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16篇

时间:2022-11-15 0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16篇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16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16篇

篇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断增强用法、守法、尊法以及学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有为的群体,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

  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

  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

  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四、结语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参考文献[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3]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篇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

  沙艳蕾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高校法治教育发展滞后,应在现代法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让法治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全社会遵纪守法的模范。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沙艳蕾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法律系,山东菏泽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改革研究[J],刘昕2.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构建研究[J],何金华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董生4.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朱军

  5.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通过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信仰的路径--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的思考[J],关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新思考

  马宁

  【期刊名称】《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9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大批具有法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高职学生最能代表未来我国人口的平均素质,倘若轻视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忽视法治教育,就无法实现公民全面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素养的提高.未来能够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全面提升,就要构建起全社会一体化法治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尊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氛围,并将此模式长期进行推广,从而培养出合格守法公民,以实现法治教育的初衷.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马宁

  【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5

  【相关文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改革研究[J],刘昕2.\"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研究\r——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张朋龙3.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构建研究[J],何金华4.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

  朱军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探析[J],张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作者:李玉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4期

  李玉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的治国方略,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2-02

  作者简介:李玉兰,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等,它蕴含着人们对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具体来说,法治意识是指人们相信法律并按照法治的精神来行为。它既要求人们熟练地掌握法律知识,又要求人们去领会法律的精神,并领会法治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以法治的价值来指引其生活。[1]因此,“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是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与共同追求,“依法治国”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得益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任重道远。

  1.法律认知提升,但法治“思维”缺乏。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广大大学生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增长,普遍形成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对法律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平等”、“自由”、“法治”等意象有了感性认知。[2]但大学生头脑中缺乏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现实生活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如何行为以及行为预期等,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与法律规定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二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分析和判断社会问题;三是不会进行综合衡量,从而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

  2.权利意识增强,但“维权”意识淡薄。当前法制教育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一是他们对自身享有的权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对人身权利、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权、消费权、劳动权、休息权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

  注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比如交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会自发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三是他们开始对参与公共事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但他们没有掌握如何有效行使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被人勒索、抢劫,他们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头脑发热,采取过激行为,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大学生贪图便宜而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因此造成人身伤害时,不敢也无法(因为没有发票等证据)找商家索赔。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3.追求公平正义,但“权力”意识浓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大学生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他们希望自己合法的生存、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希望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希望参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活动的过程能公开透明,反对控制过程谋取不当利益,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但受“人治意识”的影响,权力意识浓厚,普遍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钱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达成个人目标就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突出表现为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腐儒之论。比如在对待考试问题,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获取学分,无视考试规则,徇私舞弊;再比如在评优或竞选干部等问题上,采取送礼、请客等手段进行拉票贿选等,严重败坏了考风、学风,破坏公平正义。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

  1.重视知识内化,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社会每个公民的内心里”。“让法律刻在公民内心里”就是法律知识内化。法律知识内化就是通过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实践,让大学生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识,从而去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从那种守法的“自在的过程”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高校法制教育要重视法律知识内化,着力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从学会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加强法律实践教学,脱离具体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来思考、分析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才能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只有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才会自觉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对法律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

  

篇五: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

  径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摘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日益全面化,其中大学生法律素养受到各界关注,尤其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尤为重视。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有一定法律意识但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具有一定权利意识但缺乏应用能力、具有一定法制观念但缺乏对法律的信仰。高校应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等路径来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培养路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有助于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素养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素养,是指经过训练和实践所获得的技巧或者能力。法律素养,简言之,则是指经由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所逐渐培养出来的法律能力。大学生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培养出来的法律能力[1]。

  法律素养是素质教育中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开展法制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们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而且对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意义深远。然而,不少高校重教学,轻德育,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盲点,德育教学中的一块短板,绝大部分大学生觉得法律好像是只有律师和法律专业的学生才需要了解的东西,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远。近几年,大学生被电信诈骗和借贷逼得走投无路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升,而高校应当担起这一重任,通过大学教育改善大学生法律素养。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一)具有一定法律意识,但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在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通常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较为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却了解的并不清楚。虽然我国众

  多高校都设有独立的法学院系,通过各种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教授法学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法学专业课程枯燥乏味、法律条例难以理解和记忆,而这些公共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在其考核中并不占很大比重,所以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多都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去上课。在加上公共课的法律知识讲解也较为浅薄,学生所接受的仅仅是一些概括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对于切实关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法律法规则教授甚少。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量并不理想。同时,近年来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案件屡见报道,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防范意识不高,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二)具有一定权利意识,但缺乏应用能力。现实生活中,在互联网新闻媒介的传播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然而在合法权利真正遭受侵害时,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法律维权,很多学生选择了隐忍,安慰自己“吃亏是福”,更有甚者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法寻求自己内心所谓的正义,最终在这一错误想法中越走越远,由受害者转变成侵害者,最终造成更大的恶果。当前大学生浅薄的权利意识和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造成部分大学生在遭受违法犯罪行为伤害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觉得法律并不能保护自己,最终对法律失去信心。

  (三)具有一定法制观念,但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3]。然而,据有关调查标明各高校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对于相关社会事件能够进行是非判断,但是立场并不坚定、态度不够坚决,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成熟期,接触新事物的方式多且速度快,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时,其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极容易受到侵蚀而产生变化。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借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大肆宣扬执法、司法不公等现象,借此造成社会舆论,不明就里的大学生受到影响产生盲目跟风的现象较为常见,歪曲了在现实实践中权与法的关系。可知,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但漠视法律公正性,缺乏一定的法律信仰。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路径选择(一)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素养的基本条件。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法律素养的培养,通过改善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引导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此外,在选择教材时不仅要囊括法律基础

  知识,同时也要贴近社会实际生活。对基础性法律课程,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相关课程内容;

  将法律课程做成视频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学,同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进行分期的法律讲座,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同时安排教师互动等[4];

  开设法律知识公选课、专选课,增加法律公选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法律应用能力是落实法律素养的核心。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知法懂法守法,但是不会用法,当自己的切身合法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有维权意识,但是却不知如何维权。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通过开设法律事件模拟课堂,如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模拟多种角色,使学生在亲身感受和对事件的分析中,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加直观的去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应用法律知识的课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专题演讲等;

  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5],让大学生体验庭审过程,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下促进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在对

  法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对法律产生信任,并以法律作为个人行为准则,是法律素养的最高境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需要依托营造校园法治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范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最终从思想、行动上产生对法律的信仰。而由于立法不科学、执法不理智、司法不公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在学生心中的神圣形象,使得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大打折扣,这需要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提高传媒人员的法律素养,进行准确公正的报道,建设健康传媒环境,为提升大学生法律信仰尽一份社会责任。

  三、结语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职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模拟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营造法治环境提升学生法律信仰等途径,为社会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又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职责,它也是全社会的职责,只有学校、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提

  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参考文献:[1]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黑龙江

  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9):28-31.[2][3]周荣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J].法制

  博览,2018(20).[4]刘寿堂.学生法制教育的社会资源问题初探[J].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16,32(03):75-79.[5]余志刚.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基础法律素养[J].法制博

  览,2018(19):212.

  

篇六: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

  范微;魏连俊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中国法治事业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索法治观念养成路径如下:国家和高校应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要自觉增进自身法治意识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页数】2页(P252-253)

  【作者】范微;魏连俊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思政部,黑龙江黑河164300;黑河学院思政部,黑龙江黑河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J],吕东杰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J],余丙炎;马大峰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J],WuHaixia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医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研究[J],王芙蓉;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甘肃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康玉娟;魏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多元化教育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培养大学生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在法治教育中,如何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培育和形塑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课题界定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

  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多元化教育模式,是以全面、全新的认知方式与实践方法,结合教育内容,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种教育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式、体验式、情景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相长、强化教育效果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思维模式与教育实践活动。(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没有专门的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教育,只是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有关法治方面的知识渗透在其本国的公民教育或法治教育中,故也没有相关的具体研究。国内关于法治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领导干部,关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法治思维的概念理解。如汪永清认为,法治思维是在对法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相信法治的基础上,用来认识事物、判断对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姜明安教授认为,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二是对于法治思维的特征分析。如殷啸虎认为法治思维有四个维度,底线思维、规则思维、权力思维、契约思维;修订版教材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这四个方面用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是对于法治思维的培养。郑齐猛认为,法治思维的培养应以规则意识的培养、契约精神的培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合法性要求、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五方面入手;孙由体、胡方红从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培植法治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追求公平正义成为最大共

  识;开展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作为切入点。综上,学界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研究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指向和风格,这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缺陷:对高校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存在的问题、应对的策略等,缺少专门性研究,且现有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欠缺实践论证分析。我们拟在借鉴、反思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理论研究指导教育实践的实效性。(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理论意义:本课题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效果等各维度,探寻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对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思维理论、突破大学生法治思维理论缺口;扩充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拓展和丰富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相关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在“法治强国”战略下,高校运用多元化教育模式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对于防范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其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号召引领全民参与,从而推动法治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1)课题理论依据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②协同教育理论“协同”一词来自协同学,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它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在教育系统中,将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引入另一教育系统,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称为协同教育。(2)研究目标①升华教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知行统一”、“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②改进教育方法,创新灵活性、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③提高教育水平,塑造高水平、高素养的教育团队。④改良师生关系,建构互动性、参与性的新型师生关系。⑤改善教育效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思维培养的实效性。(3)研究内容①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法治思维的涵义界定、基本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②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分析——以某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

  的方式,对抽调和受访对象的法治思维、对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看法、期望等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③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构建。结合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构建多元化、多样性、多渠道的教育模式。A.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全方位教学体系开设法律通识教育选修课、创新创业法治教育特色课程,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与能力。B.丰富教育方法,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精神。丰富实践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C.完善教育平台,开拓多样化教学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公共教育平台上建设通识教育基础课、创新创业课程、法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线课程,丰富教学资料,引导学生线上自学。D.拓展教育途径,构建“协同育人”教育机制遵循“请进来”原则,开展“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活动或“法律大讲堂”活动,邀请法律专家、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精英到学校讲解法律知识与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篇八: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

  养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建设法治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要求。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是全社会普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特点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进而对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对现存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

  大学生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暴露出大学生因为法治教育缺失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法治素养回归人们的视野。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基于现实情况,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包括法治课堂,另一方面是以社会普法为主的法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主要体现为开放、活跃,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很多碎片化的新闻、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于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师资较为紧张,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法治课程师资存在缺口,非专业老师兼职任教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在很多民办高校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认识定位不足,

  法治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大,无法从书本上获取有效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欠佳。

  2.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因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不够全面,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与专业课程相比相去甚远,学习观念始终以专业为重,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课程持敷衍的态度,这与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足有关,除了课上时间以外,很多同学将大部分可支配时间放在了网络,比如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更不会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及社会管理方面等内容。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考量因素

  1.从大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目前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对法治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自己生活当中很少运用到法律,也不会主动去了解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认识太过片面,将法律与犯罪等同,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不犯罪就不会跟法律相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与我国长久以来的重刑轻民不无关系,但这也恰恰印证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的事实。二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官本位思想,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纠纷首先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种认知成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养成的重要障碍,要想剔除这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提升提供条件。

  2.从大学生生活实践角度而言,在面对自己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逃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呈现出现代化、信息化特点,社会生活的很多内容都迁移到了网络空间,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等等,随之而来的负面信息接踵而至,出现网络诈骗、网络侵权、信息泄露等,当代大学生在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被动,不懂得如何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从基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有待提升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的探讨,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大学生犯罪问题,之所

  以会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甚至发生情节非常严重的暴力违法犯罪事件,除了直接的影响因素外,对法律缺乏敬畏是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后果发生后所要承担的责任缺乏有效认知,因此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刻不容缓,这也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与家庭方面原因

  现代大学生从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出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90后和00后,他们从家庭生活条件及所处的社会背景都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之时,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领域与过去相比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首先在家庭方面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更多的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以分数论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的养成及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诱发了利己和狭隘思想。同样的情形在学校教育中上演,学校重视升学率、重视成绩排名和分数,从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法治教育以及法治素养的提升没有良好的家庭以及社会氛围做支撑,一定程度上从失去了法治素养养成的良好时机。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一)确定法治素养提升原则

  法治从根源来讲是一种社会规范,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所以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最基本权利到社会各领域的合法权益,都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而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法律的学习规律,提升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就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写入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分清权利义务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

  营造法治氛围

  1.重视法治及相关课程建设

  围绕课程建设其涉及到的主要包含课堂建设和师资配备两个方面。课程建设主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为主,除此之外,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相关法规课程,例如建筑类专业有建筑法规、经济类专业有经济法等,着力打造好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当然打造一门高水准的法治课程以及能够让学生趋之若鹜的优质课堂,需要学校教学师资的强有力支撑,所以民办高校在重视发展专业建设的同时,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方面需要聘请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或专业领域的教师任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2.重视校园法治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营造法治学习氛围的关键,学校为法治环境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场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资源,宣传资源,比如班级、班会、辅导员以及宣传栏等对各种因素进行积极地调动使用,组织普法活动、聘请行业精英讲座都可以作为法治宣传环境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还要重视网络宣传,利用好互联网,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和最新动态,遏制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袭,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达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去辨识、过滤、排除各种虚假信息,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

  3.利用好社会资源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部门的公益讲座主要以普及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为主,还有一些社区或专门的社会组织进行相关的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积累生活经验,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立超.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檀宝传.公民教育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DJ202161

  

篇九: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1.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

  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2.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3.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

  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2.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

  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普法性质的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以普遍教授为目标选择教课内容。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修养。(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徑

  

篇十: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探究

  王旗

  【期刊名称】《亚太教育》

  【年(卷),期】2016(000)018

  【摘要】2014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部署,也给大学生法制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总页数】2页(P230-231)

  【作者】王旗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周莹2.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J],范微;魏连俊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构建改革研究[J],刘昕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J],余丙炎;马大峰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研究[J],景凌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

  1.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

  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

  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2.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

  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3.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

  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

  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

  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

  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

  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

  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

  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

  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十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对策研究

  李敏

  【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4

  【摘要】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核心内容.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围绕培育大学生的权利义务对等思维、法律至上思维、权力制约思维、公平正义思维和正当程序思维5个维度.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对策,从凸显高校教育主体作用、强化教师教学的基础作用、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保障作用、探索校外法律精英的辅助作用等多方面形成合力.

  【总页数】5页(P329-333)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新常态视域下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贾宝金2.依法治国视域下公民法治思维培育探究[J],苗莹3.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调查研究[J],张艳;何国萍

  4.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调查研究[J],张艳;何国萍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探析[J],王海燕;郑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浅谈依法治国背景下强化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措施

  摘要: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尤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可是在全社会都在大力学习法律法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认识不够,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不强。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高职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也是保障他们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素质;高职院校

  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尤其是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十八大四中全会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部署的同时,也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国法律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全社会也掀起了学习法律的热潮。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健全的法律意识,熟悉法律法规。由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中教学“缩水”师资薄弱等问题的存在,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不高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这就给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埋下很多隐患,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有其鲜明的特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摸索出具有针对性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有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认识不够,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不强。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如果不懂法,就难免发生违法,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例如:修改后新的刑法已将考试作弊行为入刑,过去的考试作弊仅仅视为一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在现在已经构成刑事犯罪。违反者就有被判刑入狱的可能。在校大学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但是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基础技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学习其职业技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有是一种实用技能,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时起到巨大作用。但是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法律缺乏热情,对法律基础知识不了解,有的学生分不清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更不用说在实际中运用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的和合法权益了。现在屡屡出现大学生找工作时陷入用人单位的合同陷阱,无法认清劳动合同与实习协议的区别,不重视劳动合同,在实习中人身伤害受到伤害而不知如何维权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设置法律课,课时安排偏少。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的课程,大三时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课程课时受到大规模缩减,高职院校讲授的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就只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了。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精神各个高等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面广,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该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效果。首先,就教材而言,现在所有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均是统一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该版本最新2022年修订版的课本内容安排来看,全书共八章,其中前六章都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只有最后两章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其次就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授课教师在编写教学计划时也是注重德育内容而忽视法律内容,该门课程一般是48学时,而用于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数往往不到10课时,不及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一般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总时间。

  二、强化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高职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也是保障他们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搞好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对于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法律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现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问题诸多的现状,我认为从根本上是要提高法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法律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普遍没有独立的地位,往往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某些高职院校教师看来法律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内容,从而将法律教育和德育混淆,这样的法律教育与当前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仍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可见,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教育效果已经成为提高高

  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应该通过下面三点来改变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被重视的现状:

  (一)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增加基础法律知识的内容。

  因为全国的高职院校都使用统一的教材,所以该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向等会对我国整个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可是现行教材中过多的强调的德育内容,而法律内容篇幅不多,而且较为笼统,实用性不强,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部门法往往是通过一段文字简单带过。这对没有法律基础的高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更难以在实践中实际运用了。

  (二)高职院校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三)采用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法学素养。

  

篇十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研究

  康雷闪;张懿婧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育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但由于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情况的制约,当前的大学生普遍法治意识达不到应有的层次,法治素养明显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有法治教育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康雷闪;张懿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J],王众威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广州地区为例[J],杨嘉红;陈江江;张雅琳;杨晓琳;林清恰;骆子信;罗光华(指导)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董生4.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

  朱军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卢日霞;牟艳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五: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研究

  作者:陈景泰刘强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7期

  摘要:法治素养是大学生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或法治信仰缺失,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行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7-0021-03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实践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这意味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将是达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的一般解释是指平日的修养或修习涵养,是一种依靠长期修习获得的品质。法治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其包括法律知识、法治意识、用法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法治素养是公民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正确理解,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与法律至上理念的捍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法治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越来越高,但部分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匮乏、法治信仰缺失、参与法治实践较少。(1)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开设系统的法律课程,除了法学等相关专业之外,部分高校尚未将法律纳入必修课程。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父母的教

  诲、课外读物与网络视频,这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具有片段性与片面性,因为不少网络视频的创作者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对于法律的理解与运用不一定完全准确。系统法律教育的缺失与片段性、片面性法律知识的获取,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以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结构,无法为提高法治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2)部分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全面普及法治教育,但不少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树立。单纯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坚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法律至上的理念,坚信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带来美好生活。此外,个别执法人员“公权私用”“知法犯法”等不良因素也对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带来挑战。(3)部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法治实践的行动力。大部分大学生是具备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我国法律法规赋予此类群体很多权利,但很多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引导大学生使用这些权利,导致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参与法治实践的行动力。

  2.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不良的传统观念与社会环境。调查发现,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依旧是制约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因素之一。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应该过多参与法治实践,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另外,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权大于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有时依旧有少量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滥用权力,尽管此类人员仅仅是极小部分,但仍然可能导致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环境受到影响。(2)大学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除了法学及其相关专业之外,大部分专业均未开设法律课程。尽管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法律课程,但很多法律课程仅仅停留于对一般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将法治實践纳入课程,导致学生认为法律课程枯燥,缺乏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大学法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有些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第一时间并不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不法事件时没有寻求相关法治部门的帮助,没有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没有养成优先使用法律武器的习惯。(3)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安宁的年代,大部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挫折与不幸,同时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专项培养与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不足以支撑其投身于法治实践。中小学学习基本以考试为中心,鲜有社会实践类课程,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其社会经历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对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缺乏自信,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其不愿意参与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这不利于法治素养的培养。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

  1.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

  大学教育不仅应该传授书本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大学无论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开设最基本的法律课程,完善法治教育体系。法律课程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习法律

  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法治社会发展历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与法律知识运用能力。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和法治教师。大部分法律书籍都是编者根据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与案例编写的,不同的编者学识水平与理解不同可能导致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相关规定认真选择合适的法律教材,确保法律教材严谨无误。另外,一门课程的影响力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选择学识渊博且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法治课程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創新法治教育方式。有些大学教师简单地采用讲述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法治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法治信仰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高校应当与相关法治部门联系,邀请一线法律工作者进课堂,或者开设“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法院旁听庭审、参观司法文化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信仰,消除不良思潮对学生法治观念的负面影响。

  第三,培养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大学教育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树立法治信仰,还需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参与法治社会建设。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民主自治组织、模拟相关法治部门职能组建社团等方式,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民主自治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模拟相关法治部门的设立与运行。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有合理性建议或者遇到不法事件时向校内校外相关法治部门反映,积极行使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赋予的权利,为参与法治实践积累经验。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不少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对法治实践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抗拒心理,面对法治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时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尤其是在自己提出的建议被否定、投诉受质疑时容易失望,不愿意继续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针对此类情况,高校需要专门开展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心理专项辅导,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第一,消除错误观点与偏见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法治实践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并无发言权,对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避而远之。对于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明确抵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和正确的法治信仰,坚信法治的公平正义才是硬道理。针对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宜参与法治实践的偏见,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努力来证明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做到学习成绩优秀。作为高校要通过宣传法治实践与学习成绩兼优的新时代大学生来回应偏见,创设鼓励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其他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自信。

  第二,消除法治部门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畏惧感。不少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法治部门,错误地认为只有触犯法律的人才会接触法治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法治部门的服务职能。相关法治部门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时表现的威严,有时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畏惧感,面对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唯恐措辞表达不当导致自身遭受处罚。针对此类情况,高校应当与当地相关法治部门密切联系,聘请相关法治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长期驻校的法治部门联络人,让其引导大学生熟悉相关法治部门的职责与工作形式,增强自身亲和力,消除部分大学生对法治部门认识不到位而在心理上产生的畏惧感。

  第三,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抗压与抗挫折能力。部分大学生向相关法治部门提出的建议未被采纳、投诉未得到理想结果后,心理上可能出现挫折感,这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继续参与法治实践。高校有着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使命,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法律与心理辅导员应在事前进行法治实践的指导与心理问题的预防,或在学生开展法治实践过程中进行协助并尽可能提供支持,事后对此次法治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索改进法治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多次法治实践与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抗压与抗挫折能力能够得到增强,这可以助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自1997年十五大提出并开始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至今已二十余年,法治中国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长期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一决定也证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依旧任重道远。作为即将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才能不负使命。作为高校要注重完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助推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犟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李禄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途径[J].法制博览,2021(17).

  [3]刘晓.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思考[J].长江丛刊,2020(28).

  [4]刘海婷.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05).

  [5]张波.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8(10).

  [6]康雷闪,张懿婧.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8(05).

  [7]卢日霞,牟艳娟.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7(03).

  [8]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

  LegalLiteracyintheNewEra

  ChenJingtai,LiuQiang

  (ZhejiangPolice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Legalliteracyisthe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understandandapplylaw.Legalliteracyisnotonlyanimportantcontentof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moralliteracy,butalsothecorecompetenceandbasicabilitythatcollegestudentsmusthaveinthefuture.Atpresent,somecollegestudentslacklegalknowledgeorbeliefintheruleoflaw,andsomecollegestudentsparticipateinlesslegalpracticeactivitiesandlacktheactionforceoflegalpractice.Underthebackgroundofcomprehensivelyrulingthecountrybylaw,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explorethepathtoimprovecollegestudents'legalliteracy.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shouldpayattentiontoimprovingtheuniversitylegaleducationsystem,improving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andpromotingtheimprovementofcollegestudents'legalquality.

  Keywords:ruleoflaw;collegestudent;legalliteracy;route

  

篇十六: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新时期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几点认识

  摘要:法治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赋予了当代青年学生新的使命和任任务。要求他们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基于此,文章就新时代下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研究分析

  在青年学生综合素养中,法治素养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中,法律能力、法律知识以及法律认同是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整个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内,我们必须要对青年学生做好法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法律意识,依法办事。

  一、暴露的问题分析

  1、学生法律知识不足

  学习和接触法律知识是培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前提条件,其中,思想政治课是他们基础法律知识的主要媒介,尽管书本内会涉及到民法、商法、行政法、宪法等诸多内容,然而,在内并没有法律条文存在,缺少直接的法律条文,将会造成青年学生的法律知识不足。并且,对于法律条文,很多青年学生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学习过,所学些的部分法律知识还比较浅显,谈不上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更谈不上如何用法,如何完全懂法。慢慢发展下去,这样他们的错误法律意识就会渐渐形成,对他们法治学习就会带来不利影响,无法发挥法律武器的自卫功能,也不会用法律武器约束自己。

  2、法律实践不足,直接影响法律素养

  通过课堂中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无法完全提升法律素养,还要求积极配合和融入法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对其法律能力进行培养,才会真正掌握和认识法律。然而,深入到实践中,在与法律问题碰面时,只有那么几个人能够利用法律来维护自我权利,从而总体上看,青年学生的用法能力还有待于提升。

  二、新时代下培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

  新时代下赋予当代青年学生新的使命和任务,其中,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一定的法律素养,是帮助他们发展的有利职支撑,所以,就此制定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1、为青年学生解读法律条文

  学习法律知识时,法律条文属于重要的参考资料,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与教材内容结合,为学生解读法律条文。比如,在对宪法法律知识学习期间,老师可以结合宪法文本以及宪法修正案的内容进行引导教学。其一,宪法生成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随后,对宪法条文进行详细解读;其二,对宪法条文的点评,对法律条文内存在的争议进行解读。老师只有令他们逐条的学习那些关键性的法律条文内容,并且,对法律条文深厚的

  立法意图进行准确理解,这样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才会被其所认知。通过学习法律条文知识,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因而,在与不同观点碰面时,才会科学的选取与检视。

  2、充分发挥法律案例的引导作用

  新社会环境下,频发各种案件,特别是和青年学生有关的此起彼伏,很多法律案例其意义和影响深远。所出现的每种类型案件,学生们都会广发的探讨和参与,有着深厚的法律意义以及社会意义。尤其是青年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接触过相似情形,然而,因为他们法律知识掌握不深刻,知识面狭窄,所以,无法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身边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在损害了他们的权利后,自设的法律权益也无法得到保护。为了将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他们身边的典型例子,通过引导他们学习与接触法律案例,从而青年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知识,特别是站在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具体案例,在同类法律案例内,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内容找出来,甚至能够发展和丰富他们的法学理论,有着实践指导以及立法影响的价值。

  3、不断开展实践性法律活动

  是否可以提升学校青年学生的法律能力,同学校法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实用性、互动型是法律实践过程的基本特征。而单纯的训练法治思维或者学习法律知识,很难将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提升。只有与难题和问题的真正碰面,他们才能够通过所掌握的法律内容结合平时养成的习惯,基于相应的法律体系,将相应的问题处理方法与途径制定出来,实现通过法律处理问题的目的,而且,由此也可以显现出法律的实践性特征。此外,在校内外各项活动、课堂、模拟法庭内贯穿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通过法治宣传基地、法律救援中心、法治实践基地等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将学生们的价值批判能力、参与社会活动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

  4、发挥制度价值,顺利开展法律实践

  多方面制度是保证高效、稳定开展法律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学校一法律实践互動组织者身份出现,他们需要为学生们制定详尽的法律实践制度。按照法治教育课程标准与体系,把法律实践大纲制定出来,科学的安排法律实践环节;为法律实践活动制定合适的内容,确保有效的落实法律实践活动;将专门的法律活动指导教师确定出来,明确他们在实践活动内的责任和权利;整合社会与学校内的法律资源,对法律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拓展。基于相应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之外,与社会实践接轨,给他们亲身的法律实践活动体验,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养成维护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对于法律的约束和规定,可以更好的服从与遵守,学会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从而将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

  结语:

  总之,努力将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属于一项长期性工作,并且也是依法治国下的必然形式,可以说,这同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决定着建设法治中国社会的成败。所以,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青年法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引导方针和方案,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杨忠明,杨强.青年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11.[2]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07):71.[3]刘升.青年的犯罪问题及青年工作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8,(1):25.[4]杨忠明,杨强.青年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654-65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研究,下一步研究设想 研究 依法治国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