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4篇

时间:2023-06-30 15:1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摘要:在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为有效地处理各种外在危险和压力,我国政府已全面加强了对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有效地建设,并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了积极的反应。各地政府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系统,以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本文就如何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希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能紧跟时代步伐。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解决路径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应急事件处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应急管理体制中,要对政府、社会等相关主体的权力、职责和相互关系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推出一种全新的、全社会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方协同的应急管理系统,以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整体目标,为国家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构建应急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能够快速响应的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是降低灾害发生的关键。一是要树立风险管理"未雨绸缪"的理念;风险管理是一种积极、综合的管理理念,它能够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抓住风险的前兆与影响因子,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应急预案,但大多数预案都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只有通过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要构建多层预警体系。在风险发生后,尤其是早期阶段,要依照专家的专业判断和相关部门的全面分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方面的预警机制[1]。要坚持“早发现、早处置”的原则,建立动态采集、上报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三是要设立专门

  的专家小组。要研究和构建行业内专家的应急预警制度,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二、构建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作为“中枢神经”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其关系到应急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基层工作的建设。在领导体制的构建上,要坚持中央的高度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响应的应急领导体制;建立起各级政府间的联动机制,保证资源的合理流通;要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应急管理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基层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在基层行动建设中,要加强在紧急情况下由上至下的决策执行能力,使垂直、纵向的管理系统扎根于平行水平的基层网格,并对其进行直接赋能。避免形式上的敷衍了事,应做到层层叠加,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在紧急情况下的高效运转。

  三、从技术应用转向技术赋能

  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信息化发展时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数字化建设。与传统社会不同,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应急响应与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从技术发展视角来看,现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高技术含量的支持,即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的支持。在工具和手段方面,强调引进新工具、技术和方法,这是传统管理与治理的共性。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第一,在治理视野中,技术要体现出更为明确的价值取向,更注重技术手段的提升;传统管理强调引进和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方法。第二,在治理理论视野中,也涉及了技术治理这部分的内容,而传统管理却忽略了技术本身的控制。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看,现代的应急管理应该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推动应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加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舆论控制,实现技术和数字赋能。

  (一)推进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

  应急管理是一种公共行政行为,它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这是制约应急管理能力实现与提高的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各级信息不对称性、区域信息不对称等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应急管理

  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处理突发事件发生的成本,提高事故处理的效率。新冠肺炎的暴发,不仅是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控制疫情的几个月里,社会对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经验,数字化社会的转型也在加快。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应急管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数字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步伐。一是应加强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思想和观念,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比如,利用微信等数字化平台,对突发事件进行精确的预警、通报,提高应急管理过程地科学性与实时性。二是对突发事件的数字化应急管理进行创新与发展。把数字化技术与应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技术的运用[2],还必须要摸索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若想要实现数字赋能,必须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浙江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推行了“健康码”模式。三是持续研发新的数字化技术,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提供新手段。比如,加强人工智能产品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运用。我国的政府治理进程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应急管理也将逐步走向智能化。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内,可协助工作人员迅速发现体温异常者。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够识别并控制谣言的传播。

  (二)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网络是构建现代社会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应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目标。这是由于在信息时代,突发事件既包含有真实事件,也有与之对应的社会舆论事件。目前,在内容呈现、生成模式、渠道、内驱力等方面,网络新闻舆论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应急管理必须主动顺应网络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提高社会舆论的治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时代。现代应急管理要积极地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及时、有效地将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防止二次社会舆论问题的出现。其次应加强网上舆论风险管理。随着应急管理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治理必须加强其源头控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与治理。比如,在重大决策与项目上,要建立和实施公众舆论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防范和化解社会舆论的潜在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导向。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前后,要对应急处置组织、主流媒体进行及时的引导,消除谣言,提供事实真相,疏导民众情绪。三是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整治体系,为大众提供一个清新的网络环境。应加强网络综合整治,避免谣言等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不断扩大,从而引发更多棘手的问题。

  结语

  总之,各地政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以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认识到自身的重大职责,发挥领导作用,针对目前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各类矛盾,逐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建立健全的科学法制制度,全面提高应急工作的实效。完善相关的运作机制和方案,健全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应急工作能在将来有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丁惠平,成婧.协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J].群众,2020(14):43-44.

  [2]赖先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多重向度[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10):19-27.

篇二: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1谈谈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论述题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开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应急办协调、各部门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我认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侧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构建覆盖政府各方面的预案体系,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专项预案的操作规程,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度。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二、机制建设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三、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干

  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认真研究和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总结、完善和推广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新经验,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篇三: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篇四: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实现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一、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各个领域予以加强.才能奏效。以往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管理.“零打碎敲”的应对方式.无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突发事件。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叠加化的趋势.往往是一系列突发事件累积后一起爆发.因此表现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现象。这就需要有应对包括“巨灾”在内的..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应急管体系.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的广、深和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非常规化的趋势。一些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一遇、几百一遇的事件现的频越来越高.出.如非典疫情、“9·11恐怖事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其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在决策、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惟有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和应对网络比较完备的应急管体系发挥应急管的作用。.建起.才有可能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历程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历朝历代.我国发展进程中.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积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经验。新中国建以来在应急管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时间并长。..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单一灾种防灾减灾。20世纪50代.我国建地震局、水局、气象局等专业性或兼业性的防灾减灾机构.各部门几乎是独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这一时期.政府对洪水、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最为重视.防洪法和防震减灾法是这一时期颁布的专门性法。加入“国际减灾十活动后上开始强调“综合减灾1990.我国政府在灾害预防的.但并无实质性的制实践。如(2005.当时负责推综合减灾的“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名为“国家减灾委)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并非政府职2002.国家发布安全生产法..生产领域的事故预防能部门.无相关法保障。随后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总局与应对开始被提到为重要的位置。第二代:综合应急管体系。2003发生的“非典我国在新型传染病预防与应对上的足.这政府开始意识到单一灾种防灾减灾的传统体制难以应对各种新的威胁。在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开始考虑如何系统地应对各类灾害.着手建综合应急管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各类灾害被统一抽象为“突发事件...各

  类灾害的预防与应对被统一抽象为“应急管.进而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的组织体系、一般程序、法规范与动方案.综合应急管体系初步确。我国全面建设应急管体系.开始于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和政府的政能建设提高于贯彻实科学观的实践。(一)应急管体系建设的“起跑点2002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面.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2003春.我国从南到.经对很安宁的世界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抗击“非典的决定性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等因素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建设的重大命题。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会上指出.“我们要高重视存在的问题20037月.党中.胡锦涛总书记.采取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

  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争取用3左右的时间随后.国务院提出.建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而几乎与抗击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非典同时.我们党确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届三中、四中、五中、中全会部对全面加强应急管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应急管认识的提高.成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入点和重要内容。(二)应急管体系建设的“着点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执政能的高2003.着加强应急管制建设。l0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深刻分析影响生产发市场经济体制干问题的决定》展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建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2004.提高政府应对突9月.党的十届四中全.从加强党的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的决定》执政能和政府执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20068月.党的十届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我国按照《决定》指出:“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体系。“完善应急管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健全分.类管、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和抗风险能。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法法规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健全应急..加强应急管宣传教育.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格管.加大投入.实责任.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我国应急管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三)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定位点党和国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应急管体系建设定位。200510月.党的十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干意见》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做出部署。2006.对农村建设和完3月.《中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发布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明确应急管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应急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多来.国务院一直把应急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一系决策部署标任务。2003.每明确提出重点工作和目.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004.重点推进.作国务院办公厅成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先后在京和郑州召开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及大城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会议.印发制定、修订应急预案的框架指南.指导各地各部门编制应急预案。2005.重点推进预案实和组织实工作。国务院印发国家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工作会议.对全面实“一案三制进部署;成国务院应急管办公室。.2006..在深入推进全国“一案三制

  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应急管“进企业工作。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工作的意见》;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工作会议;成国务院应急管专家组。在南京召开中央企业应急管暨预案编制工作现场会企业应急管工作进部署。2007.对推进.重点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进基层工作。国务院印发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在浙江诸暨召开全国基层应急管工作座谈会乡村、进基层单位进部署急管工作的意见》;2007.对应急管“进社区、进.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依法全面加强应急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件应对法》自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11月1日起施。经过几的努我们已经基本完成对应急管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安排和部署.应急管体系向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延伸。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体制.“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和监督故.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

  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为应急管工作进一步明确重点与方向。20086月.在经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的方针政策。胡锦涛总书记lO月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能建设.大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法法规和政策措施建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又站到历史的新起点上。我国在应急管的论研究和实践探.通过对“三点一面的总结.回答历.史提出的三大课题。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如何认识风险.怎样防范和应对风险;第二.要建设么样的应急管体系.怎样建设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应急管体系;第三急管体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么关系加强应急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治方式创新会又好又快发展。.应.怎样通过.促进经济社..

  三、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应急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既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需要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我国政府在加强应急管中.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建制.打基础.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管体系“一案三制的核心框架。.构建起应急(一)应急管体系中的预案建设预案是应急管体系建设的龙头.是“一案三制的起点。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的载体.是应急动的宣传书、动员、冲锋号.是应急管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有“抓手。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性的做法进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的制性条文。启动和执预案就是将制化的内在规定性转为实践中的外化的确定性。预案为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在紧急情态下使权、实施动的方式和重点提供导向.可以低因突发公共事件的确.定性而失去对关键时机、关键环节的把握.或费资源的概。正如很多从事应急管的领导人所说:应急预案就是将..

  “无备转变为“有备.“有备未必无患.无备必定有患。.经过几的努.全国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心指导下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240多万件.涵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预案修订和完善工作断加强.动态管制初步建。预案编制工作加快向社区、农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深入推进。地方和部门联合、专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演练有序开展。应急预案体系的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发挥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二)应急管体系中的体制建设应急管体制主要是指应急指挥机构、社会动员体系、领导责任制、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等组成部分。我国应急管体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分级负责、属地管为主的原则建。从机构和制建设看.既有中央级的非常设应急指挥机构和常设办事机构.又有地方政府对应的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并建一系应急管制。从职能配置看.应急管机构在法意义上明确在常态下编制规划和预案、统筹推进建设、配置各种资源、组织开展演练、排查风险源的职能.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采取措施、实施步骤的权限。从人员配备看.既有负责日常..

  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人员和专司救援的队伍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又(三)应急管体系中的机制建设应急管机制是政管组织体系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后有效运转的机性制。应急管机制是为积极发挥体制作用服务的.同时又与体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运转高效的应急管机制。它既可以促进应急管体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转也可以弥补体制存在的足。经过几的实践努..我国初步建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机制、城乡社区管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我国在培育应急管机制时.重视应急管工作平台建设。国务院制定“十一五期间应急平台建设规划并启动这一工程.其中.公共安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指挥决策与处置等核心技术难关已经基本攻克.国家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先进可靠、反应灵敏、实用高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技术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步伐.为构建一体化、准确、快速应急决策指挥和工作系统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应急管体系中的法制建设法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应急管法制建设.就是依法开展应急工作.努使突发公.使政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走向规范化、制化和法制化轨道府和公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明确权、义务授权.维护国家和公共.使政府得到高.使公民基本权得到最大限的保护。目前.我国应急管法体系基本形成。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35件、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这些法、法规、规章和法规性文件内容涉及也比较全面.既有综合管和指导性规定对地方政府的硬性要求。2007.又有针11月1日起正式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急管领域的一部基本法.该法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应急管法治化的标志。在“一案三制中的确.法制是基础和归宿。应急管法制2008在全国人大.表明我国应急管框架的形成。会议上国务院郑重宣布:“全国应急管体系基本建。..

  四、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特点和经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足国情与政管体制改革相结合府管方式创新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注重.与公共政策优化相结合.与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相结合。(一)应急管体系建设注重整体性从国外政府建设应急管体系的做法来看.多数国家是在遇到某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方面的机构和职能。经过几十、上百、甚至数百的积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今天这样比较完善的应急管体系。而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建设实践比较短进应急管体系建设.按么样的思来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应急管体系建设的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是抗击非典疫情取得胜后.我国必须确定的重大方向性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提速、经济增长和对外联系断扩大的“发展黄期.同时又处于社会关系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亚稳定期.因此.在自然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形成速快、发展范围大和产生倍增效应等特点。与以往处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相比.这一时期的突发公共事件有大的危害性.应对难倍增。这一现实国情凸现对建健全有别于一般公共管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忽视应急管体系建设.必将危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忽视从总体上加强应急管.只注重星星、支离破碎地进某些修复.同样于事无补.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有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挺时代潮头思广、科学决策.运用系统论、战思维.集.提出“一案三制的基本构想.整体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大幅提高应急管能。实践证明“一案三制这个应急管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瓴.总揽全局的重大意义。.具有高屋“一案三制是一个结构与功能高位整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解决应急管过程管问题.又解决制.建设和工作方法问题;既突出政府在应急管中的责任又对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提出要求。这一构架集中现代突发公共事件管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应急管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制条件下尤为可贵。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办大事的优越性.尤有意义..能在突.能发公共事件高压状态下快速形成巨大的战斗和号召有效调动各方资源和各部门以及公民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去。但这种短时间内调动大资源的体制和做法.也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一是容出现应急过激反应现象.造成费;二是容产生多个应急部门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现象;三是容形成地区资源分配均或有的单位个体消耗过的问题。这会使应急效果大打折扣。在应急管体系框架内.通过制供给的约束和平衡.有助于消除集中资源时的盲目性.增强协同性.可以遏制有些部门消极或有些部门权过扩张。(二)应急管体系建设与政管体制改革相结合我国推进应急管体系建设.是在加快和深化政管体制改革、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政管体制的背景下进的。2003以前.政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革除体制.主要是做“减法。2003.即既做“减法..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因素后.政府职能转变进八一个新阶段做“加法.加强政府社会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近几来我国政府断强化社会管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渐从计划

  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服务型政府转变.对应急管的重视成为加强社会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措施.充实和完善政府管职能项政策的贯彻实.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各.应急.维护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管体系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家加强应急管的动.也大大增加国.增加政管体制的协调性。(三)应急管体系建设与公共政策优化相结合我国通过创新公共政策.推动应急管体系建设出新子.仅使应急管工作得到有的政策支撑.也走.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高效化。一是运用公共政策调整应急管。近5来.中央制定一系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政策。围绕加强政府应急管职能.每出台干项政策.重点解决几个有条件解决的问题.滚动部署。二是发挥公共政策规划对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国家相继制定《“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对应急管建设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和指南。三是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和强调政府的执。在时间维上.强化政策过程的作用.强调应急管是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

  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在空间维上形成.强调建同政策之间的有机联系渠道.促进政策集群的.形成政策的扩散作用.将政府常态政策与应急政策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政策过程链和“政策群。(四)应急管体系建设与政府管方式创新相结合政府管和服务创新.是指政府组织对结构程、为.从而确保社方式的改进.探寻和建合的政府运转模式会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配置.确保最大程地实现公共。把应急管体系建设与加快推进政府管创新结合起来就是寓应急管于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在连续性的管和服.务发生中断的情况下.通过应急系统实现政府工作的连接.提高政府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能。这既符合应急管的内在规.又适应政管创新要求.有助于全面提高政效.就能。京市东城区首创的万米单元网格化城市管方式是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管和处置的全过程设计的一种模式.建成后对日常政管同样发挥积极的作用。(五)应急管体系建设与法治政府建设相结合应急管法制化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建..

  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把应急法制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对政应急性原则在政法制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重视够.制约应急法制建设.也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瓶颈。应急管作为特殊状态下的一种管.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就非典事件的前期来看.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法法规.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权运的失序。20035月.国务院用18天时间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为抗击非典工作提供动依据。2004国务院颁布.“建健全各种预.的《全面推进依法政实施纲要》提出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妥善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家、集体和个人受侵犯。法政领域。.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国脚将应急管全面纳入依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体系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实践中也出少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应急管体系的基本思是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

  (一)根据综合化要求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中.应急预案还存在完善的地方。如有的应急预案操作性强.上下“一般粗.有的基层应急预案缺乏细节规定和执主体的规定;有的预案的部门色彩重.一个应急预案与另一个预案上下左右“对接.部门之间、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连接还够紧密.预案的统筹作用发挥出来;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考虑够周密等。面对应急预案中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按照综合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二)运用综合化、系统化思维改进分类、分级管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有其科学依据。这样分类.有助于解相关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所具备的共同性质于把握应急管的规和应对的重点。但是.有助.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是相对的.实际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自然规和社会规.许多时候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极端性自然灾害往往产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衍生效应.放大灾情.在制定预案和实施应急管时..如果过分强调分类.就可能影响对突发公.

  共事件复合性的认知.低救灾的系统性程的发挥。我们在抗洪中能调动百万雄师.束缚机动能.而在抗击低温雨.大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中遇到道通的困难大影响救援的效。这就需要充分做好应对加复杂的现代复合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和制准备、人和物准备。我国在制定应急预案和实施应急响应时按照社会危害程、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明确同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每级的的递进式规定性.对于处置在一定界限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于把握峰值、有效配置应急资源的优点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也是相对的.我们在设定分级中.强调的渐进性偏多.而对质的分界把握够。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作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界定。(三)按照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推进应急管体制建设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政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按照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

  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转变和顺职责关系.紧紧围绕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应急管机构.进一步加强应急管设置.探实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设置也需要按照“大部制的总体要求体制的整合和专业化建设。一是建议改变以往遇事再建临时性机构的做法.建常设的国家应急管委员会.作为中央政府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机构。二是把目前仍然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管职能加以适当整合。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的特点及管的重点建和充实应急救援队伍。..依托现有部门.(四)按照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要求完善应急管机制我国应急管机制还存在着外部协调性差、民间自发性强、预测预警能低等问题。顺中央和地方、基层三个方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关系.顺应急指挥和实施部门的关系.顺高层决策和属地管的、关系.顺合应急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关系.建信息统一、管对接、资源共享、协同有的应急管机制.调动各方面应急管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另外.将多个部门管的应急资源按类别适整合到几个部门管..并设计以一个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配.

  合的机制.也应引起重视。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的信息汇总和研判机制.媒体信息发布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志愿者有序参与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评估、应急能评估、应急管绩效评估.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按照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要求完善应急管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时间尚短.宜仓促修改.可先以“补代“修.制定实施细则.以后待条件成熟再进修法。鼓励地方和部门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性规范.在可能的法空间之内尽弥补“重实体、轻程序的缺陷尚完善的制给予补充.并就《突发事件应对法》已有涉及但.如在现有财产征用补偿的基础上.补充对财产限制的补偿规定.以及对非财产性征用的补偿规定;对社会多元治结构的法制框架、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的组织化和专业培训问题.作出规定。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赠语;1、如果我们做与做会有人笑,如果做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性就做得好,来给人笑吧!2、现在你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我知道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要做钱、权的奴隶;应学会做“钱、权的主人。、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7、压是有人比你努,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

推荐访问:如何构建我国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 应急 构建