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5篇

时间:2023-07-03 17:4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地方经验DIFANGJINGYAN?上海发布《行动方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为增加绿色发展优质农产品供给,五年后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60%。?上海推出“乡创50”行动为乡村振兴积蓄青年力量上海推出“乡仓U

  50”行动,为乡村振兴积蓄包括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农业新经济实践青年人才、农

  业科技青年人才、乡村治理青年人才、美丽乡村青年创意人才等五类人才。?上海一批新基建项目“云开工”

  “智慧虹桥”建设加速跑截至目前,虹桥商务区全区域已建成5G通信设施2000余个,占目前规划总量的85%,虹桥商务区

  已基本建成5G示范商务区。?截至2020年底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生态之城”未来五年造“干园”截至2020年,上海森林覆盖率达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平方米,湿地保有量46.46万公

  顷。未来五年,打造“千园”工程,郊区实现“一镇一园”“一村一园”。再增绿道1000公里。?

  2020年上海最新征地补偿标准,采用综合区片价《上海市征地补偿标准(2020)》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青苗补偿费、财物补偿费、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费、村民住宅等补偿费用,这次调整主要针对征地区片

  综合地价、青苗补偿标准和财物补偿标准等,分别有42%、18%、7%、16%左右的增幅调整。?上海市关于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上海由市规资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

  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沪规划资源施[2020]591号文)。明确了设施农业用地范畴,落实了设施农业

  用地建设要求;规范了手续办理,加强了监管与执法办法。4I上海土地

篇二: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升高效种养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部署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深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着力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逐步构建与市场性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促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2.优化结构,效益为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3.科技支撑,服务跟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优先发展资源条件独特、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

  5.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与再利用,推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保护农村生态,发展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从主导产业、种植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调整,力争到XXXX年,将我县打造成为牛羊肉活畜集散地、优质奶源基地、优质瓜基地。

  1.经济增长目标。到XXXX年,农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年均增长X%;农业增加值达到XX亿元,年均增长X%,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年均增长X%。粮食总产量稳定在X万吨以上,肉、蛋、奶分别达到X万吨、X万吨、X万吨。

  2.结构调整目标。到XXXX年,全县种植业粮经饲比例由调整为XX:XX:XX;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XX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为X:X,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调整为XX%。

  3.产业发展目标。到XXXX年,肉牛、肉羊、奶牛饲养量分

  别达到XX万头、XX万只、XX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XX亿元以上;产值达到瓜菜面积达到XX万亩,瓜菜总产XX万吨以上,产值达到XX亿元以上;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XX万亩,总产XX万公斤以上,产值达到X亿元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调优种植结构

  坚持“压减粮食攻单产提品质、增加经济促转化保增长”的工作方针,逐年压减粮食特别是籽粒玉米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全县计划种植各类作物XX万亩,其中:粮食作物XX万亩,经济作物XX万亩,优质牧草XX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XX万亩,玉米XX万亩;水稻XX万亩。增加瓜菜种植XX万亩,面积达到XX万亩,其中设施菜XX万亩亩。稳定农作物制种面积,在扩大瓜菜杂交制种提升产出效益方面下功夫,完成农作物制种XX万亩。到XXXX年,全县力争种植业亩均效益达到XX元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XX%以上。

  (二)做精三大产业

  1.现代畜牧产业。加强新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基础母畜扩繁和饲草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推行智能化管理和工厂化养殖模式,提高牛羊饲养管理水平。加大品种改良繁育力度,肉羊以现有寒滩杂交和湖羊为母本,以特克萨尔、萨福克、杜泊等优良品种为父本,培育我县主打肉羊新品种。肉牛以西门塔尔、秦川牛等改良牛为母本,以纯种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

  为父本,培育乳肉兼用型新品系;奶牛以现有荷斯坦奶牛为母本,继续导入国内外荷斯坦奶牛优质冻精,采用性控冻精冷配技术,建立高产种子母牛核心群,全面提升牛羊品质。坚持走草畜一体化、产销一体化道路,鼓励养殖企业大力发展高产苜蓿等优质饲草,推广饲草料综合调制和秸秆复合成型饲料开发技术,支持企业抢抓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机遇,着眼国内市场,紧盯国外市场,大力发展牛羊肉和乳产品加工业,打造清真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2.优质瓜菜产业。围绕内需增供给、外销促增收两大目标,扩大露地蔬菜种植规模,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水肥一体化,集中建设高端蔬菜两个园区,提高示范带动能力。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农业生产能力,配套完善卷帘机、保温被、滴管设施、环境控制等设备;整合脱水菜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技术设备,开展生产基地认证,走直销终端的发展路子;培育壮大越夏番茄等蔬菜流通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蔬菜加工流通转化率。

  3.特色制种产业。引进国内外良种资源、技术、设备,建设高标准蔬菜、玉米、水稻制种基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现代种业体系。鼓励支持制种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先进的种子收获、加工、储藏、包装、检验检测等设备,提高种子生产质量。整合本土种子企业,组建制种产业集团。规划建设种子小镇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办好种业博览会,建成影响全国的种子加工贸易集散地。

  (三)优化区域布局

  集中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带,促进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一乡(镇)一业”发展,每个乡镇主攻X-X个重点产业。一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安全、绿色、高效”的原则,重点发展现代牧业、瓜菜和休闲观光农业,实施全域开发,布局一批重大项目,高标准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努力将河东地区建成挖掘农业增长潜力的展示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全域休闲旅游示范区。二是打造优质牛羊肉产业带。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肉羊、肉牛养殖场,发展高端精品牛羊肉产业,形成优质牛羊肉产业带。三是打造蔬菜制种和优质瓜菜产业带。在巩固现有瓜菜、制种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以产加销一体化为方向,规划建设一批高效外销瓜菜科技园区、高端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优质露地瓜菜科技园区,形成优质瓜菜产业带;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蔬菜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农作物制种产业带。

  四、重点工作

  (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沟渠综合治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配套,改善农业灌排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鼓励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

  质量,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大力推广井渠灌结合滴灌、喷灌和水肥一体等综合节水技术,抓好节水灌溉示范,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损耗,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加强农田沟、渠、路等基础设施管理保护,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保障,确保农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加强农业标准修订工作,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建设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新三品”认证认定,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监控,加强证后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大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监管,实行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的“黑名单”制度。推行“菜篮子”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三)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和产品链条,提高加工转化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种子、粮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流转土地等形式,创建科技示范园区、标准化原料基地,建立紧密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向农业领域转移,采用独资、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打造粮油、肉类制品、乳制品、种子加工优势区。

  (四)农业品牌兴农工程。坚持市场“两手发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主打公用品牌,企业主打产品品牌,齐头并进、双向发力。加大品牌包装推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溢价能力。

  (五)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资源,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和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奖励基金,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承包以及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建立与企业互联共建的农业产业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大力培育本土实用人才,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企业、合作社、大户建立农产品直销点和外埠

  窗口,开展电子商务,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争取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健全完善蔬菜价格保险制度,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六)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现有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建立联合社,全面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以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为抓手,开展合作社评星定级和评估工作,示范推广一批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全程式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典型。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支持大专院校农科毕业生和外出能人返乡从事农业,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合作社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租晒场、仓储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积极组织对专业合作社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素质。

  (七)智慧农业建设工程。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重点,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建设平罗县农业大数据中心,实施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农业农村网络服务资源,构建县(区)、乡(镇)、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网络,增强信息在农业生产指导、交流咨询、信息发布、农业气象等领域的服务功能,筑牢为农服务的“信息高速公路”。

  (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等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直销。扎实推进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水平。办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五、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农口各部门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局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推进重点工作的牵头作用,在制定产业政策、安排项目和增加资金方面切实向重点区域倾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和服务“三农”,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一线督战,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跟踪问效,定期通报进度。

  (二)注重项目带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到谋划储备一批、审批开工一批,建成达产一批,积蓄农业产业发展后劲。农业农村局局要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和生产

  实际,牵头建立各产业发展项目库,精心谋划大项目,确保每年至少实施X个以上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好项目、大项目。各乡镇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链强化招商引资,盯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争取项目资金,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争取市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投入。健全完善县处级分管领导和部门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融资等具体困难和问题,力促意向性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建成、建成项目早达效。

  (三)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各类政策补贴,优先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争取各类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市场物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一企一策”制度,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确保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放开农业投资领域,广泛吸纳区内外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鼓励非农企业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建立农民主体、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四)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融资改革”两项农村改革试点,以全力以赴争取全国农村改革集成改革试验区,做响农村改革品牌。巩固扩大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

  快推进“一家一田”和“一村一庄”改革,建立完善“八种”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力争XX%以上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分红。稳步推进空心村村庄综合整治复垦利用,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整治农田中间零散房屋,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五)创新激励机制。改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项目评审制度和“后补助”机制,对及时申报、按期完成并达到建设目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经专家组评审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适当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和奖励。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全县示范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评价认定办法,组织开展各级示范性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园区创建活动,对达到县级以上示范性经营主体创建标准的给予授牌表彰和一定资金的奖励扶持。鼓励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根据品牌价值和对农民增收的效益给予奖励。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市场销售网络,对建设外地农产品配送中心和直销网点、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本地平价农产品超市的企业给予以奖代补扶持。

  11

篇三: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沧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3.31?

  【字

  号】沧政办字〔2022〕22号

  【施行日期】2022.03.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沧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沧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1日

  沧州市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4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委“一四五九”工作思路为引领,全面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好口碑的沧州农业“金字招牌”,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2022-2024年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立足沧州特色农产品资源,把品牌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京津雄市场为重点,突出“丰富、安全、绿色、优质”的产品特色,遵循品牌建设规律,强化专业机构设计、立体宣传推广、营销拓展,培树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带动明显的沧州农业品牌。

  (二)主要目标。围绕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8个系列“沧州品牌”、8个区域公用品牌、5个领军企业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品牌发展,形成“突出重点、分级推进、带动全局”的品牌建设新格局。2022年底,市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2个以上(省级8个以上),行业领先企业品牌达到6个以上,品牌价值超十亿元的企业达到3个以上。到2024年,市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0个以上(省级12个以上),行业领先企业品牌达到10个以上,品牌价值超十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

  ——打造一批农产品“沧州品牌”。按照市级主导、县乡参与、专业设计、强化推广的思路,选择具有沧州特色、产品优势突出的梨、红枣、冬枣、桑椹、羊角脆、旱碱麦、肉鸭、水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实行一个品种、一个方案、一个专业设计团队、一套推广营销策略的办法,强化高端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打造农产品系列“沧州品牌”,全面提升沧州特色农产品影响力。

  ——提升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以县、乡为主体,以完善品牌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精准宣传营销为重点,整县整乡推动,重点提升黄骅冬枣、献县肉鸭、泊头桑椹等县域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加快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到2024年,对现有8个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全面规范提升,新发展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4个以上。

  ——培树一批企业领军品牌。选择10个规模大、带动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通过搭建平台、展会宣传、设计服务、渠道拓展等服务,增强品牌优势。

  一是支持小洋人、国欣、华斯、东方果品、乐寿鸭业5个企业品牌巩固省内市场领先地位,对标先进地区质量标准,拓展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代表品类的国家级领军企业品牌。二是支持唇动食品、华海顺达、大成肉鸡、亚丰果品、嘉好粮油5个企业品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利用3年时间,通过分年度逐步提升,持续加大力度,培育成国内市场领先的新领军企业品牌。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品牌发展基础。以建设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为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打造精品示范基地。围绕全市8大类特色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按照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标准,2022年底前,创建“大而精”精品示范基地5个,“小而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5个,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lOO%,带动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2.完善质量管控体系。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管控,建立投入品进场、产品出场检测制度,保障产品质量安全。2022年底前,将现有注册品牌农产品纳入省级质量追溯平台,实现“标准可查询、生产可监控、销售可追踪、产品可追溯”。〔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3.加强产品认证。组织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参加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合计不少于10个,推进从基地到产品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企业组织化、标

  准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二)突出设计创新和专业策划。依托专业机构,对8个全市系列品牌、8个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专业设计,为5个企业品牌设计提供专家对接、品牌培训、平台共享等服务,每个品牌都形成明确的产品分析、市场定位、创意设计、品牌形象,达到有灵魂、有图腾、有保护、有名气、有价值、有市场的“六有”要求。

  1.精准定位。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专业机构开展特色产业、品牌产品调研,进行品牌文化挖掘、产品特性分析、消费调查研究,梳理产业结构,研究品牌定位,建立品牌发展模式。针对南方北方、城市乡村、国内国际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开展定位研究,形成品牌宣传营销方案。市级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发布全市农业品牌发展研究报告,明确不同产品的产业特点、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指导各地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2.强化创意。对每个品牌建立设计创新创意体系,进行专业化设计,提升内在质量,完善整体形象,提高外包装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品牌农业发展大会以及品牌农业展、品牌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品牌论坛、发布推介会、设计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同时聘请专业品牌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班,搭建品牌交流对接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品牌设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3.充实内涵。按照明确一个品牌主体、注册一个保护商标、设计一个整体形象、出台一套整体规划、制定一套准入制度、建立一套监管体系、制定一套宣传机制、健全一套营销体系、建好一支品牌队伍的“九个一”要求,从差异化分析、商

  业模式策划、品牌灵魂注入、统一视觉体系等专业角度出发,与品牌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分析报告相衔接,分层次对8个系列品牌、8个区域公用品牌和5个企业品牌进行内涵充实和塑造,实现品牌“规模化、标准化、定制化”。〔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三)加强宣传推广。综合利用“央视+高端平台+新媒体+专业机构”宣传渠道,分层次、分地域、分重点开展品牌宣传推广。

  1.拓展宣传推广渠道。利用电视平台进行多视角、多形式、分散式的公益宣传投放,宣传优势产业、推介品牌产品。在高铁、机场等场所进行农业品牌展示,加强面向人口密集地区宣传推广。利用高端国际综合性会议活动、中央新媒体平台等投放广告,加强面向国际国内高端人群宣传推广。〔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广电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2.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加强线上宣传,发挥网络、手机传播快、覆盖广、成本低等优势,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投放沧州品牌宣传短片。搭建专业信息平台,协同利用其他部门新媒体窗口,开发推广线上平台,建立线上品牌博物馆,实现咨询、传播、评选、评价认证等功能。发挥新媒体作用,开设专版专栏,宣传典型案例,讲述品牌故事,推广特色优势品牌。〔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四)拓展销售渠道。加强消费人群、习惯、水平、地域差异研究,调研“沧州品牌”域外市场,产销精准对接,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增强沧州品牌竞争力。

  1.实施供应链打造行动。组织企业、园区、基地、合作社,积极参加全省组织的农商、农批、农网精准对接活动。发展冷链物流,把我市品牌农产品纳入供应链

  体系。打造“后备箱经济”,将品牌农产品纳入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店营销推广。参加河北品牌农产品万里行活动,以中高端市场为重点,引领品牌产品主动出击。组织参加省农业农村厅在北京举办的“品味河北”、“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活动,加强面向餐饮供应链和高消费市场宣传推广。〔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2.实施展会推介行动。利用我省5·18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等省内平台,组织专题宣传推广和产销对接,提高品牌产品销量,扩大品牌影响力。组织10家以上品牌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大型国际展会,集中宣传展示,促进大宗贸易。精选30种以上拳头产品参加省外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等展会,举办单品或综合性主题推介对接活动,拓展省外重点市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3.实施沧州品牌“走出去”行动。引导企业建立境外营销机构,采取委托、代理等形式,建立出口产品营销网络,实现抱团发展。鼓励品牌企业办理HACCP、GAP、GMP等国际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控制体系认证,破除开拓国际市场的门栏和壁垒,避免海外参展期间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纠纷。新建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5个以上。组织我市企业参加有关农产品境外展会,帮助农产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4.拓展电商渠道。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战略合作,支持品牌主体上线,开设“金牌”店铺,举办促销活动,建立线上主渠道。加大营销力度,打造沧州品牌农产品集群效应。把品牌产品植入网红带货链条,利用快手、抖音等专业平台,集中组织网红直播、帮扶助农等直播话题,向电商销售平台引流,利用粉丝

  经济帮助品牌农产品快速出货,提升品牌知名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供销社、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五)强化品牌管理。加强对沧州农业品牌的管理与保护,做到“保护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发掘靓品牌”,构建结构合理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

  1.强化品牌保护。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假冒、滥用品牌行为打击惩治力度。挖掘品牌文化,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老工艺、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宣传活动,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2.支持品牌创建。支持品牌主体申报省级、国家级品牌荣誉。对通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的主体,按相关政策给予财政补贴并优先列入公益广告宣传、市场推广名录。鼓励企业(产品)申请GAP、NOP等产品、质量管理认证,对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3.加强品牌管理。对沧州市农产品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监管,对产生质量问题和信誉事故的及时清退。建立农业品牌评价体系,基于品牌评价结果,发布沧州市农业品牌发展报告,总结品牌发展成果,分析发展趋势和方向,推动优质品牌创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农产品“沧州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举办相关品牌活动。各县(市、区)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落实市级工作部署,推动本地品牌提档升级。

  (二)明确任务分工。市级加强品牌农业工作的统筹,重点做好8个系列“沧州品牌”打造,组织农业展会、系列对接、媒体宣传的重大活动。县级重点抓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市级共同提升5个企业领军品牌,重点健全区域公用品牌监管机制,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加大假冒、滥用品牌行为惩治力度。

  (三)加大政策支持。根据品牌培育情况及财力状况,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品牌农业建设统筹安排、有机衔接、整体推进,重点支持精品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提供支撑。加大对农业品牌企业上市、产业化经营、农业项目招商、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强化督导考核。各县(市、区)拉出时间表、路线图,逐项制定推进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督导,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加强绩效考核,对各类品牌设计、宣传、营销等环节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结果纳入考核范围。市级对抓落实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及时通报表扬,并在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篇四: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组织实

  施方案

  为保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顺利实施,根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扶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整村推动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

  益和竞争力,促动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项目目标

  上级下达我县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任务是5.6万亩,下达补助资金433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我县农业规模经营和绿色生产,稳定粮油等作物面积,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效促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健全我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得以发展壮大,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组织小农户土地集中连片,推动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把小农户引入农业发展大格局,加快补齐现代农业的短板。项目实施与发展集体经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探索农业全托管服务模式,提升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水平,消除合作社“空壳化”现象,引导项目区内农民群众在以后没有项目补助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地成方连片的接受托管服务,享受土地规模经

  营带来的效益。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确定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

  项目实施坚持突出服务小农户、重点服务大宗农产品原则。安排服务小农户面积3.4万亩以上,占总托管面积的60%以上,其余面积安排服务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服务小农户面积安排上,优先安排省定扶贫重点村及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在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上,重点选择以下几类:一是村党组织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在当地有示范带动水平的新型经营主体;

  三是对老宅基地、围村荒地实行复垦的承包人。

  1、任务分解

  本项目任务分两局部实施:(1)玉米生产全环节托管服务。重点支持沿黄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安排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的玉米生产全托管服务。原则上一个村的全托管服务面积不低于500亩,上不封顶,以3月底以前各村与农户签订托管服务合同时间先后顺序为准,合同面积累加,到5.6万亩为止。(2)玉米生产多环节托管服务。玉米生产全托管服务面积缺乏5.6万亩的,再安排其他镇(街)实施玉米生产多环节托管服务,根据剩余面积确定实施镇(街)数量。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以上两局部托管服务意向面积,划分4个标段,每个标段计划面积1.4万亩左右。项目承担镇(街)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组织各村实行报名,适时安排农业托管服务主体与村组织及群众代表洽谈磋商,县农业农村局根据洽谈

  情况统筹确定具体服务面积。

  2、服务环节及补助标准

  本批托管服务项目围绕夏玉米生产展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玉米全托管的,统一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为75元/亩。其他实施多环节托管服务的,具体为:(1)玉米种子及播种作业;(2)玉米追肥及施肥作业;(3)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及喷洒作业2次、(4)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或秸秆离田)。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签订托管服务

  合同时,从以上四个服务环节中任选其中三项。具体补助标准以签订

  服务合同为准,合同服务价格在240元/亩以上的,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为72元/亩;合同服务价格在240元/亩以下的,财政资金补助占

  比为30%。

  3、时间任务节点

  3月31日前,落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托管服务面积,4月15日前,落实多环节托管服务面积。项目组织实施方案批准后。4月30日前,完成宣传发动,组织报名,服务对象的筛选确定工作,以及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托管服务主体,并在公共媒体公示等工作。5月10日前,完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合同签订工作,6月30日前委托第三方对合同面积实行测量。6月底以前,完成种肥同播或玉米追肥工作。6月中旬至9月中旬,根据玉米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气候因素,完成2次农药喷洒工作,需实行第三次喷施农药的,由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协商解决,不纳入补贴范围。根据玉米成熟情况,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自行商定机收时间。10月底前,对玉米托管服务项

  目组织检查验收。

  (二)制定标准

  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组织应具备的标准

  (1)有效的营业执照,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原则上从

  事社会化服务达两年以上;(2)拥有与其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相匹配的专业农业机械和设备以及其他水平,从事统防统治服务的要有专业植保技术人员;(3)在农民群众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其所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好评;(4)能够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为促动公平竞争的社会化服务市场形成,选择的单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原则上很多于3个,鼓励服务组

  织跨区域展开服务。

  2、托管服务应达到的标准

  (1)农作物耕翻、播种环节,根据农作物种子生物学特性、当

  地气候、土壤墒情、天气变化等因素合理安排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播种深度。服务组织根据自身服务水平,对所托管服务面积从开始服务到结束,该环节服务周期原则上不超过7天。(2)机械收获环节,服务组织根据农作物的成熟度,结合自身作业计划,气象变化等因素,提前3天与托管对象商定收割时间。服务组织完成对所有托管对象的收割作业周期原则上不超过7天。(3)服务组织与托管对象合同上

  约定的其他服务标准。

  (三)优选服务组织

  1、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托管服务主体

  单环节服务组织原则上很多于3家。对通过政府采购确定的服务组织实行媒体公示,并公示举报,接受社会监督。

  2、签订服务合同

  对政府采购确定的服务主体经媒体公示无异议后,首先项目实施单位与服务主体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各服务主体依据招标排名次序由高到低选择项目标段;然后服务主体与托管服务对象实行对接谈判,签订服务合同。服务主体要接受项目实施单位监管,即时将相关材料

  上报项目实施单位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3、提供生产托管服务

  服务主体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

  (四)监督项目实施

  县农业农村局作为项目实施的主管部门,要即时掌握作业动态,监督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相关服务,指导做好各项服务图表资料的填写等。项目实施中要强化服务质量监测,畅通服务质量投诉渠道,即时调处化解纠纷。对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达

  不到合同要求的,按照合同约定取消其服务资格,并追究其违约责任。

  (五)检查验收

  听取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本季玉米机收完毕,所有托管服务

  环节结束后,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行检查验收。第三方项目检查验收分两步实行:第一步在中标服务主体与村组织签订合同后、托管服务实行前,对合同约定服务地块确定位置、测量面积;第二步在所有托管服务环节结束后,第三方抽查接受服务农户,核实享受补助的服务环节、服务面积、价格、满意度等情况,抽查农户比例不低于托管户

  数的5%。

  (六)兑付补助资金

  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服务主体在作业环节结束后收取农户服务费时,应先行扣除农户按比例享受的补助资金,在全部服务环节结束后申请检查验收。验收成功后,项目实施单位即时汇总相关资料,到财政部门报账,财政部门对资料的合规

  性实行审核,无异议后,即时把补助资金兑付给服务主体。

  (七)绩效评价

  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对实施内容展开情况、实施效果、验收情况、资金兑付、档案资料存档情况等实行检查,展开绩效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总结典型经验,分析存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迎

  接省市项目绩效考核。

  四、保障措施

  (一)增强组织领导。县政府作为托管服务项目工作实施落实责任主体,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项目承担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工作日常事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任务,建立支持环节和运行机制,并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技术专家指导组,展开项目技术指导。项目实施涉及乡镇也要成立相对应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本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托管工作。

  (二)保障工作经费。为按时保质完成好我县第二批农业生产托

  管服务项目,县政府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项目实施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专家团队服务,宣传培训与入户指导,监督检查、项目验收与工

  作指导,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与完善政策措施等。

  (三)强化督促指导。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扎实做好巡回督导和业务指导工作。增强对服务组织的管理和指导,推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布举报,设置箱,即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增强托管作业过程的调研督导,组织巡回检查,推广先进典型做法,即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推动我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

  展。

  (四)强化资金监管。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要切实增强沟通,形成合力,完善制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开支标准,落实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审核责任,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违法违

  纪行为,要严厉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五)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户和服务组织意愿,注重调动农户和服务组织两个积极性,广泛宣传托管意义,大力营造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和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

  增强服务质量和价格监管,严格执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标准。

篇五: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和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油茶产业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统筹科学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工作思想,通过实施油茶产业精准扶贫,扎实推进油茶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油茶产业发展体系,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林业产业发展新亮点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示范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推进油茶示范基地建设。

  二、工作目标

  根据市工作部署,结合油茶种植实际,按照“提升质效、建全链条、强化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的推进方式,通过推广良种油茶种植、大力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建设油茶高产示范基地等措施,提高油茶资源培育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油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优做深油茶产业。至2025年,油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30万亩,建成面积300亩以上油茶种植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培育3家领军型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城市品牌;到2030年,形成链条完整、产品多元、竞争有力的油茶产业示范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扩大高产油茶林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加强对油茶种植的规划指导,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展扩大油茶种植范围。优先保障油茶发展用地,通过支持利用低效茶园、低效人工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各类适宜的非耕地国土资源改培油茶,并纳入森林覆盖率、森林碳汇调查监测统计范围,积极探索推进“油茶+”复合经营模式,试点推广油茶+林下经济等复合经营模式,有效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充分优先项目补助,挖掘造林空间,鼓励引导群众对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林地发展种植油茶,因地制宜适度扩大油茶种植面积。从2023年起,平均每年计划新造高产油茶林约10万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产油茶林新增30万亩以上。2026-2030年,继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争取再新造高产油茶林50万亩,油茶林到2030年争取达到150万亩以上。

  (二)培育油茶示范基地。实施油茶低产林更新、抚育改造,把创建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与林业产业示范区项目、农业产业示范项目、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结合起来,制定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及验收标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因林因地制宜分类鼓励支持油茶经营大户或种植企业建设标准化油茶示范基地。以传统油茶产地、油茶

  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示范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油茶种植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发挥林场林地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建设“双高”示范基地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设油茶示范基地2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18万吨以上。建成面积300亩以上油茶种植示范基地100个以上。

  (三)拓展油茶产业链条。根据油茶林地形地势、土肥结构、造林年份、种养习惯等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推动精深加工、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种苗繁育、产品研发、精深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等主导产业及油茶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关联产业。着力开发油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品茶油、赏茶花、饮茶蜜、体验古法榨油、了解油茶民俗文化。做精做活油茶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促进油茶与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四)创建茶油公共品牌。加大茶油产业地方标准建设力度,促进茶油加工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挖掘油茶营养成分差异化优势等品牌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品质的公共品牌。引导油茶企业、专业合作社使用区域公共品牌,支持收购示范基地油茶籽的油茶龙头企业和社会团体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茶油产品认证。发展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构建油茶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油茶产品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选准重点人群,利用参加展销会、线上主播带货等多种渠道开展精准营销,开拓市场,宣传推广优质油茶产品。加强

  品牌营销,对在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年销售量达到500吨以上企业给予奖励。

  (五)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坚持新造、低改两手抓,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对老化衰退、品种低劣、林相不整齐、品种混杂的低产低效油茶林,根据立地条件、林分状况,通过采用去劣留优、抚育改造、高枝换优、嫁接改造、截干更新、补植补造、垦复施肥等方式,全面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同时,加大对前期已造油茶林的管护力度,提高油茶幼林保存率和造林质量。从2023年起,平均每年计划改造低产油茶林2万亩,力争到2025年共改造低产油茶林6万亩。

  (六)鼓励多元化开发与利用。通过引进油茶产业龙头企业,促进油茶种植、加工生产、流通销售、综合利用、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发展,实现油茶产业多次增值、多重收益。加快油茶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协调组织木本油料协会、油茶科研单位、油茶企业等联合科技攻关,开展对油茶壳、茶饼、茶粕等综合利用,开发茶油新产品及保健、皂素、护肤、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油茶综合利用率,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

  (七)加强种质资源保障。加大良种壮苗培育推广力度,加强油茶苗木信息调度,分析油茶种苗供应现状,制定种苗保障方案,提前制定种苗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保障性苗圃苗木培育工作,增强苗木培育的连续性。建立专门的油茶育苗基地,加强油茶种苗生产、经营和流通管理,严格执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引导和推广定单生产、定

  向供应,确保品系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建设油茶种苗质量追溯平台,组织开展监督抽查和质量监测,组织开展油茶种苗质量专项执法活动,依法查处油茶种苗生产、供应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油茶种苗市场秩序,确保油茶种植和低产林改造良种使用率达100%。

  (八)加强人才科技支撑。加强油茶科技人才培养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在生产一线开设油茶科技课堂,培养一批油茶“乡土专家”。在油茶主产区的每个行政村建立1个示范点,培养1名油茶“乡土专家”,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

  四、政策扶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奖补机制,鼓励且仅支持油茶嫁接苗造林,确保新造林良种率达到100%。对油茶新造林在省补助1000元/亩的基础上,市、县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本级财政投入等统筹安排资金,其中市本级种植补助,由市财政分别按500元/亩给予补助;油茶低产林更新改造、嫁接改造按新造林标准执行。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截干更新,在补助400元/亩的基础上,市、县(区)财政分别给予补助,其中市本级改造种植补助,由市财政分别按50元/亩给予补助;财政补助资金分2年兑现到位,每年兑现一半,按照“先造后补”原则,新种植油茶或低产林改造面积经县级验收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的,及时兑现。

  (二)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创新资金筹措办法,多渠道解决油

  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问题。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谋划一批油茶发展项目,充分利用防护林、农业综合开发、木本油料科技示范等项目,争取省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油茶林新造、低产林改造、贷款贴息、名优品牌创建推广、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新品种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等。建立部门协同支持机制,要加大对油茶科技研发和培训、推广、油茶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油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深加工水平、创建产业名牌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扶持机制。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油茶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调解决油茶产业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是发展油茶产业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定点扶贫单位要积极引导适宜种植油茶的定点扶贫村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并支持建设油茶示范基地,推动当地油茶产业发展。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健全油茶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

  (三)加强执法监管。实施油茶营造林项目要遵守现行林地使用

  和林木采伐管理规定,禁止毁坏公益林、天然林营造油茶林,老油茶林更新改造要办理相应采伐手续。要加强油茶种苗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各环节的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油茶产品生产和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对扰乱市场秩序、非法生产经营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四)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公开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深入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优质高产新技术和新品种,广泛宣传油茶健康绿色的独特功效,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为油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五)强化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处)油茶发展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年终严格按照目标管理责任制兑现奖惩。至2025年,每年从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补助基金中安排20万元,用于奖励油茶产业发展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

推荐访问: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高质量 方案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