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18 18:16:02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黄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1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黄浦区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浦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黄浦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黄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黄浦区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面对行政区划重大调整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全区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一手抓原黄浦区、卢湾区“撤二建一”有关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两区整合融合,10月11日,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区政府领导班子,新的黄浦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31日,区一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任命了区政府组成人员,政府部门的机构合并、人员整合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手抓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原黄浦区、卢湾区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继续保持两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撤二建一”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推动黄浦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城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狠抓重大建设项目推进、重要招商项目落地,经济运行态势明显好于预期。全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31.02亿元,增长15.2%,其中原黄浦区完成区级财政收入74.52亿元,增长16%;原卢湾区完成区级财政收入56.5亿元,增长14.2%,均超额完成原两区人代会确定的10%和8%的增长目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62亿元,增长5.7%;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279.79亿元,增长12.8%。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引领经济增长,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涉外经济加快发展,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引进内资165.33亿元,引进外资合同金额11.5亿美元,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15家,引进各类金融机构60余家,税收亿元楼总数达到45幢,其中区级税收亿元楼15幢,涉外税收占税收总量比重达到48.7%。

(三)旧区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旧改居民签约4798户,5个旧改地块居民、单位补偿安置工作收尾或基本收尾。建立土地征收新机制,旧改新政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加强督促协调,一批在建重大功能性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18个在建商业商务项目中,3个项目实现竣工,竣工面积17.1万平方米。

(四)城区运行管理得到加强。注重转化固化世博会期间城市管理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以网格化管理为主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整治各类城市管理顽症,较好保持了整洁有序的城区环境面貌。加强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环境保护,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加大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管理力度,切实做好防台、防汛和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保障了城区运行安全有序。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1063户,2517户家庭获得第一批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771户家庭进入第二批经济适用房复审;组建公共租赁房专业运营机构,公共租赁房试点供应正式启动。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0474个,帮助821人成功创业,新建老年人助餐点3个,发放各类帮困救助金2.25亿元。采取建立蔬菜产销直供摊位、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确保了蔬菜及主副食品的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社会保持和谐安定。

与此同时,在各部门、各街道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其他方面的工作扎扎实实推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既平稳有序地完成“撤二建一”工作、加快推进“两区融合、一体发展”,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和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黄浦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黄浦建设发展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各有关部门、驻区部队和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黄浦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两区合并确确实实为新黄浦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可比拟的优势,“撤二建一”后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对新黄浦区的发展更是充满很高的期待,但机遇和优势转化为发展现实需要有一个过程,新黄浦区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任重道远,高品质商务楼宇供应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制约。二是相当一部分市民群众居住条件仍然很差,要求加快旧改步伐的呼声非常强烈,但旧区改造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面临新老政策衔接、资金压力增大、安置房源紧缺等困难,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旧改仍将是我们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三是民生保障水平与市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就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维护社会稳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确保城区平安有序、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五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加快新黄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能上还需下更大力气。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主要工作

区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新黄浦区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大局,紧紧围绕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为主线,着力打造承载上海“四个中心”重要功能的核心商务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上海国际大都市魅力的文化先行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有序的和谐生活区,为把黄浦全面建成以金融外滩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经典人文为特色、以创造人民群众更美好生活为根本的现代化精品城区奠定坚实基础,努力争当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2012年是“撤二建一”后新黄浦区发展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区党代会提出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的起步之年,是加快两区融合、一体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对新黄浦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取得新发展、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国家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上海正处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黄浦正处于“撤二建一”后加快融合、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也面对不少新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撤二建一”的资源整合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叠加放大效应,实现好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落实好全区人民和社会各方的殷切期待,还面临很大考验。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新黄浦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做好2012年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重点,以推进“五个十大”重点项目和任务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促进整合,以整合提升加快发展,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确保实现黄浦新发展的良好开局,确保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新改善,确保城区安全有序、和谐稳定,为推动黄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2年黄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区级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增长12%,完成旧改居民签约3000户以上,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受益家庭3000户以上,新增就业岗位5.1万个。

2012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坚持将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聚焦重大功能性项目,大力推进以“一带”为核心的八大功能区建设,形成“一带”、“两街”和“五个功能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的空间格局。

全力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陆家嘴-外滩金融集聚区发展战略,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形态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高起点实施外滩金融集聚带开发建设。2012年要重点实施南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全力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基本完成南外滩滨水区建设规划和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以科学先进、高水平的整体规划指导南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工作。二是深化研究苏州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贯通方案,启动南外滩滨水区防汛墙试验段建设。三是完成中山南路地下通道建设方案论证及工程立项,为董家渡地区公共空间连通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奠定基础。四是加强与市浦江办的协作配合,启动十六铺码头二期项目建设。五是探索创新土地出让机制,积极推动596、新和平地块上市出让工作。同时,要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SOHO外滩、金外滩国际广场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原大清银行等一批老大楼改造利用,确保益丰大厦等项目投入运营。适应金融机构加快集聚的需求,加强电信、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金融人才等各类人才服务的生活配套,推进上海金融博物馆、并购博物馆等金融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整合提升“两街”发展能级。围绕把南京路街区和淮海路街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商业街区的目标,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商业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进一步扩大“两街”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南京路街区要继续坚持“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定位,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推进163项目开发建设,启动179项目建设,完成南京大楼和上海旅游品商厦等改造调整项目,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商业品牌,带动步行街商业模式的更新,努力打造上海最繁华的都市综合商圈。淮海路街区要坚持“高雅时尚”定位,深化商业布局调整和业态创新,完成香港新世界、金钟广场等商厦的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支马路开发,加快嵩山路沿街店面调整改造,实现淮海路商圈与新天地商圈联动发展。

加快“五个功能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强化特色、打造亮点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打浦桥综合商务区等“五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城区功能拓展提升的重要支撑。由世博浦西园区和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是上海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也是支撑黄浦长远发展的重要空间,2012年要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基本完成世博浦西园区及周边地区后续利用规划,加强与市规土局、市浦江办以及世博发展集团合作,深化产业定位、功能布局研究,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整体开发、联动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与世博发展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面参与世博浦西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开发、管理。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商业商务项目建设,推动条件成熟地块上市出让。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要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和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文化设施的功能开发和内容开发,大力推进文化演艺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与商务联动发展。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要大力实施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和创意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黄金珠宝藏品交易中心和有色宝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项目建设。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要积极推进企业天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度。打浦桥综合商务区要大力推进建国东路65街坊南块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日月光中心与田子坊联动,积极推进日月光中心业态调整提升,打造地区商业中心。

(二)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

紧紧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切实发挥城区功能完善和产业基础雄厚的综合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航运物流等六大产业,加快集聚功能性机构和总部型、行业龙头型企业,全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加快形成以金融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大力推进六大重点产业发展。一是加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围绕打造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的目标,巩固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集聚优势,聚焦金融业发展的新业态、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力量,大力引进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新金融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参与金融创新试点,推动外滩金融功能向各重点功能区拓展,促进各类功能性、创新型金融机构在黄浦集聚,全年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数十家。二是集聚发展专业服务业。充分发挥会计、法律、投资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在全市的领先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品牌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上海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专业服务业高地。三是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围绕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目标,加大重点商圈结构调整力度,引进一批总部型、功能性的大型批发贸易机构,引进一批国际一流品牌的主题店、旗舰店、专卖店,加快体验型、创意型等新兴业态发展,全年完成商业结构调整12万平方米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4%。四是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业。进一步优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引进文化创意、设计创意、网络及信息服务创意为重点的行业领先企业,形成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年文化创意业区级税收增长率达到12%。五是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外滩、新天地、一大会址、人民广场、豫园、田子坊等城市名片的影响力,加强旅游资源的串联整合,完善观光、文化、休闲、红色旅游等旅游体系,重点打造上海迎新年倒计时、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上海购物节开幕式等节庆活动品牌,努力把黄浦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六是积极发展航运物流业。充分依托国际航运、物流巨头地区总部集聚的优势,积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航运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提升航运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华东分院等功能性机构的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快推进科技京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移动互联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进一步提高总部经济贡献度。

加快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抓住国家增值税扩围试点和上海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的重要契机,统筹好“政策、服务、载体”三大要素,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争引进一批税收亿元级和千万元级企业,新增一批税收亿元楼,全年力争引进内资100亿元,引进外资合同金额10亿美元,税收亿元楼达到45幢。按照国家和市相关法规政策要求,梳理、规范重点产业扶持政策,集聚更多的现代服务业行业领先企业和创新型机构。完善落实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楼宇制度、首席联络员制度以及政府企业楼宇业主三方联动机制,切实增强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应对当前楼宇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在加快推进新建商业商务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存量楼宇资源盘活利用,大力推进老大楼、次新大楼、老洋房、老厂房等各类存量楼宇的置换改造,积极开展二次招商,通过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存量楼宇资源,提高楼宇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积极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坚持发展国有经济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城区建设发展,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所属独资控股企业、参股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做强做优国有上市公司,促进区属国资控股企业市场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的有机融合。支持区属企业参与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和重点功能区结构调整,在旧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工程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加强国资监管考核,推动国资监管全覆盖,探索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国资运营效益。充分借助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支持具有较好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着力帮助微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微小企业健康成长。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搭建“五位一体”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帮助创业型、创新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三)大力实施旧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

坚持将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和最大的发展问题,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稳妥有序实施旧区改造,大力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各类住房困难家庭和人员的居住困难。

扎实推进旧区改造。目前,全区仍有二级以下旧里136万平方米,无卫生设施家庭约9.5万户,是上海危旧房最密集、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要积极落实《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妥善处理资金、房源、政策、队伍、维稳等多种要素,聚焦集中成片二级以下旧里,重点推进十大旧区改造项目,力争五年内改造二级以下旧里40万平方米。2012年要全面实施国家和市有关旧改新政,适时启动露香园路地块等一批地块征收改造,积极推进董家渡13B、15B和复兴中路116街坊西块等地块的签约搬迁,全力推进东元坊等地块收尾。抓住旧改法规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房屋征收改造的探索研究,积极推进保留保护街坊改造试点,争取有实质性启动,为加快改善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积累经验。按照房屋征收新政的统一要求,健全房屋征收新机制,组建区房屋征收管理中心和征收事务所,加强征收队伍整合,切实保障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顺利进行。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五年内保障性住房受益家庭达到户籍家庭10%以上。2012年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和供应。加快实施五里桥路14弄、白漾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房源改造转化为公租房源,全面推开公租房供应,加快形成以人才安居工程为重点的公共租赁房供应体系,有效解决现代服务业人才和引进人才的阶段性居住困难。二是努力筹措就近安置配套房。加快推进东元坊、中福花苑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支持,抓紧筹集一批区外安置房源,形成区内外相结合的房源供应体系。三是按照全市新的准入标准,认真做好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行实物配租,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完成经济适用房两轮供应,及时总结相关经验,完善操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模式。

强旧小区综合整治与服务管理。对暂未纳入旧改范围、具备改善条件的老式住宅,继续实施综合改造和修缮,努力改善旧小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制定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指导性文件,健全各方携手处理小区物业管理事务的工作格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旧小区保洁、保绿、保修、保安一体化管理,落实未封闭小区的“环卫保洁进小区”等工作。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强化应急维修职能,努力提升物业管理总体服务水平。

(四)切实加强城区建设与管理,着力优化城区环境品质

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的原则,聚焦强化安全保障、维护环境整洁两大工作重点,转化固化世博会期间城市管理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智能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努力建设管理先进、运行有序、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区。

完善城区管理体制。加快理顺四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梳理完善行之有效的各类工作制度,加强管理力量配备,不断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平台。完善重点地区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和豫园等风景区综合管理机构的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新天地、田子坊地区管理机构,着力维护重点地区良好环境面貌。

强化市容市貌管理。聚焦无证设摊、“吊模宰客”、“黑三轮”、乱搭建等各类城市管理顽症,深化“联合巡查、联手督察、联勤处置”以及“定岗点、定人员、定时间、定标准、定奖惩”执法模式,切实加强严格执法与管理疏导,确保城区环境面貌整洁有序。全面实施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工程,着力做好“一街一路一景”市容环境示范路段创建,调整优化景观灯光等各类设施的布局设置,不断优化城区形象。

切实保障城区公共安全。黄浦作为上海老城区,危旧房多、小商品市场多、旧改地块多、建设工地多、商住混杂的老大楼多、人员密集场所多,消防安全和生产安全面临不少突出问题。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要求,切实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大力宣传贯彻《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切实加强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处于平稳受控状态。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严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坚决打击各类违法使用和经营药品的行为,着力提升辖区药品安全水平。细化完善防灾减灾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区正常秩序。

推进低碳城区建设。以建设市级低碳发展实践区为抓手,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力争万元增加值能耗水平继续处于全市最低范围。聚焦商业商务区、创意园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服务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形成系统性、长远性节能能力。启动实施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加强对污染减排单位的责任考核,协调和督促相关企业落实减排措施。继续推进绿化建设与管理,新建各类绿地2.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现人均生活垃圾减量5%。

深化智慧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光网建设,力争年内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全覆盖,深入实施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接入点建设,新增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覆盖场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拓宽城区信息化应用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积极实施以“智慧外滩”为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重点功能区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便民服务、互动平台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数字城管”行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继续推进“数字惠民”行动,提升社区服务平台功能。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行动,促进服务业支付、物流等环节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五)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

坚持把加强困难群众的民生保障放在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呼应民生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让各类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群就业援助力度,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1万个,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2.1万人以内,帮助成功创业800人。以鼓励青年就业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拓展“青年就业绿色通道”、“就业安置基地”等服务功能,通过引导市场就业、托底安置等途径,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深化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挖掘社区服务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以及“双困”人员安置达到100%。强化劳动监察,完善就业和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一线职工收入水平。

全面推进养老、帮困救助等民生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巩固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积极创建“老年宜居社区”。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老年护理制度,完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紧急援助、精神慰藉等服务网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依托国有企业资源新建一个全区性的老年人配餐中心,满足老年人用餐等服务需求。借鉴推广“常青藤生活馆”、“康乐家”项目经验,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坚持管理和扶持并重的原则,制定实施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促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帮困救助数据库建设,完善“三网合一”社会帮困救助体系,实现政府救助、综合帮扶和慈善帮困的有效衔接。坚持分类施保,完善有利于保障不同困难人群的救助标准,不断拓展医疗、教育等单项救助的范围。加大社区综合帮扶力度,健全“支出型贫困”的评估和帮困模式,有效保障“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努力满足残疾人生活、健康、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强对刑释解教、吸毒等人员的心理康复服务,帮助特殊人群尽快回归社会。认真落实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区无保居民“老有所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外地来沪从业者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好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让市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上的新改善。坚持把解决居住困难、改善居住条件等最受市民群众欢迎的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老式住宅综合性改水、卫生设施改造和旧住房修缮“三大工程”,努力消除一批房屋安全隐患,提升一批旧里房屋使用功能,力争实施综合性改水工程7000户,完成卫生设施改造2500户。按照“覆盖面广、受益家庭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事项目立项机制,确保市民群众呼声最强烈、需求最迫切且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优先立项。完善实事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财力下沉,进一步增强街道社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鼓励支持街道社区加强统筹协调,每年解决一批市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加强实事项目全过程管理,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中的主体责任,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有利时机,围绕优势叠加、功能提升的目标,坚持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社会事业资源整合,优化设施布局和功能配置,切实提升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化、信息化、国际化。以创建“上海市创新教育实验区”为抓手,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坚持高中的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和有个性的发展,鼓励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发展,继续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课程,稳步推进国际教育发展。深入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前教育资源,扩大优质学前教育,探索建立早教进社区新机制,努力满足学前教育需求。继续高水平发展特殊教育。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民区办学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坚持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校长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实验小学扩建、向明中学扩建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二期建设,启动格致中学三期和光明初中扩建工程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区域内三级甲等医院的资源优势,全力支持瑞金、市九、仁济、长征、曙光、妇产科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在黄浦发展。深化推进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研究推进区医疗中心与市九医院的全面合作,共同实施规划设计、设备配置、运营管理等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与管理,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针对黄浦作为国际性城区的特点,依托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保障居民健康安全。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高效的行政管理平台,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深化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模式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推进“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认真开展人口规模、结构和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为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优化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继续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测服务工作。

加强体育强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区市民健身中心、区工人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启动卢湾体育馆修缮工程,结合公共绿地建设,新建2条健身步道和1个公共运动场。加强社会体育阵地的整合共享,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体育特色项目进社区、进楼宇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运动,举办黄浦区第一届运动会(原为:黄浦区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加强体文结合,不断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功能。探索体卫结合,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开展体质测试。深化体教结合,推进优势项目和品牌学校合作联手,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继续办好有城区特色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扩大国际马拉松赛、国际体育舞蹈比赛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

(七)充分发挥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全面推进文化先行区建设

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黄浦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推进文化先行区建设,推动黄浦从文化资源大区迈向文化强区,着力把黄浦建设成为彰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独特魅力的标志性区域。2012年要围绕落实推进十大文化项目,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调整优化区文化馆功能,加快推进五里桥、老西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根据市民群众实际需求,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社区影视厅在10个街道的全覆盖。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力量,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平。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积极扶持特色群众文艺团体发展,大力开展富有社区特色的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市民大舞台”。

推进文化功能集聚区建设。积极实施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建设,做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儿童艺术剧场等重大文化场馆建设的配合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环人民广场文化演艺集聚区建设,编制环人民广场剧场群整体发展规划,深化大世界、中国大戏院等项目功能定位、改造方案和运作机制的研究论证,吸引优秀演艺经纪人及经纪公司集聚,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剧场经营模式。加强文化资源与商业、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加快文化特色街区发展,提升福州路、绍兴路文化街出版、演艺、艺术品交易等功能。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紧紧抓住上海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建设等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八号桥、田子坊、老码头文化创意业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依托创意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工业设计、生活创意类的文化创意业名家名企名牌。积极推动豫园国际黄金珠宝创意产业区、江南智造等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时尚设计、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子行业的发展优势。加强与世博发展集团的合作联手,按照打造世界级文化创意街区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后续利用改造建设,集聚发展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演艺娱乐和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

加强历史文脉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对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旧居等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整合,加强外滩建筑群、江南制造局、豫园老城厢等重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继续推进外滩源、思南公馆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留保护改造,充分展示黄浦的历史文化魅力。进一步改革创新运作机制,通过引进名画家、名收藏家,成立大师工作室、收藏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文庙、三山会馆、区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开发。积极打造“石库门”文化品牌,推进石库门主题图书馆和史料中心建设。

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黄浦精神大讨论,倡导“公正、责任、包容、诚信”的价值追求。举办以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参与为主题的文化发展论坛,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创建工作。巩固提升世博文明建设成果,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提升志愿者服务工作水平。完善学习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联动机制,提高学习型城区创建水平。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城区建设

坚持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共建共享、社会协同的理念,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清醒认识黄浦区域位置特殊重要、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较多的客观实际,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治理机制,完善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落实群防群治,严打严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的动态管理,组织和引导来沪从业人员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继续推进街道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面防控信息台账,提高整体协调联勤联动能力。探索用群众工作的观念和方法统揽信访工作,加强区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建设,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逐步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信访工作格局。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完善社会矛盾冲突预警和防范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建立责任、资源相一致的矛盾化解新机制,完善信访稳定例会、信访代理、初次信访督查、信访终结等制度,推进第三方介入矛盾化解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强化信访工作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加大督查力度,深入开展领导下访、接访和包案工作,努力控制增量、减少存量。

不断优化社区服务和管理。健全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中心一头管理”运作模式,建成外滩、豫园等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就近、便捷的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积极培育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完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回应诉求、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构筑生活型、专业性、个性化的零距离服务网络。积极推进社区共治,加强部门联动和社区、单位、民间组织之间的互动,完善社区代表大会制度,加快构建政府机构、区域单位和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共治机制。

扎实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认真做好居委会换届选举和新一届居委会干部培训工作,确保换届选举依法有效和公平公正、社区各项工作无缝衔接、居委会队伍结构优化和能力提高。进一步改善居委会工作条件,为居委会运作提供更好的软硬件保障。有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理顺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其他社区单位之间的关系,深化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协商求同机制,提高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化水平。总结推广特色自治机制,大力推进自治家园建设,引导群众运用协商、沟通、合作等方法处理社区事务,努力形成居民广泛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氛围。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积极做好对台、侨务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与武警共建,进一步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外事、民防、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新的黄浦区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撤二建一”为契机,紧紧围绕“两高一少”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更好地树立新黄浦、新政府的新形象,为实现“整合提升、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加强融合,切实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在中共黄浦区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干部队伍的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工作融合,努力形成全区一盘棋、上下一股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加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健全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分结合、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区政府高效运作的强大合力。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在抓工作落实、抓项目推进过程中体现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目标任务。

二要勇于创新,切实增强开拓进取的意识与能力。围绕落实推进“整合提升、创新发展”十大任务,坚持把机制创新、改革突破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增强敢于率先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能力,加快推动新黄浦区在新的起点上提升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全面深入了解新黄浦区情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难题和新挑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战略的眼光,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固有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在破解一道道难题中实现更大的发展。要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要优化结构,切实加强财政性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性资金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投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社区建设、社会稳定等关系民生的公共领域,全年安排用于民生支出的财政资金达到75.89亿元,比2011年增加7.26亿元。加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切实用好预算资金、国资收益、土地收入等各类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新机制。加强部门账户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稳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主动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逐步公开部分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有序推进审计公开,实现财政支出的阳光透明。

四要完善机制,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加快形成以项目推进为导向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责任部门主动负责、配合部门积极支持、其他部门营造环境,切实保障重点项目按计划扎实推进。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效能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高效完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拓展并联审批、网上办事、综合协调、电子监察“四位一体”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完成市区两级平台的整体对接,全面落实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管理程序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五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规范运作水平。全面贯彻上海市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认真落实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全国法治城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制度,加强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加强行政过程管理,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确保政府运作依法合规、执行有力。认真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增强行政复议的独立性和公开度,及时纠正行政行为瑕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积极采用政府微博等新型公开形式,及时有效准确公开政府信息。

六要转变作风,切实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聚焦行政机关公权力的规范使用和为企业、基层、群众的服务事项,大力推进“制度加科技”防治腐败工作。加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开展建设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各类整治行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工作状态,只争朝夕、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真正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增强群众观念,设身处地考虑群众利益,耐心细致回应群众诉求,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意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政风活动,学会用群众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语言表达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处理问题,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为群众办事的本领,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各位代表,今天的黄浦站上了新的更高的起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集中精力抓发展,全心全意促和谐,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推荐访问:黄浦区 政府工作报告 黄浦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