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3-07-03 13:1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篇二: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P4~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了解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

  重点:制作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认识光学显微镜。

  重难点

  难点: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

  准备

  流程

  为学生准备:凸透镜、纸筒、头发、细沙、剪刀、透明胶、尺子。

  教师准备:凸透镜、纸筒、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学提示:图片展示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凸度越大,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但是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活动: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并尝试使用桌上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预设:将两个凸透镜叠起来、相隔一定的距离,观察物体。)3.小结:同学们基本都赞成将两个凸透镜叠加起来观察,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并且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和验证得到的结论,有理有据,很棒!

  4.揭题:但是同学们对于实验步骤的叙述太简单了,究竟先移动哪个凸透镜?叠加时两个凸透镜的位置是怎样的?怎样摆放放大倍数最大?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有仔细地考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操作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板书:怎样放得更大)二次备课

  聚焦

  【设计意图】课前利用旧知导入,使学生获得熟悉感,在开展较为复杂的聚焦

  探究活动时更易打开思路。由于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成熟,往往只能提取最重要的思路,在交流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步骤不够具体、完善,还

  有待认真、积极地探索。

  探索一: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与使用

  1.提问:要使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叠加时应该怎样放置?(预设:相互平行。)两个凸透镜间的距离对图像有影响吗?(预设:有影响,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是如何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的?

  小组1:我们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将第二个凸透镜平行放置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上下调整第二个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图像最大且清晰。

  主持人:在使用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组1:利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不方便。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把实探索

  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与研中测得的数据。

  讨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疑问或者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认识光学显微镜

  1.过渡:通过刚才的尝试,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由于器材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好这个实验,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器材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学校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

  2.出示:出示光学显微镜(实物)。

  3.播放:播放并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光学显微镜的视频,初步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完成活动帮助卡。

  5.提问:光学显微镜是更加精密的放大仪器,与我们自己做的简易显微镜有哪些相近之处?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预设: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和物镜。)6.小结:我们的组合凸透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1.拓展:展示书上拓展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拓展”资料,拓展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与小结

  2.小结: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1.2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

  →

  简易显微镜

  →

  光学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

  板书

  设计

  本课主要包含“制作简易显微镜”和“认识光学显微镜”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密切配合。距离测量的误差、制作纸筒的误差、仪器的限制等造成观察效果不佳,可以结合视频讲解。在认识光学显微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把观察、辨识学校实验室用的光学显微镜的各部分与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应起来,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简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成成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如图),并与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对比。

  1.请帮助成成完善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两个____________、一个纸筒、胶带。

  制作步骤: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②取一个凸透镜放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

  ③上下移动下方的凸透镜

  ④将一个凸透镜放在上方

  ⑤使两个凸透镜相互平行

  ⑥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图像,测量凸透镜间的距离

  3.如右图,由上到下填写显微镜各个结构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载物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调节旋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1.凸透镜(放大镜)

  ④②⑤③⑥①

  3.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放置被观察物体

  调节光线

  调节物镜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教学

  反思

  课后

  作业

  一、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选择题

  1.洗衣机就是一个电能转换器,它能把电能转换成()能。

  A.光B.热C.动

  【答案】

  C

  【解析】【解答】洗衣机就是家用电器,家用电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故答案为:C

  【分析】用电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以下能源中有一种和其他能源不同,它是()。

  A.潮汐B.天然气C.石油

  【答案】

  A

  【解析】【解答】A、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资源,符合题意。

  B、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C、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可再生资源指的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指的是经过人类开发利用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3.将通电的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会发现磁针偏转了。

  (1)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奥斯特

  C.爱因斯坦

  (2)实验中,当导线中的电流被切断后,磁针会()。

  A.指向南北

  B.保持偏转

  C.旋转不停

  (3)这个实验现象说明,通电的导线()。

  A.能使灯泡发光

  B.能使物体运动

  C.会产生磁性

  【答案】

  (1)B

  (2)A

  (3)C

  【解析】【解答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能够吸引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切断后,导体的磁性消失,指南针会指向南北方向。

  【分析】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电流消失,磁性也跟着消失。

  4.激光可以像电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

  A.具有能量B.很硬C.锋利

  【答案】

  A

  【解析】【解答】激光可以切割材料、能够具有能量进行动作。

  【分析】激光是电能转化为动能的装置。

  5.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用手摇发电机是()。

  A.热能转化成电能

  B.电能转化成热能

  C.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答案】

  C

  【解析】【解答】手摇发电机是机械能转化为照亮道路电能装置。

  【分析】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6.选择题。

  (1)小电动机内的转子实际上是()。

  A.铁块

  B.磁铁

  C.电磁铁

  (2)电动机输出的动力大小和()无关。

  A.转子的转动速度

  B.转子的转动方向

  C.输入的电流大小

  (3)()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A.换向器

  B.电刷

  C.铁芯

  (4)一个小电动机上一般有()个转子。

  A.1B.2C.3(5)下列电器中没有用到电动机的是()。

  A.

  B.

  C.

  【答案】

  (1)C

  (2)B

  (3)A

  (4)A

  (5)B

  【解析】【解答】电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电磁铁。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一个小电动机上一般有1个转子。

  【分析】明白电动机实质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电磁铁。

  7.选择题。

  (1)在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应该只改变(),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不变。

  A.线圈圈数

  B.电池节数

  C.铁芯长短

  (2)在交流小组的研究计划时,我们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A.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帮助其他小组把计划制订得更好

  B.做自己的实验,不要理会别人

  C.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3)下列方法中,不能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是()。

  A.增加电池数量

  B.增加线圈圈数

  C.增加导线长度

  (4)在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长短是否有关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不变。

  A.线圈圈数

  B.铁芯长短

  C.铁芯粗细

  【答案】

  (1)B

  (2)B

  (3)C

  (4)B

  【解析】【解答】选择谁作为变量进行观察,就选择其他的条件不变,改变变量来进行实验。增大导线的长度无法增大磁力。

  【分析】选择谁作为实验进行观察,就让谁变化,其他的条件不改变。

  8.手电筒使用时输出的能量形式是()。

  A.电能B.光能C.机械能

  【答案】

  B

  【解析】【解答】手电筒使用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所以输出的能量形式是光能。

  【分析】本题考查能量转化。

  9.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将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向线圈的中心靠近时,指针偏转的角度()。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2)下列情况中,不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是()。

  A.用电池靠近指南针

  B.用磁铁靠近指南针

  C.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

  (3)小明在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指针偏转”的实验时,发现指南针的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原因可能是()。

  A.小灯泡与导线接触不良

  B.小灯泡被短路

  C.指南针离导线太近了

  (4)在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指针偏转”的实验时,如果发现导线过热,()。

  A.我们应该立即断开电路

  B.我们不必惊慌,这是正常现象

  C.我们应在导线上浇些凉水来降温

  (5)一根长直导线在靠近一个原来静止的小磁针的过程中,()。

  A.如果小磁针发生转动,导线一定有电流通过

  B.如果小磁针发生转动,导线不一定有电流通过

  C.如果小磁针不动,导线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6)在做通电导线产生磁性的实验中,()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A.在电路中连接小灯泡

  B.使电路短路

  【答案】

  (1)A

  (2)A

  (3)A

  (4)A

  (5)A

  (6)B

  【解析】【解答】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如果导体电流过大则会发热,应立即断开电路。如果实验中指针没有发生偏转,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接触不良。

  【分析】牢记电流的磁效应的影响因素,电流越大,指针的偏转角度就越大。

  10.电磁铁的制作与研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可以作为电磁铁的铁芯的材料是()。

  A.粗铁丝

  B.粗铜丝

  C.铝块

  (2)试验中,大头针的作用是()。

  A.导电

  B.测试磁力

  C.检测电流方向

  (3)可以代替大头针的材料是()。

  A.垫圈

  B.回形针

  C.纸屑

  (4)在做“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是否有关”的实验时,实验中应改变的是()。

  A.线圈缠绕的方向

  B.所用电池的节数

  C.电池的连接方法

  (5)在实验中,发现调换电池的正负极,可以()

  A.增强电磁铁的磁性

  B.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C.增强电流强度

  (6)下列方法能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是()

  A.增加缠绕铁钉上的导线圈数

  B.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

  C.改变导线的缠绕方向

  【答案】

  (1)A

  (2)B

  (3)B

  (4)A

  (5)B

  (6)A

  【解析】【解答】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增加线圈数量和电流的强度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在实验中,大头针的作用是测试磁力。大头针也可以用回形针代替,吸引大头针或者铁钉的数量越多说明磁力越强。要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是否有关”的问题,应该采用对比实验法,其他量相同,需要改变的是线圈缠绕的方向;在实验时,如果正负极调转了,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根据电磁铁与线圈的数量的关系,可知增加缠绕铁钉上导线的圈数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分析】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的数量以及电流的强度有关,增加线圈的数目,可以使电磁铁的磁力增大,增加电流的强度,也可以使电磁铁的磁力增强。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B.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相互转化

  C.能量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是不守恒的【答案】

  C

  【解析】【解答】能量和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守恒的,不同形式之间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C

  【分析】能量在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时,数量是守恒的。

  12.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则电磁铁的()。

  A.磁力会发生改变

  B.南北极会发生改变

  C.耗电量会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解答】电磁铁的磁性大小和电流、线圈圈数有关,但是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故答案为:B

  【分析】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时,需要改变的是()。

  A.电池的个数B.线圈的匝数C.铁芯的粗细

  【答案】

  A

  【解析】【解答】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要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即研究与电池的关系,必须控制其他条件一定,改变电池的个数。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

  14.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的匝数的关系时,要改变()。

  A.电池的个数B.线圈的匝数C.铁芯的粗细

  【答案】

  B

  【解析】【解答】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要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他条件一定,改变线圈的匝数。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

  15.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关系时,要改变的条件是()。

  A.电池的个数B.线圈的匝数C.铁芯的粗细

  【答案】

  A

  【解析】【解答】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要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他条件一定,改变电池的个数。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

  16.普通电池产生的电流()。

  A.强

  B.弱

  C.中等

  【答案】

  B

  【解析】【解答】普通电池使用时产生的电流比较弱。

  【分析】本题考查能量的大小。

  17.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千米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要快得多。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低噪音、环保、经济和舒适等特点。磁悬浮列车从北京运行到上海,不超过4个小时,从杭州到上海只需23分钟。在时速达200千米时,乘客几乎听不到声响。磁悬浮列车采用电力驱动,其发展不受能源结构,特别是燃油供应的限制,不排放有害气体。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磁悬浮列车能悬空行驶,是依靠

  ()的作用。

  A.空气的浮力B.气体的反冲力C.磁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磁悬浮列车是根据同性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分析】磁极中同性磁极相互排斥。

  18.明明同学制作了一个电磁铁,他先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再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方向,其他条件不变,此时的电磁铁()。

  A.南北极改变,磁力大小不变

  B.南北极不变,磁力大小改变

  C.南北极不变,磁力大小也不变

  【答案】

  C

  【解析】【解答】改变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两个都改变,则南北极不变,磁力大小也不会变。

  故答案为:C.

  【分析】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19.如图所示,只改变电路中电池的正负极方向,电磁铁()。

  【答案】

  B

  A.南北极不变

  B.南北极改变

  C.磁力强弱发生变化

  【解析】【解答】只改变电流方向,电磁铁的磁力强弱不会发生变化,磁极方向改变。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电磁铁磁极方向的因素有电流的方向以及线圈缠绕的方向。

  20.和磁铁相比,电磁铁的优点是()。

  A.它的磁性更强

  B.它能更长时间保持磁性

  C.它的磁性有无、强弱和南北极方向都可以改变

  【答案】

  C

  【解析】【解答】电磁铁的磁性它的磁性有无、强弱和南北极方向都可以改变,但是磁铁的磁性和磁极的方向是无法改变的。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在铁芯的外部缠绕与其功率相匹配的导电绕组,这种通有电流的线圈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它也叫做电磁铁。

  21.明明同学制作了一个电磁铁,他先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后,再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方向,此时的电磁铁()。

  A.南北极改变,磁力大小不变

  B.南北极不变,磁力大小改变

  C.南北极不变,磁力大小也不变

  【答案】

  C

  【解析】【解答】改变了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力大小不变,南北极方向也不变。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以及电流的方向都会影响磁极的方向。

  22.方方同学在做电磁铁实验后,切断电流,铁钉还能吸起一两根大头针。请你分析,发生这个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

  A.电磁铁中的铁钉被磁化,断电后还存有少许磁性

  B.电磁铁上缠绕的导线被磁化,断电后还存有少许磁性

  C.通过电的电磁铁就会跟磁铁一样,一直有磁性了

  【答案】

  A

  【解析】【解答】铜导线不会被磁化,断电后的电磁铁磁性会消失,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电磁铁中的铁钉被磁化,还带有少许磁性。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磁芯和线圈构成,当线圈中有电流流过时能产生磁场的装置叫做电磁铁。

  23.下列关于电磁铁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磁铁有南北极,不能改变

  B.电磁铁有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C.电磁铁有磁力,大小不能改变D.电磁铁的磁力是永远存在的【答案】

  B

  【解析】【解答】电磁铁有南北极,磁力大小和南北极方向都可以改变,断开电流,电磁铁磁性会消失。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电磁铁的磁力是受磁性强弱而改变的。

  24.下列关于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B.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静止的物体没有能量

  C.开水冷却后,开水中的能量也消失了

  【答案】

  A

  【解析】【解答】A.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具有能量的,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开水冷却后还是具有能量的,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始终是具有能量的,无论物体是在什么状态下。

  25.关于能量及其转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饭锅蒸饭时,电能转化为热能

  B.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贮存能量的过程

  C.电动车电瓶充电是贮存能量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解答】A、电饭锅蒸饭时,电能转化为热能,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贮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消耗能量的过程,符合题意。

  C、电动车电瓶充电是贮存能量的过程,是将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能量计能量转化的原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贮存能量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是消耗能力的过程。

  26.下图中,电磁铁()的磁力最强。

  A.【答案】

  C

  B.

  C.

  【解析】【解答】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故答案为:C。

  【分析】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是有效的增强磁力的方法。

  27.冬天洗澡前,打开电热水器,是将()。

  A.电能转化成热能

  B.热能转化成电能

  C.电能转化成水能。

  【答案】

  A

  【解析】【解答】使用热水器时时将电能转化为水的热能,使水温变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能量永远是守恒的,它可以发生转移或者转化,电能是我们能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量,可以利用它转化成热能、动能、光能等。

  28.将指南针靠近通电导线,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

  A.导体周围存在磁场B.磁体周围存在磁场C.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答案】

  C

  【解析】【解答】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故答案为:C.

  【分析】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9.两只手相互摩擦,会感到热。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A.化学能转化成了动能B.生物能转化成了热能C.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所以是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故答案为:C。

  【分析】机械能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称。

  3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A.光能转化为化学能B.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光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

  A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

  31.将小钢条的一端A靠近磁针N极时,互相吸引,将小钢条的另一端B靠近磁针N极时,也互相吸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钢条具有磁性,A端是北极B.小钢条具有磁性,A端是南极

  C.小钢条没有磁性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解答】用A端靠近小磁针的N极,相互吸引,则A端可能是S极,也可能钢条没有磁性;

  用B端靠近小磁针的N极,相互吸引,则B端可能是S极,也可能钢条没有磁性。AB两端不可能是同一极。所以小钢条没有磁性。

  故答案为:C。

  【分析】磁体的性质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性材料由于可以被磁化,而被磁体所吸引。磁体间只有异名磁极才能互相吸引,而磁体与不带磁的磁性材料之间却总是相互吸引的。

  32.如图所示,在条形磁铁周围放置有甲、乙、丙三个小磁针,小磁针N极指向正确的是()。

  A.甲、乙对,丙错B.甲、丙对,乙错C.乙、丙对,甲错D.甲、乙丙都对

  【答案】

  A

  【解析】【解答】磁场中的磁感线方向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南极,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相同。由图可以看出丙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一致。磁场中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回到南极。

  33.下列几组电磁铁中,可以吸起大头针数目最多的是()。

  A.串联两个电池的电磁铁

  B.并联三个电池的电磁铁

  C.接一个电池的电磁铁D.并联两个电池的电磁铁

  【答案】

  A

  【解析】【解答】电流的大小对电磁铁有影响。当电流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增加可以吸引更多地大头针。电流减弱则相反。串联电池可以使电流增大。

  故答案为:A。

  【分析】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

  34.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风

  C.水

  【答案】

  A

  【解析】【分析】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风、水属于可再生能源。

  35.我们吃的食物中储存的能量属于()。

  A.动能B.光能C.化学能

  【答案】

  C

  【解析】【解答】能量有很多形式,我们把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的能量叫化学能。

  故答案为:C.

  【分析】地球上的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动能、势能、生物质能、光动能、电能等等。

篇三: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教材共分4个部分。

  1聚焦:“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可以指向我们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还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等。

  2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

  3研讨:共3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思考,其一是凸透镜“组合的方式”是怎样的,上下还是左右?平行、垂直或是倾斜?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不难发现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其二是凸透镜“组合的距离”为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第2个问题“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和第3个问题“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组合凸透镜和实验室显微镜的异同,来认识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观察工具的逐步演变过程。

  4聚焦:简单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除此,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办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材料准备】

  [学生]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张、铁架台、双顶丝、食盐、苔藓、剪刀、裁纸刀、直尺、马克笔、硬纸筒或矿泉水瓶或PVC管、胶带、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提问:使用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一些物体,可我们还想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提供很小的文字),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用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指向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还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等。

  教师提问:认真思考,是否可以用手中的放大镜把物体的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可能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看看是否能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或由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起放大作用的新工具。

  二、探索

  1.经历自制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分组实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组合放大镜,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增加放大倍数,要看到清晰且放大的图像,关键是调好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组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大;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上下、平行摆放;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提出质疑:

  1.两个放大镜位置摆放有两种方式(放大倍数大的放上边或放下边),到底哪一种放大效果会更好?

  2.一个人组合两个放大镜不稳定,如何解决?

  思考并讨论问题

  1.得出方案:同时观察较小文字,哪一个把文字放得最大,哪一个效果就最好。

  展开实验并总结: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

  思考并讨论问题

  2.得出方案:利用铁架台、双顶丝固定。

  补充注意事项:先固定好一个放大镜,第二个放大镜从下边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两个放大镜在什么位置的时候放大效果最好?”实验后发现两个放大镜因为倍数不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同。

  梳理整个过程:

  1.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找到一个清晰且较大的图像;

  2.下方移入第二个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并上下移动;

  3.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

  4.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固定。

  2.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

  参考课本第5页制作显微镜

  可选材料1:小牛顿实验材料

  可选材料2:剪刀、裁纸刀、放大镜、直尺、硬纸筒或矿泉水瓶(制作方法:选择与放大镜一样大小的纸筒或矿泉水瓶,根据放大镜放大物体效果最好时与物体的距离确定纸筒或矿泉水瓶的高度,做标记,剪裁,还需根据放大镜的手柄裁剪一条纵缝,组装第一个放大镜,调整位置使得能看到清晰而放大的像,在第一个放大镜下组装第二个放大镜并调整其位置,得到清晰放大的像。[难点]测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一个学生拿住两个放大镜不动,另一个学生用直尺测量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镜框有一定的厚度,既可以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或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3.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食盐、面粉、头发、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活动目的: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图像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以及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凸显组合放大镜的放大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即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

  三、研讨

  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通过自制显微镜活动,再次巩固知识。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

  研讨2、3: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认识显微镜结构: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物镜(位于镜筒下方,靠近被观察的物体)、镜筒、调节旋钮(调节镜筒上下位置)、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转换器、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通光孔、镜座。

  对比两个放大镜组合和光学显微镜: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二者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观察和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设计意图]研讨1用于回顾自制显微镜及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两个活动,旨在再次巩固知识;研讨2、3是为后续学习使用显微镜做好铺垫。

  四、拓展

  观察方式的发展:人眼、一个放大镜、两个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后续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显微镜)。学生需要明白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后记】

篇四: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课型

  学情分析

  第2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

  制作探究课

  课时

  1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

  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时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

  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图画和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

  展。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自制简易显微镜。

  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发展史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等。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师生活动指导

  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段很小的文字或一张很小的图片,提问:怎

  样可以看清这些文字或图片呢?(学生可能回答放大镜)

  2.学生实际操作,发现放大镜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3.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板书课题)4.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想法。

  (1)如果有学生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看能不能把物

  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教师就顺水推舟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

  同的放大镜,让学生分组尝试。

  (2)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两个放

  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不能增加放大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引出

  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出

  课

  题。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活动一: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组合两个放大镜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初步尝试,引导

  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

  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

  倍数和清晰度。而通

  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

  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

  镜之间的距离并不是

  随意的。2.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要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并不

  容

  易。3.各组讨论交流,发现能不能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跟两个凸透

  镜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师生一起梳理后,找出调节两个

  凸透镜之间最佳距离的方法:

  ①找到一个放大镜下清晰且较大的图像;②下方移入第二个

  放大镜并上下移动;③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

  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④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

  的距离,并用直筒进行固定。(注意两个凸透镜的直径要相同)

  二、探索和

  小结:上下组合两个凸透镜,并让两个凸透镜之间保持一定的研讨

  距离,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活动二: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

  2.通过对比观察效果,凸

  1.各组通过活动一制作的组合凸透镜来观察蚜虫,发现肉眼或

  单个凸透镜看不太清的蚜虫,在组合凸透镜下能看得较为清

  楚。(也可以选择观察头发、花蕊等比较容易得到的物品)2.引导学生观察同桌手臂上的皮肤,看能观察到什么?教师用课

  件展示“显微镜下的人体皮肤”的图片,请学生对比自己看到的和图片上的区别,引出光学显微镜。

  显组合凸透镜的优势,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份

  震撼和惊喜,能够更好

  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和积极性。

  活动三: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1.指导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2.比较自制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体会技术的改进为观察带来的便利。

  教师用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简单介绍

  显微镜的发展史。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简单的显微镜到世界上第

  三、拓展

  一台真正的显微镜,再到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诞

  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生。

  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不

  断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2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

  ①调节

  ②固定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先演示如何组合两个凸透镜,并告知学生两个凸透镜之间固定的部分就相当于显微镜的镜

  筒部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学生非常高兴,也为后面的课程作了铺垫。

  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

篇五: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二、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三、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

  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五、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六、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

  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七、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

  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用心爱心专心1第三篇: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定稿)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也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上课初,通过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苔藓,引出使用单个放大镜存在的不足。并引导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苔藓,并把看到的图像绘制在纸上。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上述实践,再深入介绍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明发展的历史。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一些观察中的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没能用两个凸透镜观察到清晰的物体。在课堂操作中学生也是难以用两个凸透镜看到放大的东西。学生出现困惑,虽然引导学生使用卡片式放大镜效果也明显,但学生心里还是对凸透镜制成显微镜有疑问。如何选择更精准合适的教具,是教学特别是科学实验教演成功的关键。

  第四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历经显微镜发明的过程,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同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

  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l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l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l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l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l学生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l学生初步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学生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l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课件

  小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怎样放得更大(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字的纸片、放大镜]1.分发印有小字的纸片,请学生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上面的信息吗?

  (2)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把字放得更大?

  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预设: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

  4.讨论: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

  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放大镜、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学习单](一)组合凸透镜

  1.初步尝试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将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再次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交流研讨: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两个放大镜能够让图像变得更大)

  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预设:调节距离能够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提问:我们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2.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1)谈话:用手拿着凸透镜测量很不方便,一旦手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变化。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

  (2)制作:提供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学生做一个纸筒来固定两个放大镜。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的,长度大于两放大镜之间调节好后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也可以用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代替纸筒,课前要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3)学生用上述方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次观察,并测量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由于镜框有厚度,可以测量镜框上边缘和上边缘的距离或者下边缘和下边缘的距离)。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且以一定的距离进行组合,才能将图像放得很大。)

  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什么

  影响?

  (预设:对光观察看到的视野比较亮,侧面观察和背光观察视野比较暗。)

  (5)小结:我们把两个放大镜通过上下平行的方式进行组合,且调节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根据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组合凸透镜也称为简易显微镜或者自制显微镜。

  3.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一样自己选择的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预设:用简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餐巾纸的纤维结构、可以看到棉线的棉花纤维,而这些特征用肉眼无法发现等。)

  (二)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它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简易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预设:都有两个镜片、组合方式也相同等)

  2.教师出示光学显微镜,结合PPT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及其功能。(预设:相同之处包括组成镜片数量都是两个,且都是凸透镜,组合方式也相同;不同之处包括光学显微镜增加了许多其它结构。)

  4.研讨: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

  (预设: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三、拓展(预设:3分钟)

  1.资料阅读:

  了解电子显微镜:课件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预设: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等。)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一、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清晰度(优先保证)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放得更大

  二、两个放大镜组合:平行、合适的距离

  显微镜

  【作业设计】

  1.组成简易显微镜的两个镜片分别是()。

  A.都是凸面镜

  B.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一个凸面镜,一个平面镜

  2.简易显微镜中,两个镜片的组合方式是()。

  A.上下平行

  B.垂直组合C.左右平行

  D.随意组合3.下列微小物体不能通过简易显微镜看到的是()。

  A.糖的晶体形状

  B.洋葱细胞

  C.帆布纤维

  D.蝴蝶的触角

  4.下列关于简易显微镜中上下两个镜片的功能与光学显微镜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对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上镜片

  下镜片

  A.上镜片和物镜的功能相对应

  B.上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C.下镜片和反光镜的功能相对应

  D.下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第五篇:关于怎样放得更大的教案

  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1、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篇六: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

  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学习

  目标

  6.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7.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8.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9.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重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我们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凸透镜,只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我们会发现,把两个凸透镜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图像更大了。

  讲授新课

  探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

  观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放大镜、课本、纸筒、胶布。

  小组活动。

  旨在让学

  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5.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回答问题。

  兴趣。

  观察方法:(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

  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小于第一个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交流汇报的方法或活动结果。

  仪器。

  (3)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观察结论:用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课本上较小的文字,用组合

  凸透镜观察物体比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放大的倍数更大。

  特别是在移进和移出第一个凸透镜时,对比效果更明显。

  观看视频资料。

  研讨: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小于第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停止移动。

  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学生动手旨在让学生制作显微发现两个放镜,操作并大镜恰当地交流结果。

  组合能使图

  像的放大倍

  数得到有效

  的提升。

  学生观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撑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

  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的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可使镜台上下移动。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和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3.光学部分。

  (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X“”

  10X"“15X"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

  镜,通过物镜形成的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中最短的刻有“10X”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X”

  符号的为高倍镜,也有刻有“100X”符号的物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体会技术的图1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图2是我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从图中能够看出我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即目镜和物镜。

  学生了解

  电子显微进步给科学拓展: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镜。

  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

  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

  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观看视频资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板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推荐访问: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更大 教学设计 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