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研讨交流材料【五篇】

时间:2023-08-12 11:1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研讨交流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研讨交流材料【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5篇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境界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第二次飞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同时,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再认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起点。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我们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端正了思想路线。

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曾经存在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国情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强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对时代特征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囿于战争与革命的矛盾循环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中看到了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结论,强调我们应顺应时代主题,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新的理论主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后,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部内容之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索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新的实践源泉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本质是创新,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推进的创新型实践,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直接的、鲜活的思想资料和经验材料,而且对理论创新不断提出现实的需要和课题,成为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新时期的实践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它不承认任何模式的绝对性,尊重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而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多种多样的思想养料和实践经验。

新时期的实践强调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它具有极其鲜明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正确分析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的成败得失、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这样的实践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命力。

新时期的实践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实践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实践的效果。而实践创新的不断发展,又对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检验、补充、修正和完善,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既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启了广阔空间。在实践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之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自《人民日报》12月9日 周振国 王菲/文)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启示

邹谨;张丽红

【期刊名称】《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0)003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给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史性飞跃;启示

【作者】邹谨;张丽红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实事求是的两座里程碑——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逻辑联系 [J], 许雁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与中国的"跨越"问题 [J], 汤涛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J], 梁亚敏

4.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J], 刘福军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哲学思考 [J], 汪青松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刘昀献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三是使中国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

【作者】刘昀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J], 韩焕霞

2.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德宏州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做法 [J], 和跃宁; 罗琼芳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J], 侯惠勤; 辛向阳

4.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J],

5.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C],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探讨
林晓燕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
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扬弃;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3-0011-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33-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时代特点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有着相通之处,中国的志士仁人对这一理想进行了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孔子较早地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理想国模式,即所有人都按照礼制的规定各处其位,各行其是,全社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礼记·礼运篇》集中地描述了以“天下为公”为总原则的“大同”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上是相通的。可以说,共产主义学说是由早期共产党人通过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心理中“大同”社会理想作为桥梁来推进其传播的。
(2)传统“整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主张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通过集体来满足个人正当利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思想是其核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显示了整体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这种集体主义思想虽然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整体主义”思想不同,但两者有相通之处。“集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都强调以“集体”为本位。在中国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服从家族、家族服从国家的行为习惯以及以国家天下利益为重的美德,都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基础。
(3)“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189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哲学思维
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2]P4

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有相融相通之处。战国时期形成的水、火、木、金、土“五行说”、宋明理学等都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同时,中国辨证思维古已有之。中国先哲从观察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的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如“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统一”等辩证法思想。《易经》用阴阳两种符号的不同组合来预测社会治乱、人生祸福,具有“对立统一”观点的萌芽。《老子》中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万物本原的“道”运动的源泉。宋明时期的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一物两体”、“无事不相反相成”的观点,朱熹用“一分为二”来表述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着对立双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进一步把“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统一起来表述矛盾等。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融相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思维契机。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设思想内容融合点。(1)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马克
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说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林晓燕(1984-,女,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具相似性。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战国初期,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荀子则进一步把民与君的关系形象地概括为水与舟的关系,指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民众在历史上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做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4]601毛泽东本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最重视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典范,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5]139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对人民群众的看法上有着共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的传统较少。”[6]332传统的宗族崇拜导致了封建家长制,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信仰权威、服从尊长的盲从心理和因循守旧的心态。同时,宗法观念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传统文化强调外在的道德权威,忽视了个体的道德权利和自主性,重权威而轻民主,重秩序和谐而轻进取精神,这和“以德治国”的真正精神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实质不相符。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则要培育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长期影响,“法律虚无主义”、“人治现象”等屡见不鲜。在法律虚无主义和人治现象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宗法性因素对于我们新时代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4.非理性因素导致轻视自然科学、缺乏科学精神的现象
严重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常常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吸收。首先,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科学技术当作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认为小人能之,君子是不屑去做的。由于封建统治者轻视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价值,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内驱力。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重直觉、重经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内容带有迷信色彩,这些反科学的因素不利于我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然科学知识有限,缺乏成功吸收自然科学成果的必要素养。虽然主观上可能很重视自然科学,但本身所学知识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对现代自然科学理解非常困难。也由于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性,要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进行十分成功地概括和总结,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也不可能。[7]335-338第三,共产主义运动中用革命来统领自然科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现实斗争需要,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中得到最多的是阶级斗争等社会革命理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理论界开展批判德波林学派斗争,斯大林给自然科学加上阶级属性,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几乎全盘接受,阻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最新科学成果的吸收。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错误,都与此有关。因此,对科学的忽视阻碍了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从文化传播学角度看,某种外来文化的传播,从来不可能是全面移植,而必须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才可能在本民族的土地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文化契合、文化融合与文化重建的过程,既要使马克思主义面对中国的文化背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又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向西方的文化体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
1.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带来小农意识与封建思想。小农经
济文化心态是封建主义文化的心理基础。我国以宗法式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有很漫长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深深地积淀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常与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思想联系在一起。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带来的小农意识与封建传统思想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否认从时代高度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角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验主义者则否认从时代高度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仅从经验出发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小农经济的文化心态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2.政治本位意识导致官僚主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儒、
道、释相融合的哲学,其中政治本位主义精神很突出,具体体现为官本位意识和由其产生的官僚主义。在封建社会,管理国家都靠大大小小的官,广大人民无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官位是衡量一个人地位高低的尺度。这种官本位的观念对我国的政风民风都有很深的不利影响。当前,官本位意识在现实中就是表现为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只对自己或亲属或小团体负责。官本位意识的残余表现主要是官本位和官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长官意志决定论、官僚主义作风、朋党意识等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权威主义政治致使传统国民对政治有着高度关注和过分敏感,视政治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3.宗法性因素阻碍民主意识的发展。国民在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过程中缺乏民主法制意识,根源于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宗法等级意识、人治主义。传统的宗法观念主要表现为等级观念,强调亲亲有序、尊贤有等,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家庭等级制。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基本立场和方法。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
12
201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义的
13

第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心得体会交流研讨发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领导人民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彰显其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一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好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了我们党的早期组织,探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问题,为建党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百年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一,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自觉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求真理的艰辛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科学的行动指南,是引领我们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方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思想要义与时代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世界、指导实践,这是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党员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从中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在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就出版发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调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研读了《反杜林论》《谈谈辩证法问题》等经典著作,并定期组织哲学座谈会。自马列学院编译部成立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逐渐进入规范化、系统化阶段。
可以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一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强调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并形成了一套健全有效的学习制度。
第二,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实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关键的是形成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这就要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坚持用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


题,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发展的,我们党的历史观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百年来,我们党准确识别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断增强历史自觉与辩证思维能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处理实际工作所需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力,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这与我们党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根本方法是分不开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我们党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回答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密相连,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得到充分检验。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自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彰显了发展的活力与进步的力量。



党的*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形成了*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党在时代制高点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展现了思想的力量。
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认识和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揭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与光辉成就,阐述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解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展望中华民族光明宏大的未来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并非无视历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而是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辩证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研究避免重蹈覆辙的办法。
以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认识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在时代条件下理解历史事实、研究在历史长河和时代大潮中


呈现的规律,避免用片面的、主观的、零散的方式分析历史细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把握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树立正确党史观,秉持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善于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提出因应时代变化的战略策略。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要以唯物史观把握历史经验和历史趋势,理解历史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等诸多范畴,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党史学习中获得深刻的启迪,*,继续前进。
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百年来,我们党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汇聚历史合力开创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唯物史观看待百年党史,就要深刻认识到,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