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篇)

时间:2023-07-03 08:32: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丁洁琼

  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2017年第10期

  文/丁洁琼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我国中长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主导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平台,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且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优化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一、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拥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高校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有效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教育部规定,学院升格为大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教授,院士、博士点和硕士点已经成为高校社会地位高低的硬杠杆。评价一所大学的水平主要看这所大学的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的基础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才。归根结底,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引进一流的人才。尤其是高校的薄弱学科,更需要大力引进人才,从而实现薄弱学科的飞速发展。

  (三)促进学术研究,形成良性竞争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引进好比潺潺流动的河流,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人才的不断引进,不仅促进了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学术带头的作用,加强了教职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竞争环境,有利于高校学术水平的提升。

  (四)促进科研和专业的发展

  高校引进人才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新的学术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完善现有学科和专业的不足,纠正高校科研工作的问题,保证高校科研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长足发展。

  二、高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随着21世纪初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种新型学科不断涌现,使得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然而,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学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偏低、各种学历人才比例失衡、人事代理与正式编制的待遇差别较大等等,因此,在响应国家号召、控制高校教师编制的情况下,高校开始注重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

篇二: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国际化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各工程承包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海外业务取得快速发展,海外经营指标贡献度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各企业从事海外业务的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较为紧缺,难以适应海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国际化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优先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解决国际化人才紧缺问题,关键是如何高效引进国际化人才。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某大型央企A集团为例,深刻剖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践行“走出去”战略中,在国际化人才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研究问题解决方案,通过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国际化人才引进的工作成效。

  首先对国际化人才进行界定,国际化人才指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模式,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财务等知识,并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人员。

  一、当前国际化人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性、灵活性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

  近年来,集团及各子公司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支撑了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但目前还未建立起系统性、灵活性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引进制度。

  目前各单位的国际化人才引进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国际化人才招聘还未形成系统化招聘,对国际化人才的招聘评估、使用、培养开发、薪酬激励与晋升等方面缺乏规范管理。

  二是尚未建立国际化人才引进的长期规划。

  多数单位不能很好地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人员引进类型上一刀切,以引进本单位传统业务专业人员为主,未能紧贴集团业务转型升级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新兴领域国际化人才引进相对不足。

  三是国际化人才的用工形式不够多元化。

  目前现有的国际化人才多以集团和各单位内派中方员工为主,系统内外借调、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交流、属地化外籍人员自聘、新兴领域高端人才聘请等用工形式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多元组成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二)国际化人才引进来源不够通畅

  目前,各单位国际化人才的招聘渠道比较狭窄,还未形成系统化招聘,未能建立起有效、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引进渠道和方式有待拓宽。

  一是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方式单一。

  目前各单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渠道主要通过熟人推荐,而通过自主社会化招聘、高端猎头招聘、国际公司合作交流、海外专场招聘等方式运用较少。

  二是对国际化人才市场了解不够充分。

  缺少对国际化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对国际化人才结构、专业分布、行业特点等缺乏数据支撑。

  三是与海外人才机构合作力度不够。

  目前各单位的国际化人才招聘工作,大多是亲力亲为,招聘效果和成果不显著,没有有效借助外脑,借力于国际化人才招募机构。

  (三)国际化人才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由于A集团属中央企业,受国资委在工资总额管理上的制约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户籍等的限制,对国际化人才的保障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是薪酬激励措施相对不足。

  目前多数单位的国际化人才薪酬体系不健全,以照搬国内的规章制度为主,尚未制定适应国际化特色的薪酬激励措施。

  二是人文关怀还需进一步加强。

  海外人才长期驻外工作,组织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容易不高,他们面临着婚恋、子女教育、家庭照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难以切实解决。

  (四)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国际化水平欠缺

  一是缺少国际化视野。

  负责管理国际化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国际化战略眼光、自身国际化水平不够,对国际化人才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能力不强。

  二是缺乏对当地法律、文化的深入了解。

  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海外了解不夠深入,属地化知识结构欠缺,对当地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方面融合不够。

  二、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的主要措施

  为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有效解决工程承包企业国际化人才紧缺问题,确定和实施“一三五七”的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即构建一套体系,拓宽三个来源,完善五个保障,提升七个水平。

  (一)构建一套系统性、灵活性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

  1.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对标国际同行或先进公司的成功经验,指导驻外机构在总部国际化人才引进体系总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国际化发展并适应属地特色的人才引进管控体系和工作流程。重点把握好关键岗位和高端职位的岗位职责和授权与权力约束机制,确保国际化人才不仅招得来,而且用得好。

  2.制定国际化人才引进战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紧跟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前瞻性谋篇布局,制定国际化人才长远规划,加强人才选配体系制度建设;突出“机制创新”,要打破人才引进中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束缚,力求机制和体制创新;注重“高端引领”,要把国际化人才引进的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上,有效提升整体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和水平。

  紧贴自身业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制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差异化人才引进标准,引进未来重点开发的新业务领域所需国际化专业人才,提前为业务转型升级进行人才储备。

  3.采用多元国际化人才用工形式。紧贴国际市场实际,创新用工形式,灵活采用公司内派,系统内外借调、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人员交流、自聘属地化外籍高级管理人员、聘请新兴领域高端人才等多种用工形式,将国际化人才大胆“请进来”。

  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利用海外高校教育资源、海外人才服务咨询机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网络,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大力借用并引入“外才”、“外脑”致力于中国交建海外建设。

  (二)拓宽国际化人才引进来源

  1.丰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方式。

  一是从社会招聘具备丰富海外工作经验的中高端人才;

  二是从国内一流高校择优选聘外语水平好、综合素质强、具有国际化人才潜质的应届毕业生;

  三是将招聘行程走出国门,在海外举办专场招聘会,如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及语言优势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四是与行业知名国际公司和业内兄弟单位开展人员合作交流,实现国际化人才有效流动;

  借助外脑,利用信息化高端猎头招募平台,针对性引进高端国际化人才。

  2.加强对国际化人才市场的调研,建立国际化人才数据库。对国际化人才市场进行系统调研,充分了解境外不同区域和地区的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特点及分布行业等,要同步思考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海外人才资源需求及配置,要对海外人才现状进行全面盘点,厘清现有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规模,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结构及层次,对所需国际化

  人才的类别、数量、质量有针对性地提供数据支撑,并系统性地提出引进计划。

  建立国际化人才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在全行业范围内收集国际化人才和专家信息,建立便于检索统计的国际化人才数据库和国际专家信息库,为未来的海外人才引进提供人员储备。

  3.加大與国际化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力度。

  深化与境外专业人才招募机构的合作,借助专业化招聘外力,为我方提供打包式招聘服务,加大国际化人才的招聘力度。

  加强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整体人才管理或技术团队的引进,迅速填补人才弱项,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并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财富。

  (三)完善国际化人才薪酬福利保障措施

  1.优化国际化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协议薪酬、谈判制工资等灵活的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年薪制和期薪制,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完善杰出人才奖励制度。

  2.建立海外本土化薪酬体系。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差异化”的薪酬和考核体系,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人才的需求,建立符合属地国家规范和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薪酬和激励体系,在传统的协议工资的基础上,将中国企业特色的激励机制逐步引进国际化、属地化团队中,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完善海外福利保障制度。在满足员工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并满足员工精神层次的需求。处理好“个人合理诉求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轮岗轮换、探亲休假、配偶随任等福利保障制度。

  4.加强人才精神激励。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为员工提供学历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机会。对长期坚守海外一线的员工给予特殊奉献奖励。

  5.注重员工人文关怀。加强对海外人员个人婚姻家庭的关怀、安全和医疗保障、协助解决落户、子女入学等,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国际化水平

  “打铁首先自身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总部和境外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建设,提高对国际化人才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能力。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建设。

  2.提升对海外高端人才进行全球化配置的能力。

  3.加强对不同政治体制、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4.提升跨文化沟通、管理的水平。

  5.外部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方HR管理者。

  6.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籍属地化人力资源总监。在条件成熟的境外区域机构,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属地HR管理者,甚至是HR总

  监,负责建立并运营维护属地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对属地人才的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

  7.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境内外轮换力度,形成境内境外有效联动。

  三、结语

  文章探讨了处理好不同绩效考核体质之间的统筹协调问题,并讨论了如何才能处理好公司总部与各区域人才中心的管控衔接的问题,为解决国际化人才紧缺问题,高效引进国际化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篇三: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其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实现教育目标及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仅是教育的战略追求,更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择优选择的重要路径,但现实中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还存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地寻求解决路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qualityofeducation,especiallyhigh-leveltalents,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realizationofeducation"sgoalandoptimize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Introductionofhigh-levelpersonnelisnotonlythestrategicofpursuitofeducation,butalsothechoiceoftalentcompetitiveinstantlyimportantpath,inthereality,theintroductionofhigh-levelpersonnelremainsaseriesofproblems,therefore,wemustseektosolvethepathactively.Keywords:high-levelpersonnel;issues;countermeasures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社会教育的热点,对高校教育及人才队伍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及社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一般而言,高层次人才作为社会的佼佼者,通常具有一般人才所不具备的特质及潜能,他们在教育背景或是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科技的进步及社会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不仅取决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认同。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教育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相继采取各项具体措施相应此项制度,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及条件进行完善及优化。

  首先,高职称及搞教育水平的人才被吸引回国。就目前现状,大批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得益于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配套措施加强,同时,人才引进的路径相比以往变得成熟完善。其次,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后的一系列管理工作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内高层次引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方面,对于一些国内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吸纳及接收方面还存有很大的缺位,这不仅戕害了国内具有高水平专业人士的积极性,同时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二、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状可以看到,现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无论在层次还是比例方面都存有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引进人才模式僵化,办事效率低下

  受制于国家政策及社会观念的制约,中西部地区相比较东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社环境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引进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西部地区也相应的缺乏活力及激励机制,很多单位在人才运用方面还是存在压制人才及求全责备等方面的问题还很突出。受制于原有用人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缺乏人才吸收的危机感及意识,同时,国家政策中的户籍制度及传统的“关系”意识也割裂了市场配置中的一些要素支持,所以在人才的引进中失去了很多绝佳的机会。

  (二)忽视组织领导建设,配套机制缺位

  一般而言,得到引进的人才无论在学识还是技术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及特长,这需

  要得到时间的积累及个人的努力。所以,在选择引进岗位的同时,大多都会结合自己的特长择优选择稳定的职业。而国内的很多引进单位在编制或是学科配置中都存在严重缺位,这就会使人才在安置问题中存在疑虑。与此同时,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后的晋升空间也是必要考虑的因素,在引进之后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是人才考察的重点,而这一点在国内的人才引进环节还存有很大缺位。

  (三)缺乏长远规划,竞争无序状态突出

  由于高层次人才时一种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有较高的价值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高层次人才就自然的成为了竞争的对象,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围城”的现象。而由于国内引进单位的政策支持不足,所以在竞争存在的情形下就会使这些高层次人才缺乏导向,进而形成了一种无序的状态。

  三、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解决对策

  就国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而言,我国还处于探索性阶段,也即此项工作开展的初期。我们若想在此取得长远的发展及进步,必须总结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的借鉴并吸收先进教育水平国家的成功典范,积极加快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步伐。

  首先,应创新引进人才的运用模式,提高各地区的人才引进办事效率。在这个层面上,国家需要进行政策的指导及支持,促进各地区的协调配合及完善,积极响应求职者的需求,要转变原有的用人观念,用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态积极为人办实事,主动关心,适当的减少办事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完善响应的配套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相应领导协调机制,提高领导的组织及认知水平,解放思想,打破制度限制,建立相应的编制,使引进人才在稳定性上存有认同感。同时,各引进组织亦或是单位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完善具体的人才晋升渠道,无论在待遇还是发展方向中都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及肯定。最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尊重引进人才自由选择。在引进人才的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进行激励机制建设,主动的关心引进人才的工作状况,尽可能的解决引进人才遇到的各项难题,做到单位及个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做到以感情和事业感化人,留住人,尤其是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同时,国家或是政府层面上也应完善或是强化人才竞争的合理机制,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形下,逐步与市场的需求及发展接轨,以正确的路径及手段选拔优秀的人才。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为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是实现国家富强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要吸引“凤凰”,植好“嘉木”最为关键。人才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及主要动力,为此,我们要积极的引进高

  水平及层次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及发展的重要追求及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中斌:《关于凝聚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思考》,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2]赵盎:《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分析》,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9月

  [3]李璞:《高校高层西人才的层次分类及评价标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4]王振合:《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现状与引进机制研究》,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袁旭东:《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

篇四: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县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至2003年底,**县的人才总量为27603人,其中党政人才735人,专业技术人才18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27人。(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人才密度低。**县84万总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328人,人才密度为3.28,纵向比较,低于全市378人和3.78的平均数,更是

  低于全省423人和4.16的平均数(如图1)。

  图1二是急需的专门人才缺。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按照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适应各个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信息、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技术占人才总量的66,党政人才占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3。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集中在事业单位,而企业却人才匮乏。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48.9,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建筑及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业企业和支柱中构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县的皮革、塑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只占了0.11,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图2人才分类及职称情况图

  (三)人才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全县各类人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5.9,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1.2(如图3)。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层次比例(高、中、初)为1:12:45,与通常公认的1:6:14的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差距较大,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在工程、会计、经济和农业四大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尤为缺少(见图2)。除了教育卫生系列人才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4.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几乎没有。

  图3二、原因分析

  改善人才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引进外来人才。造成我县人才资源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我县在培养、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缺乏规划。二是培养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过于和片面追求人才培养工作表面成绩,忽视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主不舍得花大本钱培训员工。各类人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新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县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在雏形阶段,还远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吸引外

  来人才进入的壁垒。

  二是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迄今为止仍是1999年出台的《**县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其中对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规定非常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使用环境不理想。在分配制度,我县企、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的是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不能参与分配,优秀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难以安心留在我县工作。

  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比较

  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人才较稳定,缺点是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不适应日益变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的要求。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其优点是成本较低,针对性强,见效快,企业较乐意采用。缺点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归属感不强,不易溶入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

  笔者认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最为缺乏的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要在短期内改变人才资源的现状,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近期内(5年左右)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应是主要手段。本文仅对如何人才加强引进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SWOT分析

  如何制订切合实际人才引进政策,这里采用公共管理学的SWOT工具对我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特色产业。我县民营经济活跃,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多个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昆阳、郑楼、宋桥、萧江、麻步为主要基地的商务礼品、服饰、汽摩配产业群体,以水头、腾蛟为主要基地的皮革制革、印刷、宠物用品产业群体,2003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2、人文环境。**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民风淳朴,历代名人辈出,如元代画家黄公望、清末思想家宋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棋王谢侠逊等。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国家旅游风景区南雁荡山和纳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

  区的南麂列岛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平创业。

  (二)弱势(weakne)

  1、相对周边县市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如图4)。

  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水平方面相对较低。

  图4**县与周边县市2002年度经济实力对比图

  (单位:万元)

  2、虽然有特色产业群,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

  3、区域位置较偏僻。我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二面环山,一面临海,离高等院校集中的大城市较远,距离温州市区也有50多公里,目前仅有公路相通,交通不够便利。

  (三)机会(oortunity)

  温州中心城市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特别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纷纷向周边县市转移。我县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成为其最佳选择之一。至2004年6月底,已有50多家各类制造企业迁入我县轻工业园区,为我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威胁(trend)

  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周边的县市区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纷纷出台了比我县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广招人才。如乐清、瑞安两市都已出台政策,由财政专门拨款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达5万元的住房补助。

  (五)备选战略

  1、SO:抓住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内容,做大产业集群规模,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2、WO:做好轻工园区的规划,在承接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对入园的企业进行认真选择,多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ST:打好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两张牌,加大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平创业。

  4、WT:建立引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但在生活上,还要在政治上给予相关的待遇。通过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以克服物质资源、地理区位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及建议

  1、尽快制定**县人才资源发展五年规划。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和引进重点,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

  2、进一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订更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引进人才“零门槛”制度。

  3、大力建设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为主、刚柔相济”,借脑和引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

  5、建立良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灵活的经济环境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来吸引人才。

  6、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篇五: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优品课件

  XX县人才引进难的成因及对策

  事由才立,业由才兴。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但山区县市,由于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成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摆在山区县面前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专门就XX县人才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就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堪忧

  XX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全县人口18.4万,面积1126平方公里,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典型的省级贫困山区县。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逐步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山区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通过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改善人才环境等措施,加强人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XX县的人才现状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的人才比重低。XX县共有各类专业人才5306人,人才密度为2.90%,比全省人才、全国人才密度都低,差距较大;全县共有高级职称人员169人,占人才总数的3.18%,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不合理。XX县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水等传统行业,占全县人才总数的53.51%,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中介服务领域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城建、规划、机械、化工、医药、信息、通讯等行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且集中在文教卫、农林水、工程技术战线的中高级人才年龄老化。在分布上,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从事企业及生产第一线的人才较少,人才总体效能不高。

  (三)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XX县通过各种渠道共引进人才113人,而流失人才达87人。以卫生、教育、农林水系统为例,全县仅引进18名本科生,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廖廖无几,相反人才流失现象较突出,五年间中高级人才流出17人,而现有的169名高职称人员已有37名接近退休年龄。XX籍本科毕业生800多人,可返回XX的仅21人。

  (四)人才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入口不畅。XX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快,财政困难,很难拿出专

  优品课件

  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事业单位又无力按比例提取科研经费,许多急待开发攻关的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项目无法进行,难见效益,难出成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XX县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进人,致使返回原籍的多数毕业生难以就业,不少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难以引进。加上XX县现有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含量不高,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凝聚力。

  (五)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用人环境欠佳。XX县地处山区,用人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形成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能较好地提供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选人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人情、讲关系现象;同时,在使用人才上不够大胆,没有很好地贯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没能营造出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重引进、轻培养、轻使用,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这使得许多出身农门的大学毕业生回乡择业无门,发展无望,只好投奔他乡,甚至深感失望而“背井离乡”,也挫伤了在职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导致山区成为人才“洼地”,致使相当一些人才享受着人才待遇,做着不符职务和待遇的工作,人才的贡献率不尽如人意。

  二、原因多维

  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山区有一定的普遍性,亟需认真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人才引进问题。造成人才引进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又有人才个体的主观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观念淡薄,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山区县受自然、历史、财政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不强。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引才用才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单一,对人才引进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偏低,人才宏观调控力度不大。在管理体制上,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存在障碍,改革的力度不大,人才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政策环境上,人才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人才施展才能空间还不够宽松。还有一些山区县没有出台具有实质性的强有力的引才留才用才的优惠政策,有的政策不配套,顾此失彼。另外人才个体求职时抱有去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任职

  优品课件

  念头,对山区县招聘招人不感兴趣或没有热情,不愿回山区小县城工作。

  (二)工资待遇差,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山区县大都处在欠发达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人才的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并且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明显,这是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山区县干部职工生活、工作相对艰苦,而得到的回报却因地域、部门的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分配方式的错位造成人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孔雀四处飞”。不少人才生活难以为继,工作激情和才智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消磨殆尽。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竞争方面大打“待遇战”,通过灵活机制、高薪待遇等条件吸引欠发达地区人才。这种因经济发达地区巨大“磁场效应”造成的山区人才外流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环境条件欠佳,缺乏吸引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平台。山区县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欠发达、信息不灵、人文地理和工作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山区县城规模偏小,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差。县域内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小,难以成为他们创业和发展的首选地。另外社会保障制度不配套,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人才引进难、留不住,人才跳槽成本低,恶性跳槽现象屡屡发生。人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办事效率低。

  (四)制度不完善,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能进能出的正常考核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有限编制往往被平庸之才挤占,真正急需的人才引进难。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和“叶公好龙”现象,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网络

  查看)论资排辈”现象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一些单位在职称评聘上往往使一些年轻有为的技术人才得不到正常晋升,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分配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绩效与薪金不挂钩。人才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人才学非所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不配套,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本地人才盘不活、留不住、不回来,外地人才难引进。

  优品课件

  (五)政策环境欠优,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空间。一些山区县在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政策措施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制度、轻落实;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不配套,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存在体制型障碍。人才政策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人才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不少企事业单位看重资金、技改投入,不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再教育、再培训。部分用人单位人才本土意识较强,对外来人才存有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没有兑现承诺或提供相应工作条件和待遇,致使引进的人才又重新流失。创业环境缺少政策优势,分配待遇缺乏竞争优势,人才引进环境急待优化。招商引资力度大,而招才引智力度小,且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难以留住、吸引人才。

  三、对策建议

  引进人才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最直接、最经济的一条途径,有利于提升一个地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山区县要把引进人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引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更新观念,健全引才机制,优化引才环境,千方百计招揽吸引人才。

  (一)创新人才观念,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理念。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投资”的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山区人才引进观,把“买鸡下蛋”的人才刚性流动与“借鸡生蛋”的人才柔性流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山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三是要加大创新力度,以更加开放的机制,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二)加大人才投入,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优化山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交通、供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山区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二是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专款,同时面向企业、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对山区人才储备、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的导向作用,优品课件

  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对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规定企事业单位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不得少于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应达5%以上,允许其把这部分经费计入企业成本。三是加大山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投入,构建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行以项目、课题、技术难题招标为纽带的合同方式来吸引人才、引进智力为山区县服务。四是建立山区县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吸引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在贷款、投资担保上提供优惠。五是加强山区县工业开发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民营科技工业园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发展平台,使之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三)优化人才环境,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个地方如果人才环境不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再好的“硬件”、再多的项目、再大的投入,都可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优化山区人才环境,要重在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有利于山区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分门别类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创新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才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聘请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山区县委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制度;创新有利于释放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资、按效、按智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模式;创新山区人才引进机制,采用适合山区特点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柔性聚才方式,对于山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创新山(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网络

  查看)区县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和提升人才市场和网络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疏通影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创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才市场环境,以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完善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吸引人才流向基层一线和企业。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用人机制,把人才配置到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优品课件

  地方和岗位,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完善山区县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借鉴江浙沪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强制性措施,推行企事业单位全员参保。

  (四)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人才保障。

  要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的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一是要赴外地招才。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山区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内外开展招聘活动,引进各方面的急需人才。二是要*政策引才。政府应制定和调整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对用人单位看好的人才,可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认真解决好被引进人才的落户、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要用项目引才。要与高等(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网络

  查看)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同时实行内引外联,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人才和客商来山区投资兴业,以项目吸引人才。四是开展网络招聘。企事业单位对项目合作、课题招标、技术攻关、人才需求等可以通过网络面向省内外招聘人才和寻求技术服务,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好中选优。五是要以智力联才。要把引智与引才相结合,可将本地在外工作、事业有所成就的人员建立信息库,经常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推荐和介绍,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服务。六是要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推广引进国外专家智力技术项目,提高引智效果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优化服务环境,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建设服务型、效率型和诚信政府,为山区县引才留才用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继续开展创建“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教育引导公务员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二是建立服务质量绩效评估机制,推进转变作风、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运作程序。三是强化人才服务功能。健全人才服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和人才租赁制,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全面、规范、高效的服务。建立并逐步完善人事

  优品课件

  争议仲裁工作,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人才工作纪律,建成“公正、廉明、高效”的政府新形象,使之成为“人才之家”、“创业者之家”。五是对各类人才创办、领办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制、“一站式”收费和“保姆式”跟踪服务,在全县上下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投资形象”和亲商、重商、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对人才和外资的吸引力。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

篇六: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某私营企业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就我国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看,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重管理培训,轻技术培训。

  我们知道,企业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技能人才。我国企业对这三类人才的培养一向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绝大部分的培训资金用于“MBA”人才的培训。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都处于原生态或自发成长状态,除了学校里学来的知识,主要就是靠企业原有员工的“传帮带”以及自己在工作中边摸索边学习。企业缺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长远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外出学习、开会、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技术上很难站到国际科技的前沿。

  一、轻视后备人才储蓄

  据有关人力资源网站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企业缺乏人才储备。过去,我国国有企业作为人才的主要买方市场,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形成了阶梯式的企业人才队伍。但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外资企业侵入、民营企业崛起,我国国有企业的后备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动力不足,国企人才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民企的用人机制比较急功近利,他们的目光更多地盯在有经验的实用人才身上,企业人才开发往往是引进为主。

  二、重点人才价值与待遇不匹配

  我国企业平均主义比较严重,对重点人才开发重视不够。首先,人才分配机制方面,很多企业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完全体现。其次,人才开发投入资金方面,我国企业的人才开发资金投入,尤其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劳动法规定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投入应达到员工工资总额的1.5%,但是许多企业并不能达到这一基准线。同时,有限的企业人才发展资金绝大多数用于大众化的中低级人才培养开发上,如人才招聘、上岗培训、集训等,高层次人才占据企业培训资源较少。

  三、人才管理“人治”重于“法治”

  在人才管理机制方面,我国企业往往是“人治”重于“法治”。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往往随着管理层的需要而变化。民营企业的“人治”特点更为明显,家族统治、裙带关系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还占有很大比重。“人治”管理使处于管理岗位的人员比其他岗位拥有更多的权利和实惠,结果导致我国企业的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争相奔赴“管理岗位”,企业人才队伍整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人治”又导致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造成人才流失。有调查显示,从国有企业辞职去外资企业或下海创办私人企业的经理,80%认为促使自己当初离职的第一原因就是原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解释下:某私营企业H公司,主要业务是作某著名品牌的新产品在中国区的总经销。由于管理人才的缺乏,公司成立之初,市场业绩一直不理想。后经公司内部员工推荐,老板未经过人力资源部履行必要的人事手续,引进了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主管销售和市场工作的副总裁。

  副总裁来公司两周后,公司委派其带领公司一部门几名员工去参加外地一个展会。员工A和该副总裁分别向财务借了部分费用。在参展期间,员工A预支的费用不够支出买回程的车票,请求副总裁支援。但副总裁怀疑员工A与展会主办单位有黑幕交易,拒绝支援并于展会结束后自己直接乘飞机回总部,并说服老板不安排汇款。参展的另外几名员工滞留当地一日,自行凑钱买了火车票回公司。员工A由于尚未结清参展费用,又无钱购火车票,被滞留当地三日,才辗转回到总部。

  此事情发生后,在一段时期内给公司造成了消极影响。老板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意见,希望能采取合适的措施消除该事件的消极影响。

  那么,请问:H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问题?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

  从上述案例资料上来分析,该公司引进的副总裁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表现如下:1、怀疑该公司的员工A与展会主办单位有黑幕交易;2、拒绝支援并于展会结束后自己直接乘飞机回总部,3、说服老板不安排汇款;上述表现显然有问题。

  该副总裁是本公司参展人员中的领导,如果是他安排员工A负责联系,又对员工A有怀疑,说明他用人方法、用人能力等值得怀疑。起码的,上司应该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这一点,他没有做到。不过,因为他来公司刚两周,有可能前期同展览承办单位的联系工作不是他做的安排。即使这样,他怀疑员工A有黑幕交易应该作充分的调查并获得证据支持才能下结论,从上述案例信息中看不出来该副总裁对员工A的怀疑有足够的证据。即使证实员工A与展会主办单位有黑幕交易,他后期的做法显然错误,此处没有必要做任何分析。可以认为,该事件的责任基本上应该由该副总裁承担。并且,从上述事件来看,公司老板引进的该副总裁显然不胜任,此次人才引进是失败的。

  可以从分析上述引进人才的方式中找出此次人才引进失败的原因,同时,也能发现该公司的管理上的其他问题。“老板未经过人力资源部履行必要的人事手续,引进了……”公司老板的做法错误之处在于:1、引进该副总裁之前没有做必要的测试、甄选,所以不能确定该人选是否合格;实践证明,该副总裁不称职。2、该副总裁来公司以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独立承担重要的工作。任何新到公司的员工都应该做系统的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同化培训,公司政策、制度培训以及相应的技术、业务培训等;3、该副总裁来公司后,应该让他有一个实习期过渡,这样做让他本人对工作有个熟悉的过程,同时,让他和他的下属、上司之间有一个相互了解相互认可的机会。另外,对他的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也是一个考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对公司、对他本人都有好处,有可能避免发生本案例中发生的事。

  公司对准备录用的员工,在同他/她签订劳动合同之前,还应该确认:1、与原公司是否解除了劳动合同。2、该员工同原单位有没有签订"竞业限制"协议。3、有没有体检报告等等。

  分析上述案例,还能看到: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老板越权现象。公司老板超越人力资源部门做了本应该由力资源部门做的事情。在一个企业内,老板不能越权做其他经理该做的事,老板更不应该超越公司的制度。否则,带来的后果,就不仅仅是越权带来的直接不良结果,越权行为本身就是向公司的员工表示:公司的制度不重要,可以不遵守。老板这样做,将对形成该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论点:公司的高层人才应该以内部提拔为主,适量从外部引进。

  缺乏用人机制和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企业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作为稀缺资源的企业家才能和企业家精神应获得的租金和风险报酬没有得到承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一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没有引入竞争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配置,激励与约束不足;任职中论资排辈、拉关系、跑人情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收入分配与贡献不成比例等。由于大多数董事和经理人员不是在竞争条件下产生的,这些人中,即使是合格的经理人才,其获得充分激励的合理性也常常受到质疑。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剩余索取权应该控制在掌握较多信息和承担风险一方,否则整个委托——代理机制无法运行。在中国,管理层只能够获得企业控制权的收益,国企经营者对由企业的所有权形成的剩余利润的索取权无法获得,在经营者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并掌握较多信息,但又没有名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往往

  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在经营中偷懒或强化职务消费,甚至化公为私,攫取实际的剩余。在这种情况下,股东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名存实亡。这样的结局是助长腐败,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比如,我国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展,竞争十分激烈,按理应该对企业经理人员形成很强的激励和约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些上市公司虽然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经营绩效很差,但经理人员可以照样过得很潇洒,工资、奖金照拿,职位和待遇不变!当然,与这种情况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这就是经营绩效突出的经理人员,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很高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经理心理失衡,从而走上腐败的道路。“59岁现象”就是这种状况的反面教训。这两种情况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相当一致,即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经理人员的个人收入未能同公司业绩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从而达不到奖勤罚懒的效果。

  好,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

  A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

  A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10%解雇。对此办法,公司老板

  T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

  T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都很努力了,实在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10%出来。如果强制划分10%出来,T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但是,A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

  A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

  T君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又出来了:您觉得

  T君该不该采纳

  A君的末位淘汰法呢?

  绩效考评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

  A君之所以建议采用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方法在原来的企业已经被证实实施得很成功,所以,他认为在本企业也应该能成功,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管理上的任何技术都不会是解决所有企业问题得灵丹妙药。那怕是最受人尊重的管理奇才用过的成功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照搬,所以,我们是否选用该方法,一定要先做一些分析工作。

  首先,在一个组织中实施末位淘汰法是假设公司员工的素质和表现符合统计学中的所谓正态分布:大多数人表现是中等,表现很好和表现不好的人都是少数。这种分布在统计对象数量巨大的时候是成立的,但是,对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公司来说,员工的表现不太可能符合正态分布。可能大多数表现很好,或者相反。正如

  T君所说,该公司员工的表现已经是很好了,并不存在所谓的表现很差的10%。既然这样,就不应该人为地硬性找出10%的“最差的”,把他们淘汰。

  其次,末位淘汰法中,所谓的末位,是对本组织来说的,当我们淘汰这批人以后,还要从外面招聘到同等数量的员工(为了简化讨论,假设如此)。通常,我们很难保证新招进来的人更合适。加上招聘成本,这种“换血”大多数是得不偿失的。比如

  T君的公司,是一家软件公司,公司中的人都要经过公司较长时间培养才能开始为公司作贡献。在公司外这种人才很少,不太可能象

  A君以前所在的制造业那样很容易找到人,并且,不需要太多的培训。所以,此方法,不适合这家公司。

  第三,这里所谓的“表现最差的10%”是企业中的评估者们评价出来的,不一定是真正的“表现最差的10%”。要想评出真正的“表现最差的10%”出来,需要若干条件:首先,该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能客观衡量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否则,由于是评估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起主要作用。各种丑陋的危害甚大的办公室政治就会充斥公司。公司中人际关系会变得很复杂,企业会遭受严重污染。其次,公司的评价者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培训,以保证有足够娴熟的评估技术。

  第四,对真正的“表现最差的10%”也不应该一定采取淘汰的方法。因为,这些人当中,有相当多的人的表现不佳,不是因为他们本人无可救药,可能是公司的问题,或者是上司的问题,或者是个人乃至家庭的短期性问题。只有极少数,才是真正不适合本公司,需要淘汰的。所以,不妨讲这些人放入一个“缓冲池”或“资源库”并对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发。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证明他们的能力。

  最后,反对实行末位淘汰法还有很多其他理由:这种方法会令员工有不安全感,从而导致焦虑、员工关系紧张、对企业不忠诚;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关注局部而忽视全局等等。如果一定要采用末位淘汰法,我们建议要研究好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找到了,也并非一定不可以采用末位淘汰法。

篇七: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Summary:在建筑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建筑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企业的发展和竞争,都需要以人才作为核心力量。简单来说,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要制定以人才为主的战略目标,以此来推动建筑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全面实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引进的重要战略计划,积极地在市场中引进专业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从目前实际的人才引进工作中来看,引进工作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企业需要不断对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有效地改善对策。

  Keys:建筑企业;人才引进;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在建筑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其在促进企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更

  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积极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能力的人才。但是从现阶段实际的引进情况来看,在人才引进环节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重学历轻经验、人才引进方式不当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着建筑企业人才引进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应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有效地改善对策,做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企业高技术人才十分紧缺

  根据现阶段对建筑企业人才分配的调查可以发现,多数建筑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高级施工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并且施工团队也多数由农民工组成。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中高素质、高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缺失程度较高,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缺少高技术人才的施工团队无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保障。除此之外,市场中对人才技术培养的力度也不足,许多高校毕业的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都没有实践工作的经验,这也很难满足建筑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1]。

  1.2对学历过于重视

  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人才招聘的阶段中,对学历有着较高的重视,认为人才需要较高的学历才能胜任相关工作,而没有重视与人才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让许多高学历人才在进入企业之后,发现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规划不吻合,或者自身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理念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人才出现跳槽或者离职的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人才引进

  工作中过于重视学历,单纯地认为高学历等同于高技能,没有进行实际的考察,导致许多人才在实际工作开展之后,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离职的概率。

  1.3人才引进规划不够合理

  建筑企业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时候,没有结合建筑企业实际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导致企业内部现有的人才引进规划不能够与企业实际的发展相吻合。同时,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时候,相关人员没有对市场中实际的情况进行考察,导致规划内容与市场发展出现偏差,许多具有能力的人才不能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导致企业人才引进效率不断下降。除此之外,在制定规划的时候,管理人员也没有对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在人才引进之后,对学历、学校以及毕业论文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没有加强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人才引进工作开展的实际效率和最终效果。

  1.4人才引进的渠道较为狭窄

  建筑企业人才团队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市场或者工程实际发展的要求,高层次、高素质、高技术能力的人才逐渐缺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也在不断下降。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引进人才的渠道较为单一,对人才的信息资料获取也不够及时,并且企业获得数据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发布招聘要求,应聘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递交简历,或者是通过大型的招聘会、学校推荐等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的信息资料不够协调,存在偏差等多种问题,导致人才引进的效率受到影响[2]。

  2、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政策的限制

  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限制是现阶段建筑企业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多数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外来人口很难落户,施工人员的家属安置和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难题。除此之外,在大城市中的建筑企业,由于物价和房价相对较高,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是造成建筑企业人才稀缺的重要因素[3]。

  2.2待遇相对较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对现阶段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的建筑企业优秀人才选择跳槽或者离职,主要的原因是建筑企业的待遇相对较低,因此薪资待遇问题也成为建筑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一部分建筑企业因为发展中的压力负担,能够提供的待遇与同行业相比也相对较低,并且年轻、高学历人才引进数量无法满足建筑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在建筑企业用人制度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问题,这也是导致建筑企业人才待遇偏差的原因,多数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企业内部缺失激励制度,收入分配中也存在问题,工作人员在工程中付出的贡献与薪酬待遇不匹配,造成建筑企业中许多有能力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建筑企业的关键因素。

  2.3个人发展空间不足

  根据建筑企业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建筑企业中人才发展的空间不足,这也是空间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并且通过建筑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表示,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较为狭窄,企业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年轻的工作人员对建筑企业缺少一定的归属感,这也让建筑企业在大学生招聘中工作

推荐访问:人才引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策 现状及 人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