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学习发言4篇

时间:2022-10-23 13: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十四五”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学习发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的交流研讨发 言

  一、创新发展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新,归根结 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 的第一动力,就是强调发展依靠推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激发、挖掘人的潜能,使其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的现实能力和第一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就要求在全社会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 良好环境,激活民间智慧、汇集大众力量,通过无数劳动者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协调发展旨在推进社会整体发展和满足人民需要。人的需要是多 层次的,这就要求发展也要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协调整体推进。

  协调发展理念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要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 合发展,将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从人民的 长远利益出发,从整体上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社会等各领域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整合发展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凝 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系统性,形成更好满足全体人民需要的发展格局, 建成全方位惠及人民的小康社会。

  三、绿色发展重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密 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事关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绿 色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期盼和幸福为指针,倡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保

   护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式,旨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开放发展旨人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一定的社会 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就越能突破个 体或地域对人的发展限制,在更广阔的交往合作中使自身得到更大发展。

  开放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 力,而且使人的社会关系进一步由国内拓展到世界,大大丰富了人们交往 的对象、空间、领域,为人的潜能发挥和能力素质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 创造了更多替机会。

  五、共享发展旨在人民平等享有发展机会、条件和成果。共享发展着 眼于人民最基本脑的劳动权利,要求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每 个人都能在适当的劳动岗位上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追求幸福生活、发挥 自身潜能,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着眼 于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资源在全社会合理分配, 增强公共服务的普惠性,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让全体人民获得 平等发展条件和社会保障;着眼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通 过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拥有更多 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科学阐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揭 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 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我深刻认识到,进入 “十四五”,建设新时代新××,必须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各项工作高质 量发展。总体来看,我县经济社会正朝着《规划》确定的目标前进,但在

   《规划》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 量偏小、实力较弱,立县性大项目较少,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重道远;二是区位、 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受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生态污染治理仍需加 力,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想,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克难奋进, 进一步坚定不移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加大力度推动创新发展、绿色 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是向改革要活力。全面深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 大力度落实薪酬制度和绩效管理,将人、财、事权全部下放给开发区,组 建实体化运营平台,实现园区企业化运营管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全面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二是向政策要动力。完善引资政策体系,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闭环链,提高吸引力,扩大开放效应。三是向产 业要实力。县城板块,综合治理环城水系,加快解决工业围城问题,打造 天蓝地绿水清的健康生态;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大力引进高新特精产业项 目,做好大健康文章。沿海板块,服务全市沿海经济带建设,按照“环境 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利用”的思路,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整合渔港码 头、海洋牧场、观鸟湿地、海鲜美食等资源,突出旅游开发先行,做精文 旅生态文章。镇域板块,依托×铁矿,修订完善矿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 围绕矿山资源化利用,培育矿石精深加工,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销售 一体化发展,做活循环经济文章。四是向特色要魅力。做优做精特色农业,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农业、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 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新六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大做强特色集群,集中精力发展×、×、×等特色产

   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大力培育地域性品牌,完善“互联网+”销售网络,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成长壮大。

  

篇二:“十四五”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学习发言

  用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一个重大判断,即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正式定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可见,“高质量发展”将代替“高速增长”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新的与根本性的发展目标。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解决思路。

  一、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方面,需求侧发生历史性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有了跨时代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提前总体上实现小康,并且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在这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站在新历史起点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供给侧发生历史性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得到明显改变。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2017年经济总量已破80万亿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体系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过去几年,中国涌现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供给方面已达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

  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均发生变化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了,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在继续保持生产力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根本性变化

  经济发展阶段发生转变是中央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判断。理解这个命题需要厘清其中蕴含的两层含义:一是高速增长阶段的渐行渐远;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渐行渐近。概括地讲,前者是因为两个“难以为继”,后者是因为“四大转变”。

  1、两个“难以为继”:高速增长阶段渐行渐远

  (1)第一个“难以为继”: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传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其中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都面临发展的拐点。目前中国已经是制造业规模的全球领先者,近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制造业产品出口形成冲击,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也使进一步加大投资的空间更加逼仄;房地产的投资随着人均占有住房数量的迅猛提升而逐渐放缓。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突出,三废(废水、废物和废弃)问题严重,土壤、水和空气的承载能力逼近极限。

  (2)第二个“难以为继”:维持高速增长率难以为继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高增长率下降是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日趋庞大,同样增长率创造的经济规模已经今非昔比,可以容纳的就业水平没有下降甚至更高,超过每年1000万人;另一方面增长率下台阶符合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的经济增长规律。2017年,中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逼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2、四大转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渐行渐近

  (1)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我们将逐步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升级。

  (2)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如产品质量上,国产工业产品将加快摆脱“山寨货”的标签,成为高端大气精细的“大国工匠”之作。

  (3)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过去几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22位,比2012年提高12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大幅领先其他金砖国家。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某些领域开始从模仿性、跟随型技术创新走向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使得我国将加快改变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更多地走向效率型增长,经济效益将有明显改善。

  (4)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日子将越来越多。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深刻领悟其“九大发展”的深刻内涵。

  1、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造福于人民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有直接造福与间接造福的区别。直接造福好理解,间接造福则是通过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效果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有可能时间很长,甚至可能最终偏离目标而不能实现。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间接造福比重过高。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直接造福于人民的比重,相应地减少间接造福的比重。即更直接进而更迅速地造福于人民,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质的环境与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涵。

  

篇三:“十四五”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学习发言

  [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

  讨发言材料]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一、充分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二、对照新发展理念找出洗 煤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三、推动煤炭洗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分组讨论安排,下面,我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一、充分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015 年 10 月 29 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 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对照新发展理念找出洗煤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在创新发展方面。目前,结合我市现有洗煤企业点多面广的实际情 况,创新型企业还比较缺乏,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部分企 业对创新主体责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虽然部分已形成了清洁煤电、煤焦 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为市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因 煤粉尘污染、固废污染源问题,近几年虽然不断建设环保型储煤棚并多次

   提级改造,取得了一定减排效果,但煤粉尘污染问题、煤矸石问题、大量 重型柴油车运输尾气污染问题以及对土壤、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并没有 得到彻底解决,治理难度大。加之,现有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较小,整合重 组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影响,使得洗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 素。

  在协调发展方面。协调发展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统筹兼顾,学会“弹 钢琴”,既要抓住中心工作,又要兼顾各方面工作。但是,就洗煤企业而 言,工作重心没有放在强化洗煤管理及技术改造上,对提高洗煤创效工作 的认识不足,选用的洗选工艺无法满足不同客户对煤炭产品种类、粒度大 小的要求,对所属企业存在的一些重大隐患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治理。

  在绿色发展方面。一方面,有的企业负责人还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 识绿色发展、重视环保,还是重生产效益,轻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是,大 部分企业在治污减排、设备更换、工艺革新、监测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甚 少,离洗煤企业加快转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绿色环保发展要求还有很大 差距。

  在开放发展方面。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能抓住国家全面推动煤 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洗煤企业转型发展与健康发展这个新的历 史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用好 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只手,实现煤炭商品高质量、煤炭洗选加工技术不断提 升的转变。

  在共享发展方面。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 决定我们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

   强化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几年神木的经济指标长期在高位运转,但是贫 富差距还是比较明显,高等收入人群少,中等及以下收入人群还是社会的 主体。

  三、推动煤炭洗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1.改变企业观念,提高对煤炭洗选技术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 对促进企业发展的益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保护环境等。在 具备新观念的前提下,要带动员工正确认识和理解煤炭洗选工艺的重要 性,全民参与实现煤炭洗选工艺的价值。

  2.做好煤炭洗选设备的维护、改进和更新换代。要对煤炭洗选设备中 的关键部件进行周期性检查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洗选产品 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无法通过改进实现工艺要求时,要引进新的洗 选设备,淘汰旧的洗选设备。

  3.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动能。从神木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抓好 传统洗煤企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技术改造,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及时更 新关键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并从传统动能转型升级中催生新动能,实现 “老树发新芽”。

  4.积极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主动参与西洽会、榆商会、煤博会等 招商活动,让企业家们从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发展理念、主导产业、优 势特色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洗煤项目,增强投资兴趣。紧紧围绕清洁煤电、 煤焦深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实现有 中生优。

  5.坚持实现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正

   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 的辩证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日常监管时,完善 源头防控体制,健全定期通报制度和联合协作机制,对环境违规违法行 为,坚决查处,绝不手软,推进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有效防治工业污染, 控制粉尘污染,规范工业领域危废固废处理,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四:“十四五”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学习发言

  用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017 年 12 月,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做出一个重大判断,即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 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正式定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可见,“高质量 发展”将代替“高速增长”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新的与根本性的发展目标。而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现高质量 发展目标提供解决思路。

  一、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方面,需求侧发生历史性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有了 跨时代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 温饱问题,而且提前总体上实现小康,并且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 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7.3%。在这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站在新历史起点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 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 要求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供给侧发生历史性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得到明显 改变。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2017 年经济 总量已破 80 万亿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产业体系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过去几年,中国涌现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载人航天、探

   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供给方面已达到满 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

  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均发生变化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了,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 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在继续保持生产力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 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根本性变化 经济发展阶段发生转变是中央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判断。理解这个命题需要 厘清其中蕴含的两层含义:一是高速增长阶段的渐行渐远;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 的渐行渐近。概括地讲,前者是因为两个“难以为继”,后者是因为“四大转变”。

  1、两个“难以为继”:高速增长阶段渐行渐远 (1)第一个“难以为继”: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传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其中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 和基础设施投资都面临发展的拐点。目前中国已经是制造业规模的全球领先者, 近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制造业产品出口形成冲击,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也使 进一步加大投资的空间更加逼仄;房地产的投资随着人均占有住房数量的迅猛提 升而逐渐放缓。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突出,三废(废水、废 物和废弃)问题严重,土壤、水和空气的承载能力逼近极限。

  (2)第二个“难以为继”:维持高速增长率难以为继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高增长率下降是必然趋势,因为一方面中国 经济规模日趋庞大,同样增长率创造的经济规模已经今非昔比,可以容纳的就业 水平没有下降甚至更高,超过每年 1000 万人;另一方面增长率下台阶符合大多 数高收入经济体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的经济增长规律。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接近 9000 美元,逼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2、四大转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渐行渐近 (1)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 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 用将日益明显。我们将逐步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升级。

   (2)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 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如产品质量上,国产工业产品将加快摆脱“山寨货”的标签, 成为高端大气精细的“大国工匠”之作。

  (3)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过去 几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7 年,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 22 位,比 2012 年提高 12 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大幅领先其他金砖 国家。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在某些领域开始从模仿性、跟随型技 术创新走向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使得我国将加快改变要素投入型的增 长,更多地走向效率型增长,经济效益将有明显改善。

  (4)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日子将越来越多。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 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深刻领悟其“九大发展”的深刻内涵。

  1、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造福于人民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有直接造福与间接造福的区别。

  直接造福好理解,间接造福则是通过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效果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有可能时间很长,甚至可能最终偏离目标而不能 实现。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间接造福比重过高。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直接造福于人民的比重,相应地减少间接 造福的比重。即更直接进而更迅速地造福于人民,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 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 件、更优质的环境与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内 涵。

  2、更为平衡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是多方面的,既体现为人与人

   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同所有 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差距,也体现为经济、产业与产品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过去“高速增长”的副产品。

  减小这些不平衡已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所在。

  3、更低风险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与 2017 年经济工作会议都特别强调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过 去的“高速增长”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同时,也为经 济与社会积累了很多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风险、债务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以及 社会稳定性风险等,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这些风险发展成为经济、金融 或社会危机,是保证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4、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 2012 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连续出现总量和比重双下降,劳动力市场 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同时世界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既提供了机遇也形成了威胁。没有深刻的动力 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都难以实现。推进动力变革,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 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 新创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 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

  5、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 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 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 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每一个百 分点的增长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 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一是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 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 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二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经济 发展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 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 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 构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结构效率。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 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史,从而不断促进新产品、新行业、 新产业发展,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 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阶梯上持续向中高端攀升。

  6、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适应新时代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 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既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 和消费方式,改善、丰富人民生活,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催 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 上新台阶。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 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向国 际先进标准看齐;增加用于提高质量的科研和生产投入,加强企业、行业的质量 管理,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制造和 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7、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由于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国只用了几十 年),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也使我们现在有条件加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进 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 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

   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使 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8、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 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的体制机制弊端密切相关, 必须靠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 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高水 平的开放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9、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 要体现,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在共享 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先后使 7 亿人摆脱贫困,人民生活 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 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 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更高质量 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居民收 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拓宽居民劳动收 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再 分配调节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 30 多年高速增长之后 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 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 高的表现,要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 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使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必须推动高质量 发展。

  2、是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跨入世界强国之列的紧迫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整体竞争力稳步提升。但突出特点 是“大而不强”,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

  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中期我国是以规模扩张为主来赶超发达国家的话,那么, 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规模很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必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3、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 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增多,最终出现 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拉美一些国家最为典型,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 等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 国家虽然人均 GDP 在提高,但整个社会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 发展,意味着要着力破解“有增长但无发展”的悖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转换增长动力,进而促进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的解决。

  四、高质量发展的特点

  1、综合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看,高质量发展涉及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方面,包括了经济增长动力、产业 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等;社会方面,包括了就业、失业、 居民消费行为、需求趋势等多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新发展理念,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研究、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二是建立

   健全落实机制。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有效机制,形成包括政策制定、任 务分解、协调推动、科学评估、反馈完善、整改提升在内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 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建立考核体系。着力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研究设计。

  2、特色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的特色性,要求每个区域根据自己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 势,形成分工协作、整体优化的推动系统。

  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性,是指不同区域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定 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这是因为:其一,中央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从宏观 上来考虑的,制定的目标、思路、任务、措施等是国家层面的,更侧重指导性。

  这就需要全国各区域分工协作,在国家框架下承担相应责任。其二,推动高质量 发展对每个区域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 增长动力、人文环境等差异较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路径、重点任务、 政策措施等也会有所差异,这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的。

  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性要求我们,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区域实际,在 高质量发展中用足用好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形成有本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 系,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动态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准确分析现实变化与研判 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跟进并有效应对。

  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主题。仅从技术场景来看,如果说以 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 1.0 和工业 2.0 阶段,更多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 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 3.0 阶段运用的则是数 字手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而在工业 4.0 阶段,互 联网成为颠覆式创新的技术,已经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 打破了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模式,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社会革命。

  所以,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点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对技术场景、体制 机制、突出矛盾、国际趋势等进行综合研究预判,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

   政策,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要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的关键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障碍、 问题很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系统设计、统筹推进。

  4、创新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性,创新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重要标 志,要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投资等要素 向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转换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通过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 益和效率;通过创新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 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时, 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性。

  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 以创新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聚集创新 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 主要动力。

  5、普惠性 高质量发展具有普惠性,发展成效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要让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付出持久艰辛的努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 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更优,能够更好适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人们 能够享受高品质生活;意味着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 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从商品到货币的一次惊险的跳跃,能够获得丰厚、持续 的回报;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可以得到较多的产出,对环境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少;

  意味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性要求我们,既要全面谋划、统筹推进,也要对目标、指

   标、政策、标准等进行细化、具体化,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实在 一项项举措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 无上的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 办,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抓,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 8 项重点工 作: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六是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七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 制度;八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变革创新思路,牢记新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思路,贯彻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 也是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1)质量变革是主体 中国近 40 年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发展质 量不是很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一些技术上、质量上仍有不小的差距,特 别是一些制造业环节。中央提倡并鼓励“大国工匠”,推进“中国制造 2025”, 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进质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 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

  (2)效率变革是主线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经济泡沫、金融 风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央行投入的总体流动性并不算太 高,但流动性配置的效率偏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大量民营中小微企业难以获 得贷款资源,降低了流动性的配置效率。因此,效率变革将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3)动力变革是条件

   以劳动力供求关系为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 5 年下降,劳动力成 本已经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我国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成为支 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在动力变革上,要把劳动力成本优势尽快 转为人力资本优势。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1)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过去几年来,我国在制造业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全球 前列。但整体上还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比如,在价值链方面,我国制造业整体 产出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 21%左右,而发达国家约 为 35%至 40%;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只有 3000 多美元,居全球第 54 位,仅为 发达国家水平的 1/3。因此,要按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 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 动能”。

  (2)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产业还有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比如,我国健康养老产业 的发展,需要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 ;第二,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 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第 三,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 网络建设,使我国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的需要。

  (3)坚持“三去一降一补”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 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在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同时,更加注重 以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加快形成供求总量、结构的动态平衡。

  (4)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 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

   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在 于尽快对企业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出台具体司法解释,由此稳定企业家预期,激发 其巨大的投资潜力。

  (5)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 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 1/5,高技能人才不足 6%。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尽管我国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每年近 50 万人,但国 内芯片设计企业仍不得不从海外大量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 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 气”。把建设劳动者大军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必将对我国中 长期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是要深化改革,大 力祛除妨碍同一市场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良 好的市场环境。二是要注重建设有为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提升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体系需要 全面更新,要制定新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 政绩考核体系等。要继续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加大保护产权的力度,创造鼓励 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和环境。用好用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激励企业家精神。

  (2)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 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框架,但在多方面仍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产权保护力度 与社会预期不相适应。产权保护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保障。完善产权保护,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不仅有利于激 发市场活力、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而且能够增强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感, 增强社会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例如,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

   业家创新收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

  二是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一个重

  要原因在于,某些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格 局在这些领域尚未有效建立。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 去依靠行政力量控制资源要素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需要加快提高要素市场化配 置水平。例如,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实现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劳 动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3)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 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 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对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延伸和升级,突出了国有资本 保值增值,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拓宽了空间,而且为社会资本发展创造了制度性 空间。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按照“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改革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尽快出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方案

  (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新的改革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是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在去产能取 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要把发展创新型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推动国 有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开放,引导和鼓励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在发展混合所 有制结构中给民间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5)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一是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 制。”当前,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 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有数据显示,2017 年公布的 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为第 78 位,在 G20 中排倒数第 5 位。

  可见我国的营商环境与大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适应,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相当大的

   现实性、迫切性。

  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

  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 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全面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国内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 普及推广,在创新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初步估算,到 2020 年, 中国服务业规模有可能从 2016 年的 38.4 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 50 万亿元人民币 左右。适应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大趋势,需要进一步清理、修改、废除国有垄断行 业、城市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导致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探索实施符合新 经济领域发展规律的反垄断方式,形成有效的反垄断审查机制。

  四是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维护公平竞争。近年,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经济 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量明显增加,但其成长与发展并不稳定。据统计, 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 2.5 年,与美国的 8.2 年、日本的 12.5 年有较大 差距。据全国工商联调查,90%的小企业和 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 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其融资多依靠民间借贷市场。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中小企 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使其成为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的引擎。

  (6)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一是把监管变革作为深化简政放权的重点。过去 5 年,简政放权改革在多方 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实体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经济 运行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增大,以监管变革为重点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有利于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以监管变革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以金融监管为例,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加快推进监管的转型与变革。如尽快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 业监管的过渡,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家反垄断体制,强 化反垄断的权威性、统一性,建立既适用于内资又适用于外资,法治化、规范化 的反垄断体制 ;尽快形成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以适应全社会消费结 构升级需求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三是明确把新经济监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 动态过程,市场监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新经济的监管既需要各个部门 的协同配合,也需要市场监管机构来牵头主抓。建议在市场监管部门成立专门的 新经济监管机构,动态跟踪新业态,根据情况提出并试行新经济的监管条例,以 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实行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

  (7)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2017 年 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0.2%,连续第 14 年实现两位数 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第一驱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正进入一个“新消 费时代”。适应这个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减少“消费外流”的 规模和比重,拓宽中国消费大市场,进一步夯实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8)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我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突出矛盾,重要原因在于投资结构未能以消 费结构变化为引导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源在于当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从现实情况看,发展实体经济仍面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突出矛盾。从扩大民间 投资,振兴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性、迫切性全面 增强。

  (9)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做实财政这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 要支柱。过去几年,我国营改增全面推进且全面收官,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也为 进一步理顺税收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部署的基础 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总的目标是加快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体涉及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调整、预算制度建设和税制改革。

  二是重点推进税收结构调整,以降低制度成本。这是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 体经济的重大举措。如改革以企业税、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增加直接税比重,改 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扩大财产税征收范围,探索启动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 新型税种;以财产税为主体形成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源。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推进 消费税改革,将房地产税和消费税作为未来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降低对增值税

   的依赖。

  三是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要实现健康发展,重在与实体

  经济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 力。这是新时代中央对金融发展的基本定位,旨在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防 范和避免各种类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 体任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 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创开放协调发展 (1)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目前,“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基础设施在 建项目已经覆盖 44 个国家。未来 10 年,要加快打通“一带一路”在陆上、海上、 空中的贸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形成放射性、网络化的交通布局,着 力构建连接我国与自由贸易伙伴的经济大走廊,提升贸易物流便利化水平。

  二是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从趋势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互补性较强,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据国家发展 改革委预测,我国对外产业投资将从 2015 年的 1200 亿美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1600 亿美元。

  三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未来“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 复杂,干扰因素将明显增多。这既是“一带一路”的重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制度性安排可以保障“一带一路”的稳定性,而多种形式的 自由贸易区网络就是主要的制度安排。同时,通过构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 网络,巩固我国与周边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创新合 作机制,使“一带一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一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内外一视同仁的原 则,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出台《外国投资法》,推动新一轮高 水平对外开放,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目前,国内 11 个自贸区

   的负面清单仍有 95 项,其中 70 项针对服务贸易。为此,需要进一步精简负面清 单,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3)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一是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自贸区转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当鼓励支持 现有的自贸区在服务贸易发展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先行先试。

  二是积极开展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区域的特定优势出发,支持 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旅游、医疗、健康、文化、职业教育等产业项下的自由 贸易政策,走出一条开放转型的新路子。

  三是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这是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重大选项,不仅 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三地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而且 对促进和服务于“一国两制”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重要的是在管住货物贸易 的同时全面放开人文交流。

  四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外开放上的一个亮点就是鼓 励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从国际经验看,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区的最高实现形 式,在税费减免、货物通关、企业设立、资金进出等方面有更高的自由度,对外 国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未来几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将是 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

  (4)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一是以产能合作为重点,建立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 :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 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已与 36 个国家建立了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乏力的背景下,需要创 新国际化的投融资模式,发挥产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的作用,为国内企业开展 国际产能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积极引导和规范对外投资。2017 年 8 月,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 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 规的对外投资活动。例如,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严格限制房地产、 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 ;禁止境内企业参与危害或可能 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等的境外投资。

   5、重点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平稳安全发展 防范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处理好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 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之间的关系。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 努力畅通货币政 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二是不断加 强风险监测与评估,强化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等领 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三是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标准规制,强化实质性和穿透式 监管;四是加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 不动摇;六是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七是 加快完善存款保险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机制,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风险化解 机制的作用。

  6、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共享协调发展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应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 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 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提高扶贫质量和水平,主要指精准扶贫要真扶贫、 扶真贫、真脱贫,坚决防止虚假脱贫,并建立返贫预警机制。由于精准扶贫的难 点在精准识别,现实中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上各地均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对瞄准 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提出更高要求。另外,要建立 扶贫的长效机制,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这一过程中,也要谨防 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现象。

  7、推进绿色治理,创新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将合理与理性原则贯穿生 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既使经济快速发展,又确保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因 此,将环境保护政策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是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背景 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是激励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在衣食住行各方 面关注环境,贯彻绿色食品、绿色交通、绿色住宅理念,通过自己消费方式的改 变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二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求将污染消除在产生之前, 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 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侧重点是“防”而非传统的“治”。

  三是节能减排。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恶化情形下,通过节约能源、节约用水、

   节约土地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四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 有的物质都需要在这个流程之中得到合理和反复的利用,以此将废弃物的排放降 低到最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将循环经济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使企业能 够通过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并将环境 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之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

  

推荐访问:高质量 新发展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