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6篇)

时间:2023-07-04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公共行政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的评析及其对策建议□吕雅范,于新恒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130012)摘要:近20年来全球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在21世纪初,我国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始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当前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要分析这些问题,还要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07)12-0036-04收稿日期:2007-11-11作者简介:吕雅范(1950—),女,吉林公主岭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党史学;于新恒(1946—),男,吉林大安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职能,搞好总体规划,引导各行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步伐,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政府各委办局的职能转移到面向全社会和全行业的管理和服务上,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将行使具体行政行为的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加强执法和监管职能。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是全新的政府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方法和行为模式的革命。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由德国行政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首先提出来的。把服务型政府变成现实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现的。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本下,通过法定程序、位、社会本位为指导理念,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1]服务责任的政府。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服务型政府包括四大行为要素,即机制、理念、服务方式和途径。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从英、美等国家首先兴起的。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要求政府不只是要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各国政府都在向这一目标努力。尽快实现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在2004年,地方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其中大连、珠海、上海、南京、成都等地方政府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它们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在全国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从而全面推进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总结先进地区实行政府转型、管理创新,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经验,主要有如下一些做法。(一)政府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内发达地区一些政府机关努力创建高效、精干的服务型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1年,上海率先提出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中外各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二)把政府工作的重心转向社会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政府转型、创新管理中,除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外,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国⒈将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首位。内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十分注重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把新增就业岗位,控制登记失业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净增就业岗位指标的考核,确保就业总量的增加;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注重通过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就业。加快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金筹措机制;建立扶贫济困工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和法律援助体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建立有效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做到政府不越位;同时,要强化政府的市场服务职能,履行保护产权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加快建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⒈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由行政性直接管理转变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经济与36

  吕雅范,于新恒-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的评析及其对策建议和生活困难救助保障制度。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我国发达地区政府在建立公共财政方面主要做了如下的探索。各级财政在财力安排上,应⒈调整财政收支结构。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调整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加大对教育、农业、科技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障。财⒉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规范财政收入、力分配和资金使用制度。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预算⒊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江苏省苏州市政府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卫生事业投入有明显增长。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农村卫生服务、城市基本医疗服务等领域;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完善信息网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加快了办医主体多元化步伐。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国⒋推进教育、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全面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杜绝行政性罚没收入与个人奖金、福利、部门办公经费挂钩的做法,取消收支挂钩;进一步梳理和归并收费项目,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控和管理。严格行政机关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审计,严肃查处和清理部门“小金库”,真正做到权力和小团体利益完全脱钩。推进素质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三)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流程,使其快捷高效运转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都重理政府,建设高效的政府服务流程。⒈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流程。成都市的政府机关积极整合部门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制定职位职责说明指导意见,各部门制定具体的《职位职责说明》明确各。部门各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承担责任、服务标准(时限要求)等,以职定责,按岗设人。优化部门办事流程,明确规范化服务的标准。通过简化、合并、集中、归类等优化部门办事流程,在此基础上,从方便办事者出发,各部门制定了《部门规范化服务细则》和办事流程导引图,科学划分不同环节的工作任务、标准、责任,细化到具体的岗位,作为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服务的执行标准和公众进行监督、评议的依据。顾客导向型”便民服务机制,全面建立高效⒉建设“政务服务体系。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政府服务理⒊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政府投资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投资、建设、监管、运行四分离,建立合法、高效、廉洁的建设管理机制,切实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大连、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就全国来看,一些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存在问题,特别是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职能依然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为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变迁的需要,特别注重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公共服务摆在政府职能的首位。以英国为例,念,树立公务员的责任心、爱民情、效能感、亲和力。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制度。建立和规范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和部门窗口式服[2](p109-110)务,规范服务内容、标准、时限及公布方式。1997年,布莱尔任首相以后,主张重构福利国家,采取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和鼓励就业政策,使英国到2005年3月失业率降到2.6%。同时建立了11—15年的义务教育制度。我国经过28年的改革,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突出表现是存在“两位”现象,即政府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仍在主导市场经济。越位”。⒈政府“政府专注于招商引资,因为投资于私人产品领域,见效快,GDP增长明显,政绩突出。而投资于公共产品见效慢,没人愿意做。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至今在乱收费、搞集资、乱摊派,远远超出政府的职权范围,而在市场经济秩序和制度建设方面功夫下得不够,这是典型的越位”“。(四)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我国发达地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十分亲民亲商的重视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塑造以人为本、政府形象。例如,浦东区政府以职能整合和机构功能创新为指导思想,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全面构筑“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浦东打破传统的按行业、按“条条”对应设置机构的模式,借鉴世界先进管理理念,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目前,浦东对区级政府职能主要按区域经济管理、市政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四大职能模块综合设置,实现职能全覆盖,各有归属。(五)积极探索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路径公共财政体制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强化政37

  公共行政缺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对提供公共服务。⒉政府“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化政府。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正日益走向成熟,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去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一些国家通过走高福利主义”道路的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即不可能采“取西方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我国只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广覆盖、适度水平、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这个核心职能方面恰恰做得很不到位。不少城镇职工未能享受社会保险,而广大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内。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二)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不够国外发达国家都注重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使公民平等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丹麦、意大利、瑞典、英国等国大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100%,养老金基本上覆盖全体雇员;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11-15年的义务教育制度。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远不到位。目前,我国的公共支出格局还带有很浓厚的“建设财政”的特点。公共支出被大量地运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那些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特别是竞争性和盈利性的领域。我国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费用明显偏低。(三)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⒉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政府。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政府。它将以人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将建立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机制。服务型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的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政府;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将与公民和社会互动,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将实行选择性地满足被服务者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⒊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要引导各级政府通过深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人口总量的高峰、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与老龄化的高峰迭加的时期,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对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中国的城市化率到2050年必须达到70%-80%,这意味着在今后40多年的时间内,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来看,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我国的公共服务状况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二是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三是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要求不适应;四是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要求不适应。三、建设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建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党政之间要合理分工,防止以党代政,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由行政干预的强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有四项:即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在这四项职能中,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这就要从政府职能定位上确定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⒈抓住公共服务核心职能,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的梯度性、层次性。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注重梯度性。所谓梯度性,是指同一层级政府在同一时期的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抓好自己的侧重面,把握好突破口。因此,除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方向上存在着共性,不同地区的政府在具体的政府职能转变上可能会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政府从自身的定位出发,在综合考虑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确立自身的职能转变要求,选准突破口,而不是简单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注重层次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中组织结构和形式不同,地方政府中的省、市、县和乡镇也不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变革和调整,要从过去干预型的强势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解决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监督、管理模式。(一)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需要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经验,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⒉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选准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所谓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使全体公民享的突破口。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均等,全体公民享有基⒈建设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要与中国国情相适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将应。38

  吕雅范,于新恒-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的评析及其对策建议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首先,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我国应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其次,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覆盖面是反映保险制度实施程度的重要指标。要下大力气把养老、医疗、工伤这三个险种全面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全体职工,不仅做到政策制度全覆盖,而且做到实际参保全覆盖,真正实现应保尽保。第三,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为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提供了可能和基础。第四,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的义务教育权利的制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保证人民发展权的规定性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完善公共服务(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机制府绩效评估的经验,促进本地区、本部门评估工作的开展。再次,灵活设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不同的机构或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就应设立和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公共财政体系实现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物质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投资性财政体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求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需要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主要包括:增加对公共科技、公共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特别是要逐步增加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等。(五)克服传统的行政观念,确立现代政府的新理念我国各级政府要实现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进步和观念更新为先导,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样离不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首先,要破除以政府为本的观念,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要确立公民驱动、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其次,要破除以义,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权力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主权在民理念。国家主权属于⒈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行政决策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未经论证和未经专家咨询不能决策;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人民,而不是属于某个个人或利益集团。因此,保障公第民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三,要破除无限政府的观念,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其权力范围的最大边界是以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为基本限度。第四,要破除靠政府一家打天下”的观念,树立民主开放的理念。现“⒉创新民意表达及调解机制。我国现有的利益集团,总体上说大多并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部分有规范组织形式的利益集团,多以社团、协会、商会、联合体(会)等形态存在。要协调好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另外,还要加快对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的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首先,要培养多元化⒊健全、的评估主体。当前要建立的评估体系的核心主体自然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只有制定出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的民主。第五,破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观念,树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转型的新观念。对转型中新上的项目,不再由政府包办,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参考文献】【[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高静)是人民群众。逐步实现同体评估与异体评估相结合;公民评估与专业组织评估相结合等评估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其次,要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要总结政府机关自身和外地区及国外政EstimationandSuggestionofConstructionofServiceGovernmentLvYa-fan,YuXin-hengAbstract:ourcountrystartedtoconstructtheservicegovernmentfromthebeginningofthe21stcentury.However,comparedwithwesterncountries,thereexistalotofproblems.Itisnecessarytoanalyzetheproblemsandunderstandthewayandcounter-measurestotheservicegovernment.Keywords:servicegovernment;Chinesecharacteristics;limitedfactors39

篇二: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及原因探析

  “互联网+”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其理念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不谋而合,当“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相结合时能够提高政府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政府行政高效的需求,进而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标签:“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型政府

  原因探析

  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政务建设从区域上看呈现出东中部总体领先于西部的特点,这也与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发展的状况一致。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

  1.电子政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始于党和政府机构兴起的自动办理公事项目,九十年代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加速壮大成熟时期,2000年以后电子政务的框架建立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分为自动化办公、政府上网工程和应用主导三个阶段。我国首个政府网站是青岛市政府于1998年4月设立的“靑岛政务信息”,以公开青岛市政府信息。2004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迈入操作化阶段,至今为止,国务院和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务网站,实现了政务电子化。

  2.政务微博

  我国的政务微博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国性的,另一种是地方性的。据人民日报联合新浪微博关于政务微博的调查,截止到2016年,我国政务微博己超过160000个,移动政务服务常态化,政务公开的最新模式微博直播已经覆盖多场景,其中据新浪微博平台的统计,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平安北京、共青团中央位列2016年政务微博TOP3。政务微博在我国目前主要用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布与处理,在这方面的一大闪光点是法院微博的使用,自2013年各级法院先后开通政务微博以来,一些司法案件的微博直播庭审备受民众关注,它也成为让法院在阳光下审理的新型工具,有效减少了司法腐败。

  3.政务APP

  我国首个政务APP是2012年4月上线的“北京城市”。近年来,与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相比,政务APP的数量少,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政府虽然己经认识到政务应用程序会给政府行政带来极大便利,但政务APP在现阶段没能发挥出其优势,作为最能体现政府服务公众功能的互联网工具,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公众为中心。总体来说,与互联网政务其它手段相比,政务APP亟待发展潜力巨大。

  4.政务微信

  我国最先使用政务微信进行办公的是广州市白云区政府,此后,政务微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年底我国政务微信共有3600多个,2014年上半年其数量就超过了6000个。截止到2015年五月份,全国的政务微信号己经超过4万个。政务微信已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起来,并涵盖了政府多个部门。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监管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增强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務型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政府权力清单为基础,以创新监管、提升服务、简政放权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创新实践“互联网+”思维,开启了从“群众跑腿”到互联网“数据跑腿”的服务管理新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动力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线上线下融合难、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弱、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的未来愿景尚未完全实现,更大限度利企便民的改革夙愿依然困难重重。审视社会上热议的“万里长征图”反映的无奈、”你妈是你妈”等奇葩证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与群众的热切期待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必要从体制机制、基础支撑、人文关怀、法治环境等方面深入剖析这些痛点难点的诱因,继而遵循创新协同、共享开放、智慧治理、透明法治的发展理念,合理谋划“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路径,以期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加快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提供重要支撑。

  1.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日趋紧迫

  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有16个平台。平台功能方面: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区平台注册,咨询,搜索等功能有效可用的比例在80%以上;服务事项方面:江苏、山东、浙江、贵州,宁夏等地区的平台80%以上的服务事项规范性,实用性以及准确性较好。此外,江苏提出“不见面审批”、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等,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服务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华网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信访局获悉,2017年该局信息化的建设效果非常明显。网上的信访总量同比增长了5倍,这不但方便群众更好的进行信访诉求,同时还打造了便民利民的信访渠道。同年广西新增手机APP信访以及微信信访,使得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查询来反映评价和诉求信访结果;全区有5000多网上信访志愿者,信访窗口达到了3000多个。该区的信访局局长卢万兵表示,2018年广西将开展“信访信息化应用推广年”活动,提高“网上信访”群众的参与度和得知率。还要进一步探索网上信访代理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把“上访”向“网访”转变。

  2.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亟须加强

  审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核心,无疑是打通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任督二脉。但目前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展并不乐观。政务信息共享是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多平台多系统联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没有和部门办事系统实现一号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办事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复用,导致企业群众办事需要在多个系统与平台间重复注册登录,降低了办事体验,网上办事变得繁琐复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20个建设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仅占比62.5%),公民户籍、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医疗等一些基本信息处于分散、割据的碎片化状态,不能实现部门间、地区间互通共享或共享程度不高。其次,对于需要共享的信息资源底数不清,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尚未成熟,没有形成高效的政务服务协同协调机制,一事一办、特事特办、重复采集、一数多源等情况较为普遍,这就是办事入口不统一。根据调查,26%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没有和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前端整合,不能提供统一服务入口。3.网上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政务服务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初衷。各级政务服务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都按照企业或部门、个人等主题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分类。一是服务范围覆盖面不够广,结果造成了政府“需要的服务找不到,提供的服务不需要”,“被动上网的服务事项多,主动上网的服务事项少”。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失衡,2016年排名前10位的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总量达31552项,占全国70.40%,比2015年增加8.70%,差距拉大趋势明显。二是服务事项缺乏统一标准。网上办事指南精细化程度不高,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比较普遍,导致跨部门、跨地域事项难办理,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受到极大影响。三是服务渠道集约化程度不高。网上服务入口复杂多样,12个省级地区单独建立了政务服务移动APP(占比37%);15个开通了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占比46%),大量政务服务入口不统一、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大厅等各种入口给群众办事进一步带来了“门难找”困境。

  4.“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实现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省级统筹、部门协同的体系,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浙江、福建、广东等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一些办法和规定重点解决电子申请、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法律效力问题,为开展网上政务提供制度保障。从全国范围来看,仅有7个地区已经建设完成省级电子证照库,多数省份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二是平台功能不完善。提供畅通咨询渠道、精准的站内搜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好办事、能办事的重要保障。根据抽查发现,87%的平台咨询投诉渠道真实有效,其中回复不及时的情况比较突出,38%的平台对用户咨询问题超过5个工作日没有作答复。22%的平台搜索功能不可用,市、县级平台尤为突出。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困境的内在原因

  1.顶层设计缺失是诱发困境的体制机制因素

  传统的条块式管理模式导致多头管理、工作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相对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亟待建立。国务院相继转发(或印发)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如何使各部门各地区发挥合力抓好落实也考验着有关主管部门的智慧。从地方层面来看,经过多年实践,各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统筹机制逐步确立,在实践中新思路、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

  2.信息化设施不健全是诱发困境的基础支撑因素

  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健全。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西部互联网基础薄弱、建设滞后、起步晚、发展慢,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现象突出,数字鸿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平。此外,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制约了政府信息化的投资模式和建设模式,各级政府分灶吃饭,除工商、海关、税务等一些垂管系统外,业务系统多数分级建设,加之部门利益的存在,纵向统筹易实现,而横向贯通难度大,间接导致信息碎片化、服务碎片化的现象突出,形成了诸多“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和“数据烟囱”。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业务协同难、信息共享难、互联互通难“老三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以人为本”理念淡薄是诱发困境的人文关怀因素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互联网+政务服务”亦然。以信息化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双轮驱动撬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也要始终遵循民生情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简而言之,起码有三个衡量的标准,就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使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缩短多少,投资项目审批的时限压缩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互联网+政务服务”要充分彰显积极为公众服务、主动回应公众诉求的基本宗旨,就是要做到“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但目前,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同时也促使政府本身做到强身壮体已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面临的重大难题。“互联网+政务服务”需求失衡程度较严重,社会公众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需求侧这一角色尚未被充分理解和认可。

  4.法律法规不完善是诱发困境的法治环境因素

  依法行政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国家出台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均偏向宏观,《“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则均属于技术性指导文件,关涉“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领域的法律规定依然空白,对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培育良好市场环境的支撑力度不够。尤其是電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等对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法规规章缺位,直接导致“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频繁发生,类似“你妈是你妈”的荒唐证明不断涌现,本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的信息互认工作,却需要公众不断地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断腿”“磨破嘴”,甚至有的还需要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间进行循环证明和重复证明。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稳运行的法律法规保障环境和基础支撑体系,推动电子证照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使自由裁量不再“自由”,弹性审批失去“弹性”,已经亟须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7)[R].http:

  //www.nsa.gov.cn.

  作者简介:郭晶晶,(1987.12-)女,安徽合肥人,现任中共肥东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党建

篇三: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问题、成因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还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公共服务发展失衡、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缺乏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公务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行政文化根源、制度体制根源、社会基础根源、理论研究根源等。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社会基础等方面同时推进。要以确立公共理念为先导,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变革行政文化;以履行公共职能为基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注重公共服务;以实施公共管理为必要,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和创新体制机制。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公共性;问题;成因;对策

  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下而上的逐步探索阶段。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特别是由于2003年“非典”疫情的警示,一些地方政府如南京市、大连市、成都市、重庆市等先后进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第二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全面铺开阶段。从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至今,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壮大,特别是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显著增强,从而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初步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各级政府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也空前提高,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已达成不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共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到2006年以后,各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减,新的政策和举措也明显减少,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开始降温并逐渐淡出新闻关注的热点,进入一个理性反思和深入探索时期。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而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目前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中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职能未能随客观环境条件变化而及时转变,或转变不到位,并且随意性、反复性较大,造成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较严重,经济建设职能得到强化,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政府职能结构不尽合理,职能交叉重叠、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能低下以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问题依然存在。

  2.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用于非生产性的行政管

  收稿日期:2013—01—05理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过大,而用于公共教育、科技研发、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系尚未最终建成和完善,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偏低与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增长过快、行政浪费严重的问题仍很突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①

  3.公共服务发展失衡。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悬殊,社会利益矛盾比较集中,致使政府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公共责任凸显。中央与地方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财权和事权尚需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用于地方性财政转移支付尚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大力度。

  4.宣传动员工作力度不够。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社会宣传动员工作还不到位、力度不大、效果不佳,社会公众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了解不多、关心不够、热情不高、参与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等体制机制保障,存在着政府热而公民冷的现象,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基础薄弱。

  5.缺乏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缺乏全国统一而明确的目标、规划、要求和部署,各级政府和官员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也不一致,因此工作实践中缺乏规范,具体操作上五花八门,技术层面措施多而制度层面创新少,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缺乏深刻理解和实质把握,思想上认识不足,行动上急于求成。

  6.公务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公务员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理念、责任意识、服务精神不强,有的地方政府出于自利性追求或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滥用职权,与民争利现象时有发生,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的现象,致使有些地方和部门权力腐败问题还比较严重,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文化根源。由于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造成了我国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法治传统比较少,封建“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权力崇拜心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是“天”而不是人民,权力是本源,权利是派生。这种权力源于”天”而授于“上”、权力第一性而权利第二性的政治观念,必然使得政治权利匍匐于政治权力之下或颤栗于政治权力之前,导致

  各级官吏对上唯命是从、趋炎附势,对下桀骜自大、罔顾民情。在人民面前,各级官吏依凭封建“家长制”而以“父母官”自居,习惯于高高在上。同时,传统儒家思想从“内圣外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总是强调通过强化人们内心“向善”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靠外在“抑恶”的制度约束来规劝人们如何做好“清官”。但权力如果失去外在的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丛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观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传贯彻,加之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基础上的全能型政府特别是十年“文革”时期的治理失误,使得政府政治统治职能不断强化而社会公共职能日益弱化,政府权力被放大,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特殊的行政文化背景。突出表现有: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府公共性思想的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及贯彻落实不力,社会公共精神和公共理念比较欠缺,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一般民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不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尚未在全社会真正确立。2.制度体制根源。权力规制是克服公共权力异化、遏制政府自利性倾向、避免政府公共性流失和确保政府公共性实现的制度保障。但我国目前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体制机制的灵活性、适应性不强。如:权力规制设计总体上过粗,系统性、科学性、严密性不强,有的甚至存在制度漏洞或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从而给权力滥用或运行不轨留下了隐患;权力结构不尽合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工配合和有效制衡缺乏健全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监督权弱化或虚位、缺位问题突出,权力监督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监督“盲点”,致使权力监督制约不力、权力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缺乏高度的灵活性,不能适应社会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尤其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亟待强化,权力运行的公开性、透明性不高,“暗箱操作”现象有损政府的公信力并容易滋长腐败现象;制度的实际执行和落实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制度流于形式而“潜规则”却比较盛行,制度规则不可僭越的至上权威性尚未在全社会真正确立;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缺乏明确的法制规范,随意性、反复性较大,政府职权界限比较模糊或摇摆不定,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同时并存,以致有些时候政府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管多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权力结构不尽合理,监督制约不力,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职能转变迟缓,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待提高,体制机制的灵活性、适应性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力和能力来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突出表现是缺资金、缺制度,尤其是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3.社会基础根源。公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之源。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与民互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运转的轴心。面对广大民众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任何一个政府也不可能统揽一切,因此政府必须善于调动蕴藏在社会中的巨大积极性,形成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通过政民互动,一方面,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增强政府提供服务的有效性、回应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增强民主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

  实现公共治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参与、协作生产、多元供给的公共服务格局,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要想形成高质量的政民互动,公民较高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第三部门的充分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发达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跨域“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建立的,不仅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而且公民社会也不发达。从我国目前实际国情看,公民社会的基础还很薄弱,主要表现有: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公共精神比较缺乏,权利义务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制度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公民表现出政治冷漠;第三部门发育迟缓,不仅数量少,而且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很多部门具有明显的“半官半民”特征,对政府依赖性较大,自主性、独立性不强,社会公信力不高,缺乏实际竞争力,不能与政府之间形成高质量的互动,也无法承接由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

  4.理论研究根源。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远没有达到成熟状态。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不深入、不统一势必影响到各地开展的实践操作。比如: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本质、特征和职能定位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尤其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推进构建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目标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尚处于进一步探索阶段,中央尚未形成明确的设计目标和统一的规划部署,地方政府官员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把握比较表面化,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对立起来等,所以具体实践五花八门,缺乏规范,有的甚至敷衍应付、虚张声势、形式主义严重。因此,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确实应当进一步加强。

  三、目前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措施

  立足我国当前工业化中后期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背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形成消费主导、服务业主导、人力资本主导的新格局,必须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的政府转型,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②

  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以向全社会提供充足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为根本任务,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职能定位,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积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充分体现人民政府的公共性本质。具体来说,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至少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社会基础三个方面同时推进。确立马克思主义公共理念、塑造服务型行政文化,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思想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培育第三部门、壮大公民社会,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质是实现政府公共性,核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突破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1.以确立公共理念为先导,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变革行政文化。加强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宣传教育,着力在全社会真正确立起服务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优质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等价值理念,塑造有利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型行政文化。我国服务型行政文化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要加大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着力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和公共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软环境。当前,宣传教育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切实加强全社会公民文化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公民观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确的公民观熏陶,不断培养起强烈的公民意识,包括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等,特别是要使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公共理念和公共精神深入人心、践之行动;二是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和服务观教育,让他们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或是谁赋予的、权力用来干什么或为谁服务、如何使用权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三个代表”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思想。同时,在我国这个直接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把加强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宣传教育与推进我国行政文化的转型结合起来,做到“破”、“立”并举。当下,要加紧变革和改造传统型行政文化,坚决清除其封建性遗毒和消极影响,努力克服封建官本位、等级制、特权等思想和权力崇拜、功名利禄、升官发财等心理,不断纠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人治轻法治、重管理轻服务、重对上级负责轻对人民负责、重搞潜规则轻制度建设”等现象,积极推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2.以履行公共职能为基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注重公共服务。要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和突破口,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做到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当前,尤其要切实强化公共服务,并把公共服务提升到政府职能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突出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制度性公共服务三大核心职能,着力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公共就业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公共性最强的社会性公共服务,是当前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在改进措施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优先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和民本意识、服务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干部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和服务管理,狠抓政策和资金的落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去,落实在行动上;三是要围绕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以解决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抓紧研究部署整改方案和对策措施,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加大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力度,做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按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责任,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之间、跨地区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要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把推进财政能力均等化作为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以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与财政支出能力相平衡的原则取代传统的财权与事权相均衡的原则,实现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由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转变。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包括宏观层面上财政投入要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微观层面上要不断提高财政投入的综合绩效。第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绩效。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专项转移支付是否取消或减免配套资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二是建立健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估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依法监管,确保有限资金的高效使用;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索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和横向合作治理模式。③第四,加强政府职能立法,依法保障职能转变。为确保政府职能及时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出发,坚持“职能法定”原则,加强政府职能立法,依法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在一定时期内的法定性、权威性、长期性、稳定性,有效避免政府职能转变的随意性、反复性,纠正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范围、责任分工、支出责任、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等制度体系,并尽快通过列举式立法途径依法进行规范。④

  3.以实施公共管理为必要,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和创新体制机制。政府存在失灵的可能性,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垄断或包办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管理必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相协调,努力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市民社会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作治理的公共管理格局。因此,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实行公共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强化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上做到:第一,围绕以人为本,加强对国家权力的规制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逐步推进,并要着力加强权力规制等制度建设,逐步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二是按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三是必须积极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加快提高公民社会的组织化水平,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地方自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公民、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并由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等多方协同、合作治理的公共管理格局,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第二,围绕服务优先,强化政府的服务管理。一是完善服务制度,确保政府履行服务职责让人民满意;二是改进服务作风,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方便、快捷、亲民的服务体系。第三,围绕手段创新,善于使用市场化工具。要围绕手段创新,善

  于使用市场化工具,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质量和效率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领域已尝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营化、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凭单制、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税式支出、政府保险等市场化工具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回应性和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要在公共服务领域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式。

  注释

  ①唐铁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94—296页。②迟福林、方栓喜:《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政府转型》,《上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③樊继达:《东西部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收敛: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新视野》2010年第4期。④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研究》,《新视野》2011年第1期。

篇四: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分析

  作者:翟岁显

  范娜娜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30期

  摘

  要:政府转型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从十六大提出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些战略目标的提出为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方向。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并从服务理念、职能定位和制度建设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职能转变、具体制度建设等举措,切实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建设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时至今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之一。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搞好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

  服务型政府概念是在学术界多年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追根溯源,服务型政府的说法是由“服务行政”推演而来的。据考证,“服务行政”一词最早见之于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

  福斯多夫(ErnstForsthoff)1938年发表的题为“作为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中。但是,“服务型政府”概念却是我国学者的创造,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政府已经鲜明地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口号。然而,学者们对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内涵,见仁见智。

  (一)概念的提出

  《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刊发了张康之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国家行政学院的刘熙瑞教授提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①,这是从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维度界定的。此外,北京大学谢庆奎教授从目标导向角度将服务型政府界定为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绩效政府②。

  (二)理论依据

篇五: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问题分析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地方政府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从日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现状看,应把改革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发展等方面作为建设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标签:地方政府;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术语,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管理。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却有多个地方政府,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在国内设有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1〕地方政府能否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共行政的效能。

  一、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分析

  近来,我国理论界与学术界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与争鸣,形成许多共识与创新。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顺应时代潮流和政府转型的浪潮,开始积极投身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中。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实践,大体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入世之后广泛兴起,在2003年提出新的发展观后全面铺开。〔2〕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倡导下,我国地方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从理论到实践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我国地方政府探索服务型政府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而进行的,这既是出于对环境的刺激回应,也是地方政府自主发展的需要,更是地方政府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的自觉过程。正是在上述动因下,地方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服务行政”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概念。入世后,地方政府为迎接入世挑战,开始自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阶段服务政府建设主要是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国民待遇、完善投资软环境等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政府纷纷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目标。这一阶段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心是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3〕正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积极探索,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表现出了清晰的发展轨迹,这为我国地方政府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水平有所提高

  政府是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了解和掌握本地方民众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偏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比

篇六: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论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服务型政府是要求坚持公民本位、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坚持主权在民的民主政府,是服务公共利益、捍卫公民尊严的公共政府,更是权力受约束的法治政府和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力,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正,捍卫公民尊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本文通过对服务型政府进行理论概括,介绍迄今为止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有关文章,得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所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型政府;现状;发展趋势

  1、导言

  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政府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人们为了安全、秩序和有尊严的生活而建立政府,但是,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政府模式,其中一些能够实现人类的期待,满足人类的公共需求;而另一些非但不能实现是,甚至与人类建立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驰。人类政治生活文明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在这些不同政府模式之间进行“优胜劣汰”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西方,这场改革运动被看作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简而言之,就是改变政府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政府的职能。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主线是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管理社会和自身事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直至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范式实现了转变,公共服务理论也不断发展成熟。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提出“重塑政府”的观点,要求建立以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政府治理理念,重新部署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增强政府与公1共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2、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

  (1)中国服务型政府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并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这使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这种模式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等等现象。所以,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型政府并没有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抛弃了政府把主要精力用来直接搞投资建设的做法,主张政府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2会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谢庆魁教授指出,服务型政府的提出适应三大需要: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二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三是政府改革的需要。官僚型政府发展的下一步就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行政体制和机制转变,也就是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转变,3强调政府为所有人服务,为一切对象服务”。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实在的实践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

  王欣欣.《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的新定位—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学刊》.2008.10.第10期(总第176期)

  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年5月

  魏爱云.《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人民论坛》.2006年5月

  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道路。于此同时,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调整也在逐步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政府及时转换角色,增强学习能力,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制度设计和安排时注意协调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政府职能的调整能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次,社会力量不断成长和发展,公民素质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动力;再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实现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虽然对服务型政府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国内学者对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一些观点从政民关系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4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一些观点从转变政府职能角度出发,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原来的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尤其应该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共利益相5关的非排他性服务;一些观点从政府服务的性质、方式角度来理解,认为对具有强制性和6普遍性的政府而言,服务型政府应强调提供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地以自愿为基础。还有一种观点从系统角度对服务型政府定义,认为它是一个由理念、体制和管理方式三个具有极强内在逻辑性的板块组成的整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调整、职能变化、权责体系重构,而且必须7对政府与外部关系做出重大调整。

  2005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些学者提出,服务型政府的特质是:有限服务而非无限服务,平等服务而非差别服务,依法服务而非特别服务,积极服务而非消极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四大行为要素是“问政于民、决政于共、行政于和、监政于公”。也有学者提出,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建设民选政府,核心是建设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关键是推进具体的制度建设。一些与会者还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应该要通过政府改革和创新使之逐步制度化。实践表明,仅仅停留于提出新的政治口号而不立足于制度建设,结果只能是社会在新一轮的等待和期望之中错失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良机。从制8度上讲,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设民选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绩效政府。

  由于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公仆身份的确认,它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它的职能基础是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它的生命力在于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综上所述,本文将服务型政府定义为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为己任,具有公共信用并受到公民支持的公开透明、民主开放、廉洁高效、依法行政、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并以实现服务职能、承担服务责任的现代政府模式。

  (3)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政府管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大,积累了很多经验,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3.1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近年来,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初见成效。这些省份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合法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建立了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确立绩效目标、绩效责任,再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6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53罗德刚.《论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结构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3(9):9-13佟福玲、杨宏山.《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总第244期)

  造行政流程,开展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把治庸治懒治繁和自身建设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和作风转变,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3.2探索行政要素的优化组合。深圳市在十六大之后,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开、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科学有效方式,大部门制改革力度大,启动

  法定机构试点改革,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的新型组织形式。四川各市县推进标准化政务服务建设,实现了行政审批、办事制度、服务方式、政务服务中心场地、政务服务中心设施等五个标准化,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3.3政府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良性互动。国务院先后两次修订了工作规则,先后提出了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行政监督三项准则和推进政府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准则,出台了推进依法行政与规范政府自身行为的重要法则和规定性文件。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新鲜的、坚实的立法基础,而制度建设又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这是我国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经验。

  3.4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努力改变政府的“管制”性质。行政审批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手段,南京市政府从2002年以来两次清理消减行政审批967项,市级审批已经精减了2/3,福建省到2003年1月底,省级政府部门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602项。各级政府在减少行政审批的基础上,把服务的原则体现在审批过程中,普遍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窗口,改善政府行政人员的作风态度,改造服务流程,即方便公民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3.5简化政府工作程序,再造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便捷化。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一个突出的方面是通过建立政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办公等方式,改革办公模式,简化服务流程,为公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政务超市始于2000年南京市下关区,截至2002年底,全区政务超市受理服务事项127921件次,办结率为96.88%,不仅缩短了办事时间,更缩短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北京市怀柔区政府2003年以来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在政务超市的大厅制、窗口制和一站式办公制基础上,建立严格的代理制,进一步克服了政务超市中存在的问题。

  3.6推行政务公开,扩大公民知情权。扩大公民知情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环,政务公开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政务公开成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极具震撼力的改革内容。重庆市政府通过政务公共信息平台,使政务信息公开披露,深圳市从2000年起举行了各种听证会,扩大公民参与。

  3.7借助于电子政务开创高品质的服务行政。以上海市为例,其门户网站“中国上海”集中了全市工商、财政及社保等全部政府部门的网上便民服务功能,成为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总平台。它发挥了信息传递、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功能聚集、联系群众等作用,提高了政府综合服务能力。中央与地方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也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电子政务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在信息传播、政务公开和方便公众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4)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1理论上的不足导致观念上存在诸多误区

  虽然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热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全能型、管制型政府理念仍较深地制约着人们的思路,对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内容、基本任务等等问题,学术界也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而实践中的盲目和简单化的倾向,甚至把服务型政府建设当作领导的政绩工程,虽然现代化功能完备的行政服务大厅建起来了,但是行政运行模式还是依旧。目前错误的认识有多种,具体而言包括(1)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电子政府建设;(2)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学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把公民当顾客一样对待,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追求政府的经济、效率和效能;(3)许多官员依然存在着浓厚的“父母

  官”思想,习惯于“为民做主”,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无非就是政府更好的服务于百姓;(4)9把服务型政府等同于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些观念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这是在今后的实践中需重视的问题。

  4.2服务型政府构建中过多重视某些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设而忽略进一步的体制创新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大问题还是体制方面的建设问题,例如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审批改革不彻底,服务流程不合理,决策透明度低等等都是构建中的障碍。比如,行政服务中心的存在于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它究竟是过渡性的还是长期存在的固定性机构,目前并没有可支撑的法律依据;再像双重人事制度造成体制内部管理的混乱,在实际运行中易出现管理权限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又如授权的局限性使行政中心不能成为独立的行政主体而成为“受理中心”,窗口则变成尴尬的“收发室”;还有例如行政服务中心如何实现省、市、县、区、乡的整体衔接、对口问题,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社会监督还不够充分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4.3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需要的各种相关制度与机制还不完善

  目前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应用范围还未扩展开来,听证会制度只在大中城市中有所体现,政府的问责制还不健全,此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对于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的建立成为建立服务型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

  4.4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公民意识的缺乏和公民社会的相对弱小降低了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这也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难以很快摆脱旧的政府模式的制约。目前中国民间组织还具有二重性,还无法提供自主性的公共话题,从而进行公共讨论,发挥公民社会应有的制约政府的作用。同时,中国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健全、仍不完善,如何加快发展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把政府的许多职能从中剥离出去,使其与政府完全脱离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5以公民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出现了政府热、公民冷的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目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仍习惯于主导一切,公民的冷淡及知之甚少与公民本身意识淡薄有关,但更主要的在于政府本身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有多么大的变化。缺乏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服务型政府的产生。

  3、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未来发展

  (1)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正确把握现阶段政府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扣中心,结合实际,使相关研究贴近政府工作实际,才能把握住现阶段政府管理创新的切入点,是政府管理创新适合当前形势、当前情况和当前任务。一要从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切入;二要从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节点切入;三要从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切入;四要从未来发展需要破解的新课题切入。因此,要牢牢把握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质和目标,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结构合理、标准明确、责任到位的制度安排和行为方式。做到科学传承已有经验,合理扬弃现有做法,不断发展现有技术。在2010年12月19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要把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战略指导下去思考,放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去考虑,放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中去认知,要从科学性、合理性、优效性、公平性的角度去具体把握。10这些是可持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9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236-2381郭锐、郝郑飞.《以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总

  (2)建设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社会机制的参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的指导思想和实现途径。各级政府应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公共绩效的评价指标,这是从根本上实现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要在法制框架下明确和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要树立绩效目标与顾客服务导向,关注政府计划和项目的有效性,引导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进程中,形成政府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和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增进。

  2.2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工作重点是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次要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再次要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保障公平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首要原则,最后要把“三农”问题放在政府公共服务重中之重的位置,从根本上现实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

  2.3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有效契合。行政审批制度是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向公共服务领域和监管转化。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只能定位,加快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和实施市场监管,善于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防止政府管理的“缺位”,建立政府责任体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与统一。

  2.4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高效、透明的电子政府平台是服务型政府的支撑,电子政府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等。要建成政府门户网站和各区县局子网站,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开通“市长电子信箱”和建立办理制度,各区县、各部门也都应开通负责人电子信箱。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网上办公系统的建设,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以更好的利用电子手段为公众提供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

  2.5强化政务投诉监督机制。以设立投诉中心为载体,实现群众监督的规范化。首先应设立投诉机构,其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追究什么、追究谁、谁来追究、如何追究等具体内容,最后建立投诉整改督查制度,将群众投诉处理情况纳入市政府督查范围。11这一点,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相应的行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评价体系,这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障。首先应建立政府内部的监督促进机制,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外部监督促进机制,分期分批展开对各部门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比,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同时把见车和评比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并纳入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再次要建立市民公开评议政府绩效的制度,力求做到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重视市民的参与,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和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出良好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现有制度、措施的改进,相信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成将在不久

  第308期):122-12311马建珍.《打造高效政府

  优化创业环境》.《南京社会科学》.2004:366-36的未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欣欣.《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的新定位—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J].《理论学刊》.2008.10.第10期(总第176期)

  [2]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政府”的基本涵义》[N].《人民论坛》.2006年5月

  [3]魏爱云.《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N].《人民论坛》.2006年5月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6]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53[7]罗德刚.《论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结构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3(9):9-13[8]佟福玲、杨宏山.《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总第244期)[9][9]郭锐、郝郑飞.《以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总第308期):122-123[10]马建珍.《打造高效政府

  优化创业环境》[N].《南京社会科学》.2004:366-369

推荐访问: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状如何 现状 我国 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