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8篇

时间:2023-07-31 18:2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方案

  理化生

  侯志慧

  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认识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细胞就是由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组成的,而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进化论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

  二、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三、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发明和发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转基因生物”、“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图谱”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发现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或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上,将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技术如果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就可能产生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如“超级生物武器”、“克隆人”等,那就是人类的灾难。抓住这个主题,教育学生人与人、人与社会应和谐相处,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互助而不是仇恨、敌视和毁灭。

  四、运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中,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爱护生物的情感,特别是“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

  球日”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育活动。

  五、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我们始终奉行将德育放在首位,结合学科特点,坚持德育渗透,才能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二: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

  齐哈尔市第四十六中学校

  一段时间以来,自然科学与育人被人为地在教学中剥离开来,这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滑坡。曾经一度,教育成了有科学而无“灵魂”的教育。其实,自然科学本身也是有灵魂的。从科学的发展史到科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生物学包容了非常丰厚的人文价值。比如: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给人美的享受;进化论思想蕴涵着哲学的道理;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定位体现了环保意识。更有众多科学家为科学的孜孜不倦、不懈探索和奋不顾身张显出伟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说明,生物科学中不仅有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包含了思想道德的深厚积淀。因此生物课应该成为育人的有效场所。同时,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指示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标中规定德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关注和参与社会教育、良好习惯的教育和生活态度教育。我认为还应包括:是非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审美情趣教育、法律意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合作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等多方面。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涵许多德育功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个别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德育功能都引含在生物学知识中,是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再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的进行德育教育。

  下面是我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具体案例。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一节时,选择了《斑羚飞渡》的故事作为例子,说明群体组织中的等级、“首领”的作用、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事例讲完后,我发现学生门不仅了解了知识,还为这件真事而震撼。我就借此情境适时地进行德育拓展。我问:“是谁的行为导致了这不该发生的一幕的上演?”学生马上反应出是人类贪婪的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的,进而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接着,我又问:“怎样才能杜绝诸如此类的现象发生?”学生们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踊跃想办法,有的说用重刑处罚不法分子,有的说划出自然保护区,有的说用科学研发满足人类需要的野生动物替代品等等。最后达成了应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接着,我再问:“当你遇到类似危难时,还象平时在家当小皇帝那样自私自利、惟我独尊,能不能平安的度过危机?”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索,触动他们对自身独生子女恶习的警醒,体会到在集体中团结协作的重要。之后,我感慨地说:“低等的动物在面临种族灭亡的危难时都知道协作救族,舍己生而求族存。作为有最高智慧的人类的你,在面临国家生死攸关之季,会不会象那只头羊那样站出来,为国家做自己的贡献呢?”同学们陷入了深思之中。片刻,齐声郑重地大喊到:“我会。”我肯定到:“我就知道我的学生是有觉悟、有气节的人。老师为你们的爱国热情喝彩!当然,今天我们的国家不需要大家舍生救国,但却需要千百万成就祖国兴旺发达大业的高素质建设者,你们该怎么办呢?”学生此时振奋了,异口同声道:努力学习!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受到心灵的洗礼,学生事后反馈非常好。

  这样的例子说明发掘出好的德育素材并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是可以深入学生心田且留下深刻印记的,有可能会令其受益终生。

  经过实践研究,我发现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选准切入点,抓住时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学生不会接受。

  2、要投入教师的真情实感。虚伪的说教不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3、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和感染力。

  4、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单一的模式不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点,容易令学生厌倦。

  5、要注意教育的量和度,老生常谈、唠唠叨叨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6、教师要在准备上下大功夫,取舍恰当、旁征博引才会使每次教育都有吸引力。

  新课改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天地,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教学资源,作教师的没有理由不把课堂这块主阵地站好。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会做人将是我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我将不断研究,力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篇三: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完整)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做好生物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二.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爱国主义道德教育。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百余种,如金丝猴、大熊猫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也有8种,如金花茶、银杉等。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研究生物的重要性,取得过不少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世界名著,近年来,我国的生物学研究成就巨大,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思想教育的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及发展状况,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适时的青春期卫生道德教育

  初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如梦遗、手淫、早恋等)、接触到的性信息(如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影视中的性爱场面、网络中的色情网)等缺乏处理经验,且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又不愿互相交流。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教材中儿童少年生理卫生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课内向学生讲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差异;青春期男、女性特征的差异;月经、梦遗等正常生理现象出现的原因等,让学生消除对“性”的神秘感.第二,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成长中的女孩”、“青春期的奥秘”等科教片;阅读《男孩的秘密》、《女孩的秘密》、《艾滋病的预防》及相关的生理卫生书籍,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消除对性知识的不合理认识,学会解决自己因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结合“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优生”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性问题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自己接触的各类性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评判,尽而引导他们增强抵御各种不良性信息的能力,建立积极的性价值体系。。

  五、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

  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然而,当今世界在工业化进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以及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致使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严重环境危机之下的必选之路,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因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使其在行为上自觉地追求与环境的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和建设者,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生物教学应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阵地。

  总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处理好学科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统一关系,(完整)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灵活渗透,点拨实施,努力把思想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就一定能实现智与德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观念的高素质的人才。

篇四: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教书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而育人更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生物学具有较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必须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通过对教学实际中的案例分析,认为只有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自我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自然学科,拥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用心发掘,用心组织,明确德育目标,就能实现教学教育双丰收。总结自己这些年来的尝试,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一、激活学生感恩的心

  现代家庭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安心学习,父母包揽所有的生活琐事;有些家长由于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好,孩子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物质奖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老师的辛苦。如何利用学科特点去激活学生感恩的心呢?如,我在上《人的生殖》时,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外,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使学生了解到母亲为了新生命而承受的痛苦,应该说课堂上学生受到了震动;课后安排了学科活动“与母亲谈自己的出生经历”,完成作文“感受母爱”。从学生的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热爱:“……以前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叨我就觉得心烦,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以及和妈妈聊了我的出生后,我忽然心痛了,这时再听到妈妈的唠叨时,眼里却含着泪花,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在一页页翻着学生的作文批改时,我也被他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二、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环境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作为自然学科,生物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责任。因此,我会充分发掘教材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让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现状有真切的认识,并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课前五分钟的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介绍”活动,每节课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达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结合教学内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生物面临的现状,人类行为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反省人类活动、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培植各种植物,参加生物园地的建设,学生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环境教育,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团结协作精神

  德育是“知”与“行”的结合,动手实践是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最直接的方式。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我会为学生提供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提升对知识的学习,既是从感性入手,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教学中,我除了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外,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团队”实践活动,如在《绿化校园设计方案》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对学校现有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然后组员分工合作、汇总讨论,形成完善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习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性、使用环境等基本设计知识,然后组织、设计、绘制、美工……使每一位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展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出现了不同意见,大家能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彼此做到协调配合,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我还建议学生把自己完善好的设计方案送给学校,为学校建设尽一份力,这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进而热爱自己的集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对学生的德育并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我们只有不断地钻研教材,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契机,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尽量避免生搬硬套的说教,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努力把德育融于教学之中、行动之中,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此外,作为教师,还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教学上激发学生思想共鸣,从生活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信其言、听其行。只有德育、智育一起抓,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篇五: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注重德育教育,生物教育同样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生物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环境、爱惜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并尊重生命。例如,当讲解人体解剖时,教师应强调人的尊严性,教育学生不仅要尊重自己的身体,也要尊重他人的身体。同时,通过对动物保护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种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科学态度。生物教育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科学精神。当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科学实验要遵守的规则,例如实验需要遵循正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精神,是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

  最后,生物教育可以通过讲授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养成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身体健康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篇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德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收到了一些可喜的效果。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介绍了我国丰富、特有的生物资源及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内容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为了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增强爱国情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录像、多媒体等,创造形象、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教学方法(如:采用吟诵、讲解等,产生豪情奔放、激情满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心绪,使他们全身心、有感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这充满鼓舞和感召力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会被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伟大的成就所感染,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2、渗透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些现象非常奇特,往往使人困惑不解,甚至产生迷信思想,针对这一现象,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生物进化、生态学、遗传变异等内容,对学生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有时在课堂上也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生物知识,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一些生物王国的奥秘,从而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受唯心主义的影响。

  3、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为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而分组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形式,让各小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这整个探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团结协作,为小组的成绩共同努力,从合作中使学生认识到依靠大家的智慧会获得更大的成绩和收获,从而树立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4、渗透良好习惯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渗透以下几种良好习惯的培养:⑴对学生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认真、勤奋、务实、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⑵促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养成科学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⑶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良好行为习惯。

  5、渗透国情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中我国人口众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对学生渗透国情教育,教育他们关心祖国的现状和前途,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爱国热情变成奋发图强、严于律已、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可持续发展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总之,生物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篇七: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但是目前的教育过程中,大家普遍关注分数排名和升学率。在这种舆论氛围中,德育边缘化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多了,出现了比以前更多的诸如炫富、伤人、跳楼等不良事件。教育,从它诞生时寄托着人们对它的热切期望: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也要担负起培养提高学生品德的重任,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进行德育渗透。

  一.转变思想,落实新课程理念

  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前两个理念均与德育密切相关。

  1.面向全体学生

  面前全体学生是一个综合活动,他要求教师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一,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活动,争取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二,研究教材,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其三,课后的反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补充。只有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的灵活应变和课下的针对性补充,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是让学生感受关怀的教育,是让学生成长为完整人的教育。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

  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一是目前我国的学术造假严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

  二.设定并执行教学活动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项。知识目标强调生物科学知识融入个人与社会生活。能力目标强调了与人的合作,强调探究精神的培养,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这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情感目标更多强调了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注重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更是是德育的重要范畴。在教学设计环节,要根据教材实际,确定适当的三维目标;教学实施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教学的调整,但一般情况下,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必须维护的。

  三.挖掘教材,整理德育内容,形成体系

  教材中设置了科学家访谈,科学家名言、科学史和科学故事等栏目,大大拓宽了德育阵地,从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德育。但是,这些内容比较零散,需要一个成体系的建立高中生物德育体系。生物教师整体研读教材,德育过程,再补充以教师根据发展作出的部分调整与补充,这样

  的德育才是名副其实的学校德育。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1)生命的物质性:不同生物的元素组成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不同生物的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具体类型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2)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如分子水平上DNA的双螺旋结构与遗传物质复制传递相适应;细胞学水平上,不同细胞的细胞器种类和数目差异决定了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生态系统水平上,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其自动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3)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教材中大量存在分子水平和细胞学水平的统一,萨顿所利用的类比推理法大量运用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的观点。

  (4)生物体与与其生活环境的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群落演替时,地衣和苔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5)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条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6)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在细胞学中最为典型,如哺

  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

  2.科学精神教育: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中有大量的科学史学

  习。一部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提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胰液素、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发现等,它们都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推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和坚持的科学态度的结果。

  3.科学伦理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很多科学伦理问题,教材中有不少地方涉及。如克隆问题,基因工程等育种问题,近亲结婚与遗传病问题。另外,人教版必修3第129页专门讲到《关注生态伦理道德》。

  4.爱国主义教育:高中教材中多处涉及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例如: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与水稻的杂交育种、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

  5.法律教育:一些生物教学内容与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有密切关系。如人类遗传病与《婚姻法》,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其中的某些法律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四.创设德育情境,强化德育效果

  而良好德育情境的效果往往是苍白的,单纯的说教式德育,创设能大大提高德育效果。

  1.化单纯科学史的学习为体验式学习:在科学史学习时,铺垫足够的情境,由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与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对比,深刻领会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2.文字、图表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课上学习内容:与时俱进,将学生身边发生的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影像深刻。如学习免疫时,联系近些年中肆虐全球的疾病如非典、艾滋病、甲流等,分析其传播途径,强化个人卫生和健康意识。

  3.走进实验室: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走进实验室更能培养科学态度。除了教材实验外,还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如笔者组织过《吸烟危害性调查研究》系列实验,包含相关问卷调查和分析,访谈相关部门,实验室实验,主题班会和海报等,有大批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提升实验能力,并通过推广活动提倡健康生活习惯,一举多得,效果显著。

  4.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以生物知识为依托,以访谈、问卷调查、实习等多种形式与社会接触,感受社会正能量,或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如笔者曾带领学生依托学生家长,从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关于白洋淀的一些政策,并进行白洋淀湿地调查。

  5.选修课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延伸:如通过开展《科学伦理》、《香烟中的科学》等选修课,延伸课堂,开拓视野,增强认识。.

  五.老师以其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德育渗透的过程,不仅体现在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体现在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气神中。而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是一个陶冶情操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总之,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有计划的,有策略的,多层次的,长期的坚持,方能显现成效。但是,在我们的钻研和坚持下,一定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赢!

篇八: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要求。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深入发掘德育因素,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的陶冶溶为一炉,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1生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学校教育中都具有的、绝不能缺少的内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一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数量繁多而又形态各异的物种资源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是以我国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成就为基本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详细介绍我国生物研究悠久的历史、我国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的新成就来对学生进行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教育。

  2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是科学史的谱写者。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史,是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手段。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当科学家,但科学家的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每

  一个人学习和效仿的。

  介绍我国在生物研究上的新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生物课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粮食、人口、能源等重大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交错渗透的关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结合教材内容,具体地阐述这种关系。例如,结合植物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通过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等来感受和欣赏生命之真与美,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不过度消费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

  4在课外活动中深化德育

  生物课渗透德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深化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课外兴趣小组搞一些“嫁接”、“人工授粉”等小实验,可供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使学生感到新奇和享受,学生不但受到爱护花木、鸟、兽的教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建设美好的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式。通过活动要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哺育着万物生灵。但随着人类不正当的开采,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减少了、空气浑浊了、河流干涸了、鸟儿也少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绿色家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就在生活的每一天。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物种的生息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无异自掘坟墓。生态道德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

  总之,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我们每一位中学生物教师都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更好、更充分、更加完美地寓德育教育于中学生物课教学中。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推荐访问: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 渗透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