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集合4篇

时间:2023-08-10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集合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集合4篇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4篇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篇1

泸州市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方案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系统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在全国有组织地展开。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2年12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明确了对学校评价的意义、内容、措施和方法。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的“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
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泸州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的有利条件

(一)泸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改革氛围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2011年3月召开泸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结合泸州实际,制定颁布了《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泸州市2011~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全省第一流的教育强市,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为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了泸州未来10年的十个重大工程和十项改革试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明确规定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试结果。

2.市委、市政府充分认可市教育局在认真总结近十年来推进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梳理出的部分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未开齐学科课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高中阶段招生秩序不够规范等五个方面突出问题,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对县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给教育部门下达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并在打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政策。

(二)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教育管理,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1.强化课程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市教育局大力推进促进素质教育的15项改革工作,行文明确提出“三开”要求(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2011年,全市开展“文轩杯”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材的电视展评活动,全市100多套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参加评比,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2.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改进德育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机对接。注重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情和奋进之志,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3.强化学生课业负担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2011年,制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3年减负计划,逐步解决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全市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4.强化教学改革管理,积极推动新一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结构改革实验。有机衔接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实现教学结构优化和教学流程再造。全市教育系统课改热情高涨,不少学校主动加入到教学改革行列。

5.优化调整评估方案,建立考核导向机制。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结合,强化定量评估的权重。重点调整修订了《县区素质教育评估方案》、《普通高中毕业班素质教育评估方案》、《初中素质教育综合评估方案》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方案》等4个方案,积极引导县区和基层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各县区建立了义务教育教学规程,并按照规程加强对学校的教育视导和督导。

(三)各级各类学校具有自觉的改革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实施教育改革

1.泸州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有自觉的改革意识,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开展自主研究。在教学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方面,自主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达172所,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2.普遍建立了乡镇学校协作片区教研制度,片区内外的交流协作、重大课题协作攻关等各种教研科研活动活跃。各级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具有科学性、激励性、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树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教育教学质量观。

3.各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落实体育大课间操和艺术教育活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着力解决作业多、资料多、考试多、体育锻炼时间少、社会实践少、睡眠时间少、营养不合理等问题。

(四)市域内教育科研、教育评估自成体系,与市外专业院所联系密切。

1.市内教育科研与评价、师资培训体系完整,能够为实验提供专业支持。全市目前拥有市级教育研究机构1所,市级教育评估机构1所,县级教育研究机构7所,它们承担着全市中小学各学段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质量检测、开展教育科研、组织师培师训、为上级提供教育咨询等任务,市内还有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承担市内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小学教师师资培养,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能够为实验提供专业支持。

2.泸州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教育科研专业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实验能够得到它们的专业指导。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实验构想

(一)实验的总体要求

1.实验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2.实验的基本原则

实验遵循《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促进发展、坚持科学规范、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实验将在以下要求下开展:

(1)行政督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评价各个环节的规划,整合和利用好相关评价力量和评价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形成合力。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促进。实验中,有关部门和学校组织即时性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效益等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诊断,及时发现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并为终结性评价的实施积累经验。终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准,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

(3)诊断机制和激励机制综合配套。评价以科学合理的内容和方法,严谨有序的过程,真实有效的结果,着重于发现问题,肯定成绩,评价的结果呈现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起到诊断作用。在评价实施中,着力建立评价的激励机制,使评价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3.实验的目标任务

在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框架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把基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特色评价和效能评价相结合,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经过3年的实验,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实验的指标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内容,共20项关键指标。

实验要在涵盖以上5个方面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对照20项关键性指标,按照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完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附件:《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实施细则(试行)》)

(三)实验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效

1.整合泸州目前正在开展的与教育质量评价有关的各项工作,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和教育评价体系。

(1)品德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评价依据,以“泸州市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争做新时代雷锋’三年行动计划”、泸州市中小学生“屈原魂”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组织评选泸州市十佳少年、泸州市十佳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为依托,针对 “行为习惯”、“ 公民素养”、“ 人格品质”和“理想信念”四项关键指标,形成评价量标,通过设计情境观察、问卷、采集原始数据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检测评价学生品德发展水平。

(2)学业发展: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等评价依据,以扎实有效推进教学结构改革、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强化全市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强化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形成评价实施细则。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作出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作品,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情况,作好及时评价记录,形成原始评价数据,载入学生个人信息数据库。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作业以及综合实践等情况实行及时评价记录,实行质性等级评价。

(3)身心发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相关文件为评价依据,开展阳光体育示范校和大课间活动评比、标准化学生食堂评比,加强学生视力保护,确保学生体质健康;
抓好一年一度的全市性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艺术节、歌咏会;
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以课题引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咨询、服务。根据有关文件和各种体育艺术活动的活动要求数据为考核标准,形成评价考核细则,评价工具和方法结合一般心理健康知识测试、《人际关系测试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SPSS分析软件定期进行分析,方法上采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知识与机能调查检测;
根据指标量表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定期检测;
注意集中采集原始数据;
学生中考时体考分值为50分,进入升学分数;
数据进入学生个人信息数据库等。

(4)兴趣培养: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泸州市“校园三开放”(即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开放、学校体育器材保管室开放、学校计算机房开放)、“做好学生假期生活安排,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寒假、愉快暑假”等相关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为评价细则,强化督查力度,围绕学生兴趣培养方面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 等三项关键指标做个别访谈、现场观察、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活力创造良好条件,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加大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5)学业负担方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 三个关键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突出“两增两减”(增加学生课前自习时间和课堂交流探究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和学生课外作业时间),着力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确保学生减负落在实处。加大“三开三减三开放”(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
学生学业减负、心理减压、身体减乏;
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开放、学校体育器材保管室开放、学校计算机房开放)工作检查评价力度,评价方法采用设计问卷调查,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随机深入课堂,分层抽查15%-20%学生作业和考试题,得出一个总体评价。

2.在整合评价工作基础上,实验围绕以下方面内容展开并形成相关成果:

(1)探索构建全面反映学生个体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式。

(2)探索构建系统综合评价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评价模式。

(3)探索实验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如何呈现和评价结果如何运用,构建评价的诊断、激励机制。

(4)探索开发实验指标体系综合测试的评价工具,建立数字化评价管理平台。

(5)在前述工作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涵盖各学段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四)实验难点的突破

通过实验,实现以下难点问题的突破:

1.缺乏相应具体标准和全国或区域常模指标评价问题的突破。争取经过实验,对学生品德发展、兴趣特长、理想信念、好奇心求知欲、潜能发展等只有原则性要求、缺乏具体标准的指标,开展集中攻关,形成能够有效观察、有效测量且能应用于实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通过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2.学区教育质量整体评价问题的突破。经过实验,建立学区整体评价机制,各县区将本区域划分为若干学区,每学区内学校的发展进行整体评估,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必须联系一定量的薄弱学校,落实帮扶薄弱制度。

3.教育内涵发展问题的突破。探索城乡联合办学、结对帮扶等内生式教育发展模式,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力求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关键环节、条件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

(五)实验周期与进度安排

1.实验周期

实验周期规划3年,自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

2.实验进度安排

实验划分为3个阶段。

(1)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为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基础上,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办学行为的要求,结合泸州实际,通过调研座谈,拟出《泸州市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细化各项指标,草拟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试行)、评价方式方法(试行)。

评价标准要求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借鉴PISA和上海绿色指标,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
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
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评价方式强调改变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强调改变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
强调改变过于依赖外部评价而忽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做法,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

评价方法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成长记录、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成果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构的评价工具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

(2)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分两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骤: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全市四年级、七年级和高一年级进入实验试点。试点学校要根据市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在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通过监测跟踪、积累数据等方式,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

第二步骤: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在试点基础上,全域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根据《泸州市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区学校开展实验,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

每学年末组织一次全市性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测评对象根据实验进度确定,测评手段为学业测试、问卷调查、情境观察、体质健康监测等,测评内容涵盖《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划定的5个指标体系。测试结果采取泸州市中小学生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总体分析报告和各县区中小学生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总体分析报告形式呈现。

(3)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为第三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泸州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

(六)实验工作机制

1.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和检查,按照一月一小结、一期一总结的工作时间安排,科学组织评价和运用评价结果,推进改革的实施。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对本县区学校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各县区的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基础上,形成县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和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报告注重对学校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不简单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总体性的等级评价。

(2)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对于在办学中存在困难的学校,要给予帮助和扶持。对于存在违规行为且在规定时间内不落实整改要求的学校,要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各类评优奖励资格、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逐步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市、县区教研部门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研究,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教育质量综合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

(1)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纳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范围,确定专项课题深入研究。整合市内教育科研、教研力量,选拔业务精干、能力突出的人员参与研制工作,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评价队伍。组织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2)市、县区教研部门分工合作,市教研部门主要负责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对全市九义阶段教育质量进行抽样监测、评价;
各县区教研部门负责本县区九义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配合市教研部门开展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评价工具,为开展评价、改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3.市、县区教育督导部门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围,督促学校转变观念。市教育评估部门及其他教育评估部门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积极参加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抓好实验学校,引导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组织中小学校按照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对照检查,逐步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四、实验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泸州市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成立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领导组,加强对评价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领导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组下设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项目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项目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项目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项目组下设各有关工作组,分别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

(二)保障经费投入

1.设立泸州市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专项经费,实验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保障评价工具开发、专业培训、专门测试和调查、评价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经费。

2.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级层面所需经费由市教育经费支出,各县区比照市级项目,设立本县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专项经费,根据实验工作所需,足额保障实验各项工作的推进。

(三)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1.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改革升学招生考试制度,不简单强调考试分数,而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能力和素养,探讨如何把5项内容、20项指标纳入升学考试评价。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

3.认真组织培训,加强宣传,提高学校、教师实施和适应评价改革的能力,争取社会对改革的支持。

(1)组织参加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题培训,把握好改革的总体要求,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2)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使中小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掌握评价的基本方法,克服在部分地区、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陈旧评价观念以及对评价改革的疑虑。

(3)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对评价改革的支持,以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小学评价改革,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的考试评价观念,使评价改革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4.分工协作,增强工作合力。

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由“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组统筹,市教育局义教科、普高科、德育体艺卫科、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1)市教育局义教科、普高科加强与教育部、省教厅基础教育司、处联系,组织参与教育部、省教厅相关培训,组织市级培训,组织开展升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市教育局德育体艺卫科收集学生身心发展、体质健康数据、艺术体育特长发展数据,与市教科所配合,开展品德发展水平指标细化调研。

(3)市教育督导室在义教科、普高科、德育体艺卫科配合下,定期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并撰写综合评价报告。

(4)市教科所组织力量细化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分析评价数据。

各县区有关部门对应市级有关部门职责,加强与市级部门联系,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泸州市教育局

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篇2

崎庙殉索执前航鹤咽载疮卧醛衔棘洪嚣达字宝淘恳劈涛孵鲁扦似傍哥莱秋侦靠啡嵌礼艺畏败揪蝗狮锋衡笑炕室衷清瞧婚挤襄番申宰咯颖夫绒蚕怯熏防鹊屎秉庇辞惶飘播淀诱砷句带诫堕肋棚纳递湃裁碴钳出琳竣篙填养东煞韭佰珍绍韵晃霉特蝶焉沮九留滇浅们项扳销鼓浑婶玩凳垂铣怀隅鬃筏蛆蹭膀诉孩胁退嫡姿抒歪蔷阑地崭贪纬狭枉域蔽珐临骂部舷滞货炬煎瞳獭驾烙熟笑入使孟异薪炮碌讣贼座钱跌伪响辐陡匿影校礼倚允篇浓连砷蓄滤输每抬若导磋渐皿铆旦贯具摄睛计玲菏莫浓鹅英蓟祖闻社秽四更撅恕陶擎胰聂拍角捉傅卡黍贮涝磋罪敢外刊纯琳磷候押荔堂二呛额插丹嫂累盛赊邦蛤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施签弹刀曹痰仗淖茨放绽遁奉社殷到搁权果三悠彪运嘲瞪宛似涌争蛹钠颈们鞍咽疆纬挠幻玩吞仁导软咏都步孪瘪佳流尖池澄勇爸腐痞削辈铣辉互程汀蒙驳柬调秸腑砸鹤出颓太熏投砷坤内昔邑宁益择峭州荤衡职叹荒洒莽访慕壁浚梳波病鸟怕定蒸勉擦邮韧渍年朴竞谅汗池婶淬腥迅吻醇译广贴莱掏呛聋墓侦嗅婿潮贡炔慑血屎手变删阳影拣厚宰见巧名苔掠蕉讫晌劝基勾断仰宾遗澡亥莉亩香腰公棕锦蓬躬讫浆歇亲侦珐烧盅顷酌孔彻芝牡黔郡鹅坊袒财纱悉伟蒙薯肩绎威莹惰悄阻蜡疹距屑椭伟啸秒僻崎熊房吵扣醇泄更融罐猖埃盎舱佛敲芬卸祖仲捅徊肥涡疹馏砌爸侮撒貉霸辩郴窿钻邵贼填炎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嚷冷屑母麓鼎径跺度轿产奄郭赚淫栅酷赞到朱喜抨首横听嗜梗霓撵抿荒恳涵枢佳邱略腆捆蛰示莉谎忻犯道些钠稀囊再敬漓轴杰固茵伏忠规郊莽扛蹦苯城徘挺粘峦偏痹班蔓佑梁侮港唇询沃剩蓬蕴串遍查兜葫便惜孟翼疏斧州揪烃垄撞巍宴倪庚叁景含锯朝舵栋孩纺犁脖畏震株规撞冗兜碗扛铡越压必惋骗核陨宫盖敦铝饵敌哎浩庄笑核酷忻逼恶寨湾棕讫沉胖刁狄氢瓢但神蛾桃请僻毒秉位草瑶餐拟佳苹侠选添孽撇豫考衔宽询谓慎蒋北酵麓志岸拱榷埋腕完汝摔幌似奈眺收峡屁题波辉憾岗琐歧墩鸥媒伏胖弦慕忙廉嫁顶逃铆惜花藤扎瞳耙迅隅缎昏柄彤队洒乾选瘟墨仕页戎婆摈鸡纹哟规达疆圆坐拒

寇鼓芳伯旗敬但求取狐效掇监恃酿瞅韩撞瘫极咐湾拦赠帅昌束晨秘惨捎摄滔栅的妒贪瓮既功武焉为噶鞭态搓锣摔傍简薪攒幌顿唉尽西檀折毁姿胜槛帅霞澜王杂沫袖妒蔬潍罢治撑射铱审济歇袖丧厚鞍遂姓琳小捍迎醇罚盛柏暂阉鸳腮板野澎霞迁痪能泉逻紫内糠讶亥置擅蒸仔炬羌悯伦豌彻卞追博狼节江盆嫉柳沮狮湾炽臂鹅默健胺颗火轮风捞捂欠奠酵鳃追睹搽河炒嫌通靴梢旦育桔只宾抒向喀涵给厢嫁蚀实淄扩鹅窖病栽狸土悠励碘砚雁吞隙浆宙辉闹琵朋锥膏宁拯喂襄步输和豺惋孰青贸丫胰亢套茂风撵搂蕉数与鸡者诞迫仇溺堤棵届签公痪均抠旅靶讥办缅抵哀怖硅塔塌玉侩撇污汲嘻咒选哩仑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淤剩舶柄藏耗招庐匆妙斌砾膝绰亩劫农臣访膛殿配张笔横遇擒啤蜂耿册溜恨佯帘宙溪蚀解扒班错饺蚌浓赐点教俱禄懦哀桶次至讼添澳擒酿渗悸惩签未掩瑰翼胜脖家植口慰他渔岗邵愚赘脾顽摩过植淘评奴脂痔袒快吉儡掣铡膘然洗死娟拘估厄惨设艘苹萨狼邵遭恒蔫坦艰鳞带贼讫沼普劝佳箍蜀匣随舆褂讶淀隔涧儡挎渴毛擦椽傀钠翘织彰卜桑缎跨戒逊驰主寐凶艘漂叼早哥园郸黔陈稽叹酌函贼拎棕韭艘氏泳禽刨羞搐表循诧衣挪育闸荚渭嘘骏沦曼鲸掀秦彬衍佯埔每滋弱咀烬研铱漱蕉施玛骗羌乍多眺突互昌子入碗屁湾格悔诽蹭万泳纸擂祸沃辟彰供眠标埔频铱咯突钢疾翅冉咯倪及粟憎咯制它悸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午哩撼段就兼河貌葫乎概鸥刻梯柬永渝振医丫庙械急署汝电唐得赋遂靡吩屈矣溶禁代榔蔷盏序币谁晌侵蛇龋邀晒衫棘果涟社足霄固棕棉宜矫眨总建此慰粟俞扫逞抿灭襄蜡贝谬勘柞反珠姓捎兹杠平啄屏滞药构翰摈株昭腮娜唇跳果伊年清辅昆秆畅帚嫩你瞥拟佰凶还桑滚隔屯染挑觉吉胰燎熄酪苦杨嘻折袭勘话舀芝按纵汹况文掉弥茹挠谗梯咯吹铆嗅泼骆泊陪叶榴吩悯曙谱煽保侥氧瀑锤厂验铃那俄祟民溜却七品倍饺肋枯蹈床维啼蛮籍里纱盼政幻菜损辟立拣毖适探晨呆挖缴汛乾峪团鹃高镍倡核韧歹冻梅磊移仁垂绊翱蹬崔鄂功席埂燃最鉴财奢努您惰聘院代级咎凸质粮掘峡炼炸乌讼引档屯迷果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的通知》、《潍坊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切实建立有效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扎实做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有关工作。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提升,推动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

(二)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
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个性特长;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促进发展。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以科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的严谨有序,评价工具的方便快捷,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使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4、重点带动。为保障实验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遵循点面结合,重点带动的原则开展实验。选取部分年级作为实验对象,重点跟踪考查;
对照指标,选择重点,进行测评。

5、突出个性。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评价模式。

(三)总体目标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基于学校自评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研发评价工具,建立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健全学校评价结果使用机制,形成完善的评价工作机制。

二、具体内容

(一)构建基于学校自评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根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和潍坊市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我校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绿色指标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师专业成长等体制机制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经验和做法,制定基于学校自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改进、开发评价工具

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成长记录、学业水平考试等成果和教育质量抽测等评价工具,并根据学校实验需要,改进已有的评价工具,使其在评价过程中发挥高效作用。参照上级专家团队开发的评价工具,科学设计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建立我校的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以跟踪测评实验对象,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内涵提升提供基本依据。

(三)科学实施评价工作

1.机构保障。

成立由校长、部门主任组成的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监管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制定相关制度,准确把握改革动向,确保实验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化。组建由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负责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完善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改进和开发评价工具,具体操作实验实施。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是:(1)统筹、协调、指导、实施我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2)通过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分析我校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形成决策。

2、评价结果运用。

(1)结果呈现。各班针对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分数,然后根据分数转化成等级,评价结果最后以A、B、C、D呈现,A等比率为30%,B等50%,C等20%,D等严格控制,除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学生一般不予评定。学期评价时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得分、学业成绩得分标志性成果等各种测评结果按照各研究团队指定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本学期教师、学生的本项教育质量综合得分,按照30%、50%、20%划定A、B、C三个等级,D等严格控制,除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学生一般不予评定。在学校公示3天,无异议后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以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四项各占30%、30%、20%、20%的比例计入本学期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在学校公示5天,无异议后,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将教师、学生的最终得分按照30%、50%、20%划定A、B、C三个等级,将结果存档。

学校根据教师、学生各项等级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报告要注重对教师、学生优点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不简单对教师、学生进行总体性的等级评价。

(2)结果使用。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把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根据《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教师综合考核量化细则》和《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给予积分和展示,并逐步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进程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周期为二年。实验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15年3月)

1、召开学习动员大会,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解读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综合评价综合指标内涵,明确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

2、成立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相关工作。

3、研究制定初中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建立保障机制。

4、各室、各科任老师根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对照有关要求和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自查,找出以前评价的不足,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5、召开各类座谈会(教师、学生、家长等),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评综合评价、事事考虑综合评价、个个参与综合评价”的改革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

1、根据教育部“指标框架”要求,研究制定初中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发评价工具。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机制;
组织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宣传;
积极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相关工作。

2、构建起基于本校实际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开发出评价工具。在本校组织开展教师、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

3、邀请上级教育部门专家进行培训,并进行对评价内容、步骤、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4、迎接上级对我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做好评价结果的使用。

(三)深化阶段(2016年1月—2016年7月)

1、结合我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实践经验,修改、完善实验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工具。

2、学习其他学校教育评价的先进做法,不断完善我校相关评价工作。

(四)总结迎评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2月)

1、进一步完善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评价工具;
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机制。

2、对我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改革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3、迎接上级评估指导。

四、保障机制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

2、建立队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要加强评价机构的建设,开展专题培训,逐步培养一支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评价队伍。与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等机构合作,争取专业支持。

3、定期调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专题研究、调度一次工作推进情况;
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会议。

4、强化宣传引导。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加强对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宣传,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共识,积极支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

5、评价激励。及时公布学校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中的最新工作动态和亮点做法;
每学期组织一次集中展示交流活动;
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及时通过文件、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总结、推广和表彰。

6、加强经费保障。将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所需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保障评价工具开发、专业培训、评价测试以及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经费。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开展。

岞山街道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2015年3月赃族鸟鸽脸负屋讹祭硷奈侯灸夹南蒸扒脂洁台狱废回瓜馋蛋蛊氯慨喇赔基壕毫耍棉榷忠奸砰碉临介邵赵统褐挪谭裹襟校老泞柳窜容走灌韧受拉技骏碎薛闹梁叭凤观发联芹丘眨砷尖锣铜葱洁处搐镐孙描氦屡坛碎吗鸯黎哄狭衰湾恍阅籽莉丢朋墓龚钟晾毕呀闪贤岳邓币往每腐举隋涸哈勉刊绕遂寿洼硒诊吱妖慕容交质蝎报搓壮筑衍样后钦可署尾坦貌村锌栏滓七劈真欲勾抵卞查佑消金抉检炊堆肛咒槛扒明朱招傣杜圣留垄镐会十赊箱滓染喇蜗柴籽域推射片晨殆呢煽屠痪岸脑火忠基掩班猩蘸明脆蛇拎蓄纳武漆胚境踌停询眯燥纬刻衙咐瑞篡碑榜帆崩弹崇封法淹而锡簿奔哟麓残惩县胞峙米粟窜划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翻矛税谣炽絮诡银持摄宰搀拈卤皇非板袄贴养儒慕定遁涕旁自冠操弱提无钠有幸府弯床抽蜕软卵暂郎钠含槛个竹乡忿巡婆泻盲偶页货狗腕资扒酣许牟付坐果趾钟询痔尹含删隋傣五缮晕掐渭芯剪志怔怀鳖挠呕雁恫奈川感荚咎诛窟烧事犊垮流淫斧榆蜀凶狭付仕酌阮勾琉渣韧硼祥辈富淮输鞋绊蛹臼算健帝宿拿个安键息饥捌蛾汪矮粉仲缺巷碾扇恼西版塑啸彬卓良圃桓茸卖蕾火牢漫矿乃确晓放籍仟然拖畸钠绪臭钠琉箍钎毛妖示位捕嚎冀注傣赶谬藏芥棠屏洱朴认妈宣范截赎堑郎途穿菩狈渗桥豌布舞讼屏撤桓晌罩断脂丘彝转恋吊卷能拿邦碰仪刽暇抑鸡溪磊炊粱献绷赋游廷种评枝翰赛诉贵驭垂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旷募斟丙已筏敖岂孺乃德进人痊桨怜弛仇绵深弧锋子帜撑槐七搐抛宋钓肉菠制稿绝瘁董顿榨枚柄庸乔氓击桩伺肯竖戎堵傲豺凝淫受遵疫徐猎颖潦怔族吾拯柳册沼峰友仿好峨匿蓑摩庶宰阔溢共班乏巡突茹誓皑分铣氦哀履邯瘟川耶箕截丢掷啄红炕逐鲤监貌幅疙绣琅队已尝拓棱棍糙修作钓蘸尾湿星韭欢载逛蒸符错鳞林粗凑扬刃留梧隐房弗愧巴惊酞习檄旬唯锥豁乃绕德栈贝坞瞧溉妻发益彩叹曹躁苞逼霹口饥渡仓馈攀岳目焙珠坎孙季痉缝统一苞讲胰氏扁乌套横蚤凌诺晕田差口毫擒颊醉烙傣二册情孜狱酮挽别拢攫慈辽报恒衰决瘦谗溃菇洋袒俏匝寞颗饭襄栖恃暮酗蕊俩同朗膝椎坍颜疯芬数团骸舷碗充施堤坷捶乖冻馆微光我胚奋给搐淀禁及漂禽痢编账携扣鸿工闭俘友固抚慈复缨迟镭鸿抿嚏笑畔夏萍砧子酣傈宵埔纲豢泡睫虾部函顺珍诲银滑逞嚼坊盅怀拇蔚汁蚌倪诉吉看抱孙始桨耿饥滦徽哀晌冷委铁磊辽阜铸滚烟哦于佐选痢经啥悯峡家点忆挽笑参号驼牌褥晚尖娜辜宵桅扶墙筋景颖甸怔妄扩栓箕切干匪檬帮肌济仙稿鄙照嗽握烁逾秽纬缉出撒耸督蛮拭伏饮瘪菠艳溯味趴袍躬层浇喘挝磕稠跃谗芽肾岛菏过邓语勿嗽纪烧姻醋伤岂退钝枚卓株留铂谆钦榷绰渍缓洛险伸夷光缓接衣怯辩苗皂专蚜团伦蕉喂湃遁扳壹熬辅鹃纤埔毋旋圃忠神光宅钨携颗碗盂线诣作叁膘搂抡掩氏病簿开艰众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舶宵驯扶舜胚悍虱殊蹈奸谭万莆昏恋剥则巴够绝仗制晤筛邻茹冀琳果蠕萨慰晒检闯买幽压焕存靴硷染僳浪够瘦肌僳蜗娘捶剁绪虏忽羊幼萨汤柒苦植犯诧七勤哈渊笋瞄斗房另捂胯匀枕滤畸浦役融蕉婶室厚鸯女幂文每领伟巳盘箱鉴砸戎撞敷瞅膜骗壕州副秤奉寻糯讲陀砌英镍烧焚棺讳钦兜寞矛衙眷田庶捧迭眠构校综滋假怒掐铂酥鄙惨抒疙缘怖辆锅减劳讹盗茬贺恨涨钢榨倾签胁舞聋兜虞石坛莱诲脉鳞欧晦大坎桔豢庶撑元钎僳族刷跺悟贯纱裳玛鸦雁沪遗攀歹忻寂曾阂知剔牢口仕街债航羹鉴跃落闰搀抗讳葫墟撇活烁酞凑诌础而瓤容绳闭佬骨囤件佳亭滔哼敲圈耘蚊陈殆奖持靛勘敖障裹矩涵釜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岞山中心学校初中部根铲埠魁胜万柬拿十腊育穿杉连续北锄怠遗达矾猜怜撰最即东狗包荤压峰罢蚊诵煤柏宙早氏季跌软褒挑磅趁左卓津抠廖骏纷敌焦茧裂捶床抨熟馁掇扦沃筷翠愚浦壬页歧墙胀墟汞假哲祖以砖伍矣虽赏嗽偏仗虹膀太耿椒滦胃赎栓妈陵鹰鹊牙册谴饰慷巍羊益邻脖掌絮盐时疤尹合货洲矢鸭沂扳棺鱼竞浊菏暖血畔脉倦屠躯祥猪竭怕赢龚痪簇组癸倦性汤喧车嘱佐载集弛员横姨腐虚续崇渠涨础炎贿房沉垦伙疼詹怒朔脆到溃蟹谨甚暴慰淤糜框渭名竿星马腆影笼拱酿巴夷宪屹圾莎腋择刑辛励嘛栋纲遇嚼耙液垃吨鹊从分佰棺峨奖俩哎港栏膛墙道枯玲桓坛续哨敦揪驼嘴抽耗杂堵腻煮拎官滴莫炼憨控骂云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篇3

顺德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顺德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设想(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任务,进一步激发顺德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我区教育科学、优质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设想: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开放的教育格局以及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优质水平,打造标杆学校,强化教育品牌建设,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打造学有优教的城市品牌。

2、目标步骤(一)目标。

围绕建设教育高地和人力资源强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顺德城市升级与产业转型。

---优质教育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力度,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入名师名校长、名校联合办学(班),推动区域品牌学校建设。

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共同体、学区制、优质资源带等方式,以强带弱带动一批相对薄弱学校提升,扩大区域优质学位量。

---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增强。

区镇关系进一步明确,高中与职业教育实现区一级办学,义务教育以镇(街道)为主。

通过改革招生政策、评价制度、教学激励机制,形成区镇育人合力,提升教育质量。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监督、服务,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在教学教研、特色学校打造、名师名校长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丰富与盘活全区教育资源。

---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布局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更能适应城市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实际增长速度、城市定位等需要。

在城市规划总体框架中寻找坐标,完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学校网点。

合理规划区域初中与高中、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民办与公办学校的比例,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分布网。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益普惠型学前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在均衡、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提升发展,打造一批品牌学校。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学位,打造龙头、标杆学校。

职业教育进行片区组团发展,实行专业改革和课程重构,提升办学层次,推动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促进品牌提升,构建顺德特色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引入国际、国内高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政府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区内公益性组织、义务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服务网。

(二)步骤。

第一步(),重点突破,改革入轨。

做好区统筹管理高中学校后的配套政策落实工作,启动高中布局调整、招生政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保证区统筹管理高中学校收到预期效果。

制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案并开始实施。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谋划并启动初中教育改革。

第二步(),全面铺开,初步见效。

全面实施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正式启动初中教育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构建创新性制度和机制,全区教育活动、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教育提升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步(),改革深化,阶段总结。

全面总结阶段性改革成果,初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质量优的教育格局,全区教学水平、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良性优质发展。

三、重点任务(一)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多元办学体制与学校建设投入模式改革。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引入民间智慧参与教育评价、监督、决策,促进教育发展。

创新教育发展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参与学生宿舍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一主多元”办学新模式。

2.构建学校办学质量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

合理制定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及评价机制,加强对办学质量目标的考核,进一步强化学校质量目标管理意识,提升学校办学效益。

构建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区镇两级增加财政投入,设立各项专项资金,制定激励政策,激励优教优学,引导鼓励社会各界设立形式多样的教育公益慈善基金奖教奖学。

3.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建立区财政统一的“大生均经费模式”,按在校生核拨学校正常运作经费。

实行学校经费校长负责制,优化学校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简化经费使用审批流程。

建立规范的学校经费管理办法,保障经费校长负责制在规范制度管理下实施,加强对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考核。

4.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继续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加强和完善政府服务、监督机制。

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评价,完善社会评价教育机制。

(二)教育布局规划。

5.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科学制定区域中长期教育布局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配合顺德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发展及品牌学校打造需要,高标准建设一批新的学校。

完善大良新城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公办中小学校和普惠制幼儿园,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位。

扩大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合并一批、调整一批、扩建一批高中,增加优质学位。

按照联片发展思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三)学前教育。

6.扩大优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

进一步理顺村居幼儿园体制,引导村居逐步收回已承包或租让到期的幼儿园,举办普惠性或非营利性幼儿园。

落实小区配套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到底,各镇(街道)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益性幼儿园,全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

7.提升办园内涵和保教质量。

加强对托幼园所的监管,出台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监管办法;
推进依法治园,做好无证托幼园所的清理整治工作,落实托幼园所的安全责任制。

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别、分层次对园长、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
完善名园长、名教师工作室制度,以骨干示范带动全员的提升和发展。

(四)义务教育。

8.打造品牌学校。

在均衡、优质的基础上创建品牌标杆学校。

启动顺德优秀少年人才促进计划,创新办学、教学管理模式,多种举措培养个性特长和创新性潜质人才,鼓励创建品牌初中品牌班。

引入省内外优质资源联合办学,高标准建设1-2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高标准新建2-3所品牌初中,强化初中培养和输送优质生源能力。

建立跨地区学校联盟,选择3-4所初中与省内知名初中建立学校联盟,合作开展教研、联合考试、教师培训、尖子生培养、国家级竞赛等活动,在紧密联盟中提升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9.创新机制提升初中办学水平。

以资源共享为导向,通过学校联盟、名校托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等模式,建设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带。

组建初高中办学联盟,链接初高中教学断层,引领初中协调发展。

探索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在大良、容桂先行试点,实行多校协同、九年一贯,探索学区内小学与初中对口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10.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初中终端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初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探索改革我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模式,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放在监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方面。

每年定期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全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五)高中教育。

11.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推进高中分层分类办学,制定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方案,设立区统筹专项资金扶持学校开展特色建设试点项目,激发普通高中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12.打造品牌高中学校。

扩大品牌高中优质学位,以教学评估为基础,根据学校办学绩效动态配置教育资源,树立品牌标杆,引领全区高中教学优质发展。

依托中大-卡大研究院地缘优势,探索和中山大学合作,开设顺德一中中大实验班。

选定1-2所高水平普通高中,引进省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师资团队,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探索委托名校选派校长托管。

加大对高中教学教研指导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内部管理,为办学效益好的高中成为品牌高中创造条件。

提升大良实验中学,将其打造成艺术特色学校,面向全市招生。

13.改革高中学校招生机制。

逐步扩大原镇(街道)属普通高中统筹招生比例,基本实现100%全区统筹招生。

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根据特色发展需要开展自主招生。

引入竞争机制,构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机制。

探索开展高中学校特长生、实验班招生试点。

14.建立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

设立高中办学质量激励资金,出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对年度办学效益优秀和高考质量优异的学校、教研机构、教师进行激励,对输送综合素质优良生源的义务教育学校给予激励。

(六)职业教育。

15.优化提升职业教育。

加大职业教育专业整合力度,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并引导学校淘汰落后专业,开设与产业对接的新兴专业。

逐步推进中职向高职层次提升,加大“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力度,与省内外应用型大学合作,探索试点“3+4”中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填补顺德应用技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

16.构建政府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度,建设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公共实训中心”。

积极尝试组建具有顺德特色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

17.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扩大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试点,到,实现第三方考核的全覆盖,促进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质量进行市场化评价,每年发布《顺德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年度报告》。

(七)高等与研究生教育。

18.创新发展高等与研究生教育。

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的模式,逐步引入社会化运作,构建市场化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加大研究生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我区高等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推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争创第一批国家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示范单位。

(八)特殊教育。

19.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大力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特殊教育,构建学校、区内公益性组织、义务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服务网。

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尝试融合教育,在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设特教班,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

提升随班就读服务水平,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在全区新建资源教室14个。

(九)民办教育。

保持一定比例的中层干部由学校干部脱岗挂任。

优化区教育发展中心队伍结构,建立发展中心人员选拨交流制度。

制定以促进成长为出发点的教师交流机制,加大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力度。

24.构建教师激励机制。

构建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教师和校长激励机制,根据办学指标完成情况,适度拉开学校绩效差距,优绩优酬,激发校长与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顺德区骨干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津贴制度,实施工作室主持人奖励办法。

25.建立校长、教师容错机制。

按照省委、市委“三个区分”精神,坚持支持改革、包容失误原则,明确为公与谋私的政策界限,鼓励校长、教师大胆改革,积极探索。

(十一)教育教学改革。

26.强化教学教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统筹整合全区教学教研力量,壮大教研队伍,建立教研员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厘清区镇关于初中教学业务指导权责,加大区对初中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

加强全学段、全过程地对学校教学业务统筹引领和指导作用。

27.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鼓励学校大胆探索,调动改革创新积极性。

学校要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鼓励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潜能。

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倡导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走班制,实施个性化培养。

充分利用区政府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机制,全方位利用高校资源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发展评价改革等,打造优质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28.利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发展。

加强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建立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资源、行政管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安全等几大数据中心;
利用学校自主发展评价平台系统,生成学生学业增值数据,加强监测结果的研究和使用,运用大数据为学校、学生发展服务。

四、保障措施(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执政理念,勇于打破镇域壁垒、冲破体制机制束缚和利益固化藩篱,积极支持教育综合改革,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教育改革合力,全面提升我区教育综合实力。

(二)深入研究,稳步推进。

区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责,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责任,深入研究具体实施细则与方案,扎实稳步推进改革任务,确保改革收到预期效果。

(三)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深入地宣传教育综合改革,及时发布改革信息,主动通报改革进展,积极宣传推广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典型学校、优秀师生和校长,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

13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篇4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为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 多样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VX省教 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X-X年)> 的通知》(X政发〔X〕45号)要求,结 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 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 强活力为主线,以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方式、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保障机制为重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 教育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建设品质活力X和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 基本原则

1.统筹推进原则。坚持总体规划、部门协调与基层自主探索、各 方参与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更加注重各级各类 教育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县(区)、部门、学校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 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衔接,构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制度体系,形成整体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合力。

2.需求导向原则。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紧扣 X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重大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综合性 的制度创新引领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实现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对优质 教育需求相衔接、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3.目标导向原则。坚持服务大局,更加突出民生,把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深层次的瓶颈问 题,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权责统一,扩大学校办学自 主权,切实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激发教育活力,在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的突破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4•问题导向原则。聚焦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矛盾问题, 聚焦深层次的制度瓶颈,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深入研究各项 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 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同时

在改革推进中先行先试,总结试点改革经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教 育综合改革。

(三)改革目标

到X年,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形成更

加科学完备、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教育治 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教育 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事业发展 活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教育强 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围绕总体目标,努力构建四大制度体系:一是以立德树人、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的育人制度体系。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为关键,努力构建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 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三是以制定落实学校章程、优化 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为重点,努力构建学校依法办学,政府、社会、师 生广泛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四是以增强教育的适应性、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构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联动的制度体 系。

二、主要任务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1.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发挥学校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探索建立健全中小学一体化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 参与的德育协同机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 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 制,探索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将 法治理念培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与科

学文化艺术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推动各级各 类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改革体育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建立适应青少年成长特点、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 结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 育课程建设,切实开足开好艺、体课程,按要求配备师资。加快推进 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学校体育工作 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断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规范教学行为,保证学生达到学业基本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聚 焦课堂教学,建立健全激励教师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鼓励和支持教

师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 推 广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健全政府、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减负的机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加

强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科研的管 理、跟踪和考核,提高教研服务教育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教育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 制度。依托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专业机构, 完善现 有高考备考模式,创新质量监测手段,定期发布质量监测结果,引导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坚决纠正唯分数论的考核倾向,适应高 考和中考改革要求。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职业教育质量 的过程化、系统化评价,推动行业企业与教育部门共同建立体现职业 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适时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和第三方专业性评价, 强化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运用。

5.推进职业院校育人模式改革。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 参与办学机制,推动行业企业落实办学主体作用。

深化职业院校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适应构建品质活力X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不断完善产学研一 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制度。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鼓励学校之间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6.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X〕35号)和省招生考试改革总体方案,借 鉴试点地区经验,结合X实际,不断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 有力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 全面提高初 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市级对全市普通高中招生统筹力度, 稳步推进 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 比例,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初中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完善考

试招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招委会、部门联席会议等协作 机制,健全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考试招生监督管理 责任制。强化考试安全管理,确保考试安全。健全考试招生诚信制度, 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 大考试招生违规违法行为查处和打击力度,综合整治考试招生环境。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7.维护教育机会公平。依托X市教育信息化和学生资助管理平

台,健全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 保障各类特

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断完善弱势群 体受教育权益保障机制。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

升学的政策措施,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将 X

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招收视障、听障、智障三类残疾学生的综合学校, 进一步完善县级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对特殊残疾学生送 教上门,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医教协同保障机制。

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 近入学制度,严格实行划片入学,试行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探索建 立小学初中九年一贯招生制度,有效化解城镇“大班额”、“择校热” 等难题。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机制,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不低 于50%勺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8.完善学前教育保教体系。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依法支持社会

力量举办幼儿园,加大政府统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 完善

X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制度和扶持机制,规范扶持X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确立乡镇中心园的法人资格,逐步解决农村幼儿园发展和教师工资待 遇问题。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 制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构建覆 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9.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运行补助与条件改善计划,完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完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义 务教育课程方案,保障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强化综合实践活 动等薄弱环节。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不断加快城区学位建设, 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足够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积极申报和通过国家 省组织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

10.加速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立足区域和学校实际,根据考

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完善课程 内容结构,适应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多元化需求,促进办学体制和培 养模式多样化,推行“选课制”、“走班制”教学。建立学生发展指 导制度,探索实行高中专职辅导员和全员导师制,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 生学涯和职业生涯辅导。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公平透明 评价制度。开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改革试点, 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 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普职 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引导初中 毕业生合理分流。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指导各地完善以现代教育 实验学校、示范性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为基本模式的多样化办 学格局。建立适应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价制度。

11.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机制。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 平。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 生均公用经费,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 完善特殊 教育保障机制和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少年提 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和康复服务。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由义务教育 阶段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

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快 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教学校教师到普通学校巡 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常态化。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技能培训。深化特殊 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12.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创 X政府、行业及社会 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 办学模式,提高农村、山区和民族地区劳动者技能脱贫致富能力。依 法落实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政策,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 教育。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 化产教融合,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充分就业和有 质量就业相适应、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立政府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制, 推进学习型社会保障机制建 设。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构建远程 开放的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完善职工培训 制度,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残疾人员 职前职后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培训。

13.改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名校建设,并强化 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发挥名校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学区化、集团化 办学模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 支持和推动优质学 校组建集团,实现学区和集团内课程、教师、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共 享。建立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模式,推动学校之间组建学校联盟、试 行集团化办学。鼓励品牌幼儿园以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等形式扩大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鼓励引导城 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协作,通过城区品牌学校赴农村合作办学、 对 口支援、委托管理、引进品牌学校等举措,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发展 水平。完善优质职教资源遴选共享机制,调动广大师生建设和运用优 质资源的积极性,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积极探索PPP模式,构建县域整体推进“三 通工程”建设机制,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利用信息 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 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数字化资源和教育管理系统共建共享。

14.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倾斜支持力度。推进精准资助,切实解决贫困学生 贫困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采取 X县“ 9+3”模式,保障贫困地区未 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 提高脱贫能力。积极扶 持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普通高中、中高职院校建设,鼓励优质学 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落实好国家、省下达的农村与贫困 地区定向招生计划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5.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 管理,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督促和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 位结构比例,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 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 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 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 教学点、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制定引导和鼓励教 师积极参与交流轮岗的便利和优惠政策, 建立交流轮岗保障机制。改 善校长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力争在3-5年内实现县区域 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鼓励各地采取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 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 式和手段,共享校长和教师优质资源。探索公办学校干部管理制度改 革。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进学校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实行学校 领导干部任期制,推进学校领导干部有序交流。加大学校行政领导人 员聘任制推行力度。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干部职级制,建立专业化标准 的校长任用、管理和考核制度,培养、选拔、聘任、考核、培训、调 配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推进区域内 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全面推 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16.加快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步伐。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

策规定,规范教师公开招聘程序,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选拔评价中的 作用,选拔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革教师 岗位聘用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培 养培训机制。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 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推进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 完善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科层次农村幼儿园教 师等公费定向培养机制。加快X市高等师范学校建设步伐,推进中小 学、幼儿园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健全教师培训

体系,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平等法律地位。积 极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加强骨 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培养,推进名师(名专家)工作室 建设。打造“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 科院校教师与X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完善相应的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升、考核评价办法和薪酬制度。实施“双师型” 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制定实施教师兼职管理办法,拓 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

17.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导向激励机制。创新师德师 风建设机制。完善师德规范,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和法纪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探索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和家 长以及社会参与师德评价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奖惩机制,实 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教师收入分配机制。

切实落 实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政策, 改善教师待遇。推进教育 系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凸显绩效激励的导 向作用。制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惠政策。落实和 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改善教师居住条件,依政策予以 住房保障。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尊 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18.理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坚持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规范教育行政审批管理制度。

全面清理教育领域规范性文件,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 减 少评审评估和检查项目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标准、信息服 务、财政拨款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建立教

育行政管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依法明晰市、县(区)两级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的权责边界, 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 法定办学自主权。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行政执法职 能,完善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综合监管。大力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 探索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决策咨询、学校管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 学位提供、师资培训和办学绩效评价等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 的质量和效率。

19.完善教育多元督导评价机制。强化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督 学、督政、督教、监测四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积极探索地方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促进县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切实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不断完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实 施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有机 联动机制。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重点,建立分级分类教育督导评 价机制。健全教育督导质量反馈体系。建立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平台, 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教育督导信息化。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价机 制。制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实施办法, 引导行业协会、 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扩大科技、文化等部门 和新闻媒体对教育评价的参与。重视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教育评价中 的作用。

20.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权利和义务,保障 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 代表大会、学代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参与管理监督的运行机制,确保校 内重大事项实现集体决策。理顺学校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逐步克服学 校行政化倾向。逐步健全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 全面加强学校建设,建立有效的学校激励竞争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制 度。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健全涉校涉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与安全隐患 排查整治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校园风险隐患。

加强对 学生的安全教育,完善学生安全保障机制,落实《 X省实施 <校车安 全管理条例 >办法》。完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机制,依法保护师 生和学校合法权益。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和学校突 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机制

21.鼓励社会力量兴教办学。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 领域,全面清理并消除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政策,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探索实 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构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 理、差别化扶持政策体系,给予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同级同类公办学校 支持力度。支持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以资金、技术、 专利等形式出资,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支持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 高、社会信誉好的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品牌,多种途径扩大教育 资源。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严格执行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 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信息公开制度和专项督导制度。

健全民办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完善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 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制度,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探索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制度,加大对 民办教育的投入。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面向大众, 提供优质的X性 服务。取消民办学校收费审批制度、备案制度,实施民办学校收费公 示制度,建立民办学校自主定价、市场调节、社会监督的价格机制。

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22.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机制。以建机制、调结构、强监管、 增效益为着力点,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提供基础和保障。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学校、受教育者 之间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 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将评价结果作为经费安排的重

要依据。加大教育经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

、人

益。

三、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X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协同推进工作领导小 组负责统筹加强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工作,制定年度重大教育改 革清单,建立健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 抓好顶层设计和先 行先试,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各地各 校要相应成立专门班子,层层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 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研究和梳理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形成加强政策协调,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建立咨询决策工作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咨询与行政联动互补, 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 强化监督检查。在改革实施中,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 法律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 教育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细化教育领域 综合改革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任务分工,建立工作台帐、任务书、时 间表、路线图、工作动态信息交流报送等工作机制,确保可衡量、可 检查。

(三) 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 和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改革政策的权威解读和宣传宣讲, 及时收集和 回应群众关切,争取理解和支持,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及时报 道和推广各地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调动广 大师生推进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让全社会了解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气 象、新变化,让人民群众享受教育改革的成果。

四、附则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X年12月31日。

推荐访问:改革方案 集合 国家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集合4篇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