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扶贫故事6篇

时间:2022-02-24 09:11:53 来源:网友投稿

山区扶贫故事6篇

山区扶贫故事篇1

我叫钱樽,是桐梓县木瓜镇的一名干部,2020年2月参加工作。成为干部的那天起,我就从一个“双肩空空”的毕业生变成了“肩负责任”的人民公仆,也成了3户贫困群众的帮扶人。

今年4月,我第一次到我所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江君华家中。江君华已经64岁了,和80多岁的母亲一同居住。对于我的到来,江君华显得有些抵触,我问起他家中的情况时,他低头不语。走进他家里,看见堆放的杂物、积灰的家具,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扶贫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更要帮他们树立信心。

按照规定,江君华和他母亲的残疾证需要重新评残,考虑到他们行走不便,我便向镇民政部门申请,让医生到他家里评残。这一次,我看见江君华和他的母亲脸上有了笑容。江大娘的等级鉴定下来后,我便立即向民政部门申请帮她更换了一辆新的轮椅。

6月份,木瓜镇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我放心不下江大娘一家。路基冲毁,车辆无法前行,那就用走的,我走了2个小时终于到了她家。远远的看见江君华和他母亲坐在门口,还好,他们是安全的,我的心放下了。江君华很惊讶,问:“妹妹,你怎么来了?”他急忙给我拉凳子坐下,还把家里的小电扇开着让我凉快,其实那个时候我非常感动,用真心对待,换来的也是真心。经过这些事情之后,他完完全全对我敞开心扉,向我诉说家里的苦、生活的不便。我告诉他,虽然身体残疾,但在精神上千万不能被压垮,要相信政府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所有人。

政府为江君华一家修葺的厕所,他们不使用,在里面堆满厨房用的瓶瓶罐罐,经过我的耐心开导,他们才接受了我的建议;夏天气温高,我给他娘俩带了夏被和衣物;政府发放花椒苗、肥料、菜籽的时候,我也赶紧领取了送到江君华家里;集镇上赶场的时候,也买一些小鸡和小鹅送给他,希望他能通过劳动改善生活。到现在,我已经帮扶他9个月了,这9个月的时间里,我能明显感受到江君华家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每次我入户,他都很开心地告诉我,屋后的花椒树苗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很好,长大的鸡和鹅也在陆续生蛋。

脱贫攻坚,有苦有乐,这场战役铸就了干群的齐心。扶贫工作在继续,扶贫故事也在继续,但这段经历会成为我毕生难忘的回忆。

山区扶贫故事篇2

我叫张素敏,是息烽县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也是一名普通的精准扶贫帮扶干部。在2015年和2019年,我所帮扶的贫困户先后实现脱贫,在帮扶工作中,我觉得要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让贫困户真脱贫。

我出生在80年代,从小听着父亲讲述我们是如何由解决温饱走向今天幸福小康生活的故事。父亲是一名中共党员,曾担任过3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我读书闲暇时间,我就帮助父亲收集记录一些小水池、提灌站、开挖公路等资料。父亲也常常教导我,要了解“三农”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服务。

参加工作后,由于在偏远基层工作,入户走访的时间比较多,每当看到群众吃洋芋饭、走泥巴路、住危房的画面,心中就无比愧疚。也是从那时起,我决心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办实事。

2015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帮扶了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马路岩村一组李成虎户,在走访中,我发现李成虎年迈劳动力弱,其妻子身患残疾,仅靠离异的女儿务工维持生活。因缺劳动力和长期生病,李成虎家境十分艰难,被村里纳入了贫困户进行帮扶。

鉴于李成虎总体劳动力少,根据他的意愿,我积极争取“一户一法”养猪项目,帮扶资金2000元。对于该户医疗费用支出较多的问题,我主动帮其咨询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协调乡村采取临时医疗救助2000元。2015年,李成虎实现脱贫。为不返贫,我还结合扶贫工作“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要求,帮助该户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住房问题。2017年,李成虎搬进了息烽县易地扶贫搬迁团圆山小区。在李成虎女儿婚出后,我还与易地扶贫搬迁团圆小区有关工作人员对接,帮助该户争取了2人的低保,以解决两老的生活问题。

2018年,我结对帮扶了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大林村杨柳冲组吕永种户。吕永种家有6口人,有3人读书,1人患重病脑梗,1人年迈,只有1个劳动力。根据吕永种的意愿,我争取了“一户一法”养牛项目,帮扶资金3000元,并帮助流转土地发展猕猴桃和李子种植。个人出资对3个读书孩子进行教育资金帮扶,送去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2019年底,吕永种户通过发展肉牛养殖和就近务工实现了脱贫。

无论帮扶贫困户还是动员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增收,我都尽心尽力。我在青山苗族乡分管扶贫和农业产业期间,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与其他同志常常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开田坎会,夜晚深入农户家中开坝坝会。乡里农业产业也逐渐从最初的几百亩慢慢扩展到5000余亩(核桃面积除外),品种从核桃扩展到刺梨、猕猴桃、脆红李、黄桃、花椒等。每当看到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数据不断刷新时,我心里就无比欣慰。

山区扶贫故事篇3

我叫苟雨楼,是贵州省贵阳市筑城地区人民检察院派驻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第一书记。2018年单位选派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我主动申请参与,到现在已经驻村两年多。

我驻村所在的平寨村,属于苗族聚居村,距开阳县城72公里,距贵阳市115公里,总户数1277户,总人口4980人,85%的人口是苗族。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计115户346人,属于国家级贫困村。

村民的肯定让我坚定信心

刚到平寨的第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扶贫产业计划,听到有人来村委会求助,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到现场。村民(大叔)因干农活摔断了肋骨,我和村干部先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之后了解到龙大叔家中还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我为龙大叔申请了临时救助,动员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同时,为龙大叔申请到了医疗救助,帮助龙大叔家渡过难关。

此事在村组传开后,我们每到上卜组,群众都很热情地接待我们。从这件小事上,让我更加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面对平寨村地理位置偏远、贫困户多、耕地贫瘠、劳动力缺乏的现状,感觉帮扶工作毫无头绪。我结合自身执法办案的经验,把每户的情况当成一个“案件”,查清致贫原因摸清底数,查明原因,再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脱贫方案。按照方案因户施策,挂图作战,确保已经脱贫的稳定增收,未脱贫的按时脱贫。

此外,我通过协助支部规范“三会一课”的学习,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党员发展,提升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让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两年来,我积极协调引入社会资金和项目参与扶贫,共计275.49万元,为平寨村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52个。平寨村在2019年底实现了所有贫困户的脱贫退出。115户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7900元。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大部门都已回乡创业产业红红火火,村民笑口常开。

在平寨村驻村帮扶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时光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山区扶贫故事篇4

“杨队长,我想咨询易地扶贫搬迁的事,需要交什么材料,明天中午就要交,这个我不懂,要怎么弄啊?”“高大哥,不用担心,我明天上班去扶贫办给你咨询,需要什么材料我帮你弄好就可以了,免得你跑一趟。”

这是他与云雾山村网格片区农户的日常交流。没有生疏,没有别扭,像亲戚一样热情,像朋友一样坦诚。

他叫杨勤,黄平县检察院法警大队大队长,2018年7月选派到黄平县浪洞镇永康村任脱贫攻坚包村干部。从法警到脱贫攻坚包村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扎根永康村,他热爱这里的每一个群众,热爱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怎样才能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能为村里的百姓们做些什么是他第一天来永康村报道时思考的问题。驻村的这些日子,他常与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研判致贫原因,帮他们想办法、出点子、拉产业、谋发展,尽最大努力把该村贫困发生率降到最低。作为永康村脱贫攻坚包村干部,作为板山村十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他始终战斗在扶贫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永康村(原平庄村和云雾山村合并)有10个村民小组,353户13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76人,在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全部脱贫摘帽。且发展产业2个,主要是淡水养鱼项目和云上有山茶叶种植项目,总资金114.681万元,共覆盖贫困户58户200余人,目前已分红8.64万元。产业发展了,但始终离永康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他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两年多来,走村入户,不漏一人。走访了105户贫困户和200余非贫困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帮他们找出了一条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什么能创收,就建议他们种植什么,发展什么。

要扶贫首先就要扶思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他们那种“谁贫困谁光荣”的理念。他喜欢在闲谈中用自己的经历、用正能量的故事去感染他身边的贫困户,值得庆幸的是,他所遇到的建档立卡户都是靠自己双手自力更生的人家,依托精准扶贫政策,一些小额“特惠贷”发展种养殖业,他们通过养猪、种植中药材或在村级公司务工、不断勤奋工作,家家户户收入提高了,看着贫困户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自己也感觉得到了一些安慰。

在脱贫攻坚队伍中,他是全能的包村干部。春天防火,夏天抗洪,秋天田间忙丰收,冬天火炉话发展。2019年的6月,由于浪洞镇连夜下雨,内涝引发涨洪水。他与村支部书记第一时间到鱼塘抢收鱼苗,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永康人的眼里,他还是一个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真心帮助他们的包村干部。春耕时节,云雾山的脚下有他和群众播下的种子;秋收时节,云雾山上有他在田间打谷的身影;老百姓矛盾纠纷调解有他的身影;老百姓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迁也有他的身影。他常说,贫困户依靠我们,我们要不辱使命,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心实意帮助他们,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他做的这些工作,虽然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他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思想始终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穿上警服他是人民的好警察;背上暖心书包他是群众的贴心人。从法警到脱贫攻坚包村干部,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山区扶贫故事篇5

我叫袁治贵,是黄平县野洞河镇泥巴寨村干塘冲组人,今年56岁。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干塘冲,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贫穷体会非常深刻,姐弟6人我排行老二,每当放学回家,能够吃上一口上一顿剩下的冷饭就是最好的零食。22岁那年,一位好心人看我老实爽快给我介绍了一门亲事,组建了一个家庭并很快有了可爱的一儿两女。当时一家5口人,由于3个小孩相差不了几岁,读书都是一个接着一个。2008年,大的开始上大学了,小的两个还在读初中、高中,加上我自身有点残疾,重活没法劳作,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靠我守着家里几亩田地勉强维持。为了让子女安心上学,我只好到信用社贷款,直到2014年底才算还清。因为这个原因,2014年初,我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不光彩,但现实就这样,也是一时难以改变的。

时间转眼间到了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我家。我思前想后,发展产业才会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我除了平时打零工外,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辣椒增加收入。同时,县工商联是结对帮扶村,他们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帮扶措施,还安排有专门帮扶干部。我也暗下决心,在党和国家一切利好政策下,只要勤劳苦干,生活就一定好起来,一定能摘下贫困的帽子,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落地开花,通组连户路、路灯安装设施改善,产业补助、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分红、危房改造补助、教育资助、健康扶贫系列扶贫政策让我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更加有了保障。2015年,随着我最后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以及每年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家就从贫困户中出列了。

我深深明白,今天的脱贫既有我的辛勤汗水,也饱含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特别是帮扶干部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知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只是新生活的起点,要在小康路上走得更远,还得坚持不懈的奋斗,还要大力发展产业,还要勤劳苦干。

在这里,我代表全家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和我的帮扶干部表达由衷的感谢,我这辈子永远记住他们!

山区扶贫故事篇6

我叫刘荣鑫,现任丙妹镇归林村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是一名90后中共党员。

2019年6月23日,我荣幸成为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战争中的一名排头兵,成为归林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第九网格网格员。

我连夜收拾行装,奔赴归林村。夜里,初夏气息渐浓,县城华灯璀璨,但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空,却群星点点,静谧安宁,一个半小时后,我到达归林村。月色朦胧,偶尔传来远处的狗吠声,此时已入深夜,漆黑一片,唯有不远处亮着一盏明黄色的灯,借着洒下的月光,我到达指挥所报道,所里的同志还在挑灯夜战。我揣着感动与激动的心情开启了归林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新篇章。

三个月后,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获得组织信任的同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90后,因工作经验不足而辜负组织重托。面对村里人口众多、自然寨分散、工作调度困难等情况,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有挑战才有机遇,有压力才有动力。2019年9月,正是住房安全保障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的关键期,作为第一书记,应首当其冲。那段时间,白天动员整治、晚上失眠想对策成了常态化。我们和村民在寒风中搬砖运瓦,汗水打湿了衣衫,我们的付出,终于换来了群众的理解与认可,顺利完成125户人畜混居整治,在公益性岗位和“一帮六宣”等工作相互推进下,村容寨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蓦然回首,归林已不再是当初模样,产业利益链接入股分红、持续组织化劳务输出、扶贫产业壮大发展……群众收入翻了一番。

归林的深夜,狗吠依旧,月色依然,但道路两侧灯火通明,中国贸促会帮扶的54盏太阳能路灯在绽放光彩,又是一番新农村景象。

归林的清晨,村寨初醒,阳光初露,房前房后响起阵阵水流声,中国贸促会帮扶的人畜饮水提升新建蓄水池贡献新生力量,确保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不愁。眺望归林的远处,朝晖洒下,梯田“羞了”脸庞,那是杭州萧山帮扶“度量坡”农田灌溉工程带来了生机。俯瞰归林,年初撒下的秋英花种,已经争相绽放,开满山间。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艰苦奋斗,不负时代;不忘初心,不辱使命,高举旗帜,砥砺前行。我要以行动彰显90后青年的热血与激情,以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全,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伟大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荐访问:扶贫 山区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