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课程标准8篇

时间:2023-07-31 14:0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3-6年级)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二、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这是《美术课程标准》也就是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一本书,我将它重要部分整理出

  来,大家先了解一下小学美术的要求与教学上的相关知识)1第一部分

  前

  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淡化了“人文性质”似乎降低了身价,其实是明确了身价)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3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6?1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4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明确“三个维度”让老师们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更明确、更方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将“材料”改为“媒材”,绝对的“与时俱进”。因为“媒材”包含了数码等“非物质”,而“材料”基本是“纯物质”)进行创作,表达(此处去掉了“自己”,因为是教育,需要了解他人,只有纯艺术才可以只“自己”)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5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句话基本上把美术材料放大到了“无限”,只要在生理心理上对孩子没有危害,啥都行,啥都可以尝试)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6各学习领域分别由内容标准、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内容标准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努力达成内容标准。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内容标准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

  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手段;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7“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

  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略

  第二学段(3,4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8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2(学习活动建议

  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明确写生和速写太好了,不过对速写应该广义地理解)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以“简易版画”代替“纸板印制”既宽泛又准确,说明了方法就增加了可操作性)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又是“12色”的同理)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强调了“形状”与“用途”,分清了“设计”与“工艺”,淡化了“制作”,取消了“装饰”)

  2(学习活动建议

  9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强调了“观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这句重要且具体,特别是“设计构想”很关键)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3(评价要点

  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哈哈,“12色”又出现了)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103(评价要点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和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11第三学段(5,6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12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

  2(学习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

  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

  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

  3(评价要点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132(学习活动建议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

  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4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略

  15

篇二: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二、内容标准

  第三学段(5—6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53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2.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一、基本概念题

  1、美术分绘画、雕塑、艺术美术、建筑四大主要门类。

  2、视觉感知是美术重要的形态特征,所以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3、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4、现代美术教学评价从静态评价教学转向动态的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5、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6、新课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8、案例在美术教学中的有用于自省;用于教研;用于教学的作用?

  9、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10、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1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就活动特征而言,前者更趋向于外化,后者更偏重于内化。

  13、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

  二、名词术语解释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三、辨别题:

  1、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

  要点:正确。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如毕家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

  2、绘画的种类很多,就中国画技法而言,就可分为: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

  要点:错误。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水墨画不属于。

  3、你认为教师备课的预案设计是“宜粗”些好,还是“宜细”些好?为什么?

  要点: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善教案的设计。

  4、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为主”?为什么?

  要点: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即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要恰当地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5、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特定问题中,需要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合作技能。他设计了以下五种评价方式,请你分析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为什么?

  要点:表现性评价必须至少具备⑴评价标准多重性⑵评价标准预定性⑶评价的主观性这三个特征时,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第五种是与教学目标要求的行为表现最接近,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

  6、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7、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8、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9、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10、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要点:片面。把教案视为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是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上的体现。在新课程中,当把教学视为教与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以及对话,教学的主体就不仅仅只是教师,教学就是两个主题之间的主体间的关系。一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课堂上就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意料不到的事件,甚至在不经意之间就超出了教师的控制。这是互动教学中非常正常的。这就必然导致教案不可能是不可更改的“铁案”,而是预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

  美术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的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低年级

  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3.帮助学生认识常用色和平面形。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表现和简单的工艺

  制作。4.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年级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高年级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低年级

  1.认识平面形和组合平面形,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简单表现。

  2.认识红、黄、蓝、绿、橙、紫等常用颜色,学习

  平涂等着色方法。

  3.以添画、写生画、记忆画、想像画等形式表现自已熟悉的生活。

  4.学习以简便的材料,运用撕、剪、折、染、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

  5.学习对称形纹样和不对称形纹样知识,并作练习。

  6.用平面材料贴画,从实物上拓印画面。

  7.学习运用揉、团、搓、捏、结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中年级

  1.欣赏与儿童生活接近的优秀美术作品。

  2.用线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写生练习。

  3.学习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用毛笔等工具作调色练习。

  4.通过记忆画和想像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

  5.制作简单的纸版画。

  6.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练习。

  7.选用简便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生活用品或模型。

  高年级

  1.欣赏儿童能够理解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2.认识立体物的透视现象。初步学习运用线条表现立体物。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

  4.了解色彩对比和冷暖的知识,进行色彩练习和表现。

  5.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6.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结构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7.进行重复、渐变的平面构成练习。

  8.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9.运用学过的美术表现方法为儿歌、故事或学生作文作插图。

  10.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四、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电脑美术、陶艺等内容。

  4.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

  5.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一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7.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8.在符合人纲规定教学要求和确保大纲规定知识点的前提下,允许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有不

  同的编排组织方式。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人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

  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某,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

  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

  活泼

  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

  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六、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美术专用教室,逐步增添美

  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挂图及幻灯、录像和多媒体,同时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

  七、美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教学评价主要

  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

  美术教学的评价要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重视其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造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篇三: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基本取向。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独特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遵循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美术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

  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美术活动,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强调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性,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为了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本《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本《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的教学更大的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标准》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标准》一方面应该规范各地的美术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适应各地不同的美术教学实际。因此,不同的地区,尤其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在尽量遵循本《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物质资源开展有特色和有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本课程的分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一学段︵1~2年级)

  ü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ü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外形与用途的关系;通过看看、摸摸、用用等方法感受用品的外形、材料和加工方法,尝试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体验想象与设计制作的乐趣。

  ü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感受。

  ü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第二学段(3~-4年级)

  ü初步认识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的愿望。

  ü尝试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的造型、色彩、媒材,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自己的设计构想,体验想象与设计制作的乐趣。

  ü欣赏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用口头或文字描述作品的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ü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社会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5~6年级)

  ü运用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ü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的造型、色彩、结构、媒材和肌理;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独立加工制作简单的手工制品,体验与认识其方法和过程;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ü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

  解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从题材、主题、造型、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

  ü结合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学段(7~9年级)

  ü有意图地运用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比例、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ü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创意方法和过程,建立设计的集合性、功能性和完整性的观念,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与能力,认识设计作品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产品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ü欣赏不同门类的经典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门类特征及表现形式,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结合初中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在此基础上,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学习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成就标准则提出检测内容标准达成度的要点。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美术课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体、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并能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中的创造原理和制作手段与方法。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设计的意义、特征与价值;逐步具有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进而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第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以及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关系,感受各种材料,合理使用工具和媒材,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认真观察、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形成用智慧与劳动服务于人生的意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口语、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产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兴趣,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中外美术的优秀成果。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作出评价,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第二,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习活动建议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外形与用途的关系;通过看看、摸摸、用用等方法感受用品的外形、材料和加工方法,尝试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体验想象与设计制作的乐趣。

  学习活动建议

  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外形、尺寸、材料、美感与用途。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品提供的服务与帮助。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观察身边的用品,敏锐感受事物外形与功能的关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品的外形与功能以及自己的感受。

  感受不同媒材的特性和差异。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制作活动。

  正确而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感受。

  学习活动建议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艺术,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通过观摩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学习活动建议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状、色彩感兴趣,并进行联想。

  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的愿望。

  学习活动建议

  用写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学习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以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用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纸版画创作。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含纸版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尝试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的造型、色彩、媒材,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自己的设计构想,体验想象与设计制作的乐趣。

  学习活动建议

  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功能的关系,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感受,提出改进的想法,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构想。

  根据用途,进行有尺寸要求的设计

  (如设计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体验想象与设计的乐趣。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加工,体验媒材的特性。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关注用品的造型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设计作品进行简单的艺术分析。

  初步认识设计的方法,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通过手工制作,认识用品外观形态与工艺形式。

  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正确而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用口头或文字描述作品的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学习活动建议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不同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特色。

  鼓励学生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尝试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或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识别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社会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学习活动建议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结合社会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社会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运用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变形、夸张、装饰等),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口语和短文的形式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的造型、色彩、结构、媒材和肌理;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独立加工制作简单的手工制品,体验与认识其方法和过程;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学习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

  从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可能的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练习。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等做视觉传达设计。

  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做设计练习

  运用不同材料和技法进行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简单的海报、请柬、相册等设计。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初步理解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有意识地运用设计的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制作。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运用设计知识分析经典设计作品,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安全、熟练地使用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从题材、主题、造型、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

  学习活动建议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代表性的画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代表性的雕塑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

  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认识。

  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习活动建议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口语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比例、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和结构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素描、中国画、色彩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刻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能。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创意方法和过程,建立设计的集合性、功能性和完整性的观念,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与能力,认识设计作品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产品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口语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价。

  学习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制作练习。

  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提倡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连续纹样做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网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照相、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地方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设计与其他美术门类的异同,初步了解设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

  初步具备对设计作品与工艺作品的鉴赏力,对功能卓越与造型新颖完美统一的设计作品反应敏锐。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进用品和环境的意识。

  运用基本的设计创意方法,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练习。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初步掌握看图制作的基本技能。

  安全而灵活地运用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不同门类的经典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门类特征及表现形式,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门类的经典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家,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判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分析和讨论,欣赏设计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艺术,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事件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判。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判等方法,欣赏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8位以上代表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初中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

  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海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表演。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审美的规律和美术学习的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等活动,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思维,形成创意和独立见解,并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和其他方式加以呈现和表达。

  4.引导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提升。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增强美术学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解读、构思、描绘和塑造等美术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

  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6.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同学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7.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要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视知觉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8.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美术教学中应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9.

  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10.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应努力体现《标准》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益,促进美术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推动美术课程持续发展。

  2.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既要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美术学习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应鼓励采用自评、互评或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式。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内容可以是: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说明;学生的系列作品,包括草图、成功的作品及不成功的作品;学生的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学生搜集的各种资料等。

  5.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美术教师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议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6.完善美术课程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创立体现美术学科特点、简便易行和有

  效的课程评价方式与方法,不断完善美术课程的评价体系。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建构科学的美术教材体系。编写美术教材,应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体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美术教科书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最主要的教材,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2.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美术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3.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教科书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发现问题,促进思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4.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必要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实际状况、地方资源和文化特点,达到易教、好学并具有特色的要求。

  6.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美术教材。出版部门要积极开发各种类型的美术教材,如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美术教师用书等。地方和学校也可以根据地方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编写地方和校本美术教材。

  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建议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为每一位学生配齐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至9年级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2.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各校应配齐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至少应配齐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应配备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

  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和社区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5.鼓励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的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美术教学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

  件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7.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公平,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

篇四: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二、内容标准

  第三学段(5—6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53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2.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一、基本概念题

  1、美术分绘画、雕塑、艺术美术、建筑四大主要门类。

  2、视觉感知是美术重要的形态特征,所以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3、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4、现代美术教学评价从静态评价教学转向动态的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5、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6、新课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8、案例在美术教学中的有用于自省;用于教研;用于教学的作用?

  9、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10、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1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就活动特征而言,前者更趋向于外化,后者更偏重于内化。

  13、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

  二、名词术语解释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三、辨别题:

  1、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

  要点:正确。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如毕家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

  2、绘画的种类很多,就中国画技法而言,就可分为: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

  要点:错误。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水墨画不属于。

  3、你认为教师备课的预案设计是“宜粗”些好,还是“宜细”些好?为什么?

  要点: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善教案的设计。

  4、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为主”?为什么?

  要点: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即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要恰当地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5、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特定问题中,需要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合作技能。他设计了以下五种评价方式,请你分析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为什么?

  要点:表现性评价必须至少具备⑴评价标准多重性⑵评价标准预定性⑶评价的主观性这三个特征时,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第五种是与教学目标要求的行为表现最接近,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

  6、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7、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8、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9、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10、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要点:片面。把教案视为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是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上的体现。在新课程中,当把教学视为教与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以及对话,教学的主体就不仅仅只是教师,教学就是两个主题之间的主体间的关系。一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课堂上就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意料不到的事件,甚至在不经意之间就超出了教师的控制。这是互动教学中非常正常的。这就必然导致教案不可能是不可更改的“铁案”,而是预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

  美术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的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低年级

  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3.帮助学生认识常用色和平面形。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表现和简单的工艺

  制作。4.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年级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高年级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低年级

  1.认识平面形和组合平面形,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简单表现。

  2.认识红、黄、蓝、绿、橙、紫等常用颜色,学习

  平涂等着色方法。

  3.以添画、写生画、记忆画、想像画等形式表现自已熟悉的生活。

  4.学习以简便的材料,运用撕、剪、折、染、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

  5.学习对称形纹样和不对称形纹样知识,并作练习。

  6.用平面材料贴画,从实物上拓印画面。

  7.学习运用揉、团、搓、捏、结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中年级

  1.欣赏与儿童生活接近的优秀美术作品。

  2.用线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写生练习。

  3.学习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用毛笔等工具作调色练习。

  4.通过记忆画和想像画,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

  5.制作简单的纸版画。

  6.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练习。

  7.选用简便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生活用品或模型。

  高年级

  1.欣赏儿童能够理解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2.认识立体物的透视现象。初步学习运用线条表现立体物。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

  4.了解色彩对比和冷暖的知识,进行色彩练习和表现。

  5.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6.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结构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7.进行重复、渐变的平面构成练习。

  8.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9.运用学过的美术表现方法为儿歌、故事或学生作文作插图。

  10.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四、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电脑美术、陶艺等内容。

  4.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

  5.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一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7.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8.在符合人纲规定教学要求和确保大纲规定知识点的前提下,允许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有不

  同的编排组织方式。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人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

  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某,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

  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

  活泼

  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

  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六、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美术专用教室,逐步增添美

  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挂图及幻灯、录像和多媒体,同时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

  七、美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教学评价主要

  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

  美术教学的评价要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体现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重视其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造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篇五: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程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现在的美术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现在的课程,每一册的内容都非常的丰富。除了绘画,还有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纸、挂历纸等的粘贴;废旧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纸等的雕塑……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比如《圆的世界》这一课,就可以用画、粘贴、捏橡皮泥等形式来表现圆形的物体。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多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创作出作品装饰自己、装饰教室。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教材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现在的美术课程,改变了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有“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话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述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而不是单一的绘画活动。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

  大家都知道,评价很重要,有时候有孩子可能会因为教师或家长、同学的某一次评价改变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从而影响其一生。所以,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不同个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鼓

  励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比如“你的色彩用的很精彩”“你能把这条鱼画得大一点就更好了”

  ……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

  小学美术教学目的包含双层次结构,即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与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

  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

  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是指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心理素质、美术鉴赏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的任务: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独特并重要的作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教育的概念,就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创造性原则(或眼脑手协调并用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

  1、遵循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

  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的启发式、循序渐进教学;

  3、传授美术“双基”和开发创造相结合;

  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

  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外教学相配合。

  三、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实物和直观教具,当堂示范绘制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是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比较法。

  3、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绘画、手工、泥塑等等。

  4、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欣赏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作品的审美特质;二是欣赏作品因不同的美术种类而各具的特殊美。情境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对美术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积极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如:播放音乐。朗诵诗文、布置室内环境、登台表演等。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发现法。

  四、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

  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欣赏式、练习式),活动教学(群众性的美术活动教学;小组美术活动教学;个人美术活动教学)。

  五、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客观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学疑难,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般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他人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标准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时效性。

  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

  1、思想品德:热爱美术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关系和热爱、尊重学生,有责任感;为人师表。

  智能结构:知识构成(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能力(独立备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课外教学与教学活动能力);富有艺术创造力,这是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最核心、最高层次。

篇六: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TheponywasrevisedinJanuary2021《美育》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课程编码:3279课程名称:美育

  课程类型:纯理论课(A类)

  课程属类:公共课

  课程学分:2参考课时:1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开课部门:建筑工程系

  适用专业(层次):(普专)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职业资格:

  制

  订:《美育》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负责人:

  批

  准

  人:

  姜义林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中外美术鉴赏基本理论知识。

  2.了解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理论知识。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敏锐觉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美术语音点;线;面;色;体去观察创造形象。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环境保护意识。

  3.具备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单元

  序号

  单元名称

  教学内容与要求

  学时

  实践考核项目与要求

  实践

  学时

  教学内容:

  了解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关于美术鉴赏

  了解美术鉴赏相关的概念造型艺术

  1读图时代的鉴赏了解造型艺术的分类及其范式

  特点

  和问题

  0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形式及作用

  造型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了解读图的三种类型

  读图的层次及结构模型

  要求:掌握基本的美术概念、以及审美艺术的特征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原始美术的概况

  中国原始美术赏析

  探华夏之源-中2国原始美术鉴赏

  寻铸鼎辉煌-夏商周美术鉴赏

  要求:结合美术造型,装饰、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中国美术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与鉴赏。

  夏商西周美术名作赏析

  了解夏商周美术概况

  03解帝国文明-秦教学内容:

  汉美术鉴赏

  了解秦汉美术概况

  数风流千古-魏晋南北朝美术鉴秦汉美术名作赏析

  了解魏晋南北朝美术概况

  赏

  魏晋南北朝美术名作鉴赏

  要求:结合美术造型,装饰、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中国美术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内容:

  了解隋唐美术概况

  阅天下盛观-隋唐美术鉴赏

  4隋唐美术名作赏析

  读旷世文风-五代、宋元美术鉴赏

  了解五代、宋元美术概况

  0宋元美术名作赏析

  要求:结合美术造型,装饰、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中国美术进行多元化的分

  析与鉴赏。

  教学内容:

  了解明清美术概况

  参禅思性灵-明清美术鉴赏

  5明清美术作品赏析

  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概况

  悟大美之旅-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赏

  中国近现代美术名作赏析

  要求:结合美术造型,装饰、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中国美术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与鉴赏。

  0行走文明历史的天空-世界文明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古国早期美术概古国早期美术鉴况

  6赏

  世界文明古国早期美术名在野蛮和黑暗中作赏析

  朝圣-欧洲中世纪美术鉴赏

  欧洲中世纪美术概况

  欧洲中世纪时期美术名作赏析

  要求:能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作品,体验并评述世界文明古国早期美术名作、欧洲中世纪时期美术名作。

  教学内容: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概况

  艺术巨匠辈出的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鉴7赏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美术巴洛克、洛可可与学院派-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美术鉴赏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美术名作赏析

  概况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名作赏析

  0要求:能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作品,体验并

  评述世界文明古国早期美术名作、欧洲中世纪时期美术名作。

  教学内容:

  十九世纪西方美术概况

  在变革中沉浮的艺术思潮-十九世纪西方美术鉴

  十九世纪西方美术名作赏析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概赏

  8异彩纷呈的西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名现代美术流派-作赏析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术鉴赏

  要求:能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作品,体验并评述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术。

  况

  09总结(结课)

  交论文

  小计

  1六、教师任职要求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教学能力要求

  专业能力要求

  专业能力要求

  主讲教师在教学过具有专业的艺术知识、充实的美术相关知识、理论、丰富的教学经验。精力充沛、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到整个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兼职教师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五年以上本课程所属领域行业企业从业经验,熟悉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教学规律办事,并能灵经验,善于教学,能够从理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论到技法,从专业技术到该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专业从业规范、职业礼仪等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准多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确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指导。

  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程中,治学严谨,能够切实、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按

  校所学知识基本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并且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承担一些企业项目的开发,为社会服务。

  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一)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资源要求:教材、PPT课件、网络资源等

  八、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用

  (1)在行业专职教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考核要求,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核心、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通过以工作任务来设置活动,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做中学”。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或理解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其中。

  (二)教学建议

  (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选用针对性的活动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

  (1)结合课堂训练、实地参观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2)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及职业综合基础技能。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注重开发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工作情景,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编写建议

  建议教师编写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符合本课程定位,理论用实践并重。教材基本体现出本课程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以及前瞻性。

  2.教材选用建议

  书名:《美术鉴赏》

  张燕丽

  于福艳

  张凯编着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1次印刷

  (四)学生学习资源建议

  参考资料:

  《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编:邵大缄

  教材性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网络资源:

  中国雕塑网中国美术网(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九、附录

  (一)术语解释

  青铜器bronzevessels;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

  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白瓷ceramicwhiteware;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扎染bandhnu;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民间美术FolkArt;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二)专业英语单词

  Potteryandporcelain陶瓷

  Batik蜡染

  Bandhnu扎染

  Ceramicwhiteware白瓷

  Bronzevessels青铜器

  Thelostwaxmethod失蜡法

  Cast-onoutwell铸造

  Lacquerware漆器

  Glaze琉璃

  Jinyincuo金银错

篇七: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毕节十二小美术课程标准

  培训讲稿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51

  第一讲

  前言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5.14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

  2

  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课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3

  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

  4

  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制定了四个教学策略:“造型·表现”策略、“设计·应用”策略、“欣赏·评述”策略和“综合·探索”策略。“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5

  它可以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传达视觉感受和思想。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对或者不对,只有好或者更好、美或者更美。发展独创思维是其重要特征。“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较其它美术学习领域更加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结构。“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学科不仅仅要反映和传递人类文化信息,还必须密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将美术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和结合,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创造活动。

  一、造型·表现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1.适量欣赏大师作品及师生作品。

  2.感受和品评作品的内涵、情感及意境。

  3.给学生一个想创作的理由——激起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6

  1.通过户外采风、注意观察、搜集素材、展开想象以及必要时教师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主题。

  2.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体验造型乐趣。

  3.运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段,探索与众不同的创作方法。

  (三)、展示

  交流

  评价

  (四)、反思

  拓展

  再创新

  二、设计.应用

  1.欣赏感受。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根据已有经验,认识感受材料特性,欣赏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中导入课题。

  2.创作实践。根据学生准备等实际情况,合理作示范,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是平等参与者中的首席。

  3.展示评价作品。倡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多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每个人对自己和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4.拓展延伸: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1.创设氛围,激活课堂: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7

  激活学生探究欲。

  2.对话交流,质疑解疑: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

  3.展示收获,评价整合: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1.方案设计。2.资料搜集。3.探索尝试。4.展示交流

  。5.评价定位

  。6.拓展升华他的作品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7.拓展延伸。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想象空间,提升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三、欣赏.评述

  1.创设氛围,激活课堂:

  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

  2.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8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元对话交流活动,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活跃思维、丰富情感。

  3.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小组成员以语言叙述、书面表达、作品再创造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评他评师评方式领略成功与不足,并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联系多学科知识、当地文化资源、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

  1.方案设计。2.资料搜集。3.探索尝试。4.展示交流。5.评价定位。6.拓展升华。

  9

  第二讲

  课程目标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5.21一、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0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

  11

  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为完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次课改是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进行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调整了课程结构,更新了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课程培养目标也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进行了调整。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

  12

  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见图表一)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之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13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1-2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比较。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

  14

  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

  15

  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16

  第三讲

  课程内容——说明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5.28一、内容说明

  二、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

  17

  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18

  培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

  19

  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新课程倡导以人

  20

  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学的改革是非常

  21

  必要的。

  【一】树立新的理念。“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22

  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23

  第四讲

  课程内容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6.4第一学段(1一2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设。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24

  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逢。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造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通过晨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进。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3.评价要点。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阻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25

  2.学习活动建议。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扬。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搞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一4年级)(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2.学习活动建设。用写生(音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26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学习活动建义。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甩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3.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根据物品的用选,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击,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

  的习惯。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2.学习活动建设。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皱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认识公

  27

  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3.评价要点。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期域

  1.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捕,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谜。在活动前做好

  28

  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造型一裹现”学习领域

  1.目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拌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面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差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

  29

  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的设计。

  3.评价要点。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祛和应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学习活动建议。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面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

  30

  品。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缩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3.评价要点。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课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

  31

  行整理和分析。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

  32

  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练习。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33

  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

  2.学习活动建议。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

  34

  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一)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

  35

  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有这样一节小学美术课,《用瓜果蔬菜制人和小动物》。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凭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制作一个小动物,材料不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都完成了这一课外的作业。上课时,教师首先选了几件学生制作得有特色的小动物给予表扬,并普遍给其他完成作业的同学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对各种动物的外形、动态、色彩、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制作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要求学生将它们拆散,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研究:一是这些动物的每一个部件是采用那些手段做成的?

  36

  二是小动物是如何组装完成的?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观察、探究兴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有了三个发现:一是采用了洋葱、胡萝卜、白萝卜、捧瓜、茄子、苹果……等瓜果蔬菜为制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挖、削、割、刻和接的制作手法;三是用了牙签、火柴棍、大头针等衔接材料。有了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这堂课讲得少,既没有去讲制作步骤、方法,也没有进行示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兴趣昂然,制作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及生动有趣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更可喜的是,这堂课还产生了相当好的持续效果,后来学生在课后还制作了不少作品,这位老师还为学生组织了一个小型展览。

  (二)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另一个特征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新课程理念与创新》一书中摘引了一段小学生中流传的儿歌,它充分表

  现了学生“我能学”的自信心:

  《我

  能

  行》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37

  今天看不行,争取明天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

  互相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儿童在1-2岁时,就产生了一种自己的独立行为,如:大人给他洗澡,他却要自己边玩水,边洗澡;大人要扶着他走路,他硬要自己走,而且根本不怕跌跤;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几十年前,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漫画上一位辛辛苦苦的工艺匠人,正“精心”地用一个模子不停地制作一

  38

  个个完全一样的鸡的工艺品,这幅漫画对旧的教育作了一个绝妙的讽刺。

  (三)现代学习方式的第三个特征是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就拿学习中的“记忆”来说,有些学生在记忆时是琅琅有声地诵读;而另一些学生则是默默地背诵,有些学生却喜欢两人在一起一问一答,有些则干脆写一遍。这些都是个性学习的表现。

  有一节优质课,课题是《瓶花剪贴》,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彩色纸剪贴一幅插在瓶子里的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给学生以自我展示其独特个性的机会,如:自己设计花瓶的形状,自己选择喜欢的花和颜色,也不着意去强调构图。在作业时,教师巡视发现一位后排的同学动作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已将作业完成,但瓶花却都集中在纸面的下半部分,上面是显得很空,因此,教师让同学们停下来,动动脑筋,帮助这位同学提出修改方案。发言的同学很积极;有的说可以在画面的上半部补贴花;有些说干脆是把上面部分的白纸裁掉;还有一位同学说最好另外贴一张。教师和同学虽然热心,却忘记了这位同学学习的“自主性”。

  39

  后来这位同学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在瓶花上面空白的部分,补贴了两只彩蝶。其实这就是这位同学在自主的情况下的创新。他既解决了构图的问题,还由室内空间延伸到了室外空间,使作业显得更加生动。可惜这幅作业直到下课也没有被教师发现。

  (四)体验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特征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我曾经看过一节美术录像课,是由贵阳市南明实验小学的赵宏教师执教的,课题是五年级的《神奇的溶洞世界》,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让学生进入体验性的学习,因此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学生与教师课前动手搜集溶洞照片,在课堂上自己布置一个小型的溶洞图片展览,并分组参观,教师还通过放录像,将学生带入了亚洲第一溶洞贵州的“织金洞”,接着教师启发学生用语言描述在洞中看到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帽的形状和色彩,进而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耳听的同时,闭目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溶洞天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经历了眼看、耳听、口述、心想、手做的亲身体验过程,虽然教师花在技法和构图上的指导

  40

  时间很少,却产生了很好的作业效果。

  学生合作作业(分组或全班)后的成果分享,也是心灵体验的一种好的形式。一位美国小学低年级的教师,上一节《画肖像》的美术课,他没有要求学生带任何绘画工具,教师自己带了一大张白纸和一盒彩笔。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句话是问同学们“想不想给班上的一位小朋友画一张像”,大家齐声回答:“愿意!”教师随即又问:“班上那一个同学的样子最突出,最有特点?”同学们互相张望了半天,最后眼神全都集中在一位前排的小同学身上。这位同学卷卷的头发,脸呈三角形,红朴朴的面颊,中间有些雀斑。教师接着说:“XX小朋友,大家都很喜欢你,你能为大家做模特,让大家画一张像吗?”这位小朋友开始有些腼腆,后来慢慢地走了出来。教师先将纸铺在地上,叫这位小朋友在纸上躺下,请一位小朋友顺着这位小朋友身体的周围,画出轮廊,然后,教师将这张有简单外形轮廊的纸贴在墙上,同学们一下子哄笑起来。教师接着说:“每个小朋友都请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的模特,看看他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每人上去画几笔,看谁画得好?”这时,有的学生摸摸模特的卷发,有的指指他脸上的雀斑,先先后后地开始在纸面上描绘,不一会儿,这张有外轮廊的像开始“一塌糊涂”了,有曲线、有直线、有红色、有绿色……,当这张集体合作的肖像完成时,确实是“一塌糊涂”,但奇怪的是非常像这位小

  41

  同学的样子,老师非常高兴,表扬了大家,每一个小朋友都乐呵呵的,分享着合作的成果,幼小的心灵得到了一种感悟。

  (五)现代教学中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问题性

  问题性学习方式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问。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吸收入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美术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有现成的知识,但也有大量必须探索的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综合、探索,都包含了问题性:造型应该如何去表现?设计中的创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欣赏中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认识,综合中的“探索”本身也就是问题的探究。

  一位美国的小学美术教师在上《欣赏梵高的作品》一课时没有介绍梵高的生平,他的代表作和风格,因为这些基本上已是定论的知识。教师在堂上提出了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画中的笔触

  42

  一条一条的象什么?这些笔触中各种方向的规律变化使你产生怎样的感觉?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试着描绘一组静物或风景。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因此讨论热烈,试画效果也不错。至于前面谈到有关梵高的定论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网上去查阅一下就行了。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43

  第五讲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主讲人

  张道洪

  2019.6.11一、教学建议。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

  44

  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

  45

  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

  46

  价方法。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适时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美术学习的评价。三、构建新型的美术学科评价观念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评价就是要量化,评价就是要看成果。其实,评价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你上街去买东西,如果这种商品价格不贵,质量又好,你会觉得这商品价廉物美。评价美术作品时,不单看作品物体画得象不象,构图好不好,而是多方面的看待美术作品中学生是如何构思、如何创造的。教育评价的本质其实是对教育的过程、行为及结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教育效果需要整体综合评价,象我们现在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这些活动,都设立了综合素质的评分,这表明越来越注重歌手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素养。看美国教师的评价制度,它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情况及绩效的评价,又包括对课外教学辅导工作和个人言行举止、态度的评价。在英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手段,它十分重视自我评价与评价会谈这些形式的结合,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前我国正进行新课程的改革,课程评价也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论、方法、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一】传统评价与现行评价的对比。传统的评价有它的利弊

  47

  之处,首先它是以学生为单一的对象,只是在对学生学习后,用考试方法得出成绩,然后,进行评价,以至于把其它综合素质也混合一体进行评价,某位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感觉上他是一个好学生,那么他在其它方面也“应该都行”,这是评价中的感性偏差,可称为“感性评价”,较容易走进这个误区。其次,在评价活动中,评价以专家说的为主,盲目追求“专家门诊”,一位教学专家和几名教学人员到一所学校听美术课,课后,学校领导请这位专家和其他教学人员谈谈对这节课的评价,专家先说了12个字:“教学目的达到,过程安排合理”,紧接着一位教学人员补充了6个字:“提问合理得当”,这时又有一名教学人员又补充了6个字:“学生作品丰富”,象这样一些随大流的评价方式,我们还是少采纳为好,学生回答问题都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专家、评价人员更应拿出独特的见解,对教师、学生进行良好的良性发展的指导。

  传统教学评价也有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引用的地方,比如说: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具体说,就是在一组评估对象内部进行相比较,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有它的不同情况。每年的高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每个省的取分线根据自己考生的情况而定,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取分线较高,贵州省的取分线较低,这就是相对而言,对全国的学生进行相对评价,我们的专家、教研员到较偏远的村小学去评课,那评价的尺度就要根据当地条件来

  48

  确认,不能以发达地区学校的标准来要求。绝对评价是根据情况,制定统一的标尺,还是以每年的高考为例,为了对学生有一个衡量尺度,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考试试题,试题就是对学生的一个绝对评价、传统评价还有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等,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选拔。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改革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是当今教育教学评价理念、方法、手段的一个重要转变。就象我们看世界杯足球赛一样,不仅进球要精彩,比赛的过程也一定要有观赏性。现今评价特点是重视学生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怎样学会做人,学会认识,以及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优点,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评价,素质教育的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还要把评价多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便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份,美术课是专业性较强的课,它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美术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调动能力,当前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由原来的“注重成果”转变成“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中是否师生共同参与协作学习,49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同伴的合作行为表现,学生的讨论过程等等。原来的美术教学课堂由导入——观察——板书——教师示范——作业——展示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最后看作品是否精致美观,而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可谓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到室外,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有一堂手工课,他的新旧教法的对比,课题为“纸造型——房子”,课改前,教师用提问方式导入,然后板书、示范,最后学生的作品大部份都是相同的造型,在形的变化创意上有所欠缺。课改后,教师再次上了这个课题,这位教师开始就用电教设施导入课题,让学生欣赏建筑,再让学生讨论制作的方法,教师在这个时候就用提问法等形式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更多的制作方法和设计的构思,作业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完成制作,学生最后把制作好的房子组成一个个小区。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设计和运用多种方法制作房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这样的过程,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等等,教师在教学中担任了什么角色,随堂机智、应变能力等等。

  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角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教师的评价,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最基

  50

篇八: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美育

  【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

  前言

  1.1课程性质

  《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

  《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

  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1、美学在西方

  2、美学在中国

  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美学的含义

  1、美学的性质

  2、美学的对象

  3、美学的定义

  4、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

  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2、美的含义

  3、美的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

  第三章美感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1、美感与快感

  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3、美感的含义

  4、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1、美感中的直觉

  2、美感中的情感

  3、美感中的想象

  4、美感中的理解

  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2、审美体验的过程

  3、审美体验与艺术

  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1、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2、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3、美育的含义

  4、美育的特征

  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1、当前中国的美育问题

  2、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3、美育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中的功能

  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1、美育的层面

  2、美育的方法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形式美的含义,认识形式美的普遍基础,掌握形式美的要素和规律;理解形式美产生和演变的规律,认识人类实践在形式美产生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形式美在美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形式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1、形式与形式美

  2、形式美的普遍基础

  3、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

  1、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2、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3、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4、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1、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2、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3、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艺术分类的多种标准,认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功能及实施美育的途径;领悟艺术

  的人文精神与信念指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的门类

  1、艺术分类的历史

  2、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

  3、艺术分类的相对性

  4、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

  第二节造型艺术与美育

  1、造型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3、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三节表演艺术与美育

  1、表演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3、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四节语言艺术与美育

  1、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3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五节综合艺术与美育

  1、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2、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3、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4、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途径

  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审美文化的含义,掌握审美文化形态的变动特点;了解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认识

  中国古典性文化、中国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理解各种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的关系;理解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审美功能,以及实施美育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美文化及其形态

  1、审美文化的含义

  2、审美文化形态

  第二节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

  1、古典性文化与美育

  2、现代性文化与美育

  3、外来文化与美育

  第三节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与美育

  1、高雅文化与美育

  2、大众文化与美育

  3、民间文化与美育

  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认识青少年的发展特征,了解其发展过程的特殊问题,理解美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掌握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了解青少年美育的原则和方法,认识美育的功能,了解青少年美育的途径;掌握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

  1、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3、青少年美育的特殊课题

  第二节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

  1、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2、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第三节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1、青春形象的塑造

  2、想象力的激发

  3、理性能力的培养

  4、价值取向的引导

  5、健康人格的生成

  第四节青少年美育途径

  1、体验自然

  2、欣赏艺术

  3、品味传统

  4、师法英雄

  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教学活动的多因素相互作用,把握教师角色的意

  义;理解教学艺术概念的内涵和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把握教学过程的美育特点,理解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角色、教学艺术与美育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美育

  2、教师的课程教学艺术与美育

  3、教学活动的整体美学因素与美育

  第二节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与美育途径

  1、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

  2、教师自我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收放、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财务会计软件各功能模块为主线,结合职业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应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上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各操作模块应设计相应的实验材料,每项实验都应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准备、实验资料、实验要求、操作指导的内容展开。

  4.2教学组织

  (1)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阶段性目标教学,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注重“教”与“学”互动,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教学方法。(3)组织教学的场地最理想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室。

  4.3教学评价

  (1)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模拟实训、阶段笔试测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综合评价。

  (2)强调在实训操作中掌握必备的保险业务操作知识,避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全面保险业务流程及操作等技能。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中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价时给予加分。

  4.4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2)电子书籍、期刊,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

  (3)校外实践单位—保险公司

推荐访问:小学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 课程标准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