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2-10-23 11:1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精)心得体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构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 程。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表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中,“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正如 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 村治理体系。”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目标。要有序推进乡村振 兴战略,就必须准确把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 乡风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居民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和社 会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精神文化,乡 风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亦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看, 乡风的形成是特定乡村社区价值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总 书记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风就是一 个乡村社区的灵魂。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乡风文明”。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 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坚 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支撑。可以说,乡村社区 居民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才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才会将个人目标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也可以说,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 是乡村社区居民观念与行为文明的最高统领,是“乡风文明”的最强引导力量。(2) 乡村社区居民必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标准。乡村社区居民的个体行 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动力,但个体的行动绝不能是无规范的行动,而必须是

   有价值引导的行动。价值观不仅是乡村社区居民个体行为的“导向仪”与“调节器”, 还是构建良好乡村风气的精神基础,而且是社区居民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的重要支 撑。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实践依据,它不仅植 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也符合我国社会的特点与当代人的价值诉求。因此, 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在个人层面上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指导,将文明 行为嵌入到乡村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3)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良好的道 德操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制定或认可、用于调整人们社会生活 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可以说,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是衡量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准,同时也是乡村社区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但是,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文 化的道德功能正在弱化,主要表现为道德约束功能下降,如勤俭节约的传统道德在功 利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被人们逐渐抛弃。因此,乡村社区居民必须提高道德水平, 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以“修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具 备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个人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倡导家庭美德。(4) 乡村社区家庭必须具有良好的家训家风。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内核,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 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 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家庭内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 良好的家训家风。也就是说,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必须以良好的家训家风为基础。因 此,乡村社区居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道德法律为约束,通过“齐 家”全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5)乡村社区邻里必须互敬互助互爱,实现和谐 共处。“邻里相恤、邻里和睦”是我国一直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我国有一句俗语— —“远亲不如近邻”,说明邻里之间的互敬互助互爱关系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乡村人口的大举外流,乡村逐渐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 了“半熟人”社会,而这种“半熟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邻里关系的良性互动 功能。另外,乡村社区中的强权、黑恶势力凭借资源、地位或者权力优势形成了日常 话语权,并以此侵犯邻里权利,如房屋地基、土地所有权,从而严重破坏了乡村社区 邻里关系。因此,乡村社区邻里之间必须坚持“互敬互助互爱”,构建和谐的邻里关 系。(6)乡村社区居民必须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马克 思与恩格斯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 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此处的“第一需要”就是指生存与生活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新的需要”指的就是心理的需要。然而,我国当前社会

   阶层分化日益复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社会“心态秩序”逐渐遭到扰乱,如急功近利、仇富仇官、 不劳而获的心理在社会中悄然蔓延开来,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偏向至错误的方 向。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 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治理有效”中的“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治 理有效”中的“治理”是指乡村社区治理。所谓乡村社区治理是指乡村社区治理主体 (包括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运用自治、法治、德治和心治的手段, 达到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维护社区平安目的的过程。2016 年,指出:“基 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 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2018 年 10 月,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可以说,乡村社区治理 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石。因此,要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夯实乡村社区治理,积极推动社会治 理重心向乡村社区下移。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乡 村社区犯罪率持续降低。社会变迁导致了乡村社区的“熟人”社会走向了“半熟人” 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其实质就是社会关系解组。而社会关系解组使得居民之间 缺乏相互的监督以及无法共同维护社区的治安,有可能会促使社区的犯罪率上升,如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农村(含镇)人口占比为 69.71%,而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 罪人数占比为 82.06%。从理论上说,要达到乡村“治理有效”,就必须降低乡村社 区犯罪率。(2)乡村社区民事纠纷日趋减少。随着乡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复杂化,民 事纠纷日益增多。民事纠纷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益裁决机制的缺位、失效,继而影响到 乡村个体的心态失衡、家庭或邻里关系失和、乡村风气败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 过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将会涉及更多的发展、分配与协调 问题,乡村社区内部关系将会进一步复杂化,可能诱发更多的民事纠纷。因此,减少 与遏制民事纠纷是乡村社区“治理有效”的一个重大挑战。(3)因矛盾突出、生活 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9]明显下降。虽然极端事件目前主要

   发生在城市区域,但是随着社会冲突的增加、个人心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乡村社区 亦有发生极端事件的潜在风险。极端事件的起因往往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突发性, 因而预防极端事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同时,极端事件结果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并产生广泛而持续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预防、遏制极端事件的发生是乡村社区“治 理有效”的应有之义。(4)乡村社区信访率逐年递减。乡村社区信访反映的是乡村 基层社会矛盾未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而乡村社区信访率体现的是基层社会治理效 果的好坏与水平高低,因此,乡村社区信访率的下降可以被视为“治理有效”的评价 指标。目前,我国乡村信访原因从税改前救济型信访向税改后治理型信访[10]转变, 乡村居民更多的是因为基础设施无法维持、公共生活不断恶化、地方秩序日趋恶化[11] 而诉求于信访,因此,要实现“治理有效”就更需要重视降低乡村社区信访率。(5) 乡村社区特殊人群[12]得到有效管理和服务。特殊人群中的成员多数未能或难以实现 正常“社会化”,不能做到行为适当、守法守纪、合作和负责任。从其行为特征上看, 其中部分具有越轨行为包括违法、犯罪,部分易被越轨行为感染,部分不能为政府、 家庭、学校或其他组织适当管制和引导[13]。随着乡村社区的特殊人群的增多,失范 现象也逐渐增加,乡村社区整体秩序遭到威胁。因此,有效管理和服务于特殊人群是 乡村社区“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6)乡村社区生活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和服

   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社会成员会因为禀赋差异、机会缺失、制度障碍等原 因,难以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成为生活困难群体。生活困难群体容易被社会边缘 化,由此生产的相对剥夺感容易导致其心态失衡、行为失范。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 区所分享到的发展成果远远少于城市社区,而且乡村内部的两极分化使得生活困难群 体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有效帮扶和服务生活困难群体是乡村社区“有效治理”的内 在要求。(7)乡村社区“三留守”[14]人员得到有效照料和服务。据民政部 2015 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 6000 万、留守妇女约有 4700 多万、 留守老人约有 5000 万[15]。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市的不均等流动造成了乡村人口 的“三留守”化,这种态势使乡村的整体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直至个体都发生了质性 的变化,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遭到双重破坏[16]。而且,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自 身心理、安全保障不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因此,有效照料和服务于“三留 守”人员是乡村社区“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8)乡村社区居民安全感逐年上升。

  乡村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应该包括物质和心理的安全的总和。前文所提及的七个“治 理有效”的基本要求,最终都会体现在乡村社区居民的主观安全感受上,也就是说, 社区居民安全感是否得到提升是检验“治理有效”的总体关键指标。

  二、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推进器”

   基层社会治理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创新基层社 会治理是促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一 个由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所构成的“四治”体系。自治、法治、德治、心治都是 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

  (一)自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自治与“乡风文明”。自治强调的是民主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民主规 范的认同与遵从。“乡风文明”不是依靠个别乡村社区居民行为所塑造的,也不是依 靠某种强制力所维持的,而是必须基于乡村社区居民所认同的规范,并通过实践得来。

  也就是说,乡村自治与“乡风文明”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加强乡村文化自治有利于促 进“乡风文明”。例如,乡村社区浪费攀比之风盛行、不孝之风蔓延、封建迷信之风 抬头、黄赌毒之风滋长等不文明现象,与乡村自治目标转向经济发展而漠视社会风气 等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7]。进而言之,“乡风文明”是文化自觉[18]的 过程,乡村社会风气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广大乡村居民对文化的重新认识、选择以及建 设之上。然而,乡村居民对文化的重新认识、选择以及建设决然不是分散个体的单独 行动,而必须依赖于自治。因此,乡村自治基于共同商议与决定,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以及普遍的规范性,因而能够通过引发乡村社区居民对规范的认同与遵从,推进“乡 风文明”建设。

  2.自治与“治理有效”。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依赖于乡村文化网络中蕴涵的乡村 文化权力和自治实践,这种借由文化权力所形成的柔性和简约治理方式一直是几千年 来中国乡村社会有序统治的密码。尽管皇权不下县不是出于统治者的恩赐而是困于农 业社会国家实行直接统治的边际成本过高,帝国统治不得已而采取的妥协策略,但是 长期的乡村自治实践形成的有益经验和治理智慧仍然可为现今乡村治理提供借鉴和 参考。[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治理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治理模式从村民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内容不断丰富,治理形式不断创新,但从全 国不同地域的乡村治理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20],如乡村自治主体参与 不够、自治内容不够明确、自治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21]。而这些问题又导致了治理 力量聚集效应不足,降低了治理效率,影响了治理效果,如防治与打击犯罪、化解民 事纠纷、扶助弱势群体、提供公共产品等过度依赖于基层乡村政府,难以提升居民的 整体治理满意度。总体来说,目前乡村自治水平还不能满足“治理有效”的基本要求。

  (二)法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法治与“乡风文明”。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法律规 范的认同与遵从。法治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文本与强制力,调整与规范各种 社会关系。而“乡风文明”与否,就其判断标准来说,就是乡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一切 社会行为是否符合一般的道德准则以及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法治是推进“乡风文明” 的重要手段。

  法治是一种普遍主义的约束,它在社会关系复杂化、陌生化的现代社会中发挥着 重要的行为引导与调节作用。但是,法治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礼治”存在着 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以致法治难以发挥普遍的约束作用,甚至还可能破坏原有的乡村 社会秩序运行模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 的弊病却先发生了”[22]。然而,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进入现代化、市场化的过程, 是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化、陌生化的过程,同时也必将是法治理念与行为逐步嵌入乡村 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过程。乡村风气文明与否,将会更深刻地体现在政治、经济、 文化、生态、社会发展是否遵循法治精神上。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 法治与“乡风文明”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2.法治与“治理有效”。伴随着市场深入发展,人际关系逐渐疏远,人们对于各 种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就更加需要法治的保障。而乡村振兴就是乡村现代化、市场化、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必然会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必然会面临传统习惯在解决 利益争端方面逐渐失效的局面;必然会面临“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的局面。

  因此,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乡村社区居民不得不改变传统观念与方 式,运用法治理念来应对利益格局中的失范行为、冲突行为。但是,法治并没有在乡 村治理中完全伸展开来,组织、个人的法治精神不强以及法律知识的欠缺使得政策、 行为容易踏入法律的禁区;执法者的“法律规范”与被执法者的“本土规范”的冲突 容易使治理陷入困境;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使受害者倾向于采用“本土规范”或者选 择沉默。总体来看,法治精神与法治话语还没有真正渗入被悄然改变的乡村日常中去。

  当前乡村治理中包含了法治方式,但更多的是“礼治”以及法治与“礼治”的妥协治 理方式,但是这种治理格局最多能起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作用,却终将难以 应付加剧的乡村社会变迁形势。因此,法治的弱势局面难以支撑“治理有效”,而“治 理有效”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德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1.德治与“乡风文明”。德治强调的是道德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道德规 范的认同与遵从。德治既是一种价值原则,一种治理模式,也是一种文化精神[23]。

  乡村文化的道德治理功能旨在通过继承传统乡村文化精华,建设现代乡村文化,提升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并在这一进程中,整合乡村社会利益诉求, 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24]。可以说,德治是实现“乡风文 明”的重要方式。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德治困境与挑战,如“空心村”现象、 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减退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体系消融,传统文化共识、传统价值观、 历史积淀的价值取向不断被削弱腐蚀,乡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甚至消失;文化入 侵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分散化,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 和反动的思想传入国内,在一些乡村散播开来,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 杂严峻的状况;诚实守信等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人际关系淡漠导致乡村道德不同程度 滑坡。[25]乡村德治困境意味着,当前乡村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

  可以说,德治困境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2.德治与“治理有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虽然法治的普遍性规则会取代部 分地方的特殊性规则,但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礼治”调解作用失效。也就是说, 不是所有的乡村社会关系都由法律规范与调整,而传统的、地方性的非正式礼俗习惯

   等规范,广泛解释着乡村社会的日常关系与行为。而这些具有正向的且不违背于法律 的传统的、地方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可以被视为“德治”的一部分。德治可以说是当前 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社会不至于在变迁中陷入失序的保障。然而, 由于乡村社会已经越来越背离传统的“熟人社会”,传统乡村社会主导关系的血缘与 地缘关系受到冲击,以及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导致了“德治” 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性日益式微[26]。因此,基于乡村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德 治重构,不仅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要义,也是“治理有效”的途径。

  (四)心治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心治强调的是自我规范,反映了乡村社区居民对自我规范的认同与遵从。自我规 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我立法”。“自我立法”有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黑格尔 在《法哲学原理》中从“法权”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内在的 自我立法是道德法则及其规范性,它是人的精神自由;外在的自我立法则是法律,它 是人的行动自由或自由权利的实现与维护[27]。可以说,心治是法治与德治的延伸, 旨在通过心理指导、心理服务,引导法律与道德规范内化于社会成员的意识与行为, 最终发挥调整与优化社会心态功能,并使社会成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符合社会

   期望。因此,心治的目的是调整与优化社会心态[28],实质是促进法律与道德规范内 化。

  1.心治与“乡风文明”。心治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乡村社会心态不 仅是“乡风文明”与否的重要观测点,同时也是乡村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 的社会心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消极的社会心态则有害于良好社会风气的 形成。例如,当前部分乡村社区居民具有懒惰心理和拜金心理,期望一夜暴富、不劳 而获,处处唯利是图,成为弱化国家法律和乡村道德约束力、败坏乡村社会风气的因 素,这与我们党和国家倡导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诚实守信为 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和“乡风文明”的原则相背离[29]。这些乡村社区居民的心态 失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败坏乡村文明风气。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心治。

  2.心治与“治理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着多重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如城乡发展不平衡、 乡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充分、文化发展不充分、公共服务发展不充分等。

   同时,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居民的社会心态失衡,如失落的社 会情绪、失调的社会认知、失衡的社会价值观、失范的社会行为[30]。乡村居民的社 会心态失衡有可能导致自暴自弃与自我社会边缘化,使个体陷入弱势或困难群体;有 可能导致无理抗争,激起社会纠纷与矛盾;有可能导致认知偏差,产生偏激行为乃至 极端事件,从而阻碍“治理有效”的实现。因此,以心治促进社会心态的健康平和是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治”体系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息息相关的。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 必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 点就是要加强以自治、法治、德治、心治为核心的“四治”体系建设。只有着力加强 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心治体系建设,才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着力加强乡村“自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对基层自治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健全和完善自治机 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31],从而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

   以乡村自治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 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要敢于亮剑,对不文明行 为和丑恶现象要敢抓敢管敢制止,对义行善举要善于发现、给予表彰,以优秀榜样力 量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32]。二是要积极推动乡村自治组织建设。要 改变村委会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的组织单一性与力量薄弱性现状,从而引导与 推动其他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如志愿者协会、慈善组织、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 长生会、互助会[33]。要充分激发乡村自治组织在乡村风气治理中的活力,将“乡风 文明”建设纳入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此外,也要激励其他 自治组织(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参与到乡村风气治理中来。例如,可以通过志 愿者的志愿服务、慈善组织的慈善服务传递互助互爱的精神。

  以乡村自治实现“治理有效”,关键在于完善乡村自治体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 自治主体。具体而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来说,关键 是要构建包括乡镇政府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家族家庭、村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 等多层次的自治主体。第二,从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来说,要构建多元自治主体之间 的有效互动模式,形成以乡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治理网络,并且市场与社会主体

   在治理网络中能自由平等地表达意见、参与决策与监督。第三,要解放思想,减少干 预,鼓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家族家庭、村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 律与政策的范围内,对个人事务、公共事务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决策、自我约束。

  (二)着力加强乡村“法治”体系建设 乡村市场化、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市场化、现代化的乡村社会 关系,必须依赖于法治方式调整。以法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加强以下 两点:第一,要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水平。乡村基层干部应该要懂法,通过培训、 自我学习增强法律知识储备;要善用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做到依法制 定政策、依法执行政策,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要勤执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惩治乡 村中破坏文明风气的违法行为,如黄赌毒。第二,要培养乡村社区居民崇尚法治的精 神,使人们形成法治观念与法治信仰。因此,这就必须在乡村社区中加强法治宣传与 教育。法治宣传与教育要紧密联系社区风气建设,开展适用性强的专题(如偷盗、赌 博、不赡养等)宣传教育,以贴近社区生活的案例调动居民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 时,也要创新普法模式,需要将传统媒介(如宣传栏、宣传手册、标语、广播电视等) 与现代媒介(如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微信、QQ、公众号等)相结合,拓展法治宣传

   渠道;此外,可以通过编辑典型案例集,制作图文并茂的法制挂图、年画,开展法律 知识竞赛活动,采用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教育效 果[34]。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社区居民对法治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强,法治在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而“治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 依赖于法治,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关键在于:

  一是基层政府要信法、知法、守法、依法决策、秉公执法,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 社会矛盾与纠纷,为乡村社会树立法治权威。二是要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基层司 法所、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等是根据基层公民的法律需求而设立的,他们覆盖面极 广且作用不容小觑,作为国家法律宏大叙事的机构载体,基层法律机构就是现代法治 渗入乡土社会的宗庙,基层法律机构必须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完善[35]。三是要推 动法制教育的发展,法治教育不仅要面向政府,同时也要面向乡村居民;不仅要面向 成年人,更要面向未成年人;不仅要抓好宣传,同时也要进入学校课堂;不仅要树立 权利意识,同时也要树立规则意识;不仅要进入脑海,更要能融入实践。

  (三)着力加强乡村“德治”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必然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过程,而德治则是乡村精神 文明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德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明确德治中“德”的内容。虽然我国乡村一直有德治的传统,但是德治中的“德” 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内容。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抛弃不合时宜的道德糟粕, 也要传承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精华,更要吸收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道德价值。具体来说,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 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二是要构建多元化的德治方式。要强调“修身”在道 德建设中的根本性作用,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自我道德修养;要强调“齐家”在道德 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家训家风引导家庭成员价值观、规范家庭成员行为;要强 调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教导、指引和评价生成乡村基层社会伦理文化,养育乡村成 约成员的道德素质,固定乡村社会成员约定、认同的道德规范[36];要强调新乡贤与 模范的引导作用,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区中化解纠纷、收集民意等正风气、立风气的 作用,发挥模范榜样在乡村社区中通过道德形象淳化风俗的作用。

  以乡村德治的重构来推进“治理有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构建与当前 社会关系相适应的乡村道德内容。例如,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 生活困难的家庭成员提供物质或心理支持;当前乡村常住人口中以妇孺老幼为主,应

   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等孝悌为本的传统道德理念[37],为乡村“三留守”人员提供帮扶与支 持。二是要构建与当前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乡村道德内容。随着乡村的传统单位如宗族、 家族的逐渐瓦解,“礼治”功能也逐渐衰退,这就需要通过树家风家训、定政风政德、 建乡规民约、立企业伦理,将德治扎根在社会基本组织中,从集体的意义上增强道德、 规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促进治理秩序。三是要在乡村治理单位与组织中选任 有道德、讲原则、能服人、善协调的道德威望型人员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与调解,或 者成立由政府、企业、地方道德模范共同组成的矛盾纠纷排查与调解小组,增强德治 在实践应用中的权威性。

  (四)着力加强乡村“心治”体系建设 心治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心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就需要:一是要明确心治内容。这就需要从个体、群体、乡村社会三个层面做好心理 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层面的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 面的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的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 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38]。二是要加强心治的主体建设。需要在乡村社区建立社会心

   理服务工作站或工作室;强化医院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功能;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在乡村的发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三是要努力探索多种社会心理 服务方式。要将社会心理服务的覆盖面延伸到各个地区、组织,尤其是要加强对重点 人群[39]的服务。要开展社会心理热线服务、专项服务、团体服务、个案服务、指定 服务、集中服务“六服务”活动,找准服务的“切入点”;要对重点人群开展社会心 理服务“六严控”活动,筑牢工作的“生命线”[40]。

  乡村振兴必然是差异化发展的过程,而差异性的存在就可能会导致社会心态失 衡。因此,心治既要着眼于当下的社会心态失衡问题,更要着眼于防止未来乡村社会 心态失衡扩大化问题。这就必须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增强保障:一是要在个体层面上, 逐步建立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开展民意、民情、民生、民计的专题调查和 分析研判,同时关注网络舆情中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加 强正面引导,疏导排解人们的消极社会心态和负面情绪[41]。二是要在人际层面上, 不断缓和、化解人际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多形式、多路径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畅通 民意民情表达渠道;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与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及时 实施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生活事件和群体危机事件社会心理服务,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42]。三是要在制度层面上,设计一套涵盖乡村各领域发展并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制 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乡村内部的协调发展,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 极向上的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乡村社会治理达到“不治而治”的效果。

  

篇二: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2020 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心得体会理论文章】心得体 会

  2020 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心得体会理论***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 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 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 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基层稳,则社会稳;。

  基层强,则全局强。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许多社区严格执 行封闭式管理,对高危人群实施严密筛查和密切监测,一系列“硬核”措 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和谐现象:一封了之、乱索 证明、侵犯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也 引发了群众的不满。一些基层地区治理理念落后、缺乏法治思维,依法治 理的观念不强以及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暴露了出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 力,亟待提升基层社会法治与“智”治的协同能力。

  必须坚持依法防疫,依法保障基层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杜绝不讲法 治、不守规矩、不合章法的做法和行为。必须明确,严控不可失控,“硬 核”不可硬来。追求万无一失是对的,但防疫措施脱离法治轨道,不仅会 导致居民的不配合,还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和经济社会的运行。

  这启示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必须把好政策措施制定这个总开关。比 如,在制定相应抗疫防疫措施时,必须坚持法律规范先行,出台符合实 际、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防疫控疫措施和行为合规合法,实 事求是。同时,要做好法治宣传,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 念,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最大限度让社区居民获得安全 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还应看到,在开展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工作中,不少社区都是靠 “人海战术”。虽然社区工作人员冒着被感染风险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

  —— 11//33 ——

   精神可敬,但这种“人海战术”背后也反映出一些基层利用新技术的能力 不足。如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进行智慧治 理,则情况可能就大有不同。例如,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 摸排确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并充分发挥好大数据“显微 镜”“透视镜”“望远镜”的作用,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疫情防控策略和 措施,这不仅可以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做法,而且还可以避免因过度反 应而导致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受到消极影响,并为基层提供更加多元、更加 便捷、更加细致的便民服务。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改善基层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经之路。当前,提升基层社会法治 与“智”治的协同能力,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智”治 不仅包含着新科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也意味着积极探索基层社会 治理的新模式。而无论是新科技的运用还是新模式的创新,都必须先树立 法治观念,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抗击 疫情这场大考表明,僵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 需求,需要以“智”治来为改善基层社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以法治来保 障基层社会有序治理的顺畅实现。

  具体而言,以“智”治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要采取以 下措施:一是加快基层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管理人 员利用新技术的意识和技能培训,改变单靠“人海战术”的做 法,充分发挥“人防+技控”双轮驱动的作用;。

  二是挖掘本社区内部人才资源,借助不同行业人才的力量,搭建 多元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三是加快构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智 慧社区”。

  — 2/3 —

   而以法治保障基层社会有序治理的顺畅实现,则需要采取以下措 施:一是出台明确可行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基 层社会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二是增强基层社会管理人员依法治理的意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 法律知识宣传、普及和培训;。

  三是加快“法治社区”建设步伐,构建人人知法、守法、懂法、 用法的“法治社区”。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必须重视依法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协同发 力。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缺一不可。“智”治为提 升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法治为实现基层社会有序治理提供制度保 障与根本遵循。在具体的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既要注意“智慧化”和 “法治化”的分类治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又要将“智慧化”和“法治化”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合力。只有二 者协同发力,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力作用,并进一步提升基 层治理能力。

  —— 33//33 ——

  

篇三: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和 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 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 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 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六个方面的机 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 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 法,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 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成效。一是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 注重特色,认真抓好“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应落实政策, 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 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退耕还林、粮食 直补等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 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 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持续可靠的收益。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加快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助农增收。

  三是应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的有效模式,整合农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积极发展粮油、畜产品、水果、 蔬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规模龙头企 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四是应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一 个支柱产业来抓,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壮大劳务经 济。五是应充分发挥中心村和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 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撑点。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提供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 人。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市场经 济意识强,群众公认的农村能人选拔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要选好配 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 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科学发展、致富 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 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其先进性。

  农村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要抓 好学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 力和水平。要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抓好党员帮扶, 对年老的和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的农村党员,要主动关心,搞好帮扶,认真

   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 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 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问题,作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 上学难的问题。通过成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努 力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大力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和“看 病贵”的问题。三是应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 农村通讯、信息条件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 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硬 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一是应围 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 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二是应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 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进乡村公路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畅通、 快捷的目标。三是应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抓好农村电网改造 工程和小水电建设,确保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四是应围绕农业废弃物的 有效利用,抓好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循环经济链条,发展生态农业。同时, 还要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农村 环境的美化和亮化。五、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牢广泛的 群众基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源泉。因此, 要创新基层民主政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应健全议事制度,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 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相关议事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严格按程序办事;二 是应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群 众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推进监督民主化。三是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 心作用,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与村级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协作制度,各尽其职, 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进管理民主化。六、创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格局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思想和 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委员、共青团等村 级组织的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突出建设重点,团结和带领广 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明确政府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建立健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格 局,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改革 发展稳定的大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 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确保这些重大政 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任务十分艰巨,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 要求。中央纪委及时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 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为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 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政策保障。

  近年来,博州党委、政府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 各乡镇建立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项目实施和大额度资金的 使用一般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实施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开。一些村建立两委班子联 席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全面推行“乡 财县管乡用”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了县级财政主管部门对乡镇财政收支 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村上发生财务票据一 般经过“六审会签”才能报销。乡村两级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实行逐级申报审 核制和公示制,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 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目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 林补助、退牧还草补助、抗震安居工程补助、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 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助、农村低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仅 XX 年,全州 共向农民兑付各类惠农资金 1 亿多元。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较大, 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因集体资产处置、违规违法用地等损害农民群 众合法利益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容易引发新的社 会矛盾,影响广大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维护群 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 高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能力,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农村存在的矛盾纠纷,认真 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现实需要。纪检监 察机关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政策教育,促进农村 党员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意识和能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中央、自治区确 定的决策部署上来;及时跟进中央、自治区作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找 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纪律,保证农村改革发展重 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协调各方,从五个方面认真落实各 项工作任务。

  健全一个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整合 各部门的力量,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由州纪委负主要

   责任,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召集和指导各成员单位及时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认真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定期分析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及时 总结经验,不断拓宽思路,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各成员单位必 须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的分工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沟通联系,遇到政策 性问题应及时提交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重要问题报州党委、州政府审定。

  运用两种手段。一是运用教育与制度手段。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农 村基层干部反腐倡廉教育。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 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妥善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廉 政文化进农村、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

  好风尚,大力宣传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基层干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的作 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以《决定》提出各项制度为基础,逐步 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工作机制、社会利益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资金、 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重点完善乡镇、村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等制 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对农村集体土地、滩涂、 水面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制度。制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包 括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规定和行为规范。

  要把健全制度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的行为,做到 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二是要运用监督与惩治手段。要 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 大会制度、村党员大会制度,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健全 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 生活会制度、农村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推行村 干部勤廉双述、村民询问质询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开展对乡镇党委、政府和基 层站所、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各级 纪委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违法违纪以及损害农民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检查 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诫勉谈话、信访通知书、函询等形式进行纠 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深化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

  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为进一步满足西城区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住宅 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解决物业管理等社区治理难题,西城区 积极落实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社区治理深化,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西城区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亟待解决的城市物业管理问 题,先后出台了《西城区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改进住宅小区服务管理的意见(试行)》

   《西城区解决 12345 热线群众集中反映物业管理问题工作手册》等关于加强党建 引领改进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 1+N 系列文件,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在住宅小区物 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求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联动服务 机制,基本确立党建引领、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住宅小 区治理格局。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确立形成“物业服务合同型”商品房、保障 房住宅小区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型”房改房住宅小区治理模式, 探索形成“政府托底居民自治型”失管老旧小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街道吹 哨、部门报到”机制作用,增强社区治理水平,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为实现党建引领物业和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德胜街道工委积极探 索,努力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持久化的可复制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小 区管理模式。

  德胜街道阳光丽景小区作为地区第一个成立业委会的高档小区,推行了“全 能管家”式服务,将小区居民、社区党委、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商各方纳入到 小区治理服务平台之中,社区党委委员进入到小区业委会,进行协调沟通,为居 民解决大事、难事。在此过程中,党建引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涉及小区环境改 造、业主集中投诉、物业规范、变更物业服务企业等各项小区重大工作,由社区 党委统一协调组织相关科室、业委会、居委会、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业主、 公益律师共同参与的“1+7”协商处理模式,拿出解决方案,必要时提交业主大 会进行表决。小区居民业委会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居民的物业费、专项维 修基金、公共基金的使用情况,都是由第三方评估公司来进行年度审核的,小区 居民的钱花在什么地方了,一目了然,完全公开透明。”小区业委会负责人介绍 到,这也是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到 98%的原因,居民满意业委会和物业的付出, 也确实看到了小区发生的变化。

  为解决平房居民的物业问题,新街口街道成立了街区物业综合服务中心,在 白塔寺片区、育德前公用片区、西四北片区进行试点,未来将覆盖所有平房院落。

  届时,居民解决物业问题不仅能及时“找到人”,还能享受低于市场价的服务。

  为了能够更方便居民,新街口街道街区物业服务中心设置并公示 24 小时服 务热线,设立为民办事专员岗位,负责街区物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日常值守、电话 接听工作,全程跟踪并记录各类投诉、问题处理、意见落实等事项以及对办理情 况进行回访。现在,周边居民如果需要咨询绿化修枝、房屋修缮、疏通下水等问 题,足不出户拨打一个热线电话,便能了解相关情况或预约相关上门服务。

  两个月来,新街口街道街区物业综合服务中心,已经为居民解决了上百件诉 求。其中,白塔寺街区物业服务中心自 3 月 8 日成立至今,共处理居民诉求 105 件;育德前公用街区物业服务中心自 3 月 26 日成立至今共处理居民诉求 42 件; 西四北街区物业服务中心于 5 月 5 日成立至今共处理居民诉求 28 件。分析问题 发现,涉及下水堵塞、共享单车占道、私装地锁、杂物清理、环境卫生等比较多。

  针对西四北地区内居民反映私设地桩地锁、废旧非机动车占道及胡同内大件渣土 等问题,新街口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联合城管科、交通队、西四北六条社区及街 巷长开展西四北地区地桩地锁清理整治专项行动。

   统筹资源解难题 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基层党组织是坚强的战斗堡垒,攻坚克难是党组织的责任担当。在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工作中,街道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将党建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地区 发展优势,整合凝聚和统筹使用区域资源,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居民群众幸 福感。

  2018 年,广内街道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 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践行红墙意识,以进一步做 好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为契机,结合推进区域化党建,积极探 索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实施“红墙同心”社会公共责任体系项目,健 全社会单位履行社会公共责任的机制,构建了“红墙同心”社会公共责任体系。

  “老年人不仅可以在这里参加活动,还可以在老年餐吧就餐。15 元荤素搭 配、少盐少油、好吃不贵。”为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问题,广内街道工委与辖区餐 饮单位东兴楼采取共建方式,从 2014 年 5 月至今,由东兴楼承接老年餐吧,向 地区老年人提供供餐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80 岁以上老年人 免费送餐)服务,在辖区营造了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2018 年重 阳节,东兴楼积极参与“关爱老人·益起来”为老服务活动,为核桃园社区老人 送来长寿面和过节蛋糕。

  通过开展“红墙同心”社会公共责任体系项目,以“5+N”项指标多方位引 导社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驻区共建中积极践行社会公共责任,不断提高社会单位 履行社会义务、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71 家社会单位参与到 “红墙同心”社会公共责任星级评定工作,表示愿意结合单位自身特色,精准对 接社区和居民的需求,参与辖区共驻共建,自觉履行社会公共责任。而且,通过 积极参与辖区共驻共建活动向公众展示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秉承着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理念,根据构建区域化党建的思 路,月坛街道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 组织为基础、服务百姓为重点,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广泛参与,条块结 合、资源共享的基础党建工作新格局。

  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社区常住人口 10000 余人,老年群体约占 30%,社区周 边生活服务业态单一,仅有部分蔬果零售摊点和小型生活便利店,不能满足居民 日常生活需求。紧邻的三里河社区,缺乏正规清真食品售卖渠道。

  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月坛街道立足实际,在 2017 年疏解腾退的基础上, 探索街道吹哨,地区单位党组织报到的工作模式,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平台, 以定期会商、双向协作、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多 次与国家发改委基建物业管理中心沟通协调,深入对接。双方很快达成一致,确 定在三里河一区 2 号院一号楼底商建设百姓生活服务中心。

   经规划,该项目设置方案征求多方意见,特别是针对三里河社区回民区集中 的特点,居民代表提出购买正宗回民食品困难的需求,增设了月盛斋肉食品,并 在销售区域上进行了分设,解决了回民的购物难题,通过全体代表协商达成一致 意见,最终确定月坛街道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三里河一区站一层设置菜蔬、水果、 主食厨房、副食、清真月盛斋肉食、杂粮、早点、蛋糕、茶叶、便利店超市等项 目;地下一层设置理发、家政、综合维修服务、洗衣、小学生托管、瑜伽阅读文 化馆、地方特产、老年康复等项目,涵盖了家庭生活、文化教育等多功能服务。

  就像居民们说的那样:“有了这个服务中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 利”。的确,月坛街道工委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充分整合 驻区单位优势资源,想居民之所想,解居民之所忧,切实有效地把党的组织资源 转化为居民服务的力量。

  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与社区工作同样面临节奏快、标准高、时间紧的局势, 党建工作如何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成为共同的课题。区城管委让党建工作在“街 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中成为中心工作的精神内核,始终“跟着工作走、围着 工作转、推动任务落实”。2019 年 1 月份,西城区全面施行路侧停车电子收费, 居住区停车面临重新洗牌。如何有效稳步落实新政,为切实把缓解停车难与增强 群众获得感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党建引领,与街道进行充分对接,引导他们在群 众关心的交通拥堵痛点、堵点、吐槽点上,在居民停车自治的难点上“吹哨”集 中解决问题,推进改革落实。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线上线下、入户与走访 结合方式宣传停车新政和自治管理,另一方面,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在 15 个街 道通过实施自治车位施划、建设临时停车场、为全区新增居民停车泊位 1486 个, 以及停车资源错时共享等措施解决停车难。

  大数据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加速度”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科学认识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将信息技术有效地 融入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为离党中央最近的街道,西长安街街道工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 践行“红墙意识”,坚持党建引领“数字红墙”发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理念,以网格为基础推进“多网”融合,2017 年初在全国基层政府率先创立第 一家县处级单位大数据中心,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打破行业壁垒、聚焦利民惠民, 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地区社会 治理创新综合性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高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 学化,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西长安街街道工委提出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增强群众的 获得感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两年多来,街道充分利用大 数据优势,汇聚整合地区基础数据,从民生碎片化信息需求中,以问题为导向, 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摸清了辖区入托难、停车难、养老难等 “七大热点”问题,针对社会治理和精细化为民服务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精准 发力,提升政府治理“大城市病”和开展民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入托难问题,利用“数字红墙”分析人口数据与地理信息,预测未来两 年 0~3 岁幼儿的入园需求、趋势和人数区间等信息,实现准确选址;针对停车难, 比对统计机动车实有量与市政停车泊位规划数据,优先在居民夜间停车难突出的 地区建设了停车场,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针对养老难,先后试点“互联网+居家 智慧养老”、防突发事件的光感应报警器,让居家养老更有保障;针对平房区的 出行安全保障难,在西交民巷社区试点“云门禁”,授权指纹、刷卡和微信三种 方式,探索自动开闭院门模式,方便居民出入,提升院落安全水平;针对交通拥 堵,采用国内领先的三目智能相机对路口“人、车、路”实时图像进行智能分析, 区域内全天单车平均延误降低 7 秒,停车率下降 18%,提升高峰道路通行率 58%, 平均减少汽车停留导致的怠速时间 15 秒,平均通行效率提高 25%,交通状况明 显改善。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西城区率先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的意 见》,坚持以提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建强基 层党组织,打造一个又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自 2017 年,区财政局机关党委开展实施党建“细胞工程”,把每名党员视 为党的肌体细胞,以党建聚合细胞力量。每一位党员把为民理财放在心里、把求 实创新抓在手上。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花得安全、用得高效,让每 一笔财政资金都传递着理念、饱含着温度,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满足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需求也是一个难题。通过 理论学习宣传小组活动,在第一时间吃透上级的政策精神,把各项政治要求全面 落实到财政工作之中,让财政工作既有“财”又有“政”。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是西城区政府推出的四大教育集团之一,目前在西城区形 成了五址一园的规模。管理的优势,在于注重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党组织的政 治核心作用,按照“学校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统一所有集团 成员的思想理念,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将培育 出的很多优秀党员、干部,输送到集团分校的重要岗位。切实把北京小学光荣的 传统、“责任自觉”的党建文化和“上善若水”的理念带到各个集团校。

  北京双圆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是北京建工集团发起成立的技术咨询公司。

  从成立之日起公司就注重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员 工、引导员工,工作上有计划,场地上有保障,时间上有安排,经费上有预算。

  公司党委还主动带头学,多年来始终坚持落实每季度一次的“中心组学习”制 度,定期组织公司管理层的核心成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交流心 得体会,用以指导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公司的员工不仅在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更 多的是从身边党员的言行中感受到了“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力量。公司党委 要求全体党员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必须高于普通职工,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必须高于普通职工,生产经营中的实际业绩和对企业的贡献必须高于普通职工。

  在党员中开展“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服务,创一流作风; 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安全,创一流企业”活动,激励党员在重难点工程上带 头创新技术、带头加班加点、带头勇挑重担。同时,公司坚持党建工作和经营管 理同研究、同谋划、同推进,公司的业务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公司管理人员 70%以上是党员,公司党委委员都是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确保了党 建工作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高度融合。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党建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新 形势和新问题,西城区将继续不断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基层 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篇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摘要:牢固治理之“根”上,用“初心+信心”,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始终把眼睛向下、脚步朝下、身子扑下,把群众的 小事办好,难事办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爱一行、干好一行,切实把新部署、新要求领会清、贯彻好,促进治理制 度、治理工作精准落地、精细落实,创造第一等的工作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牢固治理之“根”上,用“初心+信心”。初心的坚守、 理论的清醒、信仰的坚定,是提高新时代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的根基和灵魂。要坚持把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领会其先进治理理念、科学治理 方法,准确把握我国国家治理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方向,搞清楚“为谁治理”,弄明白“由 谁治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为党的事业注入信仰力量、真理力量、 实践力量。

  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要我做”变成“我要 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多用真情沟通,多走进群众,真正当好 “店小二”,做好服务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激活治理之“源”上,用“深度+温度”。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做好社会治理的源头 也是人民群众。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准确、务实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动群众参 与,依靠群众力量,织密立体治理网,让“看手”变“帮手”,“说客”变“做客”,合力助 推基层治理持续向前。

  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始终把眼睛向下、脚步朝下、身子扑下,把群众的小事办好,难事办好, 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坚持弘扬苏区好作风,对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听真话、办真事, 尊重群众意愿、理顺群众心气、解决群众困难、保障群众安全,以好作风引领好风气,才能从 源头上抓好治理,当好“贴心人”。

  增强工作之“效”上,用“实干+巧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实践是提高干部治 理能力的最佳途径、最优平台。要坚持一线磨砺,变“走访”为“常访”,变“常访”为“常 驻”,主动到到矛盾突出、问题多发、基础薄弱的地方去经历风雨、锤炼身心、砥砺意志,在 “苦水”里吸取成长“养分”,在困难处开辟“新路”,不断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 治理的能力。

  .

   要突出问题导向,把学与做结合起来、知与行统一起来,驰而不息地在常和长、深和细上下功 夫,搞清楚群众“信什么”“怕什么”“怨什么”“盼什么”,加强源头治理,促进和谐稳定。

  要突出创新思维,敢于有作为地跑出“最先一公里”,创造性地回答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做 克难攻坚的“爆破手”,当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先行者”。

  夯实能力之“基”上,用“能力+毅力”。锻造好金刚钻,是干好提高干部治理能力这个瓷器 活的基础,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培养专业能力,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 什么”的原则,沉下身子、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向书本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做到及时 “查漏补缺”“充电补能”,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成为又红又 博又专的专家。

  要涵养专业精神,摒弃“过得去”“差不多”“就这样”的想法,培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 求实精神,持之以恒、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切实 把新部署、新要求领会清、贯彻好,促进治理制度、治理工作精准落地、精细落实,创造第一 等的工作。

  .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党建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