计算方法10.3水资源合理配置

  10.3.1河道内外水资源配置10.3.2行业间水资源配置10.3.3区域间水资源配置10.3.4各种水源的水资源配置10.3.5特殊干旱年水资源合理配置10.水资源保护

  10.1基本要求

  10.1.1主要内容

  10.1.2水资源保护指标10.2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0.2.1纳污能力定义

  10.2.2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10.2.3规划水平年水功能区纳污能力10.3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3.1入河排污口统计

  10.3.2污染物产生量调查与估算10.3.3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包括点源和非点源10.4污染物入河控制量

  10.4.1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原则

  10.4.2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控制量-17-

  10.5地下水资源保护

  10.5.1地下水功能区划

  10.5.2地下水功能区保护目标1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配置

  11.2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11.3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2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水资源保障

  12.1饮水安全

  12.2粮食安全

  12.3城市供水安全

  12.4重点地区供水安全

  13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14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4.1基本原则

  14.2总体布局

  14.2.1流域和区域水利工程总体布局14.2.2骨干水利枢纽工程14.3工程实施方案

  14.3.1节水工程实施方案14.3.2供水工程实施方案14.3.3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14.3.4近期实施骨干项目的规模、投资以及建设与管理机制15.规划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

  15.1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5.1.1总体评价15.1.2经济效益评价15.1.3社会效益评价15.1.4生态效益评价-18-

  15.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5.2.1主要环境影响15.2.2减免措施16.保障措施

  -19-

篇六:水资源评价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目次

  l总则…………………………………………………………………………………………………………3042建设项目论证等级、论证内容和基本资料………………………………………………………………3042.1论证等级………………………………………………………………………………………………3042.2论证内容………………………………………………………………………………………………3052.3基本资料………………………………………………………………………………………………3063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的确定………………………………………………………………………………3073.1基本要求………………………………………………………………………………………………3073.2分析施围的确定………………………………………………………………………………………3073.3取水水源论证范围……………………………………………………………………………………3073.4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307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3084.1水资源状况……………………………………………………………………………………………3084.2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3085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3095.1基本要求………………………………………………………………………………………………3095.2取水合理性分析………………………………………………………………………………………3095.3用水合理性分析………………………………………………………………………………………3105.4节水潜力分析…………………………………………………………………………………………310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3116.1基本要求………………………………………………………………………………………………3116.2可供水量分析计算……………………………………………………………………………………3116.3水资源质量评价………………………………………………………………………………………3126.4取水口合理性分析……………………………………………………………………………………3126.5取水水源的可靠性分析………………………………………………………………………………312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3137.1基本要求………………………………………………………………………………………………3137.2取水影响分析…………………………………………………………………………………………3147.3退水影响分析…………………………………………………………………………………………3147.4水资源保护措施………………………………………………………………………………………3157.5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3158建设项目取水可行性分析…………………………………………………………………………………316附录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317附录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319zhou30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论证等级

  论证内容

  基本资料

  1总则

  1.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5号)、《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和《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资源【2003】233号)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指导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制定本标准。

  1.O.2本标准适用于取用地表水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

  1.O.3本标准所指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工程(含抽水蓄能电站)、灌概工程、供水工程、调水工程、航运(船闸)工程和综合利用工程等。

  1.O.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

  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规定,满足行业发展规划要求。

  符合国家、行业节能减排政策规定,满足节能减排控制指标要求。

  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原则,满足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要求。

  符合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的要求。

  1.O.5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小型水力发电站水文计算规范》(SL77-94)

  《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06)《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

  《水电水利工程水文计算规范》(DL/T5431-2009)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T5180-2003)

  1.O.6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zhou2建设项目论证等级、论证内容和基本资料__论证等级

  2.1.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分为三级,由分类等级的最高级别确定。分类等级应由地表取水、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分类分级指标见表2.1.1。

  2.1.2可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工程特点适当调整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论证等级:1抽水蓄能电站的论证等级可在分类分级指标表的基础上降低一级,最低为三级。

  对于工业或生活用水的专用调水工程,论证工作等级应提高一级,最高为一级。

  30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论证等级

  论证内容

  基本资料

  3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的论证等级可适当提高。

  小(1)型水库的论证等级应提高为二级。

  表2.1.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

  分类

  分类指标

  水力发电工程(装机容量)(MW)水库、水闸、灌区

  3设计流量(m/s)

  灌溉

  提水工程装机功率(MW)

  3引水工程设计流量(m/s)

  3(m/s)

  提水

  装机流量供工程

  装机功率(MW)

  水

  43生活用水(10m/d)

  43工业用水(10m/d)

  43调水工程(年调水量)(10m)

  船闸(航道吨级)(t)水资源利用

  取

  水

  和

  退

  水

  影

  响

  一级

  ≥300大型

  ≥50≥10≥5≥10≥1≥10≥2.5≥10≥1000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利用产生显著影响

  1现状生态问题敏感;2对水文情势和生态用水产生明显影响

  涉及一级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中的1个或以上;涉及二级水功能区的饮用水水源区或其他3个及以上水功能二级区

  等级

  二级

  50~300中型

  10~501~101~52~100.1~15~101~2.51~10300~1000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显著

  1现状生态问题较为敏感;2对水文情势和生态用水产生一般影响

  涉及一级水功能区的过渡区或跨地(市)级的一级水功能区;涉及2个水功能二级区

  三级

  ≤50小型

  ≤10≤1≤1≤2≤0.1≤5≤1≤1≤300对第三者取用水影响轻微

  1现状无敏感生态问题;2对水文情势和生态用水影响轻微

  地

  表

  取

  水

  生态

  水域管理要求

  涉及单个水功能二级区

  2建设项目论证等级、论证内容和基本资料__论证内容

  zhou2.2.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建设项目取水可行性分析。

  2.2.2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重点分析工程建设和调度运用导致水文情势改变后,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水功能区、水域生态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并提出减缓不利影响的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2.2.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根据工程类型、水资源条件和取退水的影响程度,突出论证的重点内容,明确论证深度:

  对于水库和水力发电工程,应重点论证水库径流调节和电站调峰运行对水文情势、区域水资源、水

  环境和第三者合法权益的影响,提出减水河段最小下泄流量。

  对于灌溉工程,应重点论证灌区取水和用水的合理性以及取水和退水的影响。

  对于蓄水灌溉工程,应提出蓄水工程下游河段最小下泄流量。

  对于引水和提水灌溉工程,应重点论证取水水源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对于跨流域调水的灌溉工程,应重点分析取水和退水的影响,重点分析调出河流可调水量分析和补

  偿措施。

  305《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论证等级

  论证内容

  基本资料

  对于以旱作为主的灌区,可简化退水影响分析内容。

  3对于供水工程,应重点论证取水水源的可靠性、用水的合理性以及取水和退水的影响。

  以工业用水为主的供水工程,应突出用水的合理性和退水的影响论证,绘制水量平衡图,提出废污

  水回收利用控制指标;以生活用水为主的供水工程,应突出用水的合理性,提出供水区增加供水后

  综合退水的处理方案与处理后回用率控制指标。

  4对于调水工程,应在调水工程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重点论证取用水合理性、取水和退

  水影响。

  对水量调出流域,应重点分析取水的合理性与取水的影响;对水量调入流域。应重点分析用水的合

  理性和退水的影响。

  水量调入或调出后对水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应进行专题分析。

  应根据调水工程主要用水户的退水情况分别论证退水的影响。

  对于航运工程,应重点论证船闸用水量计算和用水后改变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第

  三者的影响。

  对于水资源丰沛且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地区,可简化论证内容。

  对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应突出船闸用水的影响分析,并提出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2.2.4对施工期较长、且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进行施工期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

  2.2.5应分析水库初期蓄水对下游供水、航运、发电等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并提出减缓措施。

  2.2.6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根据功能按照2.2.3条分别确定论证重点。

  zhou2建设项目论证等级、论证内容和基本资料__基本资料

  2.3.1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应按照论证等级的要求进行,资料缺乏或不能满足论证要求时,应开展必要的补充监测。基本资料应包括:

  1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水环境与水生态情况、水文气象资料、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水资

  源评价、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规划等;建设项目的位置、规模等有关设计数据等;建设项目的取水

  方案、退水方案;取水水源现状和规划供水工程、供水水量、水质和保障情况;建设项目取水、退

  水所在水功能区的基本情况。

  现有取水工程和附近较大取用水户的情况;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的水源状况;已建城市生活用水、重

  要工业供水设施的水源地情况;现有取用水户和利益相关者对新建项目的意见。

  各级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中长期规划,有关部门、行业编制的部门或行业发

  展规划。

  有关技术报告、审批文件或审查意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有关意见等。

  2.3.2采用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306《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分析范围确定

  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

  3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的确定__基本要求

  3.1.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确定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应确定分析范围,取水水源论证应确定水源论证范围,取水和退水影响应确定影响论证范围。

  3.1.2对于确定的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应附图说明,并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取水、用水以及取水和退水影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注内容。

  3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的确定__分析范围的确定

  3.2.1应以与建设项目取用水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区域为基准,统筹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确定分析范围。

  对于影响全流域的建设项目分析范围应扩大到整个流域。

  3.2.2宜根据水资源分区和水功能区管理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水资源计算分区作为分析范围,原则上应覆盖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及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

  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分析范围可按调出和调入流域分别确定。

  对于论证等级为三级的水力发电、灌溉工程和船闸,可以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及取水和退水影响范围

  作为分析范围。

  3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的确定__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zhou3.3.1应根据水文站网分布情况和水文资料条件,结合已有成果,综合分析取水水源地来水情况、现有供水工程及其运行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按照便于水量平衡分析,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确定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3.3.2对于梯级开发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梯级水库水、电站或节制闸和以此类工程作为取水水源的建设项目,可根据建设项目取用水对梯级工程调度运用的要求和影响确定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3.3.3对于流域面积≤3000km的河流,论证范围宜为整个流域。对于平原水网区可适当简化。

  23分析范围和论证范围的确定__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

  3.4.1影响论证范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的范围与严重程度确定。

  3.4.2影响论证应以水功能区为依据,论证的重点区域应为工程建设与运行直接受影响的范围:

  水库和水力发电工程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宜包括蓄水区回水末端所在水功能区到电站尾水影

  响的水功能区。

  对于梯级开发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根据项目取退水对梯级电站调度运用的要求和影响等因素确

  定,影响论证范围应为受影响上下游梯级所在的水域。

  3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可按调出和调入分别确定取水和退水的影响论证范围。

  4对于灌溉工程和引输水工程,影响论证范围应覆盖灌溉退水和引输水工程沿程渗漏可能影响的地表

  307《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水域以及地下水的范围。

  对于以工业供水为主的供水工程,影响论证范围应覆盖工业项目退水可能影响的范围;对于以生活

  用水为主的供水工程,可主要考虑取水影响的范围。

  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影响论证范围应覆盖建设项目主要功能可能影响的范围。

  对于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影响论证范围宜扩大至整条河流。

  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__水资源状况

  4.1.1应简要介绍分析范围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气候特征、水系和水文条件等。

  4.1.2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公报成果,简要介绍分析范围内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特点。

  4.1.3应根据水功能区划成果,简述分析范围内的水功能区的功能、水质管理目标。

  对于有供水、灌溉任务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按水功能区分析主要污染源和入河污染物的现状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__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1应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根据分析范围内的实际供水量、各行业的实际用水量和需水量资料,进行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和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2.2应根据已批准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电开发等专项规划,结合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要求,简要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4.2.3对于供水工程、灌溉工程和调水工程等建设项目,应在现状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状况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用水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

  区域用水水平分析的主要指标见表4.2.3.4.2.4应在4.2.1~4.2.3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4.2.3区域用水水平分析的主要指标

  用水指标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结构比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人均用水量、计综合指标

  划用水率

  间接冷却水循环率、蒸汽冷凝水回用率、重复利用率、每万千瓦时取水量、每百万工火电

  千瓦装机取水量和耗水量

  业

  用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工一般工业

  水

  业用水增长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农业用水

  单位面积用水量、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

  供水管网漏失率、人均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户装表率、公共生活用水重复利生活用水

  用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再生水回用率等有关指标

  供水工程

  供水能力、实际供水量

  水力发电

  水量利用系数、水能开发利用程度

  水生态、水环境

  用水指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类别

  zhou308《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

  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取水合理性分析

  用水合理性分析

  节水潜力分析

  5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__基本要求

  5.1.1应在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水资源管理要求、流域综合规划、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水资源配置方案等,论证建设项目取水合理性;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分析项目的节水潜力,提出节水措施,论证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

  5.1.2应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用水特点,突出取用水合理性论证重点,可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论证内容:

  对于引水式或混合式水力发电工程,应重点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坝后式电站取水合理性分析可简化。

  对于供水灌溉和航运(船闸)工程,应重点分析用水的合理性。

  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调出流域应重点分析取水合理性,对调入流域应重点分析用水合理性。

  5.1.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宜简化或省略水平衡图。

  5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__取水合理性分析

  5.2.1建设项目取水应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水资源配置和管理要求,遵守已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协议)、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等,符合水功能区的管理规定等。

  1应分析建设项目与规划的关系,论证建设项目与规划的符合性。

  对于缺乏规划的跨流域或水系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开展专题研究分析建设项目与区域规划的协

  调性。

  zhou3对供水和灌溉工程,应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分析建设项目取水与节水政策

  的符合性,论证水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于以工业供水为主的建设项目,应从供水对象所属行业、产品、规模、工艺、技术和当地水资源

  条件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取水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对已有水量分配方案(协议)或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应根据论证范围内目前实际用水和

  规划用水情况,分析其取水的可行性。

  对于缺乏水资源综合规划或水量分配方案的地区,应开展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专题研究,论证取水

  水源的合理性。

  5.2.2建设项目取水应与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减水河段最小水量要求,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等。

  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出水量应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与配置要求。

  建设项目的最小下泄流量,应满足下游河道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需水的要求。

  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山区河流,经实地调查和专题论证后,减水河段内确无需保护的生境和生物,无

  人畜饮水问题情况下,最小下泄流量可适当放宽。

  3对于平原河流和水网地区,河流的生态需水量可以水位或水深表示。

  309《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

  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取水合理性分析

  用水合理性分析

  节水潜力分析

  5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__用水合理性分析

  5.3.1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取用水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用水指标,并根据用水指标的特性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用水的合理性:

  对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应定量计算工程主要供水对象的用水指标,定性说明调入区用水量的合理性。

  2对于水力发电工程,应定量计算工程最小下泄流量、减水河段长度等指标,分析最小下泄流量的合

  理性。

  对于供水工程,应根据供水对象按照表4.2.3确定用水指标,并定性分析节水设备(器具)节水工

  艺等的使用情况。

  对于灌溉工程,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定量计算灌溉定额、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定性

  分析灌溉方式的合理性。

  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应分析计算主要功能的用水指标。

  对于船闸、论证等级为三级的水利发电工程及改善生态的闸坝工程等,可简化用水合理性分析内容。

  5.3.2对施工期较长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进行施工期用水合理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施工期取用水方案,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取水、用水、耗水和退水情况,论证用水的合理性。

  5.3.3改、扩建工程,应按照“以新带旧”的原则,分析工程改、扩建前后的用水指标,提出现有工程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zhou5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__节水潜力分析

  5.4.1应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用水特点,在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要求,进一步分析建设项目的节水潜力。

  5.4.2建设项目用水指标应与区域用水指标、国内外同行业用水指标、有关部门制定的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比较,分析其用水水平。

  5.4.3应根据水资源管理和节水要求,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主要分析供水和灌溉工程的节水潜力。

  水力发电、船闸等工程可适当简化。

  5.4.4应在分析节水潜力的基础上,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和节水潜力给出综合性的评价结论,明确合理的取用水量;对具有节水潜力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水措施,明确可节约的水量,并核定建设项目的合理取用水量。

  310《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

  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可供水量分析计算

  水资源质量评价

  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取水水源可靠性分析

  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__基本要求

  6.1.1取水水源论证应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已有成果和现有资料,分析论证范围内现状与规划水平年来水量、用(需)水量和可供水量以及取水水源的可靠性,分析评价现状取水水源的水质和取水口设置合理性等。

  6.1.2取水水源论证应按照论证等级确定工作深度。地表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见表6.1.2。

  6.1.2表地表取水分级论证技术要求

  类别

  现场查

  勘及资

  料收集

  论证等级

  一级

  应进行现场查勘,调查论证河段取用、水户情况,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收集流域内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和流域内及临近流域水文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二级

  三级

  宜进行现场查勘,收集实测水文资料、已有成果、用水量资料或相似流域或(区域)有关资料

  依据实测资料或类比法分析计算,或引用已有的成果,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可供水量的计算要说明计算依据和考虑的工程条件,宜进行典型年调节计算。

  应进行现场查勘,调查论证河段取用、水户情况,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收集流域水文、气象资料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计算,或在来水量

  已有水资源评价成果基础上,依据实测资料分析计算,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分析

  采用简化方法处理,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

  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工程条件,对不同的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典型年多方案调节计工程条件,对不同的工程条件可供水

  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利水电工程,应和需水水平进行典型年多方量计算

  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水利案调节计算;有条件时可进行水电工程,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多年调节计算

  应进行供水可靠性分析,要求供水

  应进行供水可靠性分析,要求对各种影响可供水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可靠性

  量的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风险分析,定量进行评估,适当考虑供水风分析

  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险,定量或定性给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注:实测资料系列须具有一致性,对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应进行一致性修正。

  zhou论述供水可靠性,定性给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

  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__可供水量分析计算

  6.2.1应根据建设项目提出的实施计划和开始取水的时间,结合水文条件分析结果和资料的实际情况,明确论证的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

  6.2.2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计算,应明确来水流域、水量平衡分析的范围和水量控制断面,依据具有可靠的水文资料,调查收集的用水资料和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等成果,计算来水量。

  6.2.3现状用水量主要通过调查和收集的资料估算。需水预测应利用已有规划成果,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统计分析的用水指标采用分项预测法、综合法和定额法等确定。缺乏资料的地区,可用类比法估算。

  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并分析和确定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最小下泄流量。

  6.2.4应以需水预测和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确定可供水量。

  31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

  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可供水量分析计算

  水资源质量评价

  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取水水源可靠性分析

  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__水资源质量评价

  6.3.1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利用已有的污染源和水质资料,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管理要求和现状水质情况,以水功能区作为水质评价的基本单元,以汛期、非汛期和年度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污染源和水质评价方法可分别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因子评价法。

  6.3.2评价水域污染较重、存在有毒有机污染时,应进行底质污染调查;应选择磷、氮等控制参数进行监测分析,评价水域的富营养化,并定量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6.3.3对于供水工程,应进行规划水平年污染源的预测与水质评价。

  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__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6.4.1应从取水河段的稳定性,取水口位置与现有取水口、排污口的关系以及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取水口的合理性。

  1应定性说明取水口河段河床的稳定性,分析取水河段的冲淤现状与历年冲淤变化。

  应分析与现有取水口、排污口的关系以及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取水后对取水河段流态影响较大或上游有较大排污口时,应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全年不同时段、不

  同来水情况下的影响范围与程度。

  应满足水功能区划、防洪规划和航运等的要求。

  6.4.2应明确给出取水口合理性分析结论。对以下两种情况应予以说明:

  需改变取水口位置或另辟水源地的,应说明原因和提出建议。

  通过采取补救措施能够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取用水要求的,应说明补救措施,并给出有条件的结论。

  zhou6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__取水水源可靠性分析

  6.5.1应对来水量和用水量的可能变化及其各种组合情况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各种组合方案的供水保证率和抗风险能力。

  6.5.2对于供水工程,应在历年水质变化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污染防治规划,预测规划水平年的水质,分析存在的水污染风险。

  6.5.3水力发电工程和用水保证率低于90%的水利建设项目,可简化可靠性分析。

  312《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取水影响分析

  退水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__基本要求

  7.1.1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水资源管理要求,分析论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的影响。

  取水和退水行为应与水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目标一致,遵守流域和区域规划、符合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并应考虑论证范围内本项目与已建、在建和已批准拟建的项目取水和退水的累积影响。

  7.1.2应从水资源基本条件、水功能区管理、水域纳污能力使用、水生态保护及对第三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取水和退水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减缓和消除不利影响的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7.1.3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深度应按照论证等级确定。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级论证深度要求见表7.1.3,可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取水和退水特点,适当调整论证内容,突出论证重点。

  表7.1.3取水和退水影响分级论证深度要求

  类别

  一级

  1详细分析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过程,全面调查和分析对河流综合用水的影响,应提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

  2定量分析对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3论证水资源特性改变对重要湿地和敏感水生物生境的影响

  4定量分析对地下水补给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

  1定量分析退水对受纳水域和相邻水功能区的使用功能,水域纳污能力、水质、水温和水生态的影响

  2对影响水功能区内的水源地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水资源利用权益情况进行分析

  3论证水资源特性改变对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湿地和其他保护性生境,以及农业生态的影响

  4论证建设项目退水口(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可行性

  1提出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相关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建议

  2对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者用水权益的损失进行计算,并提出具体的工程补救或经济补偿方案建议

  3提出最小下泄流量的工程措施或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4提出工程调度运用对下游受影响地区的预警安全措施建议

  论证等级

  二级

  1分析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过程,分析对河流综合用水的影响,提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

  2定量分析对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3对取水产生的一般性水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4定性分析对地下水补给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

  三级

  取水

  影响

  1分析说明对河流综合用水的影响,提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

  2分析说明对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

  退水

  影响

  水资源保护措施与影响

  1分析说明退水对受纳水域1分析退水对受纳水域水功能区使用水功能区使用功能、水域纳污功能、水域纳污能力、水质、水温和能力和水质、水温和水生态的水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

  2分析对相关水域水源地和其他用水2分析说明退水对影响水功户水资源利用权益的影响

  能区内水源地和其他利益相3分析水资源特性改变可能产生的生关者水资源利用权益的影响

  态影响

  3分析建设项目退水对生态4论证建设项目退水口(入河排污口)的影响

  设置的可行性

  4论证建设项目退水口(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可行性

  1分析提出改善相关区域水1提出改善相关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建资源条件的建议

  议

  2分析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2对取水和退水造成第三者用水权益者用水权益的损失,并提出补的损失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工程补偿方案建议

  救或经济补偿方案建议

  3提出最小下泄流量的工程3提出最小下泄流量的工程措施或工措施或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程调度运用方式

  4提出工程调度运用对下游4提出工程调度运用对下游受影响地受影响地区的预警安全措施区的预警安全措施建议

  建议

  zhou7.1.4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应满足防洪与河道管理等要求。

  7.1.5对于减水河段,应结合建设项目配套的替代水源和补救措施,提出满足下游河道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需水的最小下泄流量以及工程措施或调度运用方式,并分析其合理性与实施可靠性。

  必要时应提出水库初期蓄水临时工程最小下泄流量措施。

  313《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取水影响分析

  退水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__取水影响分析

  7.2.1应分析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文情势的影响。

  7.2.2水网区及湖泊、水库、闸坝河段等,应分析取水对水位和最小水深的影响。

  7.2.3对于梯级开发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应分析建设项目对已有工程效益和调度运用的影响。

  7.2.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应最大限度减少对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影响,满足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要求;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应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应提出满足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保护需要的最小下泄流量。

  7.2.5应分析取水对水域主要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

  应分析取水导致水域水量减少和流速变化等水资源条件改变后,对影响水域水功能区功能和纳污能

  力的影响;

  应分析工程建设改变水域基本流态对水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的影响,按SL348-2006要求,宜

  定量计算对纳污能力和水质的影响。

  3对航运和水能开发河段,应分析取水对航运和水能利用等的影响。引调水工程应分析由于水量的调

  出、河段流量减少对下游梯级发电量或对下游梯级功能的影响。

  7.2.6建设项目取水对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状况产生影响并可能由此引发水域生态问题或影响区域有重要生态保护目标时,应进行生态调查和需水的专题分析,计算生态需水量,论证取水造成水资源变化而产生的水域生态问题,并重点论证取水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濒危物种生境的影响。

  7.2.7对于跨流域调水和灌溉工程的高水位输水干渠,应分析对区域浅层地下水位的可能影响,并分析诱发土壤盐渍化的可能性。

  zhou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__退水影响分析

  7.3.1退水影响分析应遵循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区保护的要求,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退水的特点,论证退水对受纳水域水功能区功能、纳污能力、水质、水温、生态和第三者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1应结合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论证水量减少与低温水下泄可能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影响。

  2分析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退水可能对重要保护湿地、濒危水生生物生境等水域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目标

  的影响。退水对重要水生态保护区有显著影响时,应专题分析退水对水域生态系统尤其是敏感生态

  目标的影响。

  对在电网中担负调峰任务的水力发电工程和抽水蓄能电站的下库,应根据工程特性及其调度运用方

  式,分析日调节可能对下游通航河道、港口和第三者取水口等影响。

  有明显影响时,应进行不稳定流计算,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314《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基本要求

  取水影响分析

  退水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7.3.2灌溉和引水、输水工程,应结合影响论证范围内土壤理化条件和工程措施情况,分析对农业耕地可能产生的盐渍化影响,应重点分析灌溉退水对受纳水域的影响,预测灌溉退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和农药等对水域生态和水质的影响。

  7.3.3对于水资源丰沛地区论证等级为三级的灌溉工程、闸坝工程和船闸以及以旱作为主的灌溉工程,可简化退水影响分析。

  7.3.4施工期退水影响分析,应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说明退水系统组成、退水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等基本情况,定量分析退水对受纳水域的影响。

  7.3.5需要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22号)的要求对入河排污口的设置进行论证。

  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__水资源保护措施

  7.4.1针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应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提出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对于有最小下泄流量要求的建设项目,应提出不间断下泄最小下泄流量的工程措施、监测措施和调

  度管理措施。

  2对于有低温影响的蓄水工程,应提出减缓低温水影响的工程措施。

  应根据水资源管理要求,提出取水和退水的水量、水质监测设施建设要求以及监督管理措施建议。

  对有可能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库,应提出库区污染治理及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应提出工程调度运用对下游受影响地区的预警安全措施建议。

  7.4.2对于生活用水供水水源建设项目,应明确水源保护区范围,并根据当地政府对水源地保护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意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建议。

  zhou7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__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7.5.1应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的影响分析,若建设项目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后,取水和退水行为仍对第三者构成影响和损害时,定量估算造成的损失,并提出补偿方案建议。

  7.5.2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造成的间接影响或潜在的长期影响等难以定量估算的,应定性说明影响的可能程度和范围,提出补救或补偿措施建议。

  7.8.3对于影响第三者用水且需提出替代水源措施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替代水源措施应与主体工程提前或同步实施。

  315《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1总则

  2论证等级、内容&资料

  3分析&论证范围

  4水资源状况&开发

  5取用水合理性6取水水源论证

  7取水&退水影响8取水可行性8建设项目取水可行性分析

  8.0.1应根据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合理性分析、取水水源的保证程度、取水口位置设置合理性、取水和退水影响以及相应的补偿措施等方面的论证结论,综合分析取水的可行性。

  8.O.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设项目的取水是不可行的:1建设项目取水不符合流域综合规划或区域水资掘开发利用规划。

  建设项目取水没有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协议)或取水许可总量控制要求的。

  违反水功能区管理规定的。

  建设项目取水存在重大水事纠纷的。

  5对重要水生态、水环境危害重大且不可补救的。

  对生活用水造成重大影响、缺少补救措施或措施不可行的。

  8.0.3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广泛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分析建设项目取水可行性论证结论和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zhou316《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附录

  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

  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附录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

  1总论

  1.1建设项目概况

  1.1.1基本情况1.1.2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1.1.3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1.1.4取用水方案1.1.5退水方案

  1.2项目来源

  1.2.1论证委托书委托单位1.2.2承担单位

  1.3水资源论证目的和任务

  1.4编制依据

  1.5工作等级

  1.6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

  1.7水平年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2.1基本概况

  2.2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2.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取水合理性分析

  3.2用水合理性分析

  3.3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分析

  3.4合理取用水量

  4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4.1依据的资料

  4.2可供水量计算

  4.2.1来水量分析4.2.2用水量分析4.2.3可供水量计算

  4.3水资源质量评价

  4.4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4.5取水可靠性分析

  5建设项目取水的影响分析

  5.1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5.2最小下泄流量及其合理性分析

  5.3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5.4对第三者的影响

  6建设项目退水的影响分析

  zhou317《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525-2011附录

  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

  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6.1退水系统及组成

  6.2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方式

  6.3退水处理方案

  6.4退水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6.5退水口(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7水资源保护措施

  7.1工程措施

  7.2非工程措施

  8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建议

  8.1补偿原则

  8.2补偿方案(措施)建议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1.1取用水的合理性9.1.2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9.1.3取退水的影响与补偿措施建议9.1.4水资源保护措施

  9.1.5取水和退水方案9.1.6取水的可行性

  9.2建议

  报告书附件

  附图

  1流域或区域水系图

  2建设项目位置图

  3水功能区划图

  4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图

  5梯级电站开发方案示意图或纵剖面图

  6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范围示意图

  7工程布置图

  8径流频率曲线图

  9建设项目取水供水线路示意图

  附表

  1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委托书和有关文件

  1水资源论证委托书2论证单位资质证书3有关批复文件

  318《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zhou

  SL525-2011附录

  A《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

  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附录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表B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综合说明表

  zhou

  319《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推荐访问: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 导则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