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规划】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16 16: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夯实基础、壮大实力的重要时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005年原香坊区、原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夯实基础、壮大实力的重要时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005年原香坊区、原动力区分别编制了“十一五”规划,并经2006年初两区人代会审议通过。2006年10月23日,新的香坊区成立后,按照区委确定的建设“经济强区、靓丽城区、和谐新区”的奋斗目标,结合新区的实际,重新制定了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现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讨论.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新香坊区的成立,标志着香坊区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的香坊区产业特色明显、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人才济济,为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筑了新的优势。

一、基础优势更加突出

新的香坊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部,区划面积339.5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街道办事处,3镇1乡,总人口72.7万人。空间规模的扩大,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新的香坊区能够与我市其它中心区在同等条件下竞相发展、共同进步。2006年末,新的香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5.3 %,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实现4.46亿元。几十年来,原香坊和动力区把握区情特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以机电配套、生物制药、包装印刷、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行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规划了31平方公里的香坊工业新区和12平方公里的动力工业园区,并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形成了以松雷商厦、巴黎购物广场、乐松购物广场为主体的动力商圈,以通乡商场、安埠商厦、中韩商贸娱乐广场为主体的安埠商圈,以万达商厦为主体的新商圈。化工、金属、花卉、医药和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也极具特色。特色种植、养殖和绿色无公害基地初具规模。创建科技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建设改造了远大生态园、尚志公园和动力广场、母亲广场、安埠日月空中广场等景观工程,开发建设了远大都市绿洲、果园新城、乐强、安埠等一批大型居住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防建设、爱国卫生、计划生育、经济普查、老龄等工作取得了国家级荣誉。

二、资源优势更加明显

新区成立后,区域内拥有哈电集团、哈轴集团、哈量、哈啤等大型企业,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同行业最高水平。辖区内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703研究所、省冶金研究所、省石化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教育和科研力量雄厚,基础教育优势逐步显现。全国最大的城区内森林植物园,远大生态园,哈尔滨市第一、二、三苗圃坐落我区,发挥着城市绿肺的作用,空气质量位于全市前列。农村耕地面积达到17.8万亩,农业资源得到整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三、区位优势更加显要

新的香坊区东与阿城区接壤,西、北连南岗区,南接平房区,已成为我市的中心城区。和兴路、三大动力路、和平路、公滨路、红旗大街等14条主要街路四通八达,二环、四环和正在建设中的三环快速干道贯穿全区,370余条各类街路形成了快速、便捷的道路网络。6个客、货运火车站点、滨绥等铁路干线和京哈、哈阿、哈五出城口的3条高速公路在我区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形成了合理的交通路网结构。

四、政策优势更加优越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俄经贸战略升级和我省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的深入实施,优惠政策将集中注入、强力倾斜于工业城区的发展,这对我区进一步发挥香坊工业新区、动力工业园区、对俄出口加工区及食品医药产业园区的优势,扩大对外经贸、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

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与我市其它强区相比,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区级财政收入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刚性支出的需要还有一定困难,用于发展的可支配财力还十分有限,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还不够合理。从我区三次产业比较上看,三产比重相对过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是城市改造建设的压力较大。城区面积的整合,对城区的整体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老城区的改造、危房棚户区的开发任务很重。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生态城区、城乡路网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作为老工业城区,历史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企业改组改制、城市拆迁改造、重点项目征用农村土地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仍然突出。

“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科学审视现有基础,理性对待发展机遇,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有利契机,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和制定未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区第一次党代会、人代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整合资源、科学谋划、明确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区、靓丽城区、和谐新区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原则

(一)必须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进一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加注重和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速经济增长。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节约使用资源,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优化所有制、产业、城乡、区域等结构。

(三)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企业改革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加以推进,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四)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区将建成“经济强区、靓丽城区、和谐新区”。全区经济发展总量、质量、速度跻身哈尔滨经济的第一集团;城区面貌焕发勃勃生机,旧貌换新颜;通过民生建设,使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使我区商服业形成安埠商业圈、动力商业圈和万达商业圈,工业主要以香坊工业新区和动力工业园区为发展载体,农业主要以生态旅游观光、特色种、养植为主导的总体发展格局。

(以2007年人代会确定的经济指标为增长基数)

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5%。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5%;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0.8亿元,年均增长12.5%;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6亿元,年均增长18.3%。

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2.4:47.5:50.1。

区级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0%。

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285元,年均增长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5‰以下。

第三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坚持工业立区,强化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整合资源要素,突出区情优势,加速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全力推进香坊工业新区建设

在化工路以东和四环路以西地区,规划面积31.53平方公里建设香坊工业新区。“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出口加工区一期起步区1.53平方公里,引进对外出口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轴承制造与机械及装备制造相关配套产品,同时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软件开发等行业。建设配套服务区,重点发展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咨询、教育、餐饮、商服等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末,入驻企业数达到10户、投资达到2.36亿元、产值达到4亿元。

二、加快动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在香坊区朝阳镇境内,规划面积12.23平方公里建设动力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借助“三大动力”的发展强势,到2010年完成园区中机电工业园和对俄产业园3.63平方公里的建设,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5亿元,入驻100户企业,企业投资30亿元,重点开发电站辅机、电站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产品,为“三大动力”配套企业和退城进郊企业提供承接地,打造我市又一工业集聚区。

三、壮大支柱产业,培植规模企业梯队

加快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机电配套、生物制药、包装印刷、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行业。加快扩张其经济规模,在发展上给予帮助,在资金、土地、项目上实行重点倾斜,为规模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提供条件,进一步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十一五期末,规模企业数达到100户、产值达到451528万元、利税达到34429万元。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整合国有企业资源,盘活闲置生产要素,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搞好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提升工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长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区域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五、发展循环经济

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严格减排指标,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同时要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单位面积容积率、投资率等规定,搞好现有土地资源整合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作用。

第四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核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全面推行棚室基地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村7个。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500亩。发展精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产业化进程。建设棚室蔬菜基地5个,畜牧养殖基地5个。重点发展朝阳平安现代农业区,黎明湖周边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丘陵漫岗地区的农牧综合区。抓好太阳升寿光蔬菜精优特产品、巴西菇、三元种猪、光明蔬菜等示范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建成特色突出、辐射力较强的农业示范基地。

二、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继续实施农科教统筹,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加强区、镇、村三级科技网络建设;加快开展绿证教育,提高绿证持有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咨询、指导与服务。搞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开发乡土人才,壮大农民技术队伍,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广泛开展科技示范、试验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植物病虫防害体系建设。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实施以教育、医疗、养老等为重点的社会各类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确保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加强中心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优化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功能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发挥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和带动作用。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新建通村公路10条,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水平,使畅通率达到100%。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景观街路、休闲广场、公厕网络工程建设,改善村屯面貌。

第五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三产富区,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依托现有的商业、交通和基础优势,把我区建设成为商业、餐饮服务业繁荣,集居住、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科技、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城区。

一、  打造三个商业圈

积极拓展动力商圈。以松雷和平商业大厦、乐松广场和巴黎广场为中心,建设集休闲、娱乐、餐饮和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商圈。不断拓展商圈规模、完善商圈功能,依托动力广场周边的开发改造,在广场南侧规划建设乐兴文化广场,全力打造动力新商圈。

规划建设安埠商业圈。以规划建设高丽风情街为重点,结合果园小区的开发改造,将延福街等街路打造成高丽风情购物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啤酒一条街;利用安埠地区三栋板式高层裙楼,广泛招商引资,发展中韩商贸娱乐中心,形成新的商业群体;巩固发展好又多超市、安埠商厦、通乡商店等原有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菜艺街特色餐饮一条街。

进一步完善万达商业圈:扶持万达商务广场发展,用崭新的理念和商业业态加快商圈的形成。发展酒店、商业、娱乐、休闲、餐饮、写字楼等服务业,形成新的大型城市商业中心。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规划建设面积1.6平方公里、总投资17亿元的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该园区已被列为省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支持项目。利用龙远物流园区的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整合传统物流产业及区内物流仓储资源,做大做强物流产业,使物流产业成为我区的支柱行业,将龙运物流园区建设成为辐射省内、带动哈市、面向全国及俄罗斯市场的市域物流中心,成为全省物流行业的龙头。

规划建设中铁集装箱哈尔滨香坊枢纽中心。该项目是全国18个国际集装箱枢纽中心之一。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接发5000吨整列双层集装箱专列的能力,成为集海关、检验、检疫、国际货物联运、进出口商品于一体的全国大型内陆港。同时依托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哈大齐工业走廊香坊工业新区内企业和集装箱中心站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园区。

积极推进商德国际金属加工经营中心建设,该项目由上海商德国际金属公司承建,选址在黑龙江原和平糖厂,规划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3.4亿元,主要以经营和加工有色金属、国际贸易为主,现已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2008年正式建设。

全力推进诺林化工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该项目以化学危险品仓储、经销、运输为主。总规划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二期工程已获市政府审批,计划三年建成。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特色专业化批发市场,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功能完备、多元业态、高效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借助我区生产要素丰富和优势产业,发挥交通优势,建设完善孙家站生产资料市场、金谷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中医药产品批发市场、东农兽药饲料批发市场、龙园畜产品批发市场、和平金属钢材批发市场等专业化市场。

四、发展壮大旅游业

坚持发掘区域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则,全方位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开发特色工业游景点。发挥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啤、哈轴品牌优势,规划建设啤酒一条街、啤酒广场和啤酒博物馆,举办啤酒节等各种文化、休闲和娱乐活动。规划建设以“三大动力”为主的工业博物馆。二是开发历史文化游景点。启动慈云观重建和遁园修复工程,争取省市支持,采取省、市、区联动的方式,对遁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使之成为哈市又一重要城市景观,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三是开发民族风情游景点。在成高子镇民强村阿什河畔,规划占地65万平方米建设俄罗斯风情园,园内建设俄罗斯风格建筑,开展俄罗斯风情休闲娱乐活动;在成高子镇黄河村阿什河畔规划占地40万平方米建设北方民族风俗园,园内建设体现北方民俗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四是开发以省森林植物园、省园艺分院、三精制药、哈尔滨汽车文化娱乐中心为代表的特色风情旅游带,发展旅游服务业。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引进和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业态并存的商业竞争格局。同时发展广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会计、审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第六章: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以增添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深化各项改革

全面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因企施策,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分类推进,有效盘活闲置生产要素。抓住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区国有改制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根据省市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对外经贸水平

通过政策吸引、资源吸引和亲情吸引,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全区发展的外向度。积极兴办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鼓励我区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将我区优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全方位的对俄贸易,巩固与韩国、日本、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交往,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搭建发展平台。

三、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以香坊工业新区、动力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引进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区落户。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契机,利用闲置生产要素招商,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对立区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培育骨干税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七章:增强城区载体功能

坚持建管并举,优化城区景观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基础民生建设。围绕建设“三个适宜”城区的目标,调整规划布局,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城区品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继续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严格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牢固树立依法拆迁、和谐拆迁的理念,全面保障各项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深入推进危房棚户区的开发改造,重点对哈阿路出城口周边及三环以内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完成松江家属区、亚麻新区等成片危房棚户区改造,形成几片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居住区。结合企业改制,积极推进电碳、亚麻、林机等企业自有生活区的改造。加快平顺村、信义村的改造,进一步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到2010年,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基本消灭城区内危房棚户区。

二、完善城区路网结构

全面实施道路改造,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打通电教街、通乡街等断头路,打通延伸公滨路至四环路,打通闽江路、赣水路至南直路段,使香坊区形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的环形路网结构。加快土路和背街背巷的改造力度,消灭城区内土路,背街背巷全面实现软硬铺装。加大中心区域道路提档升级力度,完善和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全面提高道路完好率。

三、加快生态型园林城区建设

全面实施绿化工程,大力实施拆墙透绿、拆棚还绿和桥体垂直绿化。到2010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54%,绿地率达到24.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9平方米。在哈平路、哈阿路出城口和马家沟沿岸辟建三条绿化景观廊道,依托三苗圃和松江电机厂现有绿化优势,在三苗圃规划建设“奥林匹克园”,在松江电机厂建造两处林地。新建通乡广场等5处社区广场,规划建设信义沟带状公园,建设3-4个大型绿化广场,推进绿色小区(庭院)创建,城区内居住小区全部达到绿色小区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景观标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城市管理

完善城管数字网络化指挥监控系统工程,向二类以下街路和社区延伸,扩大覆盖面,与公安、交通、人防等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联合监控,提高综合治理工作质量。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新建一批水冲式公厕、垃圾压缩间和停车场。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系,实现城管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城市精细化水平。完善网络数字化办案运行机制,强化对办案过程全程监管。建立和完善村、乡(镇)、区三位一体的“巡、管、督”规划执法运行机制,确保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大打击制售假证乱贴画案件的查处力度,推进乱贴乱画整治工作有效开展。

五、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以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重点治理超标排放的锅炉和除尘设施,推进集中供热,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强化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42吨标准煤,降低21%。进一步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监控,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创建向阳乡、成高子镇两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朝阳镇、幸福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第八章:加快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步伐

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技长入经济能力,构筑以科教为支撑,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的发展格局。

一、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主题,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为手段,发挥驻区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哈尔滨发电设备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哈尔滨香坊民营科技产业区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发展地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行业的重要载体,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充分发挥驻区“三大单位”的优势,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和促进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技术要组织联合攻关,务求突破,不断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以接收企办学校为契机,完成城市、农村学校整体布局调整工作。撤并城区、农村各9所学校。分层次逐步完成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资源整合,打造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逐步增加教育投入为保证,落实校舍整体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扩建11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新建上号小学、乐东小学和119中学、乐东中学等校舍。

(三)以创办有影响的特色学校为重点,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合理配备,均衡发展。省一类学校达到30%,市一类学校达到50%。扩大11中学、122中学办学规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以蓝领学院为龙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全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育适用型人才。

(四)以形成均衡发展的立体式教育为目标,配置高中、职教、社区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合理格局。继续保持中考成绩居全市前列的优势,城市学生高中升学率达到95%,农村达到65%以上。非学历教育甲级学校达到20所,社区教育活动站达到9个,市级社区教育基地达到3个,城市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率达到50%。

(五)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加强校长、教研员、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把其建设成专家型、骨干型和合格型等不同层次宝塔式结构,以适应课程改革为宗旨,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六)以拓宽教育渠道为目的,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完善和建设“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即:香坊区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香坊区少年活动中心和香坊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使现代教育技术全面为素质教育服务。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突出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以建立区域人才市场为突破口,完善现有人才市场功能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进程,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各项相关保障制度,深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

第九章: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健全和完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打造教育、卫生和文化强区,努力构建社会事业充满生机、协调发展的和谐新区。

一、提高人口素质水平。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9‰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3‰以内,生育符合政策率控制在98%以内。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除害防病活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提高卫生医疗水平。强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六院新建工程,使之达到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具有全市先进水平的二级甲等医院。结合香坊工业新区建设,扩大幸福卫生院规模。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全市最大的计划免疫门诊。加大社区卫生投入力度,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突出农村卫生工作,启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加强文化体育档案工作。充分发挥“馆所”功能,规划建设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科学管理,强化训练,提高体育竞技水平。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保证日益扩大的档案工作需求;不断加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快速发展。

五、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开展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和谐、家庭与社会之间相互和谐、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三个方面建设。

六、加强社区建设。从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入手,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职能归位问题,严格落实社区建设相关法规。全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六型”社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模范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促进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目的,按照以人为本、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关心弱势群体、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平安社区、文体活动等工作。

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努力提高征缴率,基金征缴率达95%,拨付率达100%。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5%,收缴率达90%。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80%。强化低保动态管理,落实《农村低保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体纳入低保范围。二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三级平台建设,拓宽再就业安置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三是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大厅。四是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做好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权,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的机制。五是深入开展弱势群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救济工作制度,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尽心竭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建立资金、物资筹集的长效机制,吸引社会参与,努力扩大救助领域。

八、确保公共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监管网络,形成专群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日常监管和持续整改,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搞好安全培训,加大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实现依法管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化创安活动,制定并实施《关于今后五年平安香坊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完善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

第十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倡导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和拥军优属工作,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成果。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持久地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创建活动,提高全区文明程度,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报告通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完善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办理质量。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做好社区建设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养。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化单位创建活动,加快依法治区进程。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需求。”

一是要全面提高政府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适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的执政能力要靠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来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的新要求,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所有这些本领和能力,归结起来,就是执政兴国的本领,执政为民的本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本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相适应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要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是我们党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目标。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加快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推进“阳光政务”,打造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将政府职能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四、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工作落实为重点,解决好执行政策中的“中梗阻”和“卡壳”问题,全面实施责任追究制,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政策的效应。清理废止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过时政策,以规范、快捷为重点,充分发挥行政审批中心的综合服务职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下决心解决扯皮推诿、拖拉疲沓的作风,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办文限时办结制度,加大督查通报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五、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深入推进平安香坊创建工作,加强综合治理载体建设,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及“法轮功”邪教组织非法活动,保持社会治安持续好转。进一步加大新《信访条例》宣传和落实力度,把握政策,规范程序,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维权。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强化督办落实,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坚决杜绝生产、防火、交通等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纲要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哈尔滨市香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